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入手,對佛教唯心主義教義和虛無的人生態度進行了批判和徹底否定;他還對佛


    家的“能所”概念加以改造、闡發,辯證地論述了“能”(主觀)、“所”(客觀)


    間的關係,認為“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為中國古代認識論的發展作出


    了貢獻。對老、莊學說,王夫之也有深刻的研究,“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


    見其瑕”(《老子衍·序》),採取批判、改造的態度。在“知”和“行”的關係


    問題上,王夫之指出,朱熹的“知先行後”說是“先知以廢行”,王守仁的“知行


    合一”說是“銷行以歸知”,擊中了理學和心學的要害;他認為“行可兼知,而知


    不可兼行”,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明確提出“知也者,因以行為功”,這一極為高


    明而精采的見解是過去的知行學說所難以企及的。他還痛斥宋明道學家的“懲忿”、


    “窒慾”、“滅情”等扭曲人性、倫理異化的謬論,主張天理即在人慾中,“隨處


    見人慾,即隨處見天理”。這種思想對後人也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在經學方麵,王夫之也別開生麵,貢獻超卓。其治經的主要特色是徵實,他的


    兒子王放說:“府君自少喜從人間問四方事,至於江山險要、士馬食貨、典製沿革,


    皆極意研究;讀史、讀註疏,至於書誌年表,考駁同異。人之所忽,必詳慎搜間之,


    而更以見聞證之。”(《薑齋公行述》)夫之為學的嚴謹態度和求實精神,於此可


    見。


    一部《周易》,數千年來眾說紛壇,穿鑿附會、糾結不清。王夫之的《周易稗


    疏》在很大程度上廓清了籠罩在《周易》上的重重迷霧,其“大旨不信陳摶之學,


    亦不信京房之術,於先天清圖、緯書雜說,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談玄妙附合老、


    莊之旨。故言必徵實,事必切理,於近時說《易》諸家為最有根據”(《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下引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書經稗疏》針對宋人蘇軾《東


    坡書傳》和蔡沈《書集傳》中的空疏玄虛之說,一一加以訂正,“駁蘇軾《傳》及


    蔡《傳》之失,則大抵辭有根據,不同遊談;雖醇疵疵互見,而可取者較多焉”。


    《詩經稗疏》則考訂草木魚蟲山川器服以及製度,“辨正名物訓詁,以補《傳》、


    《箋》諸說之遺,……皆確有依據,不為臆斷”;《春秋稗疏》致力於地理的考索,


    在許多地方彌補訂正了杜預的闕失……清同治間,曾國藩刻《船山遺書》,在《序》


    中說:“先生歿後,巨儒迭興,或改良知捷獲之說,或辨易圖之鑿,或詳考名物、


    訓詁音韻,正《詩集傳》之疏,或修補三禮時享之儀,號為卓絕。先生皆已發之於


    前,與後賢若合符契”,可見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學術成就對有清一代學術界的深遠


    影響。


    船山史學的立足點,仍在經世致用,他說:“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


    為史者記載徒繁而經世之大略不著,後人慾得其得失之樞機以效法無由也,則惡用


    史為?”(《資治通鑑·光武(十)》)王夫之的史學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在


    《讀四書大全說》、《尚書引義》、《春秋世論》以及上文曾徵引的著述中隨處可


    見其對歷史的評說,而成書於晚年的《讀通鑑論》31卷和《宋論》15卷,更是係統


    的史論巨著。在這些著作中,夫之運用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樸素辯證法思想觀察和解


    釋社會歷史現象,顯現出超越前人的理性主義光輝。


    王夫之對傳統的歷史觀進行了總結式的大清理。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以“五


    行”解釋歷史,認為每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某一德,由於五行相勝,歷史就按土、


    木、金、水、火的順序,五德“相次轉用事”,並不斷循環往復。夫之對這一遺毒


    既廣且深的謬說深惡痛絕,他抨擊道:“五德者,鄒行之邪說,以惑天下,而誣古


    帝王以征之,秦漢因而襲之。大抵皆方士之言,非君子之所齒也”(《讀通鑑論》


    卷16),一針見血地揭破其蒙昧主義本質。董仲舒承襲鄒行之說,略加改頭換麵,


    提出“三統循環”論,認為黑統、白統、赤統分別代表某一朝代的特性,歷史就以


    三統依次嬗遞的方式周而復始;朝代更迭,典章製度方麵也要有相應的改變,即所


    謂“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意。對此,王夫之指出:“歷雖精,而行之數百年


    則必差;……若夫服色,則世益降、物益備,期於協民瞻視,天下安之而止矣”


    (卷19),比如自隋文帝定黃色為帝服之色,以後各代相沿不改,無非是因為黃色


    “明而不炫,韞而不幽”罷了,與所謂“天誌”毫不相幹,也不包含什麽神秘的暗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