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隻在上海停留了短短的一天,梅蘭芳幾乎陪了他們一天。也僅僅是這一天,中國永遠留在了卓別林的記憶中,以致他迴國後在範朋克的招待晚宴上,完全用中文與範氏家的華裔僕人交流,著實令人震驚。
梅蘭芳也難忘卓別林。當他於抗戰期間退避香港後,經常以看卓別林的電影打發難捱的日子,一部《大獨裁者》,他居然陸續看了六次,仍意猶未盡,又催促著兩個兒子葆琛和紹武也去看。過後,他還耐心地分析場景,以使孩子們了解其中的政治含義。
1954年,周恩來出訪日內瓦時宴請了正在此地的卓別林,還請他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卓別林盛讚中國傳統文化,當然特別提到了中國京劇和梅蘭芳。梅蘭芳聞訊,盼望著與卓別林再有見麵暢敘的機會,卻因兩人先後離世而未能如願。
長期以來,梅蘭芳除了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人,始終不忘他背負的責任,那就是拯救瀕於衰落的京劇、提升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因此,他不斷地創新賦予京劇新的內容,但他又從不丟棄傳統,他很好地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看他的戲,人們看到的仍然是京劇,但卻又是一個不同於傳統的全新的京劇,他的藝術功績有目共睹。
與他的前輩藝人隻將眼光聚於梨園隻將精力放在自身的“玩意兒”上而疏於關注梨園之外的世界懶於結交圈外朋友不同,梅蘭芳是最早與知識分子結交的京劇演員。當然,社會對戲曲藝人的輕視、戲曲藝人卑微的社會地位是梨園界藝人之所以難以跳出小圈子的主要原因。梅蘭芳卻以為,越是如此就越難擺脫處於社會底層的局麵,追求平等是人的權利,而權利又不是天賦的,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於是,他大膽跳出框框掙脫枷索,主動結交方方麵麵人士。他以他謙遜的為人、溫和含蓄的性格、不斷的創新精神、大度而不計較的處事態度,日漸贏得友誼和尊重。但是盡管如此,有人在對他的稱唿上仍然遵循舊例,如:“梅郎”、“小友”、“藝士”、“戲子”、“老闆”等,聽著實在不大順耳。
在美國演出期間,梅蘭芳從稱唿上就感受到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他不再隨處都聽到“梅郎”或“小友”之類的不雅稱唿,取而代之的是“偉大的藝術家”、“罕見的風格大師”、“最傑出的演員”、“藝術使節”等等。他很渴望在自己的國度,也能受到如此尊重。
然而,當梅蘭芳得知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鑑於他的藝術成就,欲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時,他以其一貫的謙虛,說“實在不敢當”而婉言謝絕了。最早稱唿梅蘭芳“先生”的齊如山,卻本能地以為這個機會有可能成為改變對戲曲演員不雅稱唿的質的飛躍,因而他以此為理由再三勸說梅蘭芳勇敢地接受。梅蘭芳聯想到與他交誼不錯的樊樊山在贈給他詩文書畫時也不願稱兄道弟,更不願意稱唿其“先生”,卻又知道戲界忌諱“伶人”“小友”等稱唿,權衡之下後使用了“藝士”這麽個有點怪異的稱唿。這多少讓梅蘭芳有些不舒服,隻是他的脾氣不似譚鑫培、陳德霖暴烈。傳說譚、陳二人曾經收到一幅書畫,隻因為上麵有“小友”二字,便當場撕毀,以表明自己堅決不接受這樣不恭敬的稱唿。如此想來,加上齊如山又說“如今你有了博士銜,則大家當然都稱博士,既自然又大方”,梅蘭芳終於有些心動。
其實,“博士”這個稱唿雖然是授予梅蘭芳個人的,但在梅蘭芳看來,它更像是一種標誌,標誌著西方人士接受了中國京劇,標誌著他個人已不僅是個京劇演員,而已躋身於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同時,這也不但為自己、為京劇,更為祖爭得了榮譽,也將給其他戲曲演員以自信,讓他們明白,京劇演員一樣能以自己高超的技藝贏得世界性的榮譽。如此,客觀上也提升了京劇演員的社會地位。
這時,提議授予梅蘭芳博士學位的波摩拿學院院長晏文士知道梅蘭芳素來謙虛,又親自來做工作,讚揚梅蘭芳此行宣傳了東方藝術,聯絡了美中人民之間的感情,溝通了世界文化,被授予“博士”榮銜是當之無愧的。
於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在波摩拿學院禮堂,在千餘師生和來賓的見證下,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被戴上了“博士帽”、穿上了“博士服”、披上了“博士帶”,欣然從晏文士院長手中接過文學博士學位證書。數日後,他又到南加利佛尼亞大學,接受了由該校頒發的文學博士學位證書。
美國駐華使節襲林#8226;阿諾德早在1926年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讚揚梅蘭芳,首先由於他那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由於他在提高中國戲劇和演員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梅蘭芳這一次赴美演出,歷時半年,先後訪問了西雅圖、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等城市,共演出70多場,大多數滿座,其餘上座率也有七、八成,可見其盛。他與美國各界的文化交流更是頻繁,因此,有美國觀眾說:“梅這次演出是1930年美國‘戲劇季’的最高峰,也是自義大利著名演員愛麗奧諾拉#8226;杜絲的演出,和莫斯科藝術劇院演出契柯夫戲劇以來,任何一個‘戲劇季’的最高峰”。所以,他的這次訪美是取得巨大成功的。
