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就在路純一和洪達軒揮霍著日漸蝕耗的機會資源的時候,一直在農村苦熬的岑新銳迎來了命運的轉機。
這天上完第二節課後,公社老伍給他打來電話,說清江拖拉機廠發來通知,他的政審和體檢均已通過,當在月底前往廠部勞資科報到,為此,他應盡快趕到公社,辦理相關手續。
得知這個消息,公社中學的同事們都為岑新銳高興。有那教語文的老師甚至引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開玩笑說他此刻的情景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故此“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岑新銳雖然感謝大家的祝賀,卻並沒有表現出他們想象中的那般激動和興奮,至於很多人以為能看到的“漫卷詩書喜欲狂”更是不曾出現。
為什麽會這樣?大家想來想去,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呆的時間久了,腦袋已經麻木了,再大的喜事也就那麽迴事了。
要說,同事們的思忖也確實有其道理。從離開荔川一中算起,來巴陵湖已六年半了。這期間,岑新銳差不多送完了所有來巴陵湖的同伴,方等來了自己的返城。
隻是,一想到這機會是大姐費了不知多少心力才給造成,而這實際上是自己一直深惡痛絕的走後門,他心裏又很不是滋味。本也是,日思夜想,想的就是返城,可真等到這一天,卻沒有多少興奮激動,相反有的隻是某種遺憾甚至失落,這不也太不可理解了麽?
不過,不管感覺如何,走最終還是要走的。故此,在中學同事們的慶賀聲中,岑新銳迴到了集體戶,去清理自己留在那裏的物什,順便和還沒有被招工招生的同伴們告別。隻是他沒有想到,就在他收拾好留在集體戶的東西的時候,文一清來了。
“我在大隊知道了你要走的消息,”看著不無訝異的岑新銳,文一清解釋道,“我想你這幾天肯定會迴來一趟。”
“文師傅這幾天都來過。”溫麗娟在邊上說道。她雖然還算鎮靜,但心中的鬱悶和愁苦還是或多或少地寫在了臉上。
看著她這樣子,岑新銳不知說什麽是好。好在文一清此時開了腔:“行李都收好了?”
“收好了。”岑新銳迴望了一下自己住了多年的住室。他不想給巴陵湖中學的領導和老師一個隻要走得脫什麽都不顧了的印象,故此打掃了一遍。
“就這些?”由堂屋走進住室,文一清打量著他業已捆好的行包,問道。
“還能有什麽?”岑新銳放下手中的掃帚,反問道。
本也是,巴陵湖是個相當貧困的所在,很多生產隊一個工日的勞動價值隻有一、兩毛錢,知識青年下放到這兒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還能有什麽積蓄去購置稍多一點的物件?
“也是。”文一清點點頭,隨即問道:“下午還有事嗎?”
“應當沒有什麽了,”岑新銳想了想,“朱主任說給我開一個歡送會,但那是在晚上。”
“那好,現在跟我走。”文一清拍了拍他的肩膀。
“去哪?”岑新銳問道。
“去我家。”文一清說道。
“去你家?”岑新銳難以置信了。他知道,對方極少主動邀人去他家。
“是,有人想見你。”文一清解釋道。
“是誰?”聽他這樣說,岑新銳有點好奇了。
“去了你就知道了,”文一清頗為神秘地笑了笑,“但我可以告訴你,她絕對是你的熟人。”
會是誰呢?聽文一清這樣說,岑新銳更加好奇了。但既然對方不肯明講,那就隻能去了以後再說。
隻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隨著文一清走出學校,走過本隊的田疇,走過通向鄰隊的小橋,最終走進對方低矮的茅屋的時候,可以說大吃一驚了,因為從椅子上站起來迎接他的,竟然是原先和自己一家同一個大院住著的馬嬸。
“怎麽是您?”看著七、八年沒有見過的馬嬸,岑新銳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一把扶住馬嬸的胳膊肘,好久沒有鬆開。
“沒想到吧?”文一清在邊上看著這戲劇性的一幕,微笑著說道。
“你是——”岑新銳指了指文一清,又指了指馬嬸。
“對,我是她的兒子,她是我的媽媽。”文一清確認道。
“新銳,坐吧,坐下說。”看著眼前幾乎認不出的岑新銳,馬嬸非常高興了。盡管時間過去了七、八年,她蒼老了許多,但精神卻還不錯。
“好的,”岑新銳一邊依著馬嬸在板凳上坐下來,一邊問著文一清:“我來巴陵湖七年多,認識你也五、六年了,為什麽不跟我說?”
