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蒙古另類史:超級帝國 作者:未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高宗,一場空。
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第一章 忽必烈的再創輝煌
忽必烈被看作是元朝真正的開始,他把遊牧的蒙古帝國帶向了正統的封建王朝。在元太祖的稱謂下,忽必烈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相當分量的君王。
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公元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
公元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裏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蒙哥即汗位後,遣忽必烈開拓南部漢地,令旭烈兀遠征西域,以阿裏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則親率大軍伐宋。不料蒙哥汗於1259年在合州城下陣亡,大汗蒙哥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
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按規矩,大汗之確定須由大會推舉,由於阿裏不哥在和林頗受諸王公之擁護,所以忽必烈就想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公元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建年號為中統,並詔告內外。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促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大會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與此同時阿裏不哥則在和林召集大會,亦稱大汗,於是兄弟拔刀相向,內戰長達4年之久。
關鍵的勝利一仗是忽必烈的副將們為他取得的,他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中原的所有權。同時,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向蒙古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迴到中原。
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捲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站在阿裏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家族的首領、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
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最後在1264年,阿裏不哥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寬恕了他,但是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
公元1271年,時機終於成熟。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來屬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和蒙古本土合併成一個帝國,國號“大元”,為《易經》“大哉幹元”之意,蒙古國從此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變為中華帝國正統王朝的一個朝代。元世祖建立帝國後成為蒙古汗國唯一的宗主,建都北京,北京成為遠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忽必烈以前輩們的赫赫戰績為榮,並鑒其經驗與教訓,最終完成中國空前大統一的豐功偉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開明君主。與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堪稱蒙古一代偉人。但在人們的腦海中,成吉思汗幾乎成了蒙古征服者的代名詞。提起忽必烈,人們又馬上會聯想到元朝的大一統帝國。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天下。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帝國各方麵製度朝向漢化的重要步驟。元朝初年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與忽必烈年輕時重視人才、聽取漢人的意見有很大的關係。元朝在這樣開明君主創建下可謂是開了一個好頭。
馬可·波羅對忽必烈也是敬仰有加。他是這樣描述忽必烈的:忽必烈中等身材,四肢勻稱,麵目清秀,眼睛烏黑,顯得精明強幹。他英勇善戰,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即位前是一位戰功卓著的軍事統帥。繼位後,他是有史以來臣民最多、疆域最廣、收入最豐、具有絕對權威的君主。
第二章 國定大都 鑿京通運河
1264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定燕京為“中都”,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裏)遷於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朝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於燕京是頗為類同的,這其中包含了地理條件,內部奪權爭鬥,長遠規劃等一些因素。
