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葉茂花開,轉眼便到了一九七零年的四月間。這天午飯後,鄭文淑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客人:即將入住馬嬸房子的鎮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主任馮舒華。
馮舒華一家是兩個月前搬來衙後街的。由於兩口子都要上班,抽不出太多的時間打理,故此裝修房間、搬運家具什麽的便隻能委托親戚代辦,至於他們自己,則間或過來看看。
來了新鄰居,鄭文淑自然會上前搭話,並想到自己能幫助做點什麽才好。隻是由於裝修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新房主又很少現身,她就是想幫忙也插不上手。但她沒有料到,僅隻在院子中打過幾次照麵,新房客便主動登門拜訪了,這既使她感到有點突然,又覺得對方可能是一個不難相處的人。
鄭文淑想什麽,不在馮舒華的思慮之中。她來拜訪岑家,不過是又一次遵循父親的一貫教導,對所要置身其間的環境進行不可或缺的調查了解。盡管搬來衙後街之前,她就聽人說過,這裏是個宜居的所在,隻是真正踏進這個街區後,方有了這種感覺。
的確,這裏與她過去住過的地方有著很大的不同。
不講別的,單是那麻石鋪就的巷道、青磚砌成的老式庭院、庭院中撐出一片蔭涼的大樟樹、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等等,都是常年居住在公社幹部宿舍中的她不曾見過的。尤其是靠院牆的那幾棵紫荊,葉大花繁、紫紅豔麗,形似彩蝶、密密層層,妝點得庭院格外精神。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要說有什麽不足,那就是這裏有點冷清,不像公社大院那樣熱鬧。
但在對衙後街的認識上,馮舒華的丈夫桂青林和她的看法卻有所不同。
在桂青林,盡管也承認這裏的環境不錯,但腦中更多地是由蔡立民尤其是潘豔萍的描述所建立的印象:衙後街的房子住起來固然舒服,可居民卻是三教九流,少數人更是流氓成性,對他們不能放鬆應有的警惕,更不能輕易交往。
出於維護家庭和諧的需要,對丈夫的不同意見,馮舒華不予置論,但她更多的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講他人,就說和自己同住一個大院的鄭文淑吧,當她第一次和這位家庭婦女相遇時,就覺得對方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因為這位女性非常耐心地介紹相關情況,而且態度是那樣和藹。盡管在這之前,有風兒吹進她的耳朵,道是對方丈夫出身資本家,還有海外關係,此刻正在接受審察,雲雲。
就這樣,懷著和丈夫不一樣的看法,馮舒華將家搬進了衙後街,與鄭文淑做起了鄰居。對此,桂青林雖覺得她有點操之過急,亦隻有同意的份。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各自調進的機關家屬宿舍已滿,一時間無有空置的房子可供安排外,還有一點,那就是這個家從來是妻子說了算。不過,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桂青林也漸漸認同了妻子的判斷。
從搬進這個院子起,他們一家就得到了鄭文淑的照料,對方不是在即將下雨時幫他們收好晾曬在大院內的衣服,就是幫助照看他們放學迴家的兒子做作業,至於代他們接收報紙郵件什麽的亦是常事,使他們實地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情誼。尤其是當知道對方的丈夫曾是任職多年的人民小學校長,兩個兒子都很會讀書時,更是平添了一份好感。終於有一天,桂青林對馮舒華說道:“這戶人家為人不錯,我看你得空時可以去串串門,畢竟今後要長期為鄰。”
“想明白了?”馮舒華斜睨著他,哼了聲,“不會影響我們了?”
