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的琴師孫老元並不和他們住在一起,但他天天要到孟家為小冬吊嗓、說戲。這裏吊嗓,那裏鍋碗瓢勺叮叮噹噹,還有弟妹們的打鬧,父母的嗬斥,等等,院子裏顯得異常吵雜。想想長此以往不是個事兒,孟小冬狠狠心,決定搬家。當初,孟鴻群之所以下決心讓小冬離滬到京發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小冬的舅舅張桂芬也在北京唱戲。他是汪派老生,藝名“小桂芬”,雖不能和餘叔岩、譚富英、言菊朋、馬連良這樣的名老生相比,但也算得上是角兒。於是,小冬委託張桂芬找房子。不久,孟家又喬遷,遷居東四三條內的一個大四合院。


    將家安頓好,孟小冬在演出之餘,忙著拜師了。


    按照北京梨園行的行規,隻有入了行會,注了冊、登了記,被承認而符合了京劇演員的身份之後,才能正式作為京劇演員登台唱京劇。這裏的“行會”,指是的“正樂育化會”。


    用一句話概括,“正樂育化會”是北京戲曲藝人的自治性行業組織。它成立於1912年,發起人是京劇演員餘玉琴、田際雲。它成立的時代背景,是辛亥革命之後、全國各界走向維新道路之時。它成立的目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團體向同行們傳播新思想、灌輸新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文化修養,更好地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更好地發揮戲曲的教育功能,實踐戲曲的社會責任。


    盡管“正樂育化會”隻是一個行業性社會團體,並不具有政府職能性質,但是,它的權威性,是無可置疑的。一個演員能否在北京的舞台上登台唱戲,事先必須徵得行會的審查、登記、批準。其中包括北京當地初入戲門的演員,以及初次由外地到北京,想要登台的演員,比如孟小冬,就屬此類。


    所謂審查,即審查該演員是否具備登台唱戲的資格。也就是說,他的學藝經歷、他的師承、他的技藝水平等。其中“師承”,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麵。北京梨園行又有個不成文的行規,即外來的演員,無論之前是否坐過科,拜過師,到北京後,如果想在京城登台,還必須另外拜師,拜北京的師。


    當時,學旦角的角兒,大多數拜有“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而一般旦角,大多數拜吳彩霞、諸如香、趙綺霞等;學老生的角兒,主要拜陳秀華、鮑吉祥、張春彥等,而一般的老生,則主要拜陳少五、劄金奎等。孟小冬此時,算得上是角兒了,因此她在北京拜的第一個師傅,是陳秀華。


    由於此時的拜師是入會的必經程序,因此不少剛到北京的演員,也就隻將拜師當作一種無可奈何的形式,很敷衍,隻是在拜師時按規矩送去孝禮,並不真正前去學習,空有師徒之名。孟小冬則不同,她是少數真心向學中的一個,時常向陳秀華討教,虛心求學。這個時候,她似乎已經找準了方向,那就是主工餘(叔岩)派。除了隨師學習學習字眼、唱腔,每有餘叔岩登台,她必前往觀看,細心觀察。有的時候,她還向餘派票友請教。比如,對餘腔有相當研究的名票李適可,就曾因孟小冬之請為她傳授過餘派技藝。


    拜了師,取得了正樂育化會會籍,孟小冬正式成為北京梨園行的一員了。


    這段期間的梅蘭芳,似乎大大減少了營業戲的演出,不為別的,隻為他已不僅僅是一個以唱戲為生的演員了,而肩負起了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政府、官方強加的,而是以他的藝術才華、人格魅力在民間自然形成的。


    1926年7月15日,新加坡維多利亞劇院,這裏正有一場別開生麵的西洋舞劇表演,男女主角是來自美國的“現代舞之父”泰德#8226;肖恩和“舞蹈第一夫人”露絲#8226;聖丹尼斯伉儷。其優美的舞姿與悽美的愛情故事中深深打動著觀眾,然而有華人觀眾卻發現其中的一部取名《吳妻別帥》的舞劇似曾相識,除了人物、故事,甚至台上還出現了一名檢場人員,手持一根帶樹葉的竹竿站在一旁,象徵一棵樹,隨後由他撤去舞台上的椅子和其他物件。這豈不和中國京劇的舞台傳統相一致?最讓那些熟知梅戲的觀眾驚奇的是,吳帥夫人身上所穿的那套帶水袖的戲裝很像梅蘭芳曾經穿過的。


    其實這個《吳妻別帥》正是取材於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吳帥夫人身上的那戲裝也是梅蘭芳送的。


    就在前一年,肖恩夫婦率舞蹈團進行為期一年半的亞洲巡演。他們在北京演出三天也隻能逗留三天,故抽不出時間觀看梅蘭芳演戲,卻又對梅戲十分嚮往。梅蘭芳慷慨大度地將他的劇團帶到劇場,俟他們演出一結束,續演一場京劇。這不僅讓觀眾喜出望外,更讓包括肖恩夫婦在內的舞蹈團成員欣喜若狂,他們來不及卸妝就飛快奔向觀眾席,一睹梅的風采。


    觀劇後,肖恩夫婦說“比想像的還要令人振奮”。出於舞蹈家的敏感,他們對梅蘭芳美麗的手、優雅的身段、雍容的颱風大為震撼,稱“從沒有見過如此深刻感人的異國情調的表演”,更認為“梅先生是復興中國舞蹈的惟一真正希望”。次日,他們特地拜訪了梅蘭芳,三人相談甚歡。臨行,梅蘭芳送給聖丹尼絲一套帶水袖的戲裝。


    肖恩夫婦迴國後立即將《霸王別姬》移植改編成了一出十分鍾的西洋舞劇,取名《吳妻別帥》,並在新加坡首演,從此該劇成為舞蹈團的保留劇目。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梅蘭芳和孟小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伶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伶伶並收藏梅蘭芳和孟小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