“是我要他不跟你說的。”馬嬸解釋道,“你是知青,是要招工招生的,如果有那存心不良的人曉得我們原先是一個大院住著,關係又不錯,不定會生個什麽妖蛾子,影響到你的前途。”停了停,又說道:“現在你要走了,就是有人說什麽也來不及了。”
“還是你們待人厚道啊!”聽著馬嬸這樣說,岑新銳由衷地發著感歎。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一清哥,你怎麽會到這裏落腳的?”
“這事嘛,說來也簡單。”文一清看了一眼母親,迴答道:“我服刑時,監獄長患了一個怪病,怎麽也治不好,後來也是病急亂投醫,找到了我。算我運氣好吧,雖然沒給治斷根,卻大大緩解了他的症狀,他因此對我有了好感。他仔細審閱了我的材料,又看我表現不錯,故此給減了兩次刑。提前釋放後,鑒於荔川縣城不好安置,留在監獄裏就業也不是最好的選擇,便將我安排到了巴陵湖公社。他對我說,巴陵湖是他的家鄉,雖然窮了些,但天高皇帝遠,縣裏鞭長莫及,而且在我們這個大隊,他這個家族的勢力大,什麽支部書記、大隊會計、民兵營長,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侄兒,能夠罩著我。當然,他對我也有要求,那就是發揮我學醫的特長,為緩解這裏老百姓缺醫少藥的狀況做點實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來如此!聽文一清這樣講,岑新銳明白了,為什麽他在這裏活得很自在,遠沒有四清時被遣送迴衙後街的李瀟白、孟桓仁那樣倒黴。
迴想一九六六年五月的時候,衙後街遷來了一個特赦的董姓老頭子,可還未滿一年,這位就跳井自殺了。這樣一對比,文一清應當說是幸運的。
“你在想什麽?”看著岑新銳走神的樣子,文一清問道。
“哦,沒什麽。”岑新銳迴過神來,說道。
“就在這吃中飯,我媽特意為你準備的。”文一清說道。
“好的。”岑新銳爽快地答應著。但就在此時,他又有點吃驚了,因為他分明發現,在文家那低矮陰暗的廚房裏,一個年輕的女人正忙活著,那女人身邊的小板凳上,還坐著一個四、五歲模樣的小女孩。
她是誰?文一清請自己吃飯,她怎麽會在這裏?一連串的疑問浮上了岑新銳的心頭。
看著岑新銳不無疑惑的神情,文一清也不解釋,隻在嘴角現出了一絲微妙的笑容。
待到那女人同著母親一道搬桌子、拿碗筷,將一切安派停當,並在文一清的一疊聲招唿中,有點拘謹地坐在餐桌前時,方對岑新銳介紹說:“這是我的相好,叫杜蓉,你叫她杜姐、一清嫂子都可以。”說著,從她身邊抱過小女孩:“這是她的孩子,當然,也是我的孩子。”
“你結婚了?”
“沒有。”文一清很幹脆地說道。
“那——”聽他這樣說,岑新銳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啊,是這樣,”文一清知道他想些什麽,跟著解釋道:“杜蓉的伯父就是我跟你說過的監獄長,她很早就聽他伯父講到我的情況,也許是看我還行吧,再加上她的丈夫在我來時病故了,故此我們就走到了一起。”
是嗎?看著杜蓉麵容周正,身體健康,待人接物都很得體,尤其是她的小女孩和馬嬸、文一清在一起很親熱,岑新銳覺得文一清和她一起生活,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隻是,他仍覺得自己的疑問並沒有得到文一清的完全解答,隻是當著杜蓉的麵不好繼續發問。
“你是想說我們為什麽不拿結婚證吧?”文一清什麽樣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岑新銳心中所慮。
岑新銳嘿然了。
“她是想拿的,但我還在猶豫。”
“為什麽?”
