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考》、《尚書義考》)及哲學(《法象論》、《原善》、《緒言》、《孟子


    私淑錄》、《孟子字義疏證》)。從他治學的深度和廣度來說,不愧為幹、嘉學者


    之第一人。


    下篇:批判程朱理學 復歸儒學原旨


    如果僅僅把戴震看成是一位埋頭考據的樸學家,這是對他的最大誤解。事實上


    盡管戴震在經學、小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內達到了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的深度,


    但他的最主要的貢獻卻是哲學上的建樹,這也是他區別於其他幹嘉學者的主要方麵。


    宋明理學發展到末流,往往空談心性,束書不觀。程朱主張“性即理”,陸王


    高談“心即理”,兩派的後學者不再去“自家體貼”,各誦先師之言,互相駁難,


    往往難以論定軌是孰非,逐漸形成了一種“寧道孔孟誤,諱說程朱非”的社會風氣,


    儒家原旨晦而不彰。自明代中葉以後,一些學者逐漸認識到要解決儒學內部的紛爭,


    必須“取證於經書”,考據之風慢慢形成。經過明清嬗代之巨變,一些學者認識到


    空談足以亡國,因此在考據的基礎上,又注意“經世致用”,力圖使儒學成為對國


    家、對百姓有用的學問。他們在自己的學術主張中,或糾程、朱之偏、或矯陸、王


    之失,對宋明以來的理學思想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批評,希望恢復孔孟儒學的本來麵


    目。戴震的學術思想就是這一時代思潮下的產物。


    1.故訓名物:明道之具


    自宋儒將“道問學”與“尊德性”判為兩途,後世儒者專重於“尊德性”,不


    重視“聞見之知”,舍訓詁、名物而空談義理。宋代學者黃震曾說,本朝經學“擺


    落訓詁,直尋義理”。明代心學獨盛,好講現成“良知”,不需要“工夫”就可以


    直透“本體”,隻要靜坐就可以“致良知”。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針對明代學


    風之流弊,提出“經學即理學”,主張“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注],


    戴震繼承了自顧炎武以來的學術傳統,加以發展,提出“由故訓以明義理”、“執


    義理而後能考核”的學術思想,把“義理”建立在紮紮實實的考據基礎上。


    戴震認為,孔孟之道就在《六經》之中。他在《沈學士文集序》中說:


    以今之去古既遠,聖人之道在《六經》也。當其時,不過據夫共聞習知,以闡


    幽而表微。然其名義製度,自千百世下,遙溯之至於英之能通。


    “聖人之道”在聖人之世雖為人所“共聞習知”,但傳之既久,千百年以後,


    其“名義製度”往往“莫之能通”。因此,他認為“是以凡學始乎離詞,中乎辨言,


    終乎聞道”。他解釋說:


    離詞,則舍小學故訓無所借。辨言,則合其立言之體無從而相接以心。


    離詞、辨言是“聞道”的必由之路。因此,戴震特別推崇“六經尊眼、鄭”的


    惠棟。在《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一文中,他痛心地指出,“《六經》微言,後人


    以歧趨而失之”。他批評有人區分漢來,將故訓與義理截然判為兩途的議論,指出:


    言者輒曰:有漢儒經學,有宋儒經學,一主於故訓,一主於於義。此試震之大


    不解也者。夫所謂理義,苟可以舍經而空憑胸臆,將人人鑿空得之,奚有於經學之


    雲乎哉!


    他反對舍經學而空談義理,主張賢人、聖人之理義須“求之古經”。但“求之


    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縣隔”,還必須“求之故訓”。他說:


    故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理義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那麽,賢人、聖人之理義在哪裏?戴震認為“存乎典章製度者也”。這些“典


    章製度”不是空虛無物的,而是賢人聖人的大製作,它可以施之於今,經世致用。


    他批評那些將故訓、典章製度和理義截然分開的人說:


    彼歧故訓、理義二之,是故訓非以明理義,而故訓胡為;理義不存平典章製度,


    勢必流入異學曲說而不自知。


    戴震感嘆說:“夫今人讀書,文字之鮮能通,妄謂通其語言;語言之鮮能有通,


    妄謂通其心誌,而日傅合不謬,吾不敢知也。”[注]數百年以來,學風日壞,特別


    是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往往流於“鑿空”,各家所說的“道”已非儒家的原旨。士


    生千載之後,求道於典章製度之中,但遺文垂絕,今古縣隔,因此,研究古代的訓


    詁、名物就顯得特別重要。戴震反覆申明這一點。作為他的最基本的學術主張。如


    在《古經解鈞沉序》一文中,他說:


    後之論漢儒者輒曰:故訓之學雲耳,未與於理精而義明。則詰之以求理義於古


    經之外乎?若猶存古經中也,則鑿空得之乎?嗚唿!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