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所選文字中能看出,胡適舉例,很少引用中國古書上的話,幾乎全是外國的人物與事件。並非不關心中國的事情,而是隨時將東方與西方做比較,從中得出自己的看法。注意引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問題,很少空泛的、大而不當的議論。當然,也不必迴避,在某些事情上,胡適的看法並不見得高明,比如對中國舊的婚姻製度的看法。
如果把這幾段文字連起來看做一篇文章的話,能明顯地看出,胡適是讚美西方文明,主張以西方的社會理念來改造中國社會,而要實現這種改造,必須注重製度建設,這才是學習西方文明的根基。
把魯迅與胡適作一比較,看的就更為清楚了。魯迅是個舊文人,他的用語與文風,都是舊的;胡適是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的用語與文風,都是新的,文是全新的文,人是全新的人。尤其是他對中國社會改造的理念,是向上的,是建設性的。沒有偏狹,沒有仇恨,隻有誠懇的勸導,切實的擘劃。魯迅則不然,氣憤,怨恨,詛咒,嘲諷,無所不用其極,偶爾也會說些“光明”一類的詞兒,不是言不及義,就是大而無當。在他那裏,是看不到什麽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
中國若不打算走向現代化則罷,若打算走向現代化,又要在文化上選擇一個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傳承式的人物,隻能是胡適而不能是魯迅。
中學課本裏的魯迅作品(1)new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節,該著談談中學課本裏的魯迅著作了。
不必一一翻閱眼下通用的中學課本了,手邊有兩本段崇軒、傅書華合著的《初中語文名篇雙解》、《高中語文名篇雙解》,據作者說所選篇目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部頒教材。經查對,初中高中課本上,還有五篇未選。現將未選的篇目補齊,這樣現行中學課本上所選的魯迅著作就都有了。
初中課本上的篇目是:《社戲》、《故鄉》、《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友邦驚詫”論》、《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高中選的篇目是:《藥》、《祝福》、《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吶喊·自序》、《拿來主義》、《燈下漫筆》。
以上共是十七篇。也就是說,一個少年人,從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學得最多的就數魯迅了。這個多,不是相對的多,可說是絕對的多,其他作家,能選這個數字的零頭,都可說是很多了。鑑於此,說中學語文課本上,主要是魯迅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
當然,以上篇目,並非一成不變。我上過中學,也教過中學,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畢業,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學語文。在我的記憶中,還學過、教過《一件小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文學與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答北鬥雜誌社問》等篇。前麵所列的現行中學課本上的許多篇目,我上中學時就學過,比如《社戲》、《故鄉》、《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友邦驚詫”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藥》、《祝福》、《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可說幾十年來改動不是很多。鑑於此,說幾十年來,我們的中學生在語文課上主要是學習魯迅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
我不是說魯迅的作品,一篇也不要上中學語文課本,若是像鬱達夫、朱自清那樣,選上一兩篇,是可以的。就說是個優秀的作家吧,選上三四篇也說得過去,像現在這樣一選就是十幾篇,是怎麽都說不過去的。更為奇怪的是,所選篇目又集中在《吶喊》這本小說集裏。這本小說集,連上《自序》,共收入十五篇作品,而中學課本上選入的有六篇。
中學課本上,這樣大量地選魯迅的作品,魯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會同意的。他知道他的作品,是適宜中學生讀,還是不適宜中學生讀。前麵提到過,在《不是信》一文中,魯迅曾說,“我也曾反對過將自己的小說采入教科書,怕的是教錯了青年,記得曾在報上發表過”。
仍說《吶喊》。這個小說集,是一九二三年八月北京新潮社印行的,到了年底,因為銷量好,新潮社要印第二版,徵求魯迅的意見,魯迅遲遲不肯同意,當然後來還是同意了。這遲遲不肯同意的原因,孫伏園知道了,便以“曾秋士”為筆名,寫了篇文章在他編的《晨報副刊》上披露。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二日刊出,題為《關於魯迅先生》,其中第三節專談此事:
魯迅先生對於《吶喊》再版遲遲不予準許的原因聞有數端。一,聽說有幾個中學堂的教師竟在那裏用《吶喊》做課本,甚至有給高小學生讀的。這是他所極不願意的,最不願意的是竟有人給小孩子選讀《狂人日記》。他說“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他說他雖然悲觀,但到今日的中小學生長大了的時代,也許不至於“吃人”了,那麽這種兇險的印象給他們做什麽!他說他一聽見《吶喊》在那裏給中小學生讀以後,見了《吶喊》便討厭,非但沒有再版的必要,簡直有讓他絕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這一類小說的必要。我說,《狂人日記》末了明明寫著“救救孩子”,那麽至少要有孩子的人才有看《狂人日記》的資格,孩子自身何必看他。