“你都說些什麽啊!”聽她這樣調侃,桂青林有點小小的不快了,但由於知道妻子從來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也就沒往心裏去。
就這樣,馮舒華不請自來,主動走進了鄭文淑的住房。
一進屋,馮舒華就很有好感:房子不是很大、家具也很簡單,卻顯得很整潔,尤其是女主人婆母岑老太的臥具,更是洗刷得幹幹淨淨。在搬來之前,她與桂青林曾拜訪過蔡立民和潘豔萍的家。現在想來,那裏盡管比岑家要闊綽得多,但總是脫不掉俗氣,倒是這裏,清清爽爽的,使人感到非常自在舒適。
看著新來的鄰居繞有興趣地觀看著自己簡樸的家居,鄭文淑對她也產生了一點小小的好奇心。雖然從江一貞口裏,她已知道這女子是位離休老紅軍的女兒,丈夫是新任縣人民銀行革委會主任,卻不知道其性格如何,會不會像潘豔玲那樣冷漠孤傲,難得相處。
鄭文淑想什麽,比她年輕二十來歲的馮舒華似乎未曾留意,她的注意力全放在對方的房間上了。當她將這個簡樸的兩居室巡視了一遍之後,眼光最終落在了壁上掛著的照片上麵。
“鄭姨,這是你家的全家福吧。”馮舒華走過去端詳起來。
“是。”鄭文淑順著她的目光看了一眼照片,迴答道。
“這是岑校長、您婆婆,”馮舒華一一辨認著,“還有四位,都是你的兒女吧。”
“是,他們是我的兩個女兒、兩個兒子。”
“兩兒兩女,好福氣。”馮舒華稱讚道。她說的是心裏話:她家裏各方麵條件固然不錯,可人丁卻不甚興旺,父母隻有她一個女兒,以至她在外工作,父母二人住在鄉下甚感寂寞,盡管那是縣裏按上級要求專為離休老紅軍修建的很不錯的居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承蒙誇獎了。”鄭文淑不知她這話是什麽意思,又不好問得,隻能報以淺淺的微笑。
“這是您大兒子,這邊是小兒子,”馮舒華仔細瞧著照片,“對了,他叫什麽來著?”
“叫岑新銳。”鄭文淑仔細看了一下對方手指著的小兒子,說道。
“真精神。”馮舒華盯著照片中的男孩,再一次稱讚。在她看來,岑家四個兒女固然都長得非常周正,大女兒甚至稱得上很漂亮,但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小兒子。她覺得照片上的他年紀雖然不大,眉眼間卻透現著一股英氣。
“馮同誌,坐會吧。”看著她下意識地腳擦腳,鄭文淑邀請道。
“好的。”馮舒華也不推辭,在房內方桌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隨即又說道,“您別客氣,叫我馮舒華好了,要不叫小馮也行。”
“那我就真不客氣了。”鄭文淑笑了。
“我不渴,您別忙活,”看著鄭文淑將手伸向桌上的茶盤,馮舒華連忙表示,“坐下說說話就行。”
“沒事,渴就喝,不渴就放在這兒。”鄭文淑一邊斟上茶水,一邊在方桌的另一側坐下來。
“謝謝了。”馮舒華見狀,心中一動,覺得對方如此講求待客的禮數,顯然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於是便問起了自己早就想問的一個問題:“聽說在這個院子內住過的很多人都搬走了?”
“是的。”鄭文淑謹慎地迴答。
“這地方很好哇,為什麽要搬走?”馮舒華不解了。
“這——”鄭文淑覺得很難迴答這樣的問題,但看著對方明顯著是在等著自己的答案,“他們都給下放了。”
下放?驟聞此語,馮舒華似有所不解,但這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馬上便想起來了。
在調進城關鎮之前,她聽丈夫說起過,今年年初,在將積壓三年之久的大部分初、高中畢業生下放到農村之後,很多原本居住在縣城裏的居民遷徙到了鄉下。至於最早提出動議的,則是原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現縣革委會辦事組組長洪達軒。而洪的說法,則是他受了甘肅會寧縣做法的啟發。
就在她沒有想好是否向對方探詢一下哪些人已被下放的時候,院門外傳來了唿叫聲——
“馮主任,馮舒華主任在嗎?”
