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亙古封禁,留待今日”。他建議應該加強礦學研究,注意開採地下資源,並由
國家加強管理。“選才督辦而無濫私人,則吾金、銀、煤、鐵之富可甲地球。”
三曰鑄造銀幣。即一自鑄銀元以收利權,以改變洋圓在中國泛濫的局麵。
六曰設立郵政。康有為認為,“我中國人四萬萬,書信更多,若設郵政局,以
官領之,遞及私書,給以憑樣,與鐵路相輔而行,消息易通,見聞易廣,進而坐收
千餘萬之款,退可省三百萬之驛,上之利國,下之便民。”
(2)養民。養民之法有四:
一曰務農。提倡科學種田,主張以農為主,多種經營。
二曰勸工。獎勵科學創造發明。
三曰惠商。減免重稅,保護商業。
四曰恤窮。扶貧濟弱團結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墾荒、教工、養窮。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嚐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
兵,而在窮理勸學。彼自七八歲,人皆入學,有不學者責其父母,故鄉塾甚多,其
各國讀書識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這些國家民智大開,社會文明程度也
隨之提高了。故康有為建議,請朝廷下令,州縣鄉鎮都要建立圖書館,以增加民眾
的見識;鄉村一律設立學塾,兒童皆得入學。
二曰改革科舉。建議皇上改武科為藝科,令各省州縣普遍建立藝學書院。各級
考試,除試經論一題外,主要是考核歷史、時事和策論,量才錄用。文科各級考試,
也以考核歷史掌故,世界知識為主。“其有創著一書,發明新義,確實有用者皆入
翰林,進士授以檢討,舉人授以庶吉士,諸生授以待詔。如是則天下才智大開,奔
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開設報館。“近開報館,名曰新聞,政俗備存,文學兼述,小之可觀物價,
瑣之可通時務。外國農業、商學、天文、地質、教會、政律、格致、武備各有專門,
以為新報,尤足以開拓心思,發越聰明,與鐵路開通實相表裏,宜縱民開設並加獎
勵,庶稗政教。”
四曰設立道學。其目的在於發明孔子之道,扶聖教而塞異端。“今宜亟立道學
一科,其有講學大儒發明孔子之道者,不論資格並加征禮,量授國子之官,或備學
政之選。其舉人願入道學科者,得為州縣教官。”“並令鄉落淫詞悉改為孔子廟,
其各善堂會館俱令獨祀孔子,庶以化導愚民”。
(4)改革內政外交。
康有為提出要改革官製,重視外交,置議郎等。關於官製改革,關鍵在於裁汰
冗員,“以彼冗繁,增此廩祿”。關於外交,應該重視外交人才的培養,“立使才
館,選舉貢、生、監之明敏辨才者,入館學習。……學成或為遊歷,或充隨員,出
為領事,擢為公使,庶幾通曉外務,可以折衝”。關於“置議郎”一事,康有為特
別重視,將其作為內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故特別請求光緒帝“特詔頒行海內,令士
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
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製,名曰議郎。……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
皆令會議於太和門,三占從二,下部施行”。康有為認為,這樣便能消除君臣隔絕,
官民隔絕的狀態,實現“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以之籌餉,
何餉不籌?以之練兵,何兵不練?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
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維新變法綱領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為變法的基本主張,
標誌著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成熟。
在這次京城會試中,38歲的康有為終於中了進士,被欽點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書》
1895年5月29日,剛中進士不久的康有為寫了《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
養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國呈》。這
次上書補充和發揮了公車上書中的內容,向光緒帝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四大方案:富
國、養民、教士、練兵。康有為就練兵一策還提出了六項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
營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團練,三曰練旗兵而振滿蒙,四曰募新製以精器械,五曰廣
學堂以練將才,六曰厚海軍以威海外。”康有為認為,要實施上述四大方案,關鍵
在於“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
最後,康有為再次請求光緒立即變法,“伏乞皇上遠覽《詩》、《易》之所戒,
(近)鑒俄、土之興衰,獨攬幹綱,破除舊習,勿搖於左右之言,勿惑於流俗之說,
立事必有利弊,權其重輕,聽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斷自聖衷,更新大政,宗廟
幸甚!天下幸甚!”
