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在程硯秋的心裏留下了疙瘩。0.2元的票價差異,實際上意味著他在外人眼裏,層次上是低於梅蘭芳的,這讓他的心裏很不舒服。於是,他的心裏憋著一口氣,他也在等待著能夠證明自己的機會。


    可以確定的是,此次對台,程硯秋是在天蟾舞台,梅蘭芳是在中國大戲院。這兩家戲院的幕後老闆都是吳性栽。作為商人,他當然是極樂意看到師徒對台這樣的情景的,因為這會給他帶來極旺的人氣和豐厚的利潤;對於程迷和梅迷們來說,他們也希望他倆對台,因為他們彼此一直都在較勁,都想利用這樣的機會一決高低;媒體一向唯恐天下不亂,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更加血脈賁張,激動萬分了,準備好好渲染一番。於是,一場師徒對台戲,在眾人的期待中,在程硯秋的複雜心理驅動下,正式開戰。


    與1936年的那一次對台相比,此次,為梅蘭芳擔心的人明顯多了不少。原因是,相對來說,程硯秋此次的演出似乎要強於梅蘭芳的,除了譚富英、葉盛蘭,程硯秋的班底還有花臉袁世海;旦角芙蓉草;武旦閻世善;醜角劉斌昆、曹二庚、李四廣、蓋三省、梁次珊、慈少泉等;老生王少樓、張春彥;小生儲金鵬等。這樣強大的陣容據說隻有在堂會或義務戲中才得一見。


    其次,從年齡這個角度來說,梅蘭芳此時已屆50,而程硯秋剛滿40,正值盛年,體力上自然更勝一籌。然而,此時的程硯秋也存在致命的短處,他因脫離舞台數年,胖了很多。台灣青衣演員顧正秋在其迴憶錄《舞台迴顧》中,提到這次梅、程對台時,這樣寫道:那時,“程已經是大胖特胖了,以身材論,可以說已不夠旦角條件。”但是,她又說,“他的水袖好,腿的功夫,身段的運用完全遮去了粗笨的樣子。”


    從演出劇目上來說,梅蘭芳抗戰期間隻有《抗金兵》和《生死恨》兩齣新戲,而程硯秋的新戲有《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鎖麟囊》、《女兒心》。很明顯,程派戲更有優勢。


    程硯秋雖然擺明了要與師傅抗一抗,但是,在他的心裏,對師傅還是心懷歉意的。他很矛盾,一方麵為了重返舞台,他不得不利用這樣的機會,另一方麵,他又實在不願意與師傅打對台。況且,形勢又似乎對他有利,他就更加過意不去了。掙紮了很長時間,他還是決定親自去向師傅致歉。那一天,他特別到梅宅,與梅蘭芳進行了很好的溝通。


    梅蘭芳是個極其溫和的人,他大度寬容。對於程硯秋這個弟子,他喜愛有加。盡管硯秋後來居上,與他同列四大名旦,幾乎與他平起平坐,這使他一度有強烈的危機感,但他並不因此記恨硯秋。當外界盛傳硯秋與他打對台,於他不敬時,他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乃自然規律。如今,麵對硯秋真誠地致歉,他安慰說:“放心去演,排除外界幹擾盡可能去發揮。”聽師傅這麽說,程硯秋懸著的一顆心總算是放下了。他完全沒有了顧慮,全身心地投入了即將來臨的對決中。


    雖然梅蘭芳並不介意弟子的挑戰,但他身邊的人還是很為他擔心的。正式對台後的每天早晨起床後,馮幼偉總是要打個電話給梅蘭芳,報告天氣情況,如天氣晴朗,他就說:“今天好天氣,一定能賣滿堂。”如果是陰雨天,他就會給梅蘭芳打氣說:“下雨沒關係,反正戲碼硬。”


    此次對台,程硯秋的戲碼以新戲為主,老戲隻有一出《玉堂春》,這也是他的拿手戲;梅蘭芳則正好相反,以老戲為主,新戲隻有一出《抗金兵》。從戲碼來說,他倆各有所長,並不能分出高低。程硯秋所在的天蟾舞台,太大,能容納4千觀眾,而梅蘭芳所在的中國大戲院觀眾席隻有天蟾的一半。因此,表麵上看,程硯秋的戲,每每不能滿座,而梅蘭芳的戲,則常常爆滿,但從售票數來算,他倆是差不多的。


    一個月的對台下來,外界的評價是:不分上下,打成平局。但也有人說,平局隻是表麵上的,實際上,程硯秋作為梅蘭芳的弟子,不延襲梅蘭芳的老路,勇於創新,新戲不斷,從這個角度上說,他其實是這場對台的勝者。


    梅蘭芳和弟子的對台戲打完了,孟小冬也要走了,迴北平。她為什麽要走?是因為姚玉蘭從重慶迴來了。她和姚玉蘭是結拜姐妹,雖然同是杜月笙的女人,但是,姚玉蘭盡管隻是一個妾,好歹有名有份,而她孟小冬無名無份。既然如此,她如何和姚玉蘭平起平坐?何況她知道,杜月笙肯定更偏愛她,這符合男人喜新厭舊的本性,相對而言,姚玉蘭是舊人,她是新人。那樣的話,姚玉蘭會不吃醋,會不恨她?與其將來彼此撕破臉,還不如趁早退出。


    杜月笙自然十分不舍,姚玉蘭對他而言,是舊愛,孟小冬則是新歡,他怎麽能守著舊愛捨棄新歡?不過,孟小冬去意已決,姚玉蘭似乎看出端倪,也沒有強留。杜月笙無奈,隻好將孟小冬送走。臨走,他送給孟小冬一萬美元,並許諾他會另給一筆錢讓她在北平重新買個好房子。


    不到一年,孟小冬再一次南下上海,還是為了杜月笙。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大壽。按慣例,他又要舉辦盛況空前的堂會作為慶壽。不過,因為戰事正緊,他擔心在這個時候過於奢華遭人嫉恨。想來想去,他將祝壽堂會改為“祝壽賑災京劇義演”。此前,許多地區遭遇了水災。相比1931年杜家祠堂建成後的那場豪華堂會,此次杜家祝壽堂會的規模要小一些,但也動用了千輛汽車,參加人數達數千,連政府高層,如宋子文、湯恩伯、吳國楨等都到場祝賀。蔣介石不但派了代表,還特地讓兒子蔣緯國夫婦前往慶壽現場,當場拜壽。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梅蘭芳和孟小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伶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伶伶並收藏梅蘭芳和孟小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