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自幼養成了獨立思考、盤根問底的學習方法。當時學子都要讀《四書》、


    《五經》。《大學》是《四書》之一,宋代理學家極力表彰,朱熹並作《大學章句》,


    將《大學》一篇分為經、傳兩個部分,並移易舊文。從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雲:“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


    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


    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對於朱烹區分經傳,雖然有人提出過懷疑,但


    五百多年來,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占據了統治地位,人們也就相信了朱熹


    的說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師講授《大學章句》,至“右經一章”以


    下,戴震問:“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塾師迴答說:“此朱文公所說。”又問:“朱文公何時人?”迴答說:“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時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幾二千年


    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塾師無法解答,隻得誇戴震說“此非常兒也。”


    的確,戴震小小年紀就敢於懷疑,不盲從,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麵,這對他後


    來倡導樸學、批判權威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戴震讀書,有一種“每一字必求其義”的習慣。塾師授課,講以下引文凡見於


    《年譜》者不再注出處,凡見《戴震集》者僅注篇名。解前人的傳注訓詁,戴震往


    往不明其義。他不喜歡人雲亦雲,何況前人傳注中往往謬誤百出。因此,他要探本


    溯源,花了三年功夫窮究近代字書及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把握了其中的精髓。


    在此基礎上,他“又取《爾雅》、《方言》及漢儒傳、注、箋之存於今者參伍考究,


    一字之義,必本六書,貫群經以為定詁,由是盡通。”這樣,為以後學術、思想更


    上一層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先通訓詁”成為戴震及其後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治學


    方法。


    《十三經註疏》卷帙浩繁,達數百萬言。可17歲的戴震已能“全舉其辭”。他


    後來對段玉裁說:“餘於疏不能盡記,經注則無不能倍(背)誦也。”又說:“經


    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辭也,所以成辭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


    道,乃可得之。”他曾在給段玉裁的一封信中說:“仆自十七歲時,有誌聞道,謂


    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非從事於字義、製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宋


    儒譏訓詁之學,輕語言文字,是猶渡江河而棄舟揖,欲登高而無階梯也。為之三十


    餘年,灼然知古今治亂之源在是。”在他看來,宋儒重義理而輕文字、音韻、訓詁,


    專尚空虛無用之學,是沒有在基本功上用力。他對為學先後的看法、對宋儒的批評


    雖然定型於晚年,但在17歲左右的讀書實踐中就已經萌芽了。


    這以後,戴震隨父親在江西、福建、南京等地經商,廣泛接觸到社會生活。同


    時,他的經學也日有進步。20歲那年,迴到故鄉,此時他已經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青


    年學者了。戴家小少爺的名字慢慢地被當地的一些名流所知。同邑的程詢很喜歡這


    位還有些稚氣的年青人。他說:“載道器也。吾見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碩輔,誠


    不足言。”他看出這位博學的後生有著過人的才華,擢高第、取顯宦,如探囊中之


    物。但戴震的前程果真能夠順利嗎?


    離休寧不遠的婺源縣有一位老先生姓江名永字慎修,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治經


    數十年,精通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以及步算、鍾律、聲韻、


    地名沿革,“博綜淹貫,巋然大師”,戴震久聞其大名,就拜在他的門下,“取平


    時所學就正焉”。當時歙縣大商人汪梧鳳建不速園,廣置圖書,招攬學者,戴震與


    同縣人鄭牧、歙縣人汪肇龍、方矩、程瑤田、金榜等人與江永皆“誦讀講貫其中”


    [注]


    在這以後,戴震學術大進,尤其是在籌算、名物、訓詁等方麵的研究上,提出


    了很多真知灼見。22歲時,寫成《籌算》(後更名為《策算》)一卷;23歲撰成


    《六書論》三卷;24歲撰成《考工記圖注》;25歲時寫成《轉語》20章;到27歲左


    右,撰成《爾雅文字考》十卷。作為一位青年學者,已在學術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


    成就,但“學日進而遇日益窮”,戴震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29歲時、他被補為休


    寧縣學生。


    幹隆十七年(1752年),戴震30歲,進入而立之年。這一年,休寧發生大旱,


    “鬥米千錢”,戴震家中乏食,於是與麵鋪相約,“日取麵為饗餐,閉戶成《屈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