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的薦舉,已準備離開柳州。但由於長期的流謫毀壞了他的身體,柳宗元終於沒


    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甚至沒能實現有生之年返迴故鄉的願望,滿懷無限的愁緒


    死於柳州。死時年僅47歲,時間是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他從青年時代就


    立下了“輔時及物”、“興功濟世”的理想,並滿懷熱情地去見諸實踐。但時代沒


    有提供給他更多的機會,使他的才不得施,貶斥終生,齎誌以歿,這不僅是柳宗元


    一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柳宗元臨死時,曾寫信給好友劉禹錫說:“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


    [注]把自己的全部著作託付給他。劉禹錫將他的遺著編纂為《柳河東集》30卷,並


    親自作序。宋代世采堂刻本則分為45卷,外集2卷。柳宗元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而且是一位有獨到見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著作主要有:《天說》、《答劉禹錫天


    論書》、《天對》、《貞符》、《非國語》、《封建論》、《時令論》、《天爵論》、


    《斷刑論》、《與韓愈論史官書》、《與呂道州論非國語書》等。侯外廬編的《柳


    宗元哲學選集》(中華書局,1964年版)輯錄他的哲學著作較為全麵。


    三、出入百家 歸於孔子


    儒學發展到了唐代中後期,麵臨著一係列問題。首先是傳統儒學方法麵臨著嚴


    峻的挑戰。一些儒家學者開始擺脫兩漢以來的章句訓詁解經模式,尋找對儒家經典


    的新的解釋方法,並重新思考儒學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探索儒學發展的新途徑。


    早期古文運動關於文與道的關係的討論,以及啖助、趙匡、陸淳等人的《春秋》學


    研究,都反映了儒學革新的時代要求。從思想史角度說,早期古文運動至少為儒學


    創新做了兩方麵的貢獻:一個是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張,要求文學應以儒學為


    根本,為宣傳儒學服務。一個是離開章句訓詁之學,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而


    以啖、趙、陸為代表的《春秋》學派,否定《春秋》三傳的權威性,以經駁傳,按


    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釋儒家經典,直接從孔子對春秋時代的認識中獲得對現實的啟迪,


    為現實服務。


    柳宗元自幼博覽群書,不重章句,思想上堅信儒家學說,在理論與行動的基本


    方麵,以實踐聖人之“道”自任,“惟以中正信義為誌,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


    元為務”[注],“其道自堯、舜、禹、湯、高宗(武丁)、文王、武王、周公、孔


    子皆由之”[注],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道統”,與韓愈之說相唿應。他認為,孔子


    集先聖之大成,“夫子之道閡肆尊顯,二帝三王其無以侔大也”[注]他聲稱讀書作


    文“其歸在不出孔子”[注],一生努力為“延孔子之光燭於後來”[注]


    。但他不贊


    成墨守章句、死背教條以矜世取譽。他特別強調通經以致用。在永州時,他曾在文


    章中說:“得位而以《詩》《禮》《春秋》之道施於事,及於物,思不負孔子之筆


    舌。能如是,然後可以為儒。儒可以說讀為哉!”[注]他認為,得到了官位,就應


    該把平生所學的“聖人之道”付諸實踐,這樣才不辜負孔子的教誨。單單靠講說誦


    讀,難以稱之為儒。他又說:“仲尼之說豈易也?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


    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


    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注]他


    鄙視僅得皮毛的學習方法,更看不起章句之徒。他提出要把握“孔氏大趣”[注],


    即要擺脫聖經賢傳表麵文字的束縛,直接理解儒學的基本精神。這種基本精神就是


    所謂的“聖人之道。”


    在《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中,他又指出:


    近世之言道理者眾矣,率由大中而出者鹹無焉。其言本儒術,則迂迴茫洋而不


    知其適;其或切於事,則苛峭刻核,不能從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


    在引神,以為靈奇,恍惚若化而終不可逐,故道不明於天下,而學者之至少也。


    他批評言儒術者迷失了儒學的精神實質,使“道不明於天下”,儒學失去了人


    心。他要為恢復儒學的本來麵目而吶喊。


    柳宗元早年形成的積極用世的政治態度和不重章句的學術思想,使他接受了啖


    助、趙匡、陸淳的《春秋》學。在長安時,他從友人韓泰處得到了《春秋微旨》,


    又從呂溫處得到《春秋集傳纂例》。他任禮部員外郎後,陸淳做太子侍讀,他們居


    處近鄰,柳宗元拜陸淳為師。因此,柳宗元受到陸淳學派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深刻


    影響。柳宗元極為推崇陸淳的著作,認為它們真正體現了“孔氏大趣。”他說:


    “《春秋》之道久隱,而近乃出焉。”[注]認為陸淳的著作真正發揚了《春秋》的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