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精彩無彈窗免費!今年的殿試考題為兩道!
這麽做來有些違反祖製,李衛國一開始還尋思著是不是嚴嵩或者袁煒這些人為了迎合嘉靖姑且加上去的,不過一尋思還是覺得好笑。
嘉靖這人能把底下群臣拿捏的服服貼貼,這些個臣子自然是沒有膽量隨意更改殿試考題的,由此能這麽做的,也就隻有嘉靖一人了!
今年殿試除了有一道時務策之外,還有一道,要眾學子寫一首青詞出來!
青詞這東西古來有之,是道教實行齋蘸時奉給上天的文章,嘉靖皇帝信奉道教,由此對這東西甚為看重,可以說嘉靖一朝位極人臣的大人物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靠著寫青詞發家,先前的內閣首輔夏言、當下的內閣首輔嚴嵩,以及以後的內閣首輔徐階……這些人都是依靠青詞發家的青詞宰相!
嘉靖如今這也不知道是吃錯了哪門子藥,竟然來了這一出。
而且後世的李衛國並未在史書上聽說有這麽一說啊,難不成還是因為那日在城鄉結合部的一次偶然見麵讓嘉靖皇帝靈光一現出了這麽個想法?加首青詞進殿試?
嘉靖昏庸,不過卻頗喜歡臣民們對自己歌功頌德,這竟今日大張旗鼓的加了青詞進殿試,也真是沒誰了!
李衛國搖了搖頭,既然如此,那就迎麵而上唄。
學子們方才大多齜牙咧嘴也正是因為如此,為了應對科舉,這些學子們對四書五經八股文之類的東西自然是了然於胸,明白的一塌糊塗,可不見得就擅長寫青詞,雖說八股寫的好的文人作首其他的文章都是一鞭一條痕,不過具體能寫成啥樣,還是要靠個人的悟性。
就比如羅圭這等死腦筋就有些發蒙,這人腦子慢,雖說文章寫得還成,不過要他臨時抱佛腳寫首青詞出來,還是有些困難。
“今年殿試兩道,是皇上特地加題,不過時間仍為一天,請各位學子抓緊時間!”
禮部的官員們也是有些無奈,隻能如此說道,題目看來是皇上加上去的,自己還能咋說?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皇上如此安排了,自己和一眾學子也隻能撅著屁-股挨著唄,還能咋滴?
學子們一番苦惱之後也隻能硬著頭皮上,倒是李衛國,擁有後世經驗的他拚命的在搜索自己腦海中的迴憶,如何才能寫好這青詞,行好歌功頌德的行當?
青詞本意是要讚美上天,不過如今自然還要再加上嘉靖皇帝,說來就是要拍兩重馬屁,其實並不好寫。
李衛國靈機一動,忽然想起後世徐階晉級內閣首輔寫的那首馬屁詩。
徐階這人是明代名相,不過這人也是依靠寫青詞起家的,這人在用計扳倒嚴嵩之後寫了一首青詞奉上,這才得了嘉靖的青睞,得以授予內閣首輔的位置,當時他那首青詞就是用了藏頭詩的手法。
李衛國有樣學樣,如今皇帝殿試出了這題,自己將徐階幾年後晉級的那首青詞拿出來不是正好?
“士”本原來大丈夫,“口”稱萬歲與山乎。
“一”橫直過乾坤大,“兩豎”斜飛社稷扶。
“加”官加爵加祿位,“立”綱立紀立皇圖。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正當天照五湖。
這青詞原本不是很美,有些七拚八湊之嫌,不過李衛國略加修改,這又加上了些後世大清朝青詞的手法和氣魄,雖說是首馬屁詩,不過讀起來卻也朗朗上口,有那麽點大氣意思兒了。
當下這個時代想要立足,就得阿諛奉承,皇帝昏庸,權臣無道,你真要上杆子跑去當清水,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如此啊,人就隻能當油,學的油滑些,其實這也是為人處事的一個法則,就像做飯,清水煮出來其實也並不好吃,適當加些油,反倒是香噴噴的。
李衛國看著這首歌功頌德的青詞有些惡心,不過仍舊這樣自我安慰道。
動輒獲罪的年代裏,想要扶搖直上就要多說些違心話,曆朝曆代都是如此。
如今這殿試倒是頗有了些嘉靖的招牌!
