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講官學士葉方藹(字於吉,江蘇崑山人)向玄燁推薦黃宗羲,宗羲門生陳錫根


    (字分後,當時在京為官)得知後大驚,說:“這隻會使老師象疊山那樣啊!”


    (謝仿得號疊山,南宋遺民,義不仕元,為官府逼迫北上,至京絕食而死。)便極


    力向葉剖陳利害,此事才算了結。當時被各地推薦的,還有顧炎武、呂田良等,顧、


    呂也都拒不應召。


    第二年開設史局修《明史》,修史總裁徐元文(字公肅,號玄齋,江蘇崑山人,


    1634—1691)又欲聘請黃宗羲出山,宗羲仍然拒絕。當萬斯同應聘入京時,宗羲送


    行之詩說:“不放河汾聲價倒,太平有策莫輕題”,明白地表示了自己不與朝廷合


    作的態度。季野入京後,也執意“以布衣參史局,不署銜、不受俸”。


    康熙十八年(1680),徐元文再次向皇帝建議聘宗羲修史,於是,旨下浙江督


    撫“以禮敦請”,宗羲以“老病”為由,堅執不就;皇帝又下特旨,令地方官把黃


    宗羲關於明史的所有論著“抄錄來京,宣付史館”(《年譜》)。徐又一力延請黃


    百家,宗羲不得已而同意——也許,還因為宗羲認為“國可亡,史不可亡”(《南


    雷文定·次公董公墓誌銘》),並給徐元文寫信說:“現在我把兒子交給你,總可


    以因此放過我了吧!”……


    不過,由於黃宗羲不反對自己的門生和兒子參與史局,同時,他本人的文章中


    也有一些讚揚康熙皇帝及當時大臣如葉方藹和徐氏兄弟等人的文字,所以也有一些


    人認為黃宗羲“大節不虧,小節可議”,甚至認為“失節”。這種看法,恐怕也未


    必全麵、允當。


    清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三,即1695年8月12日,一代哲人黃宗羲停止了唿吸,享


    年86歲。遵照宗羲“不用棺槨,不作佛事”(《年譜》,參見《南雷文定·梨洲末


    命》及《喪製或問》)的遺命,七月初四,黃百家率家人以極其簡樸的禮儀,將梨


    洲老人安葬在化安山黃尊素墓北側。


    五、學術泰鬥 思想巨人


    作為博學多才的一代大儒,作為中國文化學術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梨洲先生的


    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麵的,其中最重要的,當推政治思想哲學、史學三個領域。


    梨洲有關政治思想的論著不少,而《明夷待訪錄》則奠定了他的民主啟蒙思想


    家的歷史地位。《待訪錄》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


    校》等共13篇,對數千年來政製、法律、教育、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麵加以理性的


    反省和批判,從而提出了一個富含民主意識的全方位的政治大綱。


    中央政製的核心是最高統治者——君。梨洲在《原君》篇中提出,君應該做到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此


    其人之勤勞,必千萬於天下之人……而己又不享其利”,這才是“君之道”,才是


    “君之職分”;隻有合乎這個標準,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君。由此引申,“君”與


    “天下”的關係應該是“天下為主,君為客”——人民是主人翁,君則是為主人翁


    獲利釋害而勤勞的人。這是一部《待訪錄》開宗明義的總綱。然而歷史的現實卻是


    “君為主,天下為客”,他們“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


    淫樂”,而且“視為當然”;梨洲認為,這樣的君不折不扣是“天下之大害”。正


    因為自秦漢以來都顛倒了這個關係,為君者都視天下為自己的產業,做了君主就應


    當占有一切,所以才會演出一幕緊接著一幕的為爭奪這個產業而血肉崩潰的慘劇!


    這裏不存在什麽“華”“夷”的區別,作者的批判鋒芒是指向歷代一切統治者的。


    僅此一點,就高過同時代的許多思想家。梨洲還從根本上否定“君為臣綱”。他說:


    臣的職責是“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原臣》,下同),臣


    不是“君之仆妾”,而是“君之師友”,臣與君的關係是平等的:“臣之與君,名


    異而實同”,都是為著萬民的利益來同心協力治理國家;若不出仕為臣。於君則為


    “路人”——這已跟“公僕”的含義頗為接近了。至於“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


    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更是對忠君觀念的徹底批判。關於法律,梨洲認為“貴


    不在朝廷,賤不在草莽”(《原法》,下同),含有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意味;主


    張“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與儒家傳統思想“有治人而無治法”也針鋒相對。在


    《學校》篇中,梨洲認為學校不僅僅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而更應該是立法議政的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