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起事之前甚至起事之後到他死,東北地區最大的城池是遼陽,大明的九邊重鎮他是其一,即遼東鎮。


    明廷在這設立了遼東都司治所就在遼陽,下轄二十五衛二州,以他為中心設六衛一州,當時東北要塞修建了十八座城池,遼陽是最大的一個!


    直至努爾哈赤統一了北方女真之後,在天啟元年率部攻占遼陽,隻花了三天三夜的功夫,當年就遷都遼陽,五年後遷都沈陽,隨後沈陽取代遼陽成為最大的城池。


    後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兩代人一點點南下蠶食大明國土,至多爾袞時大明關外僅餘寧遠一城。


    這些國土劃入清廷版圖之後,那些要塞上的城池大多都保留下來了,比如遼陽,海州衛(今海城)蓋州衛,但一些小兵堡什麽的毀於戰火後因其作用不大就沒修複。


    古時城池大多依山傍水,易於防守進攻,很少在平原地帶築城的,所以從沈陽去錦州的方向幾乎空蕩蕩的,隻有西邊的廣寧衛和東邊的遼陽衛。


    也因此錦州的位置就特別的重要,因為它和山海關是遼西走廊的兩端大門!清廷隻要破了錦州就可沿著遼西走廊一路殺到山海關,同理明軍破了錦州就可從遼西走廊進入東北區域!


    這就是為什麽清廷從皇太極到多爾袞不厭其煩不遺餘力不顧一切的要打錦州!


    這也是為什麽多爾袞在寧遠大敗之後親自坐鎮錦州,死守不退的原因,因為一旦明軍破了錦州,便可長驅直入殺往沈陽,這途中一馬平川,急行軍最多兩天騎兵便可抵達城下。


    前文說了,平原建城的意義不大,無險可守人家想打就打想圍就圍甚至想繞著走就走,所以建座城意義不大。


    但也不能啥都不建吧,就這麽任由敵軍大模大樣跑來跑去?


    自是不能!


    於是便建了兩個驛城!


    驛城不同於內陸的驛站。


    內陸的驛站大多在村鎮上,當然也有的在偏僻之處,但大多如同普通大戶百姓人家一樣,一個簡單的院子幾間屋子。


    但驛城則不同,因為帶了個城字,所以有城牆有駐兵,就是除了有驛站的功能外他兼任軍堡之效。


    接待往來郵差,公務軍務信差,官員,同是也負責軍需儲備,偵緝巡邏等等,這種驛城在內陸少見,但在邊關之地卻是尋常,比如後世保留最完整名氣最大的雞鳴驛就是驛城。


    遼東屬於九邊重鎮之一,自是少不了這種驛城,在沈陽和錦州之間就修有兩座,說白了這兩座驛城就是沈陽,遼陽,廣寧的前哨。


    這兩座驛城原隸屬寧遠衛,就是後世的盤山縣和台安縣。


    錦州東北方向依次為盤山驛,台安驛,沈陽。


    兩座驛城皆按照兵堡標準築城,周長裏許城高三丈餘,雖無險可守但若裏頭駐防三五百人即便你有攻城器械沒個兩三千人也別想輕易拿下。


    何況這邊一旦開打,立刻就會驚動西邊的廣寧衛,東邊的遼陽衛,西南的錦州衛以及不足百裏外另外一個驛城,那時候兵馬合圍而來,你往哪裏跑,跳海去吧。


    那這些驛城裏有三五百駐兵麽?


    有!


    前文說過多爾袞慘敗之後便挾持各旗主及兵馬駐守錦州不迴沈陽了,要知道他當時是要趁李自成東征想入關摘取果實得漁翁之利的,所以舉全國之兵力,浩浩蕩蕩十萬之眾。


    清軍出征有個特點,除了正規兵馬外會攜帶大量廝從,也就是從仆和家奴負責後勤和雜活,軍隊就隻負責打仗,這一點和李自成的賊軍相似每次攻城征戰都會帶大量的炮灰幹雜活,而相對來說明軍在這方麵就有點拖後腿,軍隊的士兵既要負責行軍打仗還要幹後勤和雜務,分工不是特別明確,即便有明確分工那些幹燒水做飯洗馬等等雜貨也是由正規軍人去做。


    也就是說當時多爾袞率十餘萬大軍入關,確切說是十四萬,但根據慣例,這裏頭都是有水分的,不管是哪個朝代誰的軍隊出征兵力號稱和實際相差都是很大的,而且多爾袞大軍裏頭包括後勤雜役,真正作戰的部隊人數當在六七萬左右,餘下都是雜役(當然在必要時刻這些雜役也能充當作戰部隊的)滿打滿算也就是十萬人,如同當年丙子胡亂時皇太極打朝鮮也是號稱十二萬大軍,其實根據考證,真正兵力不足四餘下有三四萬雜役滿打滿算也不足十萬呢。