“我這個樣子,拿了結婚證不害了她和孩子?”
“我不在意。”杜蓉開口了。
“但我在意。”文一清迴看了她一眼。
“那你就這樣過下去?”岑新銳還是覺得有點不妥。
“當然也不是,”文一清看了看母親,“我相信自己的事情總會有水落石出的時候,那一天就是我和杜蓉領證的日子。”
岑新銳不好再說什麽了。此刻的他,隻能既為文一清找到一個愛他的人感到欣慰,又覺得杜蓉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了不起。他因此想,如果自己也遭了文一清這樣的磨難,很難說在情感上能有文一清這種幸運。
“吃飯吧,別光顧著講話。”看著岑新銳好像還在思索什麽,半天沒有說話的馬嬸開了腔,並順勢將一大塊韭菜炒蛋夾到了岑新銳的碗裏。
“奶奶,我也要。”小女孩見狀,在邊上叫了聲。
“好,給我們的小妞也來一大塊。”聽著孩子的叫聲,馬嬸慈祥地笑了,也給夾上了一大塊。
文一清微笑著看著眼前的場景。但就在此時,他突然向岑新銳問道:“知道我為什麽隻請你而不邀麻平他們來我這裏嗎?”
“是因為我們早先住在一個大院,兩家關係不錯吧。”岑新銳覺得這很好理解。
“有這方麵的原因,但不全是。”文一清點點頭,但又搖了搖頭。
“那還有什麽?”岑新銳有點好奇了。
“還因為你。”文一清看著他,認真地說道。
“我?”岑新銳有點不解了。
“對!”文一清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比較一同下放的那些知青,你不僅待人接物最穩重,而且對生活最有想法。說實在的,每次在集體戶,看到他們都在打牌釣魚,有的甚至偷雞摸狗,隻有你一個人在看書學習,我就覺得,你與他們不是一路人。如果說今後的工作、生活有什麽不同,最早的分岔口就在這裏。”
“你是不是把我說得太好了。”聽著文一清這番話,岑新銳有點不好意思了。
“你還別說,你們集體戶,我就看好你一個人。”文一清堅持自己的觀點。
“你這樣說,我的壓力可大了。”見他仍然這樣說,岑新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迴答道。
“那也不必,照這樣子繼續就行。”文一清笑笑,但隨即正色說道:“你還別說,盡管同在一個地方住著,人們的行為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有的忠厚,有的奸詐;有的上進,有的頹廢。他們總是給別人不同的印象。人們看一個地方,很大程度是看這在這地方上的人,看他們的表現。”
“一娘養九子,九子九個樣,到哪裏都是這樣的。”聽兒子這樣說,好久沒說話的馬嬸插了句嘴。
“那你說他們為什麽會這樣,”聽到這裏,一直沒有吱聲的杜蓉亦開了口,“都像小岑這樣不好嗎?”
“為什麽?我看關鍵在他們的活法,或者說他們是隻想到自己還是多少能想到別人。隻想到自己,什麽壞事都能做;還能想到別人,就不會昧著良心,做事不擇手段。”文一清不假思索地說道。
的確,聽著這話,岑新銳覺得很有道理,但馬上便又覺得文一清的這個說法裏似乎還有其它的意思,也就是說是有感而發,但究竟是什麽意思,他卻不知道。
“新銳,你怎麽不吃菜?”看著岑新銳隻顧著和兒子說話,手中的筷子半天沒有動彈,邊上的馬嬸開口了,“是不是覺得不合口味?”