寫完這首青詞的李衛國如釋重負,這篇青詞是後來徐階上位的“代表作”,相信嘉靖見了以後也定會龍顏大悅,自己如今殿試的這一道算是有了保障,剩下的那道題目,便是一策論題。
策論題目很長,約摸三百字,大意是寫自己當皇帝以來已經有三十餘年,順應天意,可是在做皇帝的任上自己還是有諸多過失的,如今大明的百姓也不見得都能安居樂業,實在是朕的過失,請眾位學子們能暢所欲言,多說些好的見解出來,如果朕有什麽過失,也希望各位學子能指出來,朕從善如流,自然會酌情采納雲雲。
反正大致就是這麽個意思吧。
一眾學子從這麽多考試中趟過來,這樣的題目自然是順手拈來,好不輕鬆,明顯大多學子在皺著眉頭寫完那首青詞之後眉毛這都慢慢的舒展開了,如今要求自己針砭時弊,學子們哪個不是刀子嘴?
李衛國也是有些從容,尋思起那日自己所寫的那篇《抗倭疏》,略加改動,這就要謄譽上去。
當初科試那篇文章被貼出,還稀裏糊塗的被胡宗憲呈到上聖上麵前,相信此時再把這樣一篇文章拿出來應該成績不算太差,而且自己也與那嘉靖有過一麵之緣,相信人皇帝老兒該也會給個人情分,一甲前三不敢尋思,給個二甲進士出身,日後再中個朝考庶吉士總該不難吧?
由此李衛國這就開始全神貫注的謄錄。
在這麽個時代混的久了,李衛國也學會了事事走心,這裏不是後世那樣的開明時代,有些事兒有些話你不能亂說,由此其實在謄錄的時候李衛國的心裏也沒閑著,忽然尋思起來嘉靖皇帝的生平。
嘉靖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的京師。
當初明武宗朱厚照壯年離奇死亡,且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朝中楊廷和等人這就根據皇家規矩迎來興獻王長子,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可不料這個嘉靖不是什麽省油的燈,才剛當皇帝沒多久,這就提出皇考的問題,想要立自己的父親為“恭穆獻皇帝”,朝中大臣皆反對,這就是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等等,嘉靖在這考題裏說什麽自己當皇帝三十幾年,順應天意是什麽意思?會不會裏邊有什麽考究?
尋思到這裏,李衛國忽然停筆,若有所思。
按理說大禮儀之爭這事兒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如今的嘉靖也早已穩坐大明這釣魚台,自然沒有必要再拿這件事出來說,可是嘉靖說的要學子直抒胸臆,指出他的過失,為國為民獻策,可是真的?(。)
,精彩無彈窗免費!今年的殿試考題為兩道!
這麽做來有些違反祖製,李衛國一開始還尋思著是不是嚴嵩或者袁煒這些人為了迎合嘉靖姑且加上去的,不過一尋思還是覺得好笑。
嘉靖這人能把底下群臣拿捏的服服貼貼,這些個臣子自然是沒有膽量隨意更改殿試考題的,由此能這麽做的,也就隻有嘉靖一人了!
今年殿試除了有一道時務策之外,還有一道,要眾學子寫一首青詞出來!
青詞這東西古來有之,是道教實行齋蘸時奉給上天的文章,嘉靖皇帝信奉道教,由此對這東西甚為看重,可以說嘉靖一朝位極人臣的大人物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靠著寫青詞發家,先前的內閣首輔夏言、當下的內閣首輔嚴嵩,以及以後的內閣首輔徐階……這些人都是依靠青詞發家的青詞宰相!
嘉靖如今這也不知道是吃錯了哪門子藥,竟然來了這一出。
而且後世的李衛國並未在史書上聽說有這麽一說啊,難不成還是因為那日在城鄉結合部的一次偶然見麵讓嘉靖皇帝靈光一現出了這麽個想法?加首青詞進殿試?
嘉靖昏庸,不過卻頗喜歡臣民們對自己歌功頌德,這竟今日大張旗鼓的加了青詞進殿試,也真是沒誰了!
李衛國搖了搖頭,既然如此,那就迎麵而上唄。
學子們方才大多齜牙咧嘴也正是因為如此,為了應對科舉,這些學子們對四書五經八股文之類的東西自然是了然於胸,明白的一塌糊塗,可不見得就擅長寫青詞,雖說八股寫的好的文人作首其他的文章都是一鞭一條痕,不過具體能寫成啥樣,還是要靠個人的悟性。
就比如羅圭這等死腦筋就有些發蒙,這人腦子慢,雖說文章寫得還成,不過要他臨時抱佛腳寫首青詞出來,還是有些困難。
“今年殿試兩道,是皇上特地加題,不過時間仍為一天,請各位學子抓緊時間!”
禮部的官員們也是有些無奈,隻能如此說道,題目看來是皇上加上去的,自己還能咋說?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今皇上如此安排了,自己和一眾學子也隻能撅著屁-股挨著唄,還能咋滴?
