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在70歲時算是結束了背井離鄉的流亡生恬,他老當益壯,仍終日精研經典,博


    稽六藝,並時常睹覽秘書緯術。可就在這一年,他竟又慘遭人倫大變,經受了老年


    喪子之痛。他隻有一個兒子,名叫益恩,23歲時被北海相孔融舉為孝廉。這一年春


    夏之間,袁紹之子袁譚率黃巾降兵攻北海,圍孔融於都昌(今山東昌邑),情勢萬


    分緊急。益忍受父命率家兵前去營救,結果反被圍殺,時年僅27歲。益恩死後,生


    有遺腹子,鄭玄因其手文與自己相似,取名叫小同。


    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已經74歲了,飽經滄桑,身體常覺不適。這年春


    天,他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巴。”(《後漢書》本


    傳)這一年是農曆庚辰年,即龍年,而來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舊說龍、蛇之


    年對聖賢不利。所以他醒來後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當不久於人世了。這一年,袁紹


    與曹操的大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會戰。袁紹為壯聲勢,爭取民心和士望,


    叫袁譚逼迫鄭玄隨軍,鄭玄無奈,隻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


    病勢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於該縣。病重和臨危之時,他還在注釋《周


    易》。


    鄭玄死時正處於大戰亂之際,所以葬禮從簡,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員和受業弟子


    也有一千多人糹衰糹至(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於劇東(今山東益都境內),後


    又歸葬於高密縣西北50裏劉宗山下的厲阜。現在此地仍存有唐代墓碑和鄭玄祠廟,


    距此不遠,則是孔融當年給他立的“鄭公鄉”。


    鄭玄的學生們十分景仰這位老師,為了紀念恩師的教誨,他們像孔門弟子為紀


    念孔子而編輯《論語》一樣,也把鄭玄平時和弟子們問答五經的言論編輯為《鄭誌》,


    共有8篇。


    總括鄭玄的一生,是為整理古代文化遺產而鞠躬盡瘁的一生,是獻身學術與教


    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識分子不慕權勢、死守善道、憂民敬業等眾多傳統


    美德。


    下篇 鄭玄的學術成就


    一、承先啟後的偉大經學家


    我國兩漢時期,經學最為昌盛。西漢時今文經學盛行,當時立於學官的五經十


    四博士,全是今文經學。西漢末年古文經學逐漸興起,東漢則是古文經學興起、抗


    爭,直至超過今文經學的時期。鄭玄以古文經學為生,兼采今文經學之長,融會為


    一,而形成鄭學。鄭學盛行,是經學史上承先啟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


    鄭玄以畢生精力注釋儒家經典,《後漢書·鄭玄傳》說:


    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


    《孝經》……凡百餘萬言。


    事實上,鄭玄遍注群經,遠遠不止這些,這裏僅列舉了主要部分。據清儒鄭珍


    考證統計,鄭玄的著述共約有60種之多。鄭玄在《戒子益恩書》中說,他致力於經


    學,是為了“述先聖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齊”。即是說,他的目的在於闡述儒家


    思想,使之發揚光大。歷史地看,鄭玄注經的成就是相當高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心


    願。《後漢書》本傳總結鄭玄的經學成就說:“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說,刪裁繁


    蕪,刊改漏失,擇善而從,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這一評價是符合實際的。


    鄭玄最大的功績是編輯、注釋了“三禮”。漢代《禮經》隻憑師授而無註解,


    馬融也隻注了《喪服》經、傳,“三禮”這個名稱雖然是馬融、盧植提出來的,但


    卻是從鄭玄分別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之後,才確定下來的。《禮


    記》49篇的選輯本得以獨立成書,也始自鄭玄。“三禮”是中國古代典章製度的淵


    藪,是十分寶貴的歷史文獻,但其中很多記載我們是很難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


    所以鄭注是不可或缺的。鄭注在幫助我們弄明白“三禮”的內容方麵,以及在訂正


    經文的錯謬方麵,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而且鄭玄在解釋經文時,又補充了許多經


    文之外的材料,大大豐富了文獻的內容。這些材料在當時肯定是有文獻或師說可據


    的,而今已大多亡佚,有賴鄭注而得保存其若幹,這也是鄭注的一件大功勞。又由


    於鄭玄作注博綜古今,廣洽精詳,兼采異說,若能詳加條分縷析,弄清其源流,對


    於後人研究漢代的學術史,亦將大有裨益。鄭玄對禮義的闡發,也為我們研究漢代


    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很有價值的遺產。另外如研究古代的文字學、音韻學、


    訓詁學等等,都離不開鄭注。尤其是今天考釋地下發掘的先秦以至地下的文物,鄭


    玄的《三禮注》更是必須依靠的重要文獻。總的看,鄭玄遍注群經,而對“三禮”


    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禮注》遂為後世治禮學者所宗,孔穎達甚至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