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椅摭之”(《唐會要》),“致相譏低”(《唐書》本傳)。十六年,唐太宗
仍令孔穎達組織人馬重加審訂。正義因書出眾手,工程浩大,成書倉促,自然難免
偶爾失誤,如在《尚書·舜典》“樸作教刑”下稱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
《呂刑》“宮辟疑赦”下稱“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等,以唐臣而稱“大隋”,
實在是有違君臣體統。似此之類,皆因依據“二劉”疏本,而與修諸儒又失於刪正
的緣故。審定工作異常緩慢,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也未能完成,75歲的孔穎達
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審定正義的工作一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才告結束,
前後經歷12年。高宗詔令頒《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唐
會要》卷77)。
孔穎達死後,唐太宗許他陪葬昭陵,於誌寧題寫墓碑,“九泉雖囗,千載名揚”。
作為一個純粹的儒者,得此禮遇,孔穎達在天有知,亦可無憾於泉下了。
三、縱論正經 精義霞開
《十八學士圖贊》稱讚孔穎達說:“道光列第,風傳闕裏。精義霞開,扌炎
(舒展)辭飆起。”說他儒學修養很高,有當年孔子之風。講經時精義燦然,猶彩
霞滿天;發表演說,口若懸河,如江飆陡起。驗之穎達事跡,實非虛美之辭。孔穎
達所修《五經正義》,不僅僅是前賢經說的材料堆積,其間貫穿了他精到的經學思
想,這集中反映在正義前言和卷首題辭中。
孔穎達深於《易》理,前人已有公論。宋人張唐英說:“孔穎達嚐撰《周易正
義》,又與馬嘉運、趙幹協《葉》、蘇德詳等參詳,以行於世。觀其發明三聖之旨,
通貫萬化之蘊,其深於易乎!”(《全宋文》35冊597頁)其《周易正義》卷首題辭
通過論《易》,闡發了係統的宇宙變化思想。首先,他揭示《易經》主旨在明變化
之道,說:“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周易正義卷首》,下同)變化
運動存在於天地開闢之際,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運動:“自天地開闢,陰
陽運行,寒暑送來,日有更出。”每一事物,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世界
乃“新新不停,生生相續”,不斷更新的世界。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在於運動,
在於“變化之力,換代之功”。“易”之稱即是對運動現象的概括,《易》建立的
基礎也就是運動變化。其次,孔穎達認為運動變化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之消長。聖
人作卦,畫“一”爻以象陽,畫“一”爻以象陰;畫八經卦為三爻,象天地人,亦
即“三才”,以示運動法則貫穿天地人之中,曰:“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
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其三,孔穎達指出《易》經的特徵是抽象性和象徵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交即效,即效法。作《易》之聖人,“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
品;雲行而施,效四時以生萬物。”簡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規律以生育眾生,長
養萬物。其四,主“易兼三義”說。易的基本意義是運動變化。但這隻是易義的一
個方麵。孔穎達從《易緯幹鑿度》說,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也,
交易也,不易也。”簡易是說:天地無言,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光明燦爛,並不繁
冗,但在此“不煩不擾,淡泊不失”的背後,蘊藏著無限神機。此即自然規律的客
觀性和必然性。變易,指陰陽二氣運行,陰陽作為無所不在而又對立統一的兩種力
量,實際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變化,五行疊代,四時更替,乃至人世之進退榮辱,
成敗利鈍,無一不是這一矛盾規律的具體表現。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
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其實,這些對等的地位關係終究是有變化的,不變是
暫時的,所謂不易實際是運動過程中一定時期內的相對穩定性。“易兼三義”實際
包含了矛盾運動的規律性(易簡)和運動形式(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這是
合乎辯證運動觀的。其五,易包有無。針對儒家崇有、老莊貴無的分歧,孔穎達采
納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無”的命題。他說易之三義都是就“有”
來說的,易簡、交易、不易,都是有形事物的運動形式。“然有生於無”,易理中
兼有“無”。因此《幹鑿度》說:“有形生於無形,則幹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見的氣;太初是氣體的開始;太始是形體