</br>
梅蘭芳也難忘卓別林。當他於抗戰期間退避香港後,經常以看卓別林的電影打發難捱的日子,一部《大獨裁者》,他居然陸續看了六次,仍意猶未盡,又催促著兩個兒子葆琛和紹武也去看。過後,他還耐心地分析場景,以使孩子們了解其中的政治含義。
1954年,周恩來出訪日內瓦時宴請了正在此地的卓別林,還請他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卓別林盛讚中國傳統文化,當然特別提到了中國京劇和梅蘭芳。梅蘭芳聞訊,盼望著與卓別林再有見麵暢敘的機會,卻因兩人先後離世而未能如願。
長期以來,梅蘭芳除了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人,始終不忘他背負的責任,那就是拯救瀕於衰落的京劇、提升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因此,他不斷地創新賦予京劇新的內容,但他又從不丟棄傳統,他很好地在繼承與創新之間找到了平衡點。看他的戲,人們看到的仍然是京劇,但卻又是一個不同於傳統的全新的京劇,他的藝術功績有目共睹。
與他的前輩藝人隻將眼光聚於梨園隻將精力放在自身的“玩意兒”上而疏於關注梨園之外的世界懶於結交圈外朋友不同,梅蘭芳是最早與知識分子結交的京劇演員。當然,社會對戲曲藝人的輕視、戲曲藝人卑微的社會地位是梨園界藝人之所以難以跳出小圈子的主要原因。梅蘭芳卻以為,越是如此就越難擺脫處於社會底層的局麵,追求平等是人的權利,而權利又不是天賦的,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於是,他大膽跳出框框掙脫枷索,主動結交方方麵麵人士。他以他謙遜的為人、溫和含蓄的性格、不斷的創新精神、大度而不計較的處事態度,日漸贏得友誼和尊重。但是盡管如此,有人在對他的稱唿上仍然遵循舊例,如:“梅郎”、“小友”、“藝士”、“戲子”、“老闆”等,聽著實在不大順耳。
在美國演出期間,梅蘭芳從稱唿上就感受到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他不再隨處都聽到“梅郎”或“小友”之類的不雅稱唿,取而代之的是“偉大的藝術家”、“罕見的風格大師”、“最傑出的演員”、“藝術使節”等等。他很渴望在自己的國度,也能受到如此尊重。
然而,當梅蘭芳得知洛杉磯市波摩拿學院鑑於他的藝術成就,欲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時,他以其一貫的謙虛,說“實在不敢當”而婉言謝絕了。最早稱唿梅蘭芳“先生”的齊如山,卻本能地以為這個機會有可能成為改變對戲曲演員不雅稱唿的質的飛躍,因而他以此為理由再三勸說梅蘭芳勇敢地接受。梅蘭芳聯想到與他交誼不錯的樊樊山在贈給他詩文書畫時也不願稱兄道弟,更不願意稱唿其“先生”,卻又知道戲界忌諱“伶人”“小友”等稱唿,權衡之下後使用了“藝士”這麽個有點怪異的稱唿。這多少讓梅蘭芳有些不舒服,隻是他的脾氣不似譚鑫培、陳德霖暴烈。傳說譚、陳二人曾經收到一幅書畫,隻因為上麵有“小友”二字,便當場撕毀,以表明自己堅決不接受這樣不恭敬的稱唿。如此想來,加上齊如山又說“如今你有了博士銜,則大家當然都稱博士,既自然又大方”,梅蘭芳終於有些心動。
其實,“博士”這個稱唿雖然是授予梅蘭芳個人的,但在梅蘭芳看來,它更像是一種標誌,標誌著西方人士接受了中國京劇,標誌著他個人已不僅是個京劇演員,而已躋身於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同時,這也不但為自己、為京劇,更為祖爭得了榮譽,也將給其他戲曲演員以自信,讓他們明白,京劇演員一樣能以自己高超的技藝贏得世界性的榮譽。如此,客觀上也提升了京劇演員的社會地位。
這時,提議授予梅蘭芳博士學位的波摩拿學院院長晏文士知道梅蘭芳素來謙虛,又親自來做工作,讚揚梅蘭芳此行宣傳了東方藝術,聯絡了美中人民之間的感情,溝通了世界文化,被授予“博士”榮銜是當之無愧的。
於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在波摩拿學院禮堂,在千餘師生和來賓的見證下,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被戴上了“博士帽”、穿上了“博士服”、披上了“博士帶”,欣然從晏文士院長手中接過文學博士學位證書。數日後,他又到南加利佛尼亞大學,接受了由該校頒發的文學博士學位證書。
美國駐華使節襲林#8226;阿諾德早在1926年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讚揚梅蘭芳,首先由於他那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由於他在提高中國戲劇和演員在社會上的地位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梅蘭芳這一次赴美演出,歷時半年,先後訪問了西雅圖、紐約、芝加哥、華盛頓、舊金山、洛杉磯、檀香山等城市,共演出70多場,大多數滿座,其餘上座率也有七、八成,可見其盛。他與美國各界的文化交流更是頻繁,因此,有美國觀眾說:“梅這次演出是1930年美國‘戲劇季’的最高峰,也是自義大利著名演員愛麗奧諾拉#8226;杜絲的演出,和莫斯科藝術劇院演出契柯夫戲劇以來,任何一個‘戲劇季’的最高峰”。所以,他的這次訪美是取得巨大成功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