    清廷不似明廷地大物博人口多,即便打下了蒙古人和韃靼人甚至還有朝鮮二鬼子的俘虜,他最多也就湊合出十萬真正的作戰部隊,(很多朝鮮二鬼子被俘後都被分給旗主當家奴又或在軍中充當雜役)又何況他根本不可能全部帶走不留一兵一卒看家護院。


    所以可以推算出多爾袞入關的時候,他幾乎帶走了清廷百分八十的兵力,餘下不足兩成滿打滿算兩萬人撐天了,這兩成其中一成駐防京都沈陽,另外一成分守各處要塞城池,其中以遼陽為最駐防兵力三千有餘!


    像盤山和台安這種比較重要的驛城也能駐兵三五百,有的不重要的軍堡才幾十上百而已。


    多爾袞將大軍裹挾在錦州,那沈陽有沒有意見?


    當然有,而且意見非常大!


    但是大也沒用,因為多爾袞不能放手,一旦放手兵權那他就沒了殺手鐧根本鬥不過此時在沈陽四處吆喝拉投票的豪格了。


    但沈陽不能強奪兵權麽?


    不能,首先大部分旗主都被多爾袞給控製在錦州,其次他還有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讓豪格那邊無法動手強奪軍權。


    那個理由就是,明軍要打錦州,一旦錦州城破明軍便會直搗沈陽!


    剛才也說了錦州是遼西走廊的東北大門,一旦大門被打開,好家夥,堵都堵不上,錦州不光是走廊的大門還是沈陽的唯一屏障!


    若是在往年,他們不怵,畢竟明廷家裏遭了賊已是焦頭爛額甚至難以自保根本無力北伐收複失地,更不用說朝裏頭不管文臣還是武將沒一個能打的了,更更不用說朝廷都窮的揭不開鍋了,即便有兵有將他拿什麽打,要糧食沒糧食要軍餉沒軍餉的。


    那個時候他們隻想著死守錦州不讓清廷進入遼東走廊,可從未想過,或者想過但根本沒有能力去直搗沈陽!


    但現在不一樣了,明廷橫空出世一個大太監!


    往年清廷沒事就繞過錦州進入河西走廊打打殺殺又或入關掠劫,甚至到大明的京城下溜達閑逛,甚至深入腹地去掠劫。


    往年他們和明廷開打十大九勝,明軍見到甚至還沒見到他們就開始逃竄。


    往年……


    那些都是往年的事了。


    可自從那太監橫空出世之後,殺伐果斷快刀斬亂麻哦將明廷家賊收拾的七七八八,甚至還能在收拾之餘的空擋裏到寧遠設計多爾袞,將他十萬大軍殺的鬼哭狼嚎。


    再然後多爾袞不服氣數萬騎兵奇襲入關,可是又被那太監千裏追殺險些迴不來,迴來了卻早已傷了筋骨,賠了上萬屁戰馬以至於清軍現在奇缺戰馬!


    明廷出了這麽一個猛人,假若真失了錦州,失了這麽一個屏障,你說他會不會趁機打到沈陽?


    清廷無論怎麽不和怎麽內鬥,但是不敢冒這個險,不敢放開這個口子!


    都知道明廷現在日子不好過,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不斷,可其實清廷的日子同樣過的艱苦,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說同樣是內憂外患,叔侄爭權內鬥到了白熱化引發朝堂不穩人心渙散,明廷在寧遠那邊修築工事步步緊逼劍指錦州隨時都有要進攻的可能,禍不單行,就在這節骨眼打服了兩次的幹兒子現在又他麽的趁火打劫反了,還把一個親王給扣為人質了!


    但最艱難的還是糧草物資不足。


    清廷這邊雖沒有什麽幹旱蝗蟲等天災,但他們本就是以遊牧為生耕地麵積少,苦寒之地收成也不多,否則也不至於隔幾年就冒著那麽大的風險入關掠劫。


    窮嘛,總不能餓死,要麽偷要麽搶。


    但是問題現在人家不讓你偷也不讓你搶了,上一次剛上門就被追了幾千裏地砍斷了骨頭,偷雞不成蝕把米,轉頭又想讓幹兒子孝敬,可是一窮二白的幹兒子也翻臉了。


    那可怎麽辦?


    那能怎麽辦?


    隻能熬!


    王權富貴們該吃吃該喝喝,但士兵和老百姓隻能死撐硬挨著,他們不靠海也沒有魚米之鄉,不像明廷那邊,常宇還有地方借有地方騙有地方去買。


    所以說其實清廷現在也實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扶明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浪得虛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浪得虛名並收藏扶明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