</br>
如果把這幾段文字連起來看做一篇文章的話,能明顯地看出,胡適是讚美西方文明,主張以西方的社會理念來改造中國社會,而要實現這種改造,必須注重製度建設,這才是學習西方文明的根基。
把魯迅與胡適作一比較,看的就更為清楚了。魯迅是個舊文人,他的用語與文風,都是舊的;胡適是個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的用語與文風,都是新的,文是全新的文,人是全新的人。尤其是他對中國社會改造的理念,是向上的,是建設性的。沒有偏狹,沒有仇恨,隻有誠懇的勸導,切實的擘劃。魯迅則不然,氣憤,怨恨,詛咒,嘲諷,無所不用其極,偶爾也會說些“光明”一類的詞兒,不是言不及義,就是大而無當。在他那裏,是看不到什麽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
中國若不打算走向現代化則罷,若打算走向現代化,又要在文化上選擇一個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傳承式的人物,隻能是胡適而不能是魯迅。
中學課本裏的魯迅作品(1)new
這是本書的最後一節,該著談談中學課本裏的魯迅著作了。
不必一一翻閱眼下通用的中學課本了,手邊有兩本段崇軒、傅書華合著的《初中語文名篇雙解》、《高中語文名篇雙解》,據作者說所選篇目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現行中學語文課本,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部頒教材。經查對,初中高中課本上,還有五篇未選。現將未選的篇目補齊,這樣現行中學課本上所選的魯迅著作就都有了。
初中課本上的篇目是:《社戲》、《故鄉》、《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友邦驚詫”論》、《魯迅自傳》、《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高中選的篇目是:《藥》、《祝福》、《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吶喊·自序》、《拿來主義》、《燈下漫筆》。
以上共是十七篇。也就是說,一個少年人,從初一到高三六年中,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學得最多的就數魯迅了。這個多,不是相對的多,可說是絕對的多,其他作家,能選這個數字的零頭,都可說是很多了。鑑於此,說中學語文課本上,主要是魯迅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
當然,以上篇目,並非一成不變。我上過中學,也教過中學,一九五九年上初中一九六五年高中畢業,一九七○年到一九八○教中學語文。在我的記憶中,還學過、教過《一件小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文學與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答北鬥雜誌社問》等篇。前麵所列的現行中學課本上的許多篇目,我上中學時就學過,比如《社戲》、《故鄉》、《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友邦驚詫”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藥》、《祝福》、《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可說幾十年來改動不是很多。鑑於此,說幾十年來,我們的中學生在語文課上主要是學習魯迅的作品,一點也不為過。
我不是說魯迅的作品,一篇也不要上中學語文課本,若是像鬱達夫、朱自清那樣,選上一兩篇,是可以的。就說是個優秀的作家吧,選上三四篇也說得過去,像現在這樣一選就是十幾篇,是怎麽都說不過去的。更為奇怪的是,所選篇目又集中在《吶喊》這本小說集裏。這本小說集,連上《自序》,共收入十五篇作品,而中學課本上選入的有六篇。
中學課本上,這樣大量地選魯迅的作品,魯迅先生地下有知,怕也不會同意的。他知道他的作品,是適宜中學生讀,還是不適宜中學生讀。前麵提到過,在《不是信》一文中,魯迅曾說,“我也曾反對過將自己的小說采入教科書,怕的是教錯了青年,記得曾在報上發表過”。
仍說《吶喊》。這個小說集,是一九二三年八月北京新潮社印行的,到了年底,因為銷量好,新潮社要印第二版,徵求魯迅的意見,魯迅遲遲不肯同意,當然後來還是同意了。這遲遲不肯同意的原因,孫伏園知道了,便以“曾秋士”為筆名,寫了篇文章在他編的《晨報副刊》上披露。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二日刊出,題為《關於魯迅先生》,其中第三節專談此事:
魯迅先生對於《吶喊》再版遲遲不予準許的原因聞有數端。一,聽說有幾個中學堂的教師竟在那裏用《吶喊》做課本,甚至有給高小學生讀的。這是他所極不願意的,最不願意的是竟有人給小孩子選讀《狂人日記》。他說“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雖然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他說他雖然悲觀,但到今日的中小學生長大了的時代,也許不至於“吃人”了,那麽這種兇險的印象給他們做什麽!他說他一聽見《吶喊》在那裏給中小學生讀以後,見了《吶喊》便討厭,非但沒有再版的必要,簡直有讓他絕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這一類小說的必要。我說,《狂人日記》末了明明寫著“救救孩子”,那麽至少要有孩子的人才有看《狂人日記》的資格,孩子自身何必看他。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