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孔安國所作。隻要考察一下《尚書》流傳情況,其作偽之跡就不難發現。特別是
傳文有很多作偽的蛛絲馬跡,出現很多孔安國身後的地名,有些註解甚至與孔注
《論語》相左,如此之類,隻要稍加考訂便可立知其偽。可是孔穎達根本沒懷疑過
它,反而稱讚“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復而不厭,久而愈亮(《尚書正義序》),
有跨鄭愈馬,獨步天下之優勢!將自己素所研習的鄭玄注《尚書》束之高閣,盡棄
前學而學焉。舍真從贗,實在難辭“朱紫不別”之責!但是,這不是孔穎達一人的
過錯,當時整個時代風氣即是如此。西晉末年以來,神州板蕩,文雅無存。永嘉之
亂,書缺簡脫,先師舊說,更是蕩然無存。今文三家《書》亡,學者唯傳鄭注《尚
書》,馬融、王肅之學,存而不傳。梅賾趁典籍極衰之時,獻《古文尚書》,其篇
章多於現行各《書》,註解又托於安國,於時最古;加之釋義亦是精心撰就,不乏
精義,且多與馬、王之說相合。比於鄭氏書注,真是別開生麵,十分喜人。而當時
南朝諸儒,多尚玄談而少實學,無異騙子遇上愚人,自然贗品得售,其貨大行了。
北朝土人素慕江南衣冠文物,南人所舉,北人斯趨,即使博學如“二劉”、深湛若
陸德明的人,也莫不歙然趨風,毫不懷疑。“二劉”是北朝最早研習偽《古文尚書》
的人,是受南學影響;陸德明自隋入隋,所撰《經典釋文》,《書經》即以偽古文
為本,本為南學。孔穎達先學鄭氏《尚書》,後從劉悼治孔氏古文,就是受這種時
代風尚的毒害。在整個社會都崇信偽古文的情況下,孔穎達受其影響就十分自然了。
不僅孔穎達相信偽古文,他的《五經正義》編撰班子也相信;不僅《正義》班子相
信,自孔穎達至北宋,也無人敢懷疑偽孔傳。直到南宋朱熹,才因古文諸篇文字反
比今文文從字順而懷疑它。至明人梅囗、清人閻若璩詳加考定,偽古文作偽之跡才
最終大白於天下。因此,孔穎達用偽古文不僅僅是他一人的固陋,而是整個時代風
氣使然,不可厚非。但是他採用偽古文作為官頒經典,今天偽孔《尚書》仍以十三
經之一的形式保存於《十三經註疏》之中,使贗品披上合法的外衣欺愚眾人,起了
很壞的作用。
其論《詩經》,曰:“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毛詩正義
序》,下同)不外乎歌功頌德、勸人從善之行吟。這些長吟短唱,作之者雖然是自
我感情流露,但卻有益於生靈教化。對於統治者來說,《詩》還可以觀為政之得失:
“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
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詩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會的風標,是政治的雨
晴表,觀乎詩即知其喜怒哀樂,治亂興衰。所以詩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小技,
詩歌一樣可以用於教化,眼務於政治,故聖人於六藝之中,要設詩教。關於詩歌的
起源,孔穎達提出性情說。古語有“詩言誌”,孔穎達認為詩歌起原於性情,情有
所動,聲發乎外,其韻律合乎一定的節奏韻律,這就是詩。由於詩是有感於天地萬
物之情而生,詩出之自然,一經產生,詩就有強烈的反作用,故能“感天地、動鬼
神”,更能諷勵人倫,敦厚風俗。他認為詩理產生很古,因為性情古已有之,甚至
遠至人類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煩碎憂苦之情;鸞鳳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見
《詩》理是在開天闢地之初,動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備了的。不過有形的詩歌卻有其
誕生的歷史過程。他於是又提出世運產生詩歌之說。認為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
從簡,無須諷諭;中古政務繁劇,有失有成,於是有漚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時,
有詩的萌芽,而黃帝之世,卻不見詩跡。其後時運每降,凡經三代,故詩逾三千。
詩之根本在性情,而詩之產生則在時政。今本《詩經》就是孔子從三千古詩之中,
“釐正遺文,得其精華”,選編而成的。
關於禮,他說:“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
之欲。”(《禮記正義序》,下同)認為禮的終極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
接依據則是人的情慾,具有宇宙法則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聖又重要。
他說:人有喜怒哀樂之誌,動靜好惡之心,修養好的可以克服欲望的衝動有所不為,