學子們一番苦惱之後也隻能硬著頭皮上,倒是李衛國,擁有後世經驗的他拚命的在搜索自己腦海中的迴憶,如何才能寫好這青詞,行好歌功頌德的行當?
青詞本意是要讚美上天,不過如今自然還要再加上嘉靖皇帝,說來就是要拍兩重馬屁,其實並不好寫。
李衛國靈機一動,忽然想起後世徐階晉級內閣首輔寫的那首馬屁詩。
徐階這人是明代名相,不過這人也是依靠寫青詞起家的,這人在用計扳倒嚴嵩之後寫了一首青詞奉上,這才得了嘉靖的青睞,得以授予內閣首輔的位置,當時他那首青詞就是用了藏頭詩的手法。
李衛國有樣學樣,如今皇帝殿試出了這題,自己將徐階幾年後晉級的那首青詞拿出來不是正好?
“士”本原來大丈夫,“口”稱萬歲與山乎。
“一”橫直過乾坤大,“兩豎”斜飛社稷扶。
“加”官加爵加祿位,“立”綱立紀立皇圖。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正當天照五湖。
這青詞原本不是很美,有些七拚八湊之嫌,不過李衛國略加修改,這又加上了些後世大清朝青詞的手法和氣魄,雖說是首馬屁詩,不過讀起來卻也朗朗上口,有那麽點大氣意思兒了。
當下這個時代想要立足,就得阿諛奉承,皇帝昏庸,權臣無道,你真要上杆子跑去當清水,隻有任人宰割的份兒,如此啊,人就隻能當油,學的油滑些,其實這也是為人處事的一個法則,就像做飯,清水煮出來其實也並不好吃,適當加些油,反倒是香噴噴的。
李衛國看著這首歌功頌德的青詞有些惡心,不過仍舊這樣自我安慰道。
動輒獲罪的年代裏,想要扶搖直上就要多說些違心話,曆朝曆代都是如此。
如今這殿試倒是頗有了些嘉靖的招牌!
寫完這首青詞的李衛國如釋重負,這篇青詞是後來徐階上位的“代表作”,相信嘉靖見了以後也定會龍顏大悅,自己如今殿試的這一道算是有了保障,剩下的那道題目,便是一策論題。
策論題目很長,約摸三百字,大意是寫自己當皇帝以來已經有三十餘年,順應天意,可是在做皇帝的任上自己還是有諸多過失的,如今大明的百姓也不見得都能安居樂業,實在是朕的過失,請眾位學子們能暢所欲言,多說些好的見解出來,如果朕有什麽過失,也希望各位學子能指出來,朕從善如流,自然會酌情采納雲雲。
反正大致就是這麽個意思吧。
一眾學子從這麽多考試中趟過來,這樣的題目自然是順手拈來,好不輕鬆,明顯大多學子在皺著眉頭寫完那首青詞之後眉毛這都慢慢的舒展開了,如今要求自己針砭時弊,學子們哪個不是刀子嘴?
李衛國也是有些從容,尋思起那日自己所寫的那篇《抗倭疏》,略加改動,這就要謄譽上去。
當初科試那篇文章被貼出,還稀裏糊塗的被胡宗憲呈到上聖上麵前,相信此時再把這樣一篇文章拿出來應該成績不算太差,而且自己也與那嘉靖有過一麵之緣,相信人皇帝老兒該也會給個人情分,一甲前三不敢尋思,給個二甲進士出身,日後再中個朝考庶吉士總該不難吧?
由此李衛國這就開始全神貫注的謄錄。
在這麽個時代混的久了,李衛國也學會了事事走心,這裏不是後世那樣的開明時代,有些事兒有些話你不能亂說,由此其實在謄錄的時候李衛國的心裏也沒閑著,忽然尋思起來嘉靖皇帝的生平。
嘉靖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的京師。
當初明武宗朱厚照壯年離奇死亡,且沒有留下一男半女,朝中楊廷和等人這就根據皇家規矩迎來興獻王長子,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可不料這個嘉靖不是什麽省油的燈,才剛當皇帝沒多久,這就提出皇考的問題,想要立自己的父親為“恭穆獻皇帝”,朝中大臣皆反對,這就是有名的“大禮儀”之爭。
等等,嘉靖在這考題裏說什麽自己當皇帝三十幾年,順應天意是什麽意思?會不會裏邊有什麽考究?
尋思到這裏,李衛國忽然停筆,若有所思。
按理說大禮儀之爭這事兒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如今的嘉靖也早已穩坐大明這釣魚台,自然沒有必要再拿這件事出來說,可是嘉靖說的要學子直抒胸臆,指出他的過失,為國為民獻策,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