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字蔚仲,號牧石。二弟王家聘,字子翼。除父親以外,在這些人中對夫之影響


    較大感情較深的是仲父牧石先生和長兄介之。


    王家先世以傳習《詩經》見長,夫之的兩位叔父在詩歌方麵都有一定成就,他


    小時開始接觸聲韻、對偶這些作詩的基礎知識時,牧石先生就是他的啟蒙老師。父


    親大約接受了同裏大儒伍定相先生的學風,求學不僅僅為了科舉製藝,大凡有益民


    生的實學如天文、地紀、職官、博物、兵農、水利之書無所不讀。這位老先生有些


    大器晚成,天啟辛酉(1621),王夫之已經3歲,他才在這年舉行的鄉試上取得一名


    副貢的資格。所謂副貢,就是鄉試錄取名額之外的備取生員,也叫“副榜”。按照


    當時的選拔製度,副貢也可以和一般的貢生一樣,進入京城太學——國子監進一步


    求學,以取得監生出身,步入仕途。


    王朝聘是他們兄弟三人中唯一入監的舉人,他在北都燕京大約蹉跎10年之久,


    崇禎辛未(1631年),他終於得到一個外放做官的機會,但是功敗垂成。那時正值


    溫體仁當權,吏部的選郎承奉他的意旨索取賄賂,這在崇禎朝的官場上已成為不成


    文的規矩,然而卻使這位老監生做出令人吃驚的抉擇,他說:“仕以榮親,而賂以


    取辱,可乎?”於是他憤然撕碎吏部文碟,踏上返鄉的程途。這件事情不僅使王朝


    聘對功名看得更加淡薄,而且使他對官府產生深深的厭惡,從此,凡地方官吏登門


    請見,他一概託病謝絕。後來王夫之中舉往南昌上計偕,請示父親道:“夫之此行


    也,將晉贄於今君子之門,受詔誌之教,不知得否?”父親怫然曰:“今所謂君子


    者,吾固不敢知也。要行已有本末。以人為本而己為末,必將以身殉他人之道,何


    似以身殉己之道哉!慎之!一入而不可止,他日雖欲殉己而無可殉矣。”這是他以


    大半生的生活經歷概括出來的為人立身準則,幼年的王夫之當然體味不出它的全部


    含義,但是在他日後生活中每臨大事時,父親的教訓往往幫助他作出自己的決斷。


    古人忌兒童偶年入學,但是王夫之4歲時就隨長兄介之入塾問學了。他的聰明以


    及對古文化的興趣令人不敢置信,到7歲時他就初步通讀了文字艱深的十三經,10歲


    時他父親還做監生,教他學了五經經義,14歲考中秀才。越二年,開始致力於詩文,


    在短短的兩年間閱讀了《離騷》、漢魏《樂府》歷代詩人的佳作名篇約10萬餘首,


    這需要何等頑強的毅力!


    少年時代的王夫之大約也不乏普通兒童的調皮淘氣。晚年迴首往事,他說那時


    常犯“口過”,“早歲披猖”,惹得父親不高興,常常十天半月不再理他,直到他


    內心自覺認錯,涕泣求改時才給以教訓,氣極了有時也會“夏楚(戒尺)無虛旬,


    麵命無虛日”。不過父親不愛翻舊帳,一經說過,終生不提往事。他不總是向孩子


    板起麵孔,有時把他們兄弟召集在一起,一麵飲酒,一麵勸導他們做人要謙遜和氣,


    遠利蹈義,說至動情處,間或還掉下眼淚。他允許孩子們有正當的遊戲,讓他們擺


    棋對奕,但從不許學博囗(又名六博、格五)擊球和遊俠生事。迴憶往事是令人恰


    悅的,尤其是孩提時代的事情,即便在當時是教人頭痛、傷心的事情,迴味起來也


    會滋味無窮。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王夫之不僅在經、史、文學方麵打下很深厚的基礎,而


    且在人格形成方麵接受了感染。他少年時攻讀的書籍多數是儒家經典,家庭成員篤


    行禮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觀念。古來把忠孝與愛國看做是同


    一個思想體係,他後來以一介書生,招募義兵,抗擊清人,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


    王夫之父子也許受名教影響太深了,正像我們一開始所開列的儒者的品格一樣,他


    們不把入仕做官看做是謀取貨財的手段,而把它看做行道濟世的資籍,君臣合義,


    合則盡力事之,不合則毅然去之,這叫做“易祿而難畜”,他們有明確的是非界線,


    同誌合道、忠良正直則引為知己,奸詐邪惡則嫉之如仇,所以他父親不惜離鄉背井


    在京城蹉跎10年,不肯納賄取辱,王夫之日後追隨永曆流亡政府,奸邪當道,便很


    快引退。至於學問之道,這個家庭教給他的最重要的東西恐怕就是獨立思考和求實


    精神。


    二、國難當頭 誌圖匡復


    崇禎已卯(1639年),王夫之20歲在鄉學讀書時,他與同鄉人文之勇(字小勇)、


    郭鳳躚(字季林)、管嗣裘(字冶仲)等人效仿東林、復社,成立了一個旨在抨擊


    時弊,評論朝政,議論改革的團體,叫做“匡社”,這幾個人都是武夷先生及門弟


    子,自幼意氣相投。次年(庚辰,1640年)東林著名黨人高攀龍的侄子高世泰(字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