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生行事治學,皆是圍繞著這兩個問題來展開的。


    1911年,梁漱溟中學畢業,由於正值辛亥革命爆發,便毅然放棄升學機會,到


    他早先即加入的同盟會京津支部的機關報《民國報》當記者。整日出入總統府、國


    務院、學校、團體與街頭巷尾,目睹風雲詭譎的政情。1913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梁因與國民黨政見不合,遂離開了報社。


    同他父親一樣,梁漱溟開始亦傾向於立憲派,但不久即轉向革命派,並積極投


    身於革命運動之中。但是,辛亥革命並未從根本上推翻封建帝製,國家反而因軍閥


    割據混戰而變得一天比一天糟,這使熱心革命的梁漱溟極為失望,並引起了他對人


    生感到厭倦和憎惡,漸由一位熱心革命的青年轉變為一個虔信“人生是苦”的佛教


    徒,整日沉迷佛典,醉心佛法。甚至一度悲觀厭世,曾兩次企圖自殺。盡管他後來


    出佛入儒,結婚成家,但卻終生保持著茹素不葷的習慣。


    1916年,袁世凱帝製失敗,梁漱溟也度過了自己的精神危機,經過一番痛苦的


    思索,他終於出佛入儒,選定儒學作為自己的哲學信仰。這種思想轉變最終在他任


    教北大期間完成。


    1917年10月,梁漱溟因《究元決疑論》(發表在《東方雜誌》第5、6、7月號上)


    而得識於蔡元培,並受蔡之邀到北大擔任講師,主講印度哲學。他到北大的第一天


    就向蔡元培慎重聲明:“我此來除替釋迦、孔子發揮外,更不作旁的事。”他在北


    大先後開設了印度哲學概論、儒家哲學、孔學意旨等課程。其講授深入淺出,說理


    透徹,見解精到,常發人之未發,決世人未決之疑,深受學生歡迎。後來成為一代


    宗師的馮友蘭就是他這時的得意門生。


    在進入北大的第二年,他就開始了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工作。到1920年秋,他


    就開始在北大係統地講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首次運用比較方法學,對中國、西


    方、印度三方文化產生的歷史淵源,它們各自的哲學根據及它們在人類歷史上的地


    位,作了全麵而係統的分析。並在最後大膽斷言: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


    復興!


    1921年暑假,梁漱溟應山東省教育廳的邀請在濟南講授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一連講了40天,最後由陳政、羅常培將記錄整理成文,不久即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


    版。此書一出,即因其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獨到的見解,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到


    1929年,此書即已印行八版,並被翻譯成12國文字。此書的出版,把近代以來的中


    西文化之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同時,也標誌著一種新的治學方向即現代新儒家


    哲學的產生。


    1924年夏,梁漱溟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而辭去北大教席,遠赴山東曹州中學


    試辦高中部,並想以此為基礎成立曲阜大學。但不到一年,他又懷著失望的心情迴


    到北京,先客居清華園,編印其父遺稿。後又與十多位從山東追隨而來的學生在什


    剎海共住共讀,互相敬勉。在這段時間裏,形成了梁漱溟獨特的教學方式——朝會。


    他後來迴憶說:每天清晨,天將明未明之時,師生共在月台上團坐。其時疏星殘月,


    悠懸空際;山河大地,一片寂靜;唯間聞更雞喔喔作啼。身處此境,頓覺心地清明、


    精神振奮,且有眾睡而我獨醒之感,並由此而倍感自身於世人於社會責任之重大。


    大家或講話或沉思反省,盡情地利用這人生最可寶貴的一剎那,抑揚朝氣,錘鍊心


    誌。朝會製度從此開始,以後他在山東主辦鄉村建設研究院時仍堅持不懈,後來還


    將朝會所講輯成《朝話》一書出版。


    1927年5月,梁受友人李濟深(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之邀,赴廣東任廣州政治


    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籌辦鄉治講習所,並任省立一中校長。在這裏,他首次明確


    地提出並闡述了自己的鄉治理論,主張從鄉村自治入手,改造舊中國,建立一個新


    中國。簡而言之,就是“以農立國”。1930年1月,由他參與籌辦的河南村治學院開


    學,梁擔任教務主任並主講鄉村自治組織等課程。是年暑假,又應邀到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作題為《中國問題之解決》的講演。闡述他的“村治主義”。他明確指出:


    “我眼中的鄉治,是看作中國民族自救運動最後的一新方向”,鄉村運動的實質就


    是一場文化復興運動。


    1931年,因蔣馮間中原大戰。河南村治學院停辦。同年1月,受山東省主席韓復


    榘之邀,梁漱溟帶領部分同仁赴山東籌辦鄉村建設研究院,並以此為中心,以鄒平


    縣(後增至14縣)為基地,廣泛地展開了他的“鄉村建設實驗”。他主張以“鄉學”


    代替區公所,以“村學”代替鄉公所,建立教育和行政合一的農村基層政權組織。


    實際上,所謂“鄉村建設”就是他的新孔學思想在政治方麵的貫徹。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