</br>
國家加強管理。“選才督辦而無濫私人,則吾金、銀、煤、鐵之富可甲地球。”
三曰鑄造銀幣。即一自鑄銀元以收利權,以改變洋圓在中國泛濫的局麵。
六曰設立郵政。康有為認為,“我中國人四萬萬,書信更多,若設郵政局,以
官領之,遞及私書,給以憑樣,與鐵路相輔而行,消息易通,見聞易廣,進而坐收
千餘萬之款,退可省三百萬之驛,上之利國,下之便民。”
(2)養民。養民之法有四:
一曰務農。提倡科學種田,主張以農為主,多種經營。
二曰勸工。獎勵科學創造發明。
三曰惠商。減免重稅,保護商業。
四曰恤窮。扶貧濟弱團結民心。恤之之法有三,移民墾荒、教工、養窮。
(3)教民。教民之法有四:
一曰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嚐考泰西之所以富強,不在炮械軍
兵,而在窮理勸學。彼自七八歲,人皆入學,有不學者責其父母,故鄉塾甚多,其
各國讀書識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所以這些國家民智大開,社會文明程度也
隨之提高了。故康有為建議,請朝廷下令,州縣鄉鎮都要建立圖書館,以增加民眾
的見識;鄉村一律設立學塾,兒童皆得入學。
二曰改革科舉。建議皇上改武科為藝科,令各省州縣普遍建立藝學書院。各級
考試,除試經論一題外,主要是考核歷史、時事和策論,量才錄用。文科各級考試,
也以考核歷史掌故,世界知識為主。“其有創著一書,發明新義,確實有用者皆入
翰林,進士授以檢討,舉人授以庶吉士,諸生授以待詔。如是則天下才智大開,奔
走鼓舞以待皇上之用”。
三曰開設報館。“近開報館,名曰新聞,政俗備存,文學兼述,小之可觀物價,
瑣之可通時務。外國農業、商學、天文、地質、教會、政律、格致、武備各有專門,
以為新報,尤足以開拓心思,發越聰明,與鐵路開通實相表裏,宜縱民開設並加獎
勵,庶稗政教。”
四曰設立道學。其目的在於發明孔子之道,扶聖教而塞異端。“今宜亟立道學
一科,其有講學大儒發明孔子之道者,不論資格並加征禮,量授國子之官,或備學
政之選。其舉人願入道學科者,得為州縣教官。”“並令鄉落淫詞悉改為孔子廟,
其各善堂會館俱令獨祀孔子,庶以化導愚民”。
(4)改革內政外交。
康有為提出要改革官製,重視外交,置議郎等。關於官製改革,關鍵在於裁汰
冗員,“以彼冗繁,增此廩祿”。關於外交,應該重視外交人才的培養,“立使才
館,選舉貢、生、監之明敏辨才者,入館學習。……學成或為遊歷,或充隨員,出
為領事,擢為公使,庶幾通曉外務,可以折衝”。關於“置議郎”一事,康有為特
別重視,將其作為內政改革的重要內容,故特別請求光緒帝“特詔頒行海內,令士
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
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製,名曰議郎。……凡內外興革大政,籌餉事宜,
皆令會議於太和門,三占從二,下部施行”。康有為認為,這樣便能消除君臣隔絕,
官民隔絕的狀態,實現“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以之籌餉,
何餉不籌?以之練兵,何兵不練?合四萬萬人之心以為心,天下莫強焉”!
公車上書,是康有為維新變法綱領的反映,它包括了康有為變法的基本主張,
標誌著康有為維新思想的成熟。
在這次京城會試中,38歲的康有為終於中了進士,被欽點工部主事。
3.《上清帝第三書》
1895年5月29日,剛中進士不久的康有為寫了《為安危大計,乞及時變法,富國
養民,教士治兵,求人才而慎左右,通下情而圖自強,以雪國恥而保疆國呈》。這
次上書補充和發揮了公車上書中的內容,向光緒帝提出了自強雪恥的四大方案:富
國、養民、教士、練兵。康有為就練兵一策還提出了六項措施:“一曰汰冗兵而合
營勇,二曰起民兵而立團練,三曰練旗兵而振滿蒙,四曰募新製以精器械,五曰廣
學堂以練將才,六曰厚海軍以威海外。”康有為認為,要實施上述四大方案,關鍵
在於“求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合其力,三者而已。”
最後,康有為再次請求光緒立即變法,“伏乞皇上遠覽《詩》、《易》之所戒,
(近)鑒俄、土之興衰,獨攬幹綱,破除舊習,勿搖於左右之言,勿惑於流俗之說,
立事必有利弊,權其重輕,聽言必有是非,察其迂切,斷自聖衷,更新大政,宗廟
幸甚!天下幸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