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魏國率先變法,李俚“盡地力之教”,編著《法經》,強調保護私有財產,限


    製舊貴族的特權。吳起在楚國執政,將魏國的變法運動帶到了楚國。申不害在韓國


    為相,實行改革。齊國則任用鄒忌,推行法家政策。但影響最大、最為徹底的則首


    推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這些競相進行的變法運動,給奴隸製的傳統勢力以致命打擊,


    為封建主義生產方式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郡縣製開始取代分封製,封建官僚製


    度開始取代世卿製度,俸祿製度開始取代世祿製,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封建生產方式


    正逐漸取代井田製,隨著國家獎勵耕織,獎勵軍功政策的實行,新興的軍功地主階


    級開始出現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舞台上。這一切,又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


    麵對戰國以來的巨變,士人們提出了治國的藥方,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百家爭


    嗚。孟子時代,對儒家學說威脅最大的是墨子學派、楊朱學派、農家學派,此外還


    有道家學派和法家學派。孟子的思想,也是在與這些對立學派的反覆駁難、互相攻


    詰中闡發出來的。針對法家的唯利是圖、唯力是求,孟子倡言仁義,以王道對抗霸


    道;針對楊墨兼愛、為我之說,孟子強調人倫綱常對於人類的重要;針對許行學派


    的平均主義,市賈不貳的主張,孟子堅持社會分工,強調“物之不齊”的必然性;


    針對告子的性無善惡說,孟子堅持仁義禮智根於心……總之,孟子思想是時代的產


    物,我們隻有將其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才能正確地認識它;我們隻有將它與


    其同時代的思想家進行比較,才能對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二、性善論


    人性是什麽?這是思想史上一個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


    一個係統地論述了人性善的哲人。他的性善論,不但是其倫理思想和“仁政”學說


    的邏輯起點和理論依據,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而且對後世也具有相當大的影


    響。


    孟子開始談論人性問題,是由與合子的駁難引發的。告子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早


    給人性概念下了定義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論思想引起了孟子的深刻思考。告子


    人性思想的內容,歸結起來,大致有三:


    第一,告子給人性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認為“生之謂性”(《孟子·告子


    上》)。


    第二、他又進一步闡明了人性的涵義:“食、色,性也。”(同上)


    由此,他又得出第三點認識:“性無善不善。”(同上)為了證成這一觀點,


    他藉助比喻,進行了一係列論證: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子善不


    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性猶杞柳也,義猶囗囗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囗囗。(同上)


    什麽叫做人性?“性”概念指的是什麽?孟子與告子有一致的認識,更有不同


    的認識。在承認“性”是指人的生性這一點上,孟子同於告子。但是如何評價這種


    生性,孟子卻和告子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的人性概念實際含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他說:


    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與安佚


    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


    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


    也。(《孟子·盡心下》)


    龐樸通過對長沙馬王堆出上的帛書《五行篇》的研究,提出“聖人之於天道也”


    應為“聖之於天道也”。[注]其說既有內證,又有外證,朱熹《四書集注》早已疑


    之,其說可從。


    孟子肯定“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


    佚也”是性,這種性是什麽呢?就是告子所謂“食、色”之性、“生之謂性”之性。


    這就是說,孟子也承認人的自然屬性是人性。但是,孟子又認為這種食色之性是天


    然生成的,不但人具有,別的其它動物也具有,因此,它不足以區分人與動物,不


    是人類所具有的特殊屬性,不能反映人的本質屬性,所以,“君子不謂性也”。由


    此可知,在孟子看來,君子之所謂性,有它的特殊意義,這就是指人的特性,人的


    本質。


    這樣,孟子所謂性也就有了雙層意義:一是食色之性,指人的自然屬性,這是


    當時的通說;二是指仁義等道德觀念,是人類所具有的本質屬性,這是君子所謂性,


    是孟子創造的賦予人性的新義。


    對於這兩種性,孟子認為它們有不同的來源,是不同的身體器官產物。他說: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盡心上》)


    君子稱為性的,反映了人的本質屬性的仁、義、禮、智、他認為根植於心,是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歷代大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舒大剛+楊世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舒大剛+楊世文並收藏中國歷代大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