當時,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這樣在程序上就違背了合法性,所以導致很多貴族不擁護他;另外,忽必烈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製,這就避免不了觸犯一些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所以,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製;另外,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也是重要的軍事及供給要地。
</br>
吳山依舊酒旗風,兩度江南夢。
第一章 忽必烈的再創輝煌
忽必烈被看作是元朝真正的開始,他把遊牧的蒙古帝國帶向了正統的封建王朝。在元太祖的稱謂下,忽必烈在中國歷史上是具有相當分量的君王。
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公元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
公元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裏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蒙哥即汗位後,遣忽必烈開拓南部漢地,令旭烈兀遠征西域,以阿裏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則親率大軍伐宋。不料蒙哥汗於1259年在合州城下陣亡,大汗蒙哥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裏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
剩下的隻有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阿裏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按規矩,大汗之確定須由大會推舉,由於阿裏不哥在和林頗受諸王公之擁護,所以忽必烈就想搶在他之前行動。他率軍從武昌北上,在上都府(位於今察哈爾和熱河之間的多倫諾爾附近)建大本營。
公元1260年6月4日,他在此被他的黨羽,即他的軍隊,擁立為大汗,建年號為中統,並詔告內外。按成吉思汗的法律,這次倉促的選舉是非正式的。按傳統,大會應該在蒙古召開,會前應召集成吉思汗的四個兀魯思的代表們出席。與此同時阿裏不哥則在和林召集大會,亦稱大汗,於是兄弟拔刀相向,內戰長達4年之久。
關鍵的勝利一仗是忽必烈的副將們為他取得的,他們在甘州東部(甘肅境內)打敗了阿裏不哥軍,這次勝利鞏固了忽必烈在對蒙古統治下的中原的所有權。同時,忽必烈把他的優勢向蒙古推進,他於1260年年底,在哈拉和林以南的翁金河畔度冬;而阿裏不哥朝葉尼塞河上遊撤退。接著忽必烈錯誤地設想戰爭已經結束,在和林留一支普通軍隊後,迴到中原。
1261年年底,阿裏不哥捲土重來,驅逐了這支駐軍,並進軍迎戰忽必烈。站在阿裏不哥一邊的有窩闊台家族的首領、塔爾巴哈台的葉密立地區的統治者海都和察合台宗王阿魯忽,阿裏不哥曾幫助阿魯忽從其堂兄妻、兀魯忽乃手中奪得察合台兀魯思。
由於這一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與忽必烈的勢力相匹敵,直到將近1262年年底,阿魯忽背棄阿裏不哥投靠忽必烈。這一出人意料的背叛改變了形勢。最後在1264年,阿裏不哥投降忽必烈。忽必烈寬恕了他,但是為謹慎起見,他把阿裏不哥作為重要俘虜囚禁起來,直到1266年阿裏不哥去世。
公元1271年,時機終於成熟。蒙古大汗忽必烈把原來屬西夏帝國,金帝國,宋帝國,大理帝國和蒙古本土合併成一個帝國,國號“大元”,為《易經》“大哉幹元”之意,蒙古國從此由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變為中華帝國正統王朝的一個朝代。元世祖建立帝國後成為蒙古汗國唯一的宗主,建都北京,北京成為遠至多瑙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世界之都。
忽必烈以前輩們的赫赫戰績為榮,並鑒其經驗與教訓,最終完成中國空前大統一的豐功偉業,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享有盛名的開明君主。與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堪稱蒙古一代偉人。但在人們的腦海中,成吉思汗幾乎成了蒙古征服者的代名詞。提起忽必烈,人們又馬上會聯想到元朝的大一統帝國。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天下。
元朝的建立是蒙古帝國各方麵製度朝向漢化的重要步驟。元朝初年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與忽必烈年輕時重視人才、聽取漢人的意見有很大的關係。元朝在這樣開明君主創建下可謂是開了一個好頭。
馬可·波羅對忽必烈也是敬仰有加。他是這樣描述忽必烈的:忽必烈中等身材,四肢勻稱,麵目清秀,眼睛烏黑,顯得精明強幹。他英勇善戰,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即位前是一位戰功卓著的軍事統帥。繼位後,他是有史以來臣民最多、疆域最廣、收入最豐、具有絕對權威的君主。
第二章 國定大都 鑿京通運河
1264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於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區),定燕京為“中都”,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的建議,把國都由上都開平府(在北京以北約300公裏)遷於燕京的動機,其實與當年金朝完顏亮由上京會寧府遷都於燕京是頗為類同的,這其中包含了地理條件,內部奪權爭鬥,長遠規劃等一些因素。
當時,忽必烈即位為大汗,並未按蒙古慣例,經大會推舉,而是憑實力自立,這樣在程序上就違背了合法性,所以導致很多貴族不擁護他;另外,忽必烈針對漢人地區的特點,重用漢人,實行漢製,這就避免不了觸犯一些蒙古貴族頑固派的利益,所以,很多貴族反對他,甚至發動過武裝叛亂,他需要擺脫反對派的牽製;另外,燕京的地勢水土,遠勝於蒙古草原,也是重要的軍事及供給要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