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為虛也!”


    明熹宗即位,登用東林黨人,劉宗周被起用為禮部儀製司添注主事。這時熹宗


    乳母客氏、近侍魏忠賢幹預朝政,劉宗周上疏參劾。疏入,傳旨廷杖六十,幸得葉


    向高相救獲免。當時上書者多請逐客氏,而糾彈魏忠賢,則自劉宗周始。後來魏忠


    賢大興黨禍,擾亂國家,劉宗周不幸而言中。天啟三年(1623),劉宗周升為尚寶


    少卿,旋告歸。次年,奉聖旨“劉宗周升通政司右通政”,朝廷照會讚揚劉宗周


    “千秋間氣,一代完人。世曰麒麟鳳凰,學者泰山北鬥。”將推他進入內閣。但劉


    宗周鑑於群賢被逐,不願出山。他上疏推辭說:“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禮義為


    何物,往往知進而不知退。及其變也,或以退為進。至於以退為進,而下之藏身愈


    巧,上之持世愈無權,舉天下貿貿然奔走於聲利之場。”[注]他要以自己的行動,


    來矯正士風,砥礪氣節,為衰世樹一榜樣。他又作了二疏,一申理諸君子發明忠邪


    之界,一參魏忠賢誤國之罪。二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目瞪口呆,說:“此何時?


    進此疏耶?大禍立至矣。”僅把辭職一疏上聞。果然熹宗大怒,降旨說:“劉宗周


    藐視朝廷,矯性厭世,好生恣放!著革了職,為民當差,仍追奪誥命。”


    此時魏忠賢閹黨當道,緹騎四出,削籍的士大夫遍天下。劉宗周既因得罪魏忠


    賢得禍,於是慨然嘆道:“天地晦冥,人心滅息,吾輩惟有講學明倫,庶幾留民彝


    於一線乎!”他召集諸生,於蕺山之麓會講。他認為世道之禍,釀於人心,而人心


    之惡,以不學而進;今日理會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庶不至兇於爾國,


    害於爾家。


    會講每月舉行一次,到年終輟講。每次會講,劉宗周都令學者收斂身心,使根


    抵凝定,為人道之基。他曾說:“此心絕無湊泊處。從前是過去,向後是未來,逐


    外是人分,搜裏是鬼窟。四路把截,就其中間不容髮處,恰是此心湊泊處。此處理


    會得分明,則大本達道,皆從此出。”於是他提出“慎獨”之說,作為自己學術思


    想的根本所在。


    二、獨之外別無本體 慎獨之外別無功夫


    “慎獨”說是劉宗周學說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覆強調“慎獨”之重要。


    他說:


    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廁、天下一齊俱到。故


    在《大學》為格物下手處,在《中庸》為上達天德統宗、徹上徹下之道也[注]。


    又說:


    《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獨而已矣。《大學》言慎獨,《中庸》亦言


    慎獨。慎獨之外,別無學也[注]。


    可見劉宗周把“慎獨”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


    [注],“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


    ]那麽什麽


    是“獨”?劉宗周的學生陳確解釋說:“獨者,本心之謂,良知是也。”[注]“獨”


    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種主觀道德能力,“慎獨”則是一種內省的道


    德修養功夫。劉宗周把“獨”提升到本體論高度,而把“慎獨”說成是最重要的修


    養方法:“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注]“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


    而慎獨即盡性之學。”[注]所以,“獨”是“至善之所統會”,所謂“致知在格物,


    格此而已。”“獨者,物之本,而慎獨者,格之始事也。”[注]這裏,不僅宇宙中


    的萬事萬物,而且人類的一切道德準則都統攝在“獨”(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


    “獨中具有喜、怒、哀、樂。四者,即仁、義、禮、智之別名。”[注]


    既然“獨”相當於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慎獨”的功夫相當於“致良知”,


    那麽為何劉宗周還要立異呢?他本人對此有所解釋:


    千古相傳隻慎獨二字要訣,先生(指王陽明)言致良


    知,正指此。但此獨字換良字,覺於學者好易下手耳[注]他認為“良知”說不


    如“慎獨”說簡易明白,後者更便於學者下手。而且“良知”說還有流於禪學的危


    險。


    “慎獨”說是劉宗周的道德修養論。他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提出“慎獨”,主要


    是針對當時的士風,希望通過內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躋於道德之域,


    以解救“世道之禍”。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獨”的重要性:


    君子由慎獨以致吾中和,而天地萬物無所不本、無所不達矣。達於天地,天地


    有不位乎?達於萬物,萬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萬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


    則俱致,一體無間[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