的開始;太素是品質的開始。氣、形、質未分之時即“渾沌”,渾沌的特徵是“視
</br>
仍令孔穎達組織人馬重加審訂。正義因書出眾手,工程浩大,成書倉促,自然難免
偶爾失誤,如在《尚書·舜典》“樸作教刑”下稱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廢之”,
《呂刑》“宮辟疑赦”下稱“大隋開皇之初始除男子宮刑”等,以唐臣而稱“大隋”,
實在是有違君臣體統。似此之類,皆因依據“二劉”疏本,而與修諸儒又失於刪正
的緣故。審定工作異常緩慢,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也未能完成,75歲的孔穎達
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審定正義的工作一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才告結束,
前後經歷12年。高宗詔令頒《五經正義》於天下,“每年明經,依此考試”(《唐
會要》卷77)。
孔穎達死後,唐太宗許他陪葬昭陵,於誌寧題寫墓碑,“九泉雖囗,千載名揚”。
作為一個純粹的儒者,得此禮遇,孔穎達在天有知,亦可無憾於泉下了。
三、縱論正經 精義霞開
《十八學士圖贊》稱讚孔穎達說:“道光列第,風傳闕裏。精義霞開,扌炎
(舒展)辭飆起。”說他儒學修養很高,有當年孔子之風。講經時精義燦然,猶彩
霞滿天;發表演說,口若懸河,如江飆陡起。驗之穎達事跡,實非虛美之辭。孔穎
達所修《五經正義》,不僅僅是前賢經說的材料堆積,其間貫穿了他精到的經學思
想,這集中反映在正義前言和卷首題辭中。
孔穎達深於《易》理,前人已有公論。宋人張唐英說:“孔穎達嚐撰《周易正
義》,又與馬嘉運、趙幹協《葉》、蘇德詳等參詳,以行於世。觀其發明三聖之旨,
通貫萬化之蘊,其深於易乎!”(《全宋文》35冊597頁)其《周易正義》卷首題辭
通過論《易》,闡發了係統的宇宙變化思想。首先,他揭示《易經》主旨在明變化
之道,說:“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周易正義卷首》,下同)變化
運動存在於天地開闢之際,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運動:“自天地開闢,陰
陽運行,寒暑送來,日有更出。”每一事物,無時無刻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世界
乃“新新不停,生生相續”,不斷更新的世界。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在於運動,
在於“變化之力,換代之功”。“易”之稱即是對運動現象的概括,《易》建立的
基礎也就是運動變化。其次,孔穎達認為運動變化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之消長。聖
人作卦,畫“一”爻以象陽,畫“一”爻以象陰;畫八經卦為三爻,象天地人,亦
即“三才”,以示運動法則貫穿天地人之中,曰:“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
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其三,孔穎達指出《易》經的特徵是抽象性和象徵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
象即像,即仿照;交即效,即效法。作《易》之聖人,“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
品;雲行而施,效四時以生萬物。”簡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規律以生育眾生,長
養萬物。其四,主“易兼三義”說。易的基本意義是運動變化。但這隻是易義的一
個方麵。孔穎達從《易緯幹鑿度》說,曰:“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簡)也,
交易也,不易也。”簡易是說:天地無言,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光明燦爛,並不繁
冗,但在此“不煩不擾,淡泊不失”的背後,蘊藏著無限神機。此即自然規律的客
觀性和必然性。變易,指陰陽二氣運行,陰陽作為無所不在而又對立統一的兩種力
量,實際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變化,五行疊代,四時更替,乃至人世之進退榮辱,
成敗利鈍,無一不是這一矛盾規律的具體表現。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
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其實,這些對等的地位關係終究是有變化的,不變是
暫時的,所謂不易實際是運動過程中一定時期內的相對穩定性。“易兼三義”實際
包含了矛盾運動的規律性(易簡)和運動形式(絕對的運動和相對的靜止),這是
合乎辯證運動觀的。其五,易包有無。針對儒家崇有、老莊貴無的分歧,孔穎達采
納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無”的命題。他說易之三義都是就“有”
來說的,易簡、交易、不易,都是有形事物的運動形式。“然有生於無”,易理中
兼有“無”。因此《幹鑿度》說:“有形生於無形,則幹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見的氣;太初是氣體的開始;太始是形體
的開始;太素是品質的開始。氣、形、質未分之時即“渾沌”,渾沌的特徵是“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