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防範和馴化措施。孔穎達還進一步從自然界的秩序性和動物的嗜欲現象中,找到


    了禮義精神的客觀依據,論證禮的產生淵源悠遠。他說:“物生則自然而有尊卑,


    若羊羔跪乳,鴻雁飛有行列,豈由教之者哉!”尊卑秩序是生物的本性,而事物生


    來就有秩序,“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可見,禮有其客觀必然性。那麽儒家


    所研習的禮又產生於何時呢?他說禮的產生有一個發展過程:“播黍則大享(禮)


    之濫觴,土鼓(樂)乃雲門(舞)之拳石(基礎),冠冕飾於軒(黃帝)初,玉帛


    朝於虞(舜)始;夏商革命,損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備。淚乎旦姬(周公),


    負囗臨朝,述曲禮以節威儀,製周禮而經邦國。”據《禮記》所載,燔黍、土鼓都


    是神農時代的禮樂。神農與黃帝、堯舜都是上古軍事民主製時期首領,屬於氏族社


    會。孔穎達把中國傳統禮樂遠溯於原始社會,這是合乎民俗學研究結果的。他考察


    了五禮產生過程,說尊卑之禮起於遂皇,嫁娶嘉禮始於伏羲,祭禮吉禮起於神農,


    至黃帝,吉兇軍賓嘉五禮備,然而形成製度,定為典則,則在周公輔成之時矣。雖


    然一鱗半爪未免牽強,但說禮製產生是逐漸完備的,則見識過人。在談禮的功能時,


    孔穎達綜合舊說,從聲訓的角度訓釋說:“禮,體也,履也,理也。”體是體用之


    體,即根本法則,統之於心;履即實踐,即體用之用,指禮節儀文指導實踐;理即


    治,指禮具有使天下走向大治的功能。具體地講,《周禮》屬於體,是經邦治國之


    大經大法;《儀禮》屬於履,是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也就是文獻所謂“經禮三百


    (周禮),曲禮三千(儀禮)”。經之與曲,體之與履,一大一小,一簡一繁,各


    有專主,相輔為用。至於三禮的作者,孔穎達明確認為:“周公所製之禮則《周官》


    (周禮)、《儀和》也。”孔子的功勞,則是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時期“訂禮正樂”。


    《禮記》則是孔子弟子“七十二之徒共撰所聞”,其中“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


    所由,或兼記體履,或雜序得失”,《禮記》是禮樂原理的理論闡述,無怪乎孔穎


    達要取它來代表“禮經”了。


    孔穎達論《春秋》說:“《春秋》者,紀人君動作之務,是古史職之書。”


    (《春秋正義序》,下同)《春秋》就其本源上講,不外乎史官記事的史書。然而


    記事之中有書法存焉,那就是褒善貶惡,而褒貶的標準則是禮義,故《春秋》即是


    禮樂原理的具體運用。通過敘事來寓褒貶,通過褒貶來宣傳禮法,這就是《春秋》


    的主題思想。孔穎達說:春秋之時,“下陵上替,內叛外侵,九域騷然,三綱遂絕”,


    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社會治安,倫理道德,無一不尖銳對立,十分混亂。孔子生


    逢亂世,心懷大聖,“想垂之以法則無位,正之以武則無兵,賞之以利則無財,說


    之以道則不用”,讀書人一無所有,隻有將滿腔熱情與憤懣訴諸筆端,著書立說以


    存其正論。因魯史所記多有得失善惡之行,故依據經法來一一加以繩正,予以褒貶。


    他的褒貶十分貼切準確,令人信眼,“一字所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異


    蕭斧之誅!”真是威力無比,一枝禿筆勝過十萬雄兵!


    自從孔子死後,對六經的論述雖然時見載籍,但都沒有孔穎達評說得這樣全麵


    具體、影響深遠。鄭玄、王肅遍注群經,容或有較係統的論述(如鄭氏《六藝論》),


    但現在大都失傳,不像孔氏諸說保存完整。自從唐代將《五經正義》頒行天下後,


    迄至北宋數百年間,孔穎達那平實詳正的經論便成為後學諸儒奉行的正統理論,即


    使後代已重訂《五經大全》,《五經正義》的觀點也常常作為傳統的說法來加以引


    證。它跨宋逾明,直到清朝,仍然作為《十三經註疏》中的主體內容刊刻不絕。如


    果要考察中國古籍的版本之最,《五經正義》毫無疑問將雄居榜首。其發行之廣,


    影響之深,已遠遠超出了唐統治者統一經說以利科舉考試的初衷,進而對整個中國


    經學的統一和規範工作作出了特殊貢獻。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也無盡善


    盡美之作。盡管《五經正義》已經經過通人指責、覆審考校,但仍然難免小疵。前


    人常指責正義的失誤有三:“曰彼此互異,曰曲徇注文,曰雜引讖緯。”(皮錫瑞


    《經學歷史》)曲徇注文,指正義完全以注文之是非為是非,凡注文所言,必盡量


    反覆為之疏通證明,有時甚至對錯誤的註解也不加駁證,反而曲為之說。這當然不


    合乎科學精神,但是疏家之義,本不破注,更不駁注,因此皇侃為《禮記》鄭玄注


    作疏,時規鄭失,孔穎達反而譏他“狐死不首其丘,葉落不歸其本”(《禮記正義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