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精彩無彈窗免費!李衛國有些懷疑,細細的觀察一下在場監考的一眾官員們,官員們臉上的表情似乎也是非常奇怪,怎麽說呢,難以名狀。
嘉靖皇帝對權力有著超乎尋常的理解,這個昏庸的道士皇帝幾乎在以一種隨意任性而又殘酷異常的辦法來治理著這個偌大的帝國。
當年三邊總督曾銑曾經建議收複河套地區,說道,套賊不除,中國之禍未可量也,當時的內閣首輔夏言也是極力支持他,一開始嘉靖似乎也有所動搖,可嚴嵩卻借此機會彈劾二人開兵端。
結果對國事搖擺不定的嘉靖這就下令殺了二人!
而且幾十年了,也未見嘉靖皇帝有一絲悔改!
這樣的人會從善如流,老老實實的聽學子們的建議?
想到這裏李衛國忽然出了一身冷汗,好險!
嘉靖朝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忠臣,後世戲劇裏都頗為讚賞的海瑞,這人耿直的簡直不講理,當初寫了篇折子直陳聖上過失,結果嘉靖皇帝龍顏大怒,徐階等人說盡了好話,幾番營救這才保住這海瑞性命。
這樣的一個狗皇帝,會讓你在考場上直抒胸臆?
估摸著自己要是把先前那篇抗倭疏原樣不動的搬上去,撐死了不過得個中規中矩的分數,倘若真是針砭時弊說些皇帝老兒荒怠政事之類的話,李衛國想都不敢想,往好裏說自己的仕途算是交代了,往壞裏說,這個狗皇帝哪天砍了自己都是有可能的!
想到這裏李衛國有些慶幸,江湖險惡啊,自己幸虧多長了個心眼,否則自己這麽長時間來的努力不都全白費了?
嘉靖皇帝這人最是喜歡下邊人對自己歌功頌德,既然如此,那自己就投其所好,多說幾句粉-飾太平的話唄!?
我朝聖上英明神武,百姓安居樂業,少有所學,中有所用,老有所養……
反正是好聽的話往死裏說唄,借著方才那首青詞,估摸著兩篇文章一起可謂是相得益彰,反正就是拍馬屁唄,人嘛,誰不愛聽好話?
當年“三楊”的台閣體其實就是如此,歌功頌德的吹噓一大篇好話,反正天底下的好詞匯是說不完的,玩空心思的討聖上開心就是了。
李衛國有些無奈,自己尚未成型自己的文章風格,反倒是跟著這曆史倒退的末班車越走越遠。
有些啞然失笑,李衛國洋洋灑灑的好話這都說了有差不多一千字了!
李衛國的思維觸角略一擺動,一篇文章裏要是光說些好話其實也沒啥意思,既然如此,那就再加點實際性的東西進去,也好看著言之有物。
皇帝是千古一帝,萬古聖君,可是不可不談的是當下國家確實有點禍患,南有倭寇騷擾,北有蒙古虎視眈眈,這怎麽解釋呢?
李衛國大筆一揮,反正盡挑著那些惡心的話說唄,當下國家有些疥癬之疾,說白了都是下邊的官吏沒有認真履行皇上的辦事宗旨所致,好些官員們屍位素餐,全都拿著聖上的話當做耳旁風,國家哪裏能不出現一點小小的問題呢?
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主要在官員考課上,隻要每個官員都能按照皇上的旨意行事,何愁我大明不興旺?
相信隻要臣民們全都團結在皇上周圍,我大明便可重現當年太祖、成祖之盛世,開疆拓土亦是不在話下,屆時,隻要是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全都是我大明的疆域!
……
費了好一番的腦筋,李衛國有些腦袋昏花,阿諛奉承這事兒其實比正經八百的做事還要累,稍事休息,小黃門這也端來了茶水、飯食。
殿試是天子主持,若還要學子自帶飯食就顯得皇家有些小氣了,由此一般殿試的時候夥食都是由皇家供應的,是出自禦膳房的手筆。
飯菜兩素一葷,外加一個饅頭,李衛國正好肚子也餓了,抓起來這就往嘴裏猛塞。
不得不說,皇家的夥食確實好吃,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先不說飯菜,就是饅頭也要比別地的饅頭好吃的多!
