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一生之使命的“現代聖人”
就應運而生了!
(楊全昌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新理學家 馮友蘭
(1895—1990)
一、立心立命繼絕學 貞下起元開太平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台異,字樹
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
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光緒三
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為南昌“方言學堂”的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
務長),合家遷往南昌。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
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
《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
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鬆,馮友
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
識。
約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迴老家唐河,並
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
主義色彩的書籍。兩年後,遵其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
中州公學。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的大學預科班。
當時的上海公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
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為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
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接受較為係統的哲學訓練。當時
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
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
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
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誌。二位先生年輕
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
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係啟迪甚深。
1918年,馮友蘭從北大畢業,迴到開封,在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執教。不久,
“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
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誌之宗
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
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三鬆堂自序》)。《心聲》成為當
時河南省宣傳新文化運動之獨一無二的刊物。
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衝突、交戰最激烈的時期之一。隨著俄
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並經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
的大力宣傳、介紹而廣為傳播;而杜威、羅素等人的訪華講學,再加上胡適、丁文
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實用主義、馬赫主義、新實在論的影響擴大,成為一時顯
學。與此同時,其他各種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亦紛紛湧入。麵對如潮水般湧
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舊派亦樹起復古的旗幟,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來思想。
一時之間,風雲際會,蔚為壯觀,各種思想、流派之間展開了正麵的交鋒、衝突,
中西文化進行了一場全麵的較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諸如此類
的問題以空前尖銳的形式被提出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家都在探索中尋求答案。
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迴憶
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門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
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
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鬥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
怎樣處理這個鬥爭,以及我在這個鬥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麵解
決和迴答的問題。”《《三鬆堂學術文集》自序)縱觀馮友蘭一生的哲學史研究及
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莫不是圍繞著中西文化問題這一中心來展開的。
</br>
就應運而生了!
(楊全昌 撰)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新理學家 馮友蘭
(1895—1990)
一、立心立命繼絕學 貞下起元開太平
馮友蘭,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父親名台異,字樹
候,清光緒年間戊戌科進士。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馮友蘭的早年教育與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並無兩樣。7歲上學,先讀《詩經》,次
讀《論語》、《孟子》,再讀《大學》、《中庸》,從頭至尾,反覆吟誦。光緒三
十年(1904年)其父被委任為南昌“方言學堂”的會計庶務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總
務長),合家遷往南昌。因其父公務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擔就自然落在粗識文字的
馮母吳清芝身上。好在當時兒童重記憶、輕理解,如此他又勉強讀完了《書經》、
《易經》和《左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家專門聘請了教師負責馮友蘭
的教育,較正規地開設了古文、算術、寫字、作文等功課。因課程較為輕鬆,馮友
蘭在閑暇時還常閱讀一些他父親所藏的新書籍、新刊物,開始初步接觸一些世界知
識。
約在12歲時,馮友蘭的父親馮台異因病猝逝,他遂跟隨其母遷迴老家唐河,並
繼續延聘教師授學。在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諸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等帶有民主
主義色彩的書籍。兩年後,遵其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
中州公學。1912年冬,馮友蘭再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的大學預科班。
當時的上海公學,所有課程都採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
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正因為此,馮友蘭反而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
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1915年9月,馮友蘭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接受較為係統的哲學訓練。當時
的北大,正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如火如茶的新文化運動,使馮友蘭眼界大開,
並且深受影響。在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適逢胡適和梁漱溟二人先後來到北大任教。
一個是留美的哲學博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健將,並專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
大肆鼓吹全盤西化論;一個是一踏進北大即宣稱“我此來除替釋迦牟尼、孔子發揮
外,更不作旁的事”的東方文化派砥柱,專以復興中國文化為職誌。二位先生年輕
氣盛,才姿英發,各據講壇,展開了一場東西方文化的大辯論,馮友蘭幸逢其會,
受益匪淺,對其以後研究中西哲學,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關係啟迪甚深。
1918年,馮友蘭從北大畢業,迴到開封,在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執教。不久,
“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波及全國。馮友蘭雖未及親臨,卻積極響應,並同幾
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在他起草的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本雜誌之宗
旨,在輸入外界思潮,發表良心上之主張,以期打破社會上、教育上之老套,驚醒
其迷夢,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進步”(《三鬆堂自序》)。《心聲》成為當
時河南省宣傳新文化運動之獨一無二的刊物。
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中西文化衝突、交戰最激烈的時期之一。隨著俄
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迅速傳入中國,並經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
的大力宣傳、介紹而廣為傳播;而杜威、羅素等人的訪華講學,再加上胡適、丁文
江等人的大力鼓吹,又使實用主義、馬赫主義、新實在論的影響擴大,成為一時顯
學。與此同時,其他各種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思想亦紛紛湧入。麵對如潮水般湧
入的西方思想,一些封建守舊派亦樹起復古的旗幟,固守本上文化,拒斥外來思想。
一時之間,風雲際會,蔚為壯觀,各種思想、流派之間展開了正麵的交鋒、衝突,
中西文化進行了一場全麵的較量。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的出路何在?諸如此類
的問題以空前尖銳的形式被提出來,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大家都在探索中尋求答案。
生當此時的馮友蘭,對此類問題也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探索。正如他在後來的迴憶
中所說:“我從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學中國哲學門當學生以後,一直到現在,六十
多年間,寫了幾部書和不少的文章、所討論的問題,籠統一點說,就是以哲學史為
中心的東西文化問題。我生在一個文化的矛盾和鬥爭的時期,怎樣理解這個矛盾,
怎樣處理這個鬥爭,以及我在這個鬥爭中何以自處,這一類的問題,是我所正麵解
決和迴答的問題。”《《三鬆堂學術文集》自序)縱觀馮友蘭一生的哲學史研究及
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莫不是圍繞著中西文化問題這一中心來展開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