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認為,85卷說較為可靠,不過“百篇”之數既不是《論篇》的篇數,也不是王充


    所有著作的總和。王充在《扶文篇》中直接言及《論衡》篇數時隻說“《論衡》篇


    以十數”,不言以百數(劉盼遂先生說“十”為“百”字之誤,缺乏版本依據),


    足見《論衡》本身不出百。其次,後世史家作傳,著錄《論衡》,都一致作85篇,


    並無百篇之說,自謝承《後漢書》(《藝文類聚》卷58,《初學記》卷24),範曄


    《後漢書》,葛噗《抱樸子》(《喻蔽篇》)及《事文類聚》別集二所引佚文)和


    《隋書·經籍誌》以下,莫不皆然。其中謝承是三國魏人,距王充之卒僅百餘年,


    所記具有較強的可靠性。其次,王充《自紀篇》所稱“吾書亦才出百”,是就世人


    指責充“所作新書”篇繁文重而作的答辯,顯然隻指其晚年所著《論衡》、《養性》


    二書而言,範曄《後漢書》一則日“充閉門潛思……著《論衡》85篇,20餘萬言。”


    一則說:“年漸70,誌力衰耗,乃造《養性書》16篇。”85加16,為101篇,正合


    “出百”之數。既然王充晚著新書總共才“出百”,那麽《論衡》一部就不可能獨


    有百篇之多了。《論衡》、”《養性》為充晚近定本,可能最初即合訂行世,後來


    《養性》之書佚,而《論衡》獨傳。《北堂書鈔》卷98引《抱樸子》遺文曾有這樣


    一則記載:


    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邕)嚐到江東得之,嘆其文


    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中原),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懷疑)得異書。或搜


    其隱處,果得《論衡》。提取數卷持去。伯喈曰:“惟吾與汝共之,弗廣也。”


    其人所“捉取”之數卷,可能就是《養性》之書16篇,後漸散佚,因而《論衡》


    得傳(僅缺一篇),《養性書》卻不可得而見了。


    八、崇儒尊孔


    如前所說,世人頗以王充問孔,刺孟、譏諷俗儒,而懷疑王充的儒者身份。其


    實,就王充的整個思想特色和感情特徵看來,他仍然是一位儒者,隻不過不是經師


    罷了。從王充《論衡》中,隨處可見他崇儒尊孔的思想。


    王充出身於孤門細族,苦學成才,對與他有相似經歷的孔子推崇有加。《本性


    篇》:“孔子,道德之祖,諸子之中最卓者也!”認為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物,


    是諸子百家之中最優秀的。《辨崇德》又說:“孔子,聖人,知(智)府也。”與


    孟子以來的儒家學派一樣,王充也認為孔子是知識淵博,大智大慧的“智府”。在


    《知實篇》中王充盛讚:“孔子見竅睹微,思慮洞達,才智兼倍,強力不倦,超逾


    倫等。”說孔子見識非常,明察秋毫;深思熟慮,思維深邃;材智加倍於常人,努


    力不已,至老不倦,是人類的超才奇士!


    王充的一生又是沉淪下僚,落拓不偶的一生,這也與孔子道大難容,周遊列國


    卻無所遇的遭遇相同。故每當王充遭人非議,受人譏諷時,常常引孔子以自況,借


    孔子以自遣。王充曾為人下僚,仕於小縣,有人譏消他“仕不擇地,濁操傷行”,


    王充在《自紀篇》中迴答說:“可效放者,莫過孔子。孔子之仕,無所避矣。”孔


    子賤為季孫氏的乘田委吏,並無悒鬱之色;又貴為魯國的司空攝相,卻無驕矜之氣。


    孔子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王充也說:“憂德之不豐,不憂爵之不尊;恥


    名之不白,不恥位之不遷。”與孔子誌趣相同。有人譏笑王充“仕數黜斥”,王充


    說:“才鴻莫過孔子。孔子不容,斥逐,伐樹,接浙,見圍,削跡,困餓陳蔡,門


    人有菜色。”世之才高德盛沒有比得上孔子的了。可是孔子被魯國驅逐出來,在宋


    國有桓囗伐樹相逼之禍,在齊國撈起煮飯的米倉惶出逃,還被圍於匡,衛國人除其


    車輒以示痛絕,特別是被圍於陳蔡之間,受盡飢餓之苦,弟子一個個麵黃肌瘦……


    這不也是鴻才遭黜麽?更何況“吾材不逮(及)孔子,不偶(遇)之厄(困),未


    與之等”哩!可見“達者未必知,窮者未必愚”。王充、孔子,可謂聖賢相知,惺


    惺相惜呀。


    與那班神化孔子,迷信孔子的腐儒迂士不同的是,王充推尊孔子,是從道德純


    粹,智慧博大,情趣高尚等方麵出發的。認為孔子是聖人,但不是神人。聖和神的


    區別在於:“所謂神者,不學而知;所謂聖者,需學以聖。”王充在《實知篇》否


    定漢儒鼓吹所謂聖人能“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濫言,認為聖人需學知、問知、思知,而無所謂“性(生)


    知”者。“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因“聖人需學,知其非神。”又在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