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為自作也。班孟堅之改《史記》,必不如《史記》也;宋景文之改《舊唐書》,


    必不如《舊唐書》也;朱子之改《通鑑》,必不如《通鑑》也”。(顧炎武《鈔書


    自序》)在嗣祖的督促和用心教授下,到14歲,炎武已將《資治通鑑》全部讀畢。


    功課之餘,王氏還經常給他講述劉基、方孝孺、於謙等明朝歷史上傑出人物的故事,


    以激勵炎武學習前輩先賢。


    顧炎武少年時代受到的這些教育,對他以後的學術成就和立身處世無疑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


    天啟六年(1626),顧炎武入學,成為縣學生員,取學名曰繼紳,開始致力於


    習學科舉文字。在縣學中,炎武與同窗歸莊(字玄恭,號恆軒,明亡後更名作明,


    崑山人,其曾祖即有名散文大家歸有光,1613—1673)結識。兩個同齡少年常在一


    起切磋學業、縱論國事,由於意氣相投,很快就成為莫逆之交。


    這個時期,朱明帝國已是大廈將傾。當顧炎武降生之時,神宗皇帝朱詡鈞已經


    有20多年不徹朝堂接見廷臣,以致朝政日益廢弛,這種極不正常的狀況一直持續到


    萬曆末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時僅16歲,為人庸懦無能,卻喜愛作木活,史稱其“好


    親斧鋸椎鑿髹漆之事,積歲不倦”(《明通鑑·天啟。年》);他寵信宦官魏忠賢,


    魏目不識丁,竟被任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代他處理章奏。於是大權旁落,國事無大


    小皆出入魏忠賢之門;內閣廷臣及四方督撫則多仰其鼻息,甚至拜忠賢為幹爺,唿


    為“九千歲”,形成“閹黨”集團。天啟五、六兩年,魏氏迭興大獄,殘酷迫害以


    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正直官吏,許多誌士仁人慘死獄中,而且株連極廣,朝政敗壞到


    了極點。加之內憂外患頻仍:萬曆四十六年(1618),雄踞關外的努爾哈赤以“七


    大恨”告天誓師,正式向朝廷宣戰;天啟元年(1621),清兵攻陷瀋陽、遼陽;山


    東白蓮教首領徐鴻儒起事,占領鄆城、巨野、鄒縣、滕縣,並一度切斷運河漕運;


    永寧(今四川敘永)宣撫使奢崇明叛亂,下遵義、據重慶,兵圍成都百餘曰:天啟


    二年(1622),清兵在取得遼河以東70餘城之後又攻占廣寧(今遼寧義縣),兵鋒


    直逼寧遠,山海關危在旦夕;天啟七年(1627)三月,陝西饑民暴動,揭開了明末


    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這年八月,嘉宗死,其弟由檢即位,改元崇禎。崇禎皇帝一意


    中興國運、重振祖業,初即位便著手懲處清算閹黨,逼令魏忠賢自盡,並為蒙難的


    東林黨人平反昭雪。但其為人剛愎自用,且視東林與閣黨的矛盾為“門戶”、“朋


    黨”之爭,對這一點深惡痛絕;在用人行政上,則利用雙方相互牽掣,以確保宸衷


    獨斷,政由己出。然而痼疾已深,積重難返,朝政並無多大起色,內憂外患交逼的


    局勢也日益嚴重。


    由於身處危機四伏的時代,所以,盡管顧炎武的祖父紹茉年事已高、十分希望


    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孫子取得功名,伺時仍教誨炎武“當求實學,幾天文、地


    理、兵農、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三朝紀事闕文序》,下同),


    並要炎武用心研讀邸報,以了解國家大事及朝章典故。不過,顧炎武雖然對政治產


    生了興趣,卻“以為書生無與國家之故”,祖父也曾對他說“汝習經生言,此非所


    急也”,這段時期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徵逐為名”的舉業上。崇禎三年(1630)


    秋,18歲的顧炎武至南京參加應天鄉試,他與歸莊加入復社大約就在此時。由名士


    張博(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1602—1641)等人發起組織的復社主張革新


    朝政,徹底清除閹黨餘孽,入社者多達數千,是繼東林而起的有政治影響力的學術


    團體;但成員眾多,難免良莠不齊,而顧、歸二人“砥行立節,落落不苟於世,人


    以為狂”(《亭林餘集·吳同初行狀》),一時被稱為“歸奇顧怪”。


    自入縣學為生員後,顧炎武多次應科舉,都未得一第。崇禎十二年(1639),


    炎武再度赴試,依舊名落孫山。長達14年的科舉徵逐,終究一事無成,而國事可以


    說已經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天下郡國利病


    書序》),炎武終於認識到“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盛於鹹陽之郊”


    (《日知錄》16),認識到“廢天下之生員,而用世之才出”(《亭林文集·生員


    論中》);於是退而讀書,“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前輩文編說


    部,以至公移邸抄之類,有關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全祖望《鮚囗亭集·亭林先


    生神道表》,下引同),著手撰寫《天下郡國利病書》及《肇域誌》,“務質之今


    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由此可見,在青年時期,顧炎武即已樹立起務求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