“嬸,您還別說,比我們集體戶好多了。”
“覺得好就多吃點。”杜蓉在邊上插話道。
“是,是。”聞聽她這樣說,岑新銳笑了:顯然,這頓飯是她一手操持的。
這天上完第二節課後,公社老伍給他打來電話,說清江拖拉機廠發來通知,他的政審和體檢均已通過,當在月底前往廠部勞資科報到,為此,他應盡快趕到公社,辦理相關手續。
得知這個消息,公社中學的同事們都為岑新銳高興。有那教語文的老師甚至引用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詩句,開玩笑說他此刻的情景是“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故此“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岑新銳雖然感謝大家的祝賀,卻並沒有表現出他們想象中的那般激動和興奮,至於很多人以為能看到的“漫卷詩書喜欲狂”更是不曾出現。
為什麽會這樣?大家想來想去,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呆的時間久了,腦袋已經麻木了,再大的喜事也就那麽迴事了。
要說,同事們的思忖也確實有其道理。從離開荔川一中算起,來巴陵湖已六年半了。這期間,岑新銳差不多送完了所有來巴陵湖的同伴,方等來了自己的返城。
隻是,一想到這機會是大姐費了不知多少心力才給造成,而這實際上是自己一直深惡痛絕的走後門,他心裏又很不是滋味。本也是,日思夜想,想的就是返城,可真等到這一天,卻沒有多少興奮激動,相反有的隻是某種遺憾甚至失落,這不也太不可理解了麽?
不過,不管感覺如何,走最終還是要走的。故此,在中學同事們的慶賀聲中,岑新銳迴到了集體戶,去清理自己留在那裏的物什,順便和還沒有被招工招生的同伴們告別。隻是他沒有想到,就在他收拾好留在集體戶的東西的時候,文一清來了。
“我在大隊知道了你要走的消息,”看著不無訝異的岑新銳,文一清解釋道,“我想你這幾天肯定會迴來一趟。”
“文師傅這幾天都來過。”溫麗娟在邊上說道。她雖然還算鎮靜,但心中的鬱悶和愁苦還是或多或少地寫在了臉上。
看著她這樣子,岑新銳不知說什麽是好。好在文一清此時開了腔:“行李都收好了?”
“收好了。”岑新銳迴望了一下自己住了多年的住室。他不想給巴陵湖中學的領導和老師一個隻要走得脫什麽都不顧了的印象,故此打掃了一遍。
“就這些?”由堂屋走進住室,文一清打量著他業已捆好的行包,問道。
“還能有什麽?”岑新銳放下手中的掃帚,反問道。
本也是,巴陵湖是個相當貧困的所在,很多生產隊一個工日的勞動價值隻有一、兩毛錢,知識青年下放到這兒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還能有什麽積蓄去購置稍多一點的物件?
“也是。”文一清點點頭,隨即問道:“下午還有事嗎?”
“應當沒有什麽了,”岑新銳想了想,“朱主任說給我開一個歡送會,但那是在晚上。”
“那好,現在跟我走。”文一清拍了拍他的肩膀。
“去哪?”岑新銳問道。
“去我家。”文一清說道。
“去你家?”岑新銳難以置信了。他知道,對方極少主動邀人去他家。
“是,有人想見你。”文一清解釋道。
“是誰?”聽他這樣說,岑新銳有點好奇了。
“去了你就知道了,”文一清頗為神秘地笑了笑,“但我可以告訴你,她絕對是你的熟人。”
會是誰呢?聽文一清這樣說,岑新銳更加好奇了。但既然對方不肯明講,那就隻能去了以後再說。
隻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當他隨著文一清走出學校,走過本隊的田疇,走過通向鄰隊的小橋,最終走進對方低矮的茅屋的時候,可以說大吃一驚了,因為從椅子上站起來迎接他的,竟然是原先和自己一家同一個大院住著的馬嬸。
“怎麽是您?”看著七、八年沒有見過的馬嬸,岑新銳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一把扶住馬嬸的胳膊肘,好久沒有鬆開。
“沒想到吧?”文一清在邊上看著這戲劇性的一幕,微笑著說道。
“你是——”岑新銳指了指文一清,又指了指馬嬸。
“對,我是她的兒子,她是我的媽媽。”文一清確認道。
“新銳,坐吧,坐下說。”看著眼前幾乎認不出的岑新銳,馬嬸非常高興了。盡管時間過去了七、八年,她蒼老了許多,但精神卻還不錯。
“好的,”岑新銳一邊依著馬嬸在板凳上坐下來,一邊問著文一清:“我來巴陵湖七年多,認識你也五、六年了,為什麽不跟我說?”