而修養差的就會受貪慾的驅使而無所不為了。因此“古先聖人鑒其若此,欲保之以
正直,納之德義……故乃上法國象(天),下參方載(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可見禮的設置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麵,發揚其良善的一麵,是維
持社會安定、人群和諧的設施。禮之於人,猶堤防之於洪水,韁繩之於烈馬,是一
</br>
傳文有很多作偽的蛛絲馬跡,出現很多孔安國身後的地名,有些註解甚至與孔注
《論語》相左,如此之類,隻要稍加考訂便可立知其偽。可是孔穎達根本沒懷疑過
它,反而稱讚“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復而不厭,久而愈亮(《尚書正義序》),
有跨鄭愈馬,獨步天下之優勢!將自己素所研習的鄭玄注《尚書》束之高閣,盡棄
前學而學焉。舍真從贗,實在難辭“朱紫不別”之責!但是,這不是孔穎達一人的
過錯,當時整個時代風氣即是如此。西晉末年以來,神州板蕩,文雅無存。永嘉之
亂,書缺簡脫,先師舊說,更是蕩然無存。今文三家《書》亡,學者唯傳鄭注《尚
書》,馬融、王肅之學,存而不傳。梅賾趁典籍極衰之時,獻《古文尚書》,其篇
章多於現行各《書》,註解又托於安國,於時最古;加之釋義亦是精心撰就,不乏
精義,且多與馬、王之說相合。比於鄭氏書注,真是別開生麵,十分喜人。而當時
南朝諸儒,多尚玄談而少實學,無異騙子遇上愚人,自然贗品得售,其貨大行了。
北朝土人素慕江南衣冠文物,南人所舉,北人斯趨,即使博學如“二劉”、深湛若
陸德明的人,也莫不歙然趨風,毫不懷疑。“二劉”是北朝最早研習偽《古文尚書》
的人,是受南學影響;陸德明自隋入隋,所撰《經典釋文》,《書經》即以偽古文
為本,本為南學。孔穎達先學鄭氏《尚書》,後從劉悼治孔氏古文,就是受這種時
代風尚的毒害。在整個社會都崇信偽古文的情況下,孔穎達受其影響就十分自然了。
不僅孔穎達相信偽古文,他的《五經正義》編撰班子也相信;不僅《正義》班子相
信,自孔穎達至北宋,也無人敢懷疑偽孔傳。直到南宋朱熹,才因古文諸篇文字反
比今文文從字順而懷疑它。至明人梅囗、清人閻若璩詳加考定,偽古文作偽之跡才
最終大白於天下。因此,孔穎達用偽古文不僅僅是他一人的固陋,而是整個時代風
氣使然,不可厚非。但是他採用偽古文作為官頒經典,今天偽孔《尚書》仍以十三
經之一的形式保存於《十三經註疏》之中,使贗品披上合法的外衣欺愚眾人,起了
很壞的作用。
其論《詩經》,曰:“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訓。”(《毛詩正義
序》,下同)不外乎歌功頌德、勸人從善之行吟。這些長吟短唱,作之者雖然是自
我感情流露,但卻有益於生靈教化。對於統治者來說,《詩》還可以觀為政之得失:
“若政遇醇和,則歡娛被於朝野;時當慘黷,亦怨刺形於詠歌。作之者所以暢懷舒
憤,聞之者足以塞違從正。”詩歌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社會的風標,是政治的雨
晴表,觀乎詩即知其喜怒哀樂,治亂興衰。所以詩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一種小技,
詩歌一樣可以用於教化,眼務於政治,故聖人於六藝之中,要設詩教。關於詩歌的
起源,孔穎達提出性情說。古語有“詩言誌”,孔穎達認為詩歌起原於性情,情有
所動,聲發乎外,其韻律合乎一定的節奏韻律,這就是詩。由於詩是有感於天地萬
物之情而生,詩出之自然,一經產生,詩就有強烈的反作用,故能“感天地、動鬼
神”,更能諷勵人倫,敦厚風俗。他認為詩理產生很古,因為性情古已有之,甚至
遠至人類之前。如燕雀啁噍,有煩碎憂苦之情;鸞鳳展翅,有翩翩起舞之容。可見
《詩》理是在開天闢地之初,動植分化之始就已具備了的。不過有形的詩歌卻有其
誕生的歷史過程。他於是又提出世運產生詩歌之說。認為上古帝王政務質實,一切
從簡,無須諷諭;中古政務繁劇,有失有成,於是有漚歌的迫切需要。唐虞之時,
有詩的萌芽,而黃帝之世,卻不見詩跡。其後時運每降,凡經三代,故詩逾三千。
詩之根本在性情,而詩之產生則在時政。今本《詩經》就是孔子從三千古詩之中,
“釐正遺文,得其精華”,選編而成的。
關於禮,他說:“禮者,經天緯地,本之則大一之初,原始要終,體之乃人情
之欲。”(《禮記正義序》,下同)認為禮的終極根源是宇宙精神(太一),其直
接依據則是人的情慾,具有宇宙法則的必然性和人情需要的必要性,既神聖又重要。
他說:人有喜怒哀樂之誌,動靜好惡之心,修養好的可以克服欲望的衝動有所不為,
而修養差的就會受貪慾的驅使而無所不為了。因此“古先聖人鑒其若此,欲保之以
正直,納之德義……故乃上法國象(天),下參方載(地),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可見禮的設置完全是善意的,意欲克服人性粗野的一麵,發揚其良善的一麵,是維
持社會安定、人群和諧的設施。禮之於人,猶堤防之於洪水,韁繩之於烈馬,是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