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建立自我的主體性,無以養得“此心中和”。王守仁的這些教


    育論觀點,雖然是以經驗主義出發的,但也應當視為他在教育過程中對認知活動的


    正確總結,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陽明心學是明代儒學革新的產物,它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理論框架,重


    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為基本範疇的心學思想體係,


    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學,並在內容上高揚人的價值與地位,強


    調了道德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由此還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其影響甚為


    廣泛而深遠:就時間而言,從明代中後期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就學科而言,涉及到


    政治、教育、學術、思想、文藝等領域;就地域而言,除了中國之外,還波及到世


    界,即如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而本世紀以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美國和歐洲,


    王守仁著作的翻譯本不斷增多,其學說思想的研究日漸形成風氣。可見,陽明心學


    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它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何尊沛 撰)


    主要參考書


    1.王守仁《王陽明全集》


    2.餘重用《陽明先生傳纂》


    3.黃宗勇《明儒學實》


    4.張廷玉《明史》


    5.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一)


    6.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


    7.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明代部分


    8.畢誠《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


    9.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下一篇 迴目錄


    理學殿軍 劉宗周


    (1578—1645)


    劉宗周是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他著作甚多,


    內容複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清


    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


    先啟後的作用。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山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中華民族的


    命脈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這一危機延續至今[注]。


    一、杜門重憶十年病 束髮誰先天下憂


    劉宗周,初名憲章,字起東(一作啟東),號念台,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


    人。後因講學於山陰縣城北蕺山,學者尊稱為蕺山先生。他出生後不滿一歲,父親


    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隨母依養於外祖父章穎家中。


    章穎字叔魯,別號南洲,是當時浙東一帶很有名氣的儒者,精通《易》學。年


    青時期屢試不第,遂以講學為生,與族兄章禮、章煥號稱章氏三傑。他有一套獨特


    的教學方法,故門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顯宦的人,如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著


    名學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門下。


    劉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學問日進。17歲時,又從魯念彬學習製藝。由於他


    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於造就,隻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劉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


    很好,為以後登第創造了條件。


    萬曆二十五年(1597),劉宗周考中了舉人,4年以後,考取了進士。但因母親


    去世,他沒有受官。後來經人介紹,他又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


    許孚遠字孟仲,號敬庵,是湛若水(甘泉)門下唐樞(一庵)的弟子。其學以


    “克己”為要,“篤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因此與羅汝芳(近溪)一


    派講學不合,認為羅及其弟子“以無善無惡為宗”,不合王陽明的“正傳”,故作


    《九諦》與之論難[注]。劉宗周拜許為師時,問為學之要,許告以“存天理,遏人


    欲”。劉宗周受許孚遠影響很大,從此“勵誌聖賢之學”,認為入道莫如敬,以整


    齊嚴肅人,“每有私意起,必痛加省克。”[注]


    次年(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劉宗周北上京師赴選,任行人司行人。路過


    德清,拜別許孚遠,許勉勵他“為學不在虛知,要歸實踐”,劉宗周“為之猛省”。


    他一生對許非常推崇,曾說:“餘年26,從德清許恭簡公遊,邑己問學,於今頗有


    朝聞之說”[注],“平生服膺許師”[注]。後來他提倡“慎獨”之


    說,與許孚遠很


    有關係。


    當時朝政黑暗,權臣當道,朋比為奸,·排斥正人。萬曆皇帝昏庸腐朽,深居


    官中,服食煉丹,數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劉宗周


    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親為由,告辭還鄉。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繼去世,他承重


    守製,於居喪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延課生徒,以此為生。他閑居七年,貧病交加,


    敝衾破缶,衣食不繼,往往靠借貸度日。但他足跡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訪的,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