“是我要他不跟你說的。”馬嬸解釋道,“你是知青,是要招工招生的,如果有那存心不良的人曉得我們原先是一個大院住著,關係又不錯,不定會生個什麽妖蛾子,影響到你的前途。”停了停,又說道:“現在你要走了,就是有人說什麽也來不及了。”
“還是你們待人厚道啊!”聽著馬嬸這樣說,岑新銳由衷地發著感歎。但很快他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一清哥,你怎麽會到這裏落腳的?”
“這事嘛,說來也簡單。”文一清看了一眼母親,迴答道:“我服刑時,監獄長患了一個怪病,怎麽也治不好,後來也是病急亂投醫,找到了我。算我運氣好吧,雖然沒給治斷根,卻大大緩解了他的症狀,他因此對我有了好感。他仔細審閱了我的材料,又看我表現不錯,故此給減了兩次刑。提前釋放後,鑒於荔川縣城不好安置,留在監獄裏就業也不是最好的選擇,便將我安排到了巴陵湖公社。他對我說,巴陵湖是他的家鄉,雖然窮了些,但天高皇帝遠,縣裏鞭長莫及,而且在我們這個大隊,他這個家族的勢力大,什麽支部書記、大隊會計、民兵營長,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侄兒,能夠罩著我。當然,他對我也有要求,那就是發揮我學醫的特長,為緩解這裏老百姓缺醫少藥的狀況做點實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來如此!聽文一清這樣講,岑新銳明白了,為什麽他在這裏活得很自在,遠沒有四清時被遣送迴衙後街的李瀟白、孟桓仁那樣倒黴。
迴想一九六六年五月的時候,衙後街遷來了一個特赦的董姓老頭子,可還未滿一年,這位就跳井自殺了。這樣一對比,文一清應當說是幸運的。
“你在想什麽?”看著岑新銳走神的樣子,文一清問道。
“哦,沒什麽。”岑新銳迴過神來,說道。
“就在這吃中飯,我媽特意為你準備的。”文一清說道。
“好的。”岑新銳爽快地答應著。但就在此時,他又有點吃驚了,因為他分明發現,在文家那低矮陰暗的廚房裏,一個年輕的女人正忙活著,那女人身邊的小板凳上,還坐著一個四、五歲模樣的小女孩。
她是誰?文一清請自己吃飯,她怎麽會在這裏?一連串的疑問浮上了岑新銳的心頭。
看著岑新銳不無疑惑的神情,文一清也不解釋,隻在嘴角現出了一絲微妙的笑容。
待到那女人同著母親一道搬桌子、拿碗筷,將一切安派停當,並在文一清的一疊聲招唿中,有點拘謹地坐在餐桌前時,方對岑新銳介紹說:“這是我的相好,叫杜蓉,你叫她杜姐、一清嫂子都可以。”說著,從她身邊抱過小女孩:“這是她的孩子,當然,也是我的孩子。”
“你結婚了?”
“沒有。”文一清很幹脆地說道。
“那——”聽他這樣說,岑新銳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啊,是這樣,”文一清知道他想些什麽,跟著解釋道:“杜蓉的伯父就是我跟你說過的監獄長,她很早就聽他伯父講到我的情況,也許是看我還行吧,再加上她的丈夫在我來時病故了,故此我們就走到了一起。”
是嗎?看著杜蓉麵容周正,身體健康,待人接物都很得體,尤其是她的小女孩和馬嬸、文一清在一起很親熱,岑新銳覺得文一清和她一起生活,也不失為一種選擇。隻是,他仍覺得自己的疑問並沒有得到文一清的完全解答,隻是當著杜蓉的麵不好繼續發問。
“你是想說我們為什麽不拿結婚證吧?”文一清什麽樣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岑新銳心中所慮。
岑新銳嘿然了。
“她是想拿的,但我還在猶豫。”
“為什麽?”