饅頭裏的蜂窩都是一般大小的,而且大概是加了蜂蜜這類的,有些甜味兒,卻是甜而不膩。
小菜做的清淡、素雅,偶爾幾塊肉絲填進嘴裏也是讓人喜滋滋的如獲至寶,反正倆字,就是好吃。
吃完這禦膳房的飯食之後還有一巡茶。
茶水中規中矩吧,倒沒覺得有什麽太出彩的地方,不過今日殿試,學子們倒也不是衝著享受來的,好不好都是皇家恩賜,也用不著你去說。
喝完這最後一巡茶水,沒多一會兒,鴻臚寺的官員們這就提醒道快謄真。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的殿試,這就接近尾聲了。
仔細的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試卷發現並沒有太大的紕漏,李衛國在這考卷上寫上名字,這就坐等交卷。
鈴鐺想起的那一刻,大明學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這就拉下帷幕,李衛國也是如釋重負,一身輕鬆,隨著眾學子這就出了這大殿。
“衛國兄,何如?”
照例學子們出場還是這麽句話,羅圭湊上來說道。
這羅圭早晨見皇帝的時候差點嚇的尿了褲子,考場上一首青詞更是難得白了頭發,這人如今出了考場也是一臉懊惱,怕是一甲二甲已然沒戲,不過好在殿試並不刷人,反正混個進士是妥妥了,羅圭心中如此安慰著自己,這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李衛國身上,希望李衛國能考好,摘得桂冠。
“馬馬虎虎。”
“莫要敷衍我!”羅圭氣笑,李衛國出了考場永遠都是這句,要麽隻求孫山之前,要麽就是馬馬虎虎。
“青詞做的中規中矩,時務策一道言了幾句歌舞升平。”
李衛國簡單介紹了一下。
做得八股的人都做的其他文章,不過見地卻是因人而異,羅圭沒細問李衛國青詞的問題,倒是對後麵一句來了興趣。
按理說不對啊,衛國兄也是心係大明之輩,既然當下皇上要廣開言路,聽聽學子們的意見,李衛國為何隻是言幾句歌舞升平?
要知道當初李衛國可是不惜試卷被貼出也要堅持寫出那篇抗倭疏的呀!
“為何隻是言道歌舞升平,而不依聖上所言,直抒胸臆?”(。)
,精彩無彈窗免費!李衛國有些懷疑,細細的觀察一下在場監考的一眾官員們,官員們臉上的表情似乎也是非常奇怪,怎麽說呢,難以名狀。
嘉靖皇帝對權力有著超乎尋常的理解,這個昏庸的道士皇帝幾乎在以一種隨意任性而又殘酷異常的辦法來治理著這個偌大的帝國。
當年三邊總督曾銑曾經建議收複河套地區,說道,套賊不除,中國之禍未可量也,當時的內閣首輔夏言也是極力支持他,一開始嘉靖似乎也有所動搖,可嚴嵩卻借此機會彈劾二人開兵端。
結果對國事搖擺不定的嘉靖這就下令殺了二人!
而且幾十年了,也未見嘉靖皇帝有一絲悔改!
這樣的人會從善如流,老老實實的聽學子們的建議?
想到這裏李衛國忽然出了一身冷汗,好險!
嘉靖朝出了一個名垂千古的忠臣,後世戲劇裏都頗為讚賞的海瑞,這人耿直的簡直不講理,當初寫了篇折子直陳聖上過失,結果嘉靖皇帝龍顏大怒,徐階等人說盡了好話,幾番營救這才保住這海瑞性命。
這樣的一個狗皇帝,會讓你在考場上直抒胸臆?
估摸著自己要是把先前那篇抗倭疏原樣不動的搬上去,撐死了不過得個中規中矩的分數,倘若真是針砭時弊說些皇帝老兒荒怠政事之類的話,李衛國想都不敢想,往好裏說自己的仕途算是交代了,往壞裏說,這個狗皇帝哪天砍了自己都是有可能的!
想到這裏李衛國有些慶幸,江湖險惡啊,自己幸虧多長了個心眼,否則自己這麽長時間來的努力不都全白費了?
嘉靖皇帝這人最是喜歡下邊人對自己歌功頌德,既然如此,那自己就投其所好,多說幾句粉-飾太平的話唄!?
我朝聖上英明神武,百姓安居樂業,少有所學,中有所用,老有所養……
反正是好聽的話往死裏說唄,借著方才那首青詞,估摸著兩篇文章一起可謂是相得益彰,反正就是拍馬屁唄,人嘛,誰不愛聽好話?