“我這個樣子,拿了結婚證不害了她和孩子?”
“我不在意。”杜蓉開口了。
“但我在意。”文一清迴看了她一眼。
“那你就這樣過下去?”岑新銳還是覺得有點不妥。
“當然也不是,”文一清看了看母親,“我相信自己的事情總會有水落石出的時候,那一天就是我和杜蓉領證的日子。”
岑新銳不好再說什麽了。此刻的他,隻能既為文一清找到一個愛他的人感到欣慰,又覺得杜蓉這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了不起。他因此想,如果自己也遭了文一清這樣的磨難,很難說在情感上能有文一清這種幸運。
“吃飯吧,別光顧著講話。”看著岑新銳好像還在思索什麽,半天沒有說話的馬嬸開了腔,並順勢將一大塊韭菜炒蛋夾到了岑新銳的碗裏。
“奶奶,我也要。”小女孩見狀,在邊上叫了聲。
“好,給我們的小妞也來一大塊。”聽著孩子的叫聲,馬嬸慈祥地笑了,也給夾上了一大塊。
文一清微笑著看著眼前的場景。但就在此時,他突然向岑新銳問道:“知道我為什麽隻請你而不邀麻平他們來我這裏嗎?”
“是因為我們早先住在一個大院,兩家關係不錯吧。”岑新銳覺得這很好理解。
“有這方麵的原因,但不全是。”文一清點點頭,但又搖了搖頭。
“那還有什麽?”岑新銳有點好奇了。
“還因為你。”文一清看著他,認真地說道。
“我?”岑新銳有點不解了。
“對!”文一清看著他的眼睛說道,“比較一同下放的那些知青,你不僅待人接物最穩重,而且對生活最有想法。說實在的,每次在集體戶,看到他們都在打牌釣魚,有的甚至偷雞摸狗,隻有你一個人在看書學習,我就覺得,你與他們不是一路人。如果說今後的工作、生活有什麽不同,最早的分岔口就在這裏。”
“你是不是把我說得太好了。”聽著文一清這番話,岑新銳有點不好意思了。
“你還別說,你們集體戶,我就看好你一個人。”文一清堅持自己的觀點。
“你這樣說,我的壓力可大了。”見他仍然這樣說,岑新銳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迴答道。
“那也不必,照這樣子繼續就行。”文一清笑笑,但隨即正色說道:“你還別說,盡管同在一個地方住著,人們的行為卻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有的忠厚,有的奸詐;有的上進,有的頹廢。他們總是給別人不同的印象。人們看一個地方,很大程度是看這在這地方上的人,看他們的表現。”
“一娘養九子,九子九個樣,到哪裏都是這樣的。”聽兒子這樣說,好久沒說話的馬嬸插了句嘴。
“那你說他們為什麽會這樣,”聽到這裏,一直沒有吱聲的杜蓉亦開了口,“都像小岑這樣不好嗎?”
“為什麽?我看關鍵在他們的活法,或者說他們是隻想到自己還是多少能想到別人。隻想到自己,什麽壞事都能做;還能想到別人,就不會昧著良心,做事不擇手段。”文一清不假思索地說道。
的確,聽著這話,岑新銳覺得很有道理,但馬上便又覺得文一清的這個說法裏似乎還有其它的意思,也就是說是有感而發,但究竟是什麽意思,他卻不知道。
“新銳,你怎麽不吃菜?”看著岑新銳隻顧著和兒子說話,手中的筷子半天沒有動彈,邊上的馬嬸開口了,“是不是覺得不合口味?”
“嬸,您還別說,比我們集體戶好多了。”
“覺得好就多吃點。”杜蓉在邊上插話道。
“是,是。”聞聽她這樣說,岑新銳笑了:顯然,這頓飯是她一手操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