當年“三楊”的台閣體其實就是如此,歌功頌德的吹噓一大篇好話,反正天底下的好詞匯是說不完的,玩空心思的討聖上開心就是了。
李衛國有些無奈,自己尚未成型自己的文章風格,反倒是跟著這曆史倒退的末班車越走越遠。
有些啞然失笑,李衛國洋洋灑灑的好話這都說了有差不多一千字了!
李衛國的思維觸角略一擺動,一篇文章裏要是光說些好話其實也沒啥意思,既然如此,那就再加點實際性的東西進去,也好看著言之有物。
皇帝是千古一帝,萬古聖君,可是不可不談的是當下國家確實有點禍患,南有倭寇騷擾,北有蒙古虎視眈眈,這怎麽解釋呢?
李衛國大筆一揮,反正盡挑著那些惡心的話說唄,當下國家有些疥癬之疾,說白了都是下邊的官吏沒有認真履行皇上的辦事宗旨所致,好些官員們屍位素餐,全都拿著聖上的話當做耳旁風,國家哪裏能不出現一點小小的問題呢?
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主要在官員考課上,隻要每個官員都能按照皇上的旨意行事,何愁我大明不興旺?
相信隻要臣民們全都團結在皇上周圍,我大明便可重現當年太祖、成祖之盛世,開疆拓土亦是不在話下,屆時,隻要是月亮能照到的地方,全都是我大明的疆域!
……
費了好一番的腦筋,李衛國有些腦袋昏花,阿諛奉承這事兒其實比正經八百的做事還要累,稍事休息,小黃門這也端來了茶水、飯食。
殿試是天子主持,若還要學子自帶飯食就顯得皇家有些小氣了,由此一般殿試的時候夥食都是由皇家供應的,是出自禦膳房的手筆。
飯菜兩素一葷,外加一個饅頭,李衛國正好肚子也餓了,抓起來這就往嘴裏猛塞。
不得不說,皇家的夥食確實好吃,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先不說飯菜,就是饅頭也要比別地的饅頭好吃的多!
饅頭裏的蜂窩都是一般大小的,而且大概是加了蜂蜜這類的,有些甜味兒,卻是甜而不膩。
小菜做的清淡、素雅,偶爾幾塊肉絲填進嘴裏也是讓人喜滋滋的如獲至寶,反正倆字,就是好吃。
吃完這禦膳房的飯食之後還有一巡茶。
茶水中規中矩吧,倒沒覺得有什麽太出彩的地方,不過今日殿試,學子們倒也不是衝著享受來的,好不好都是皇家恩賜,也用不著你去說。
喝完這最後一巡茶水,沒多一會兒,鴻臚寺的官員們這就提醒道快謄真。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的殿試,這就接近尾聲了。
仔細的檢查了一下自己的試卷發現並沒有太大的紕漏,李衛國在這考卷上寫上名字,這就坐等交卷。
鈴鐺想起的那一刻,大明學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試這就拉下帷幕,李衛國也是如釋重負,一身輕鬆,隨著眾學子這就出了這大殿。
“衛國兄,何如?”
照例學子們出場還是這麽句話,羅圭湊上來說道。
這羅圭早晨見皇帝的時候差點嚇的尿了褲子,考場上一首青詞更是難得白了頭發,這人如今出了考場也是一臉懊惱,怕是一甲二甲已然沒戲,不過好在殿試並不刷人,反正混個進士是妥妥了,羅圭心中如此安慰著自己,這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李衛國身上,希望李衛國能考好,摘得桂冠。
“馬馬虎虎。”
“莫要敷衍我!”羅圭氣笑,李衛國出了考場永遠都是這句,要麽隻求孫山之前,要麽就是馬馬虎虎。
“青詞做的中規中矩,時務策一道言了幾句歌舞升平。”
李衛國簡單介紹了一下。
做得八股的人都做的其他文章,不過見地卻是因人而異,羅圭沒細問李衛國青詞的問題,倒是對後麵一句來了興趣。
按理說不對啊,衛國兄也是心係大明之輩,既然當下皇上要廣開言路,聽聽學子們的意見,李衛國為何隻是言幾句歌舞升平?
要知道當初李衛國可是不惜試卷被貼出也要堅持寫出那篇抗倭疏的呀!
“為何隻是言道歌舞升平,而不依聖上所言,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