“誰呀,是叫我嗎?”馮舒華聞聲,站起來向門外探望著。
“是我,辦事組小譚。”隨著外麵傳來的腳步聲,走進一個精瘦的小夥子,對著她急急地說道:“執行組逮住了一個大家夥,於組長他們等著你迴去處置。”
“好的。”馮舒華聞言,朝小夥子點點頭,轉身對鄭文淑說道:“鄭姨,感謝您的接待,我有點急事,就暫時告辭了,以後再來向您討教。”
“你有事,先忙著。”看著馮舒華起身,鄭文淑口裏應承著,身子也隨之從椅子上站起來,陪同對方一起走到屋外。
馮舒華風風火火地走了,邊走邊和小譚說著什麽。
看著她漸漸遠去的背影,鄭文淑站在門口,許久沒有挪身。自從同院的馬嬸和晁嬸搬走之後,這個院子還是第一次迎來新房客。雖然從接觸的情況看,這位姓馮的幹部不是一個難相處的人,但她還是非常懷念相處了十多年的老鄰居,以至於她一直不能釋懷。
去年冬天,也就是新銳、郝治家、邵一山、麻平這些學生伢子被下放到農村的第二年年尾,縣裏又下放了一批居民。麵對突如其來的情況,那些不在下放之列的人們在看到居委會的榜單後固然鬆了一口大氣,可那些榜上有名的人們卻不能安生了,他們無可奈何、極不甘心地離開生活了好多年甚至幾輩子的衙後街。
馬嬸是衙後街第一個被催促離開的。盡管縣裏的決定使她很是震驚,但得知這一決定不可抗拒之後,還是歸於了平靜,沒有流露出稍多一點抗拒的情緒,隻是央求相關部門允許她稍緩兩天。
“為什麽,早走是走,晚走也是走?”對於她的請求,鎮上來催促她搬家的人員不能理解了。
“我肯定會走的,隻是腿有病,走不動,隻能等人來接。”馬嬸央求道。停了停,又說:“我已搭信去了,接我的人過兩天就到。”
“真的?”催促者有所不信。
“她的腿真的有病。”看到這種情況,鄭文淑在邊上替馬嬸說著話,盡管她一直擔心自己一家的命運。
“是麽。”聽到鄭文淑這樣說,催逼者最終鬆了口:“那好吧,就多給你兩天。”
聽到這,馬嬸沒有吱聲,隻是將感謝的眼光投向了鄭文淑。從那無聲的交流中,鄭文淑感到了她的悲苦。
果然,兩天之後的淩晨,馬嬸走了。她走得悄無聲息,連同住一個院內的鄭文淑都沒有察覺。隻是後來聽人說,她是被兩個成年男子接走的,一個背著她,一個挑著一擔她的日常用品。至於幾件簡陋的家具,則是過了好一段時間方有幾個麵孔陌生的人拿著她的鑰匙,開門搬走了。
馬嬸走後的第三天,隔壁院子尚副主席一家也走了。
“唉,他不是有工作嗎,再說他家雄飛也不到下放年齡啊?”看著尚副主席一家將家什從院內搬到巷道,再裝上雇來的板車,圍觀者中有人提出疑問了。縣裏頭頒布的文件大家都清楚:隻要是正式職工,無論全民還是集體性質的,本人及其直係家屬都可以不下放,自願的除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不知道?他已經被開除了!”有知情者小聲地說道。
“開除?”聽著這話,眾人一驚,“什麽時候?”
“就是前一陣。”
原來如此!話說到這份上,已再無其它好講,大家便隻能默默地看著尚家一家人垂頭喪氣地在那收拾,而且心中多少懷有一點惻隱之心。當然,也有感覺不同的。像周八斤、秦得利、魏五六在看到尚家搬家時原籍來了不少人幫忙,就大唿搞不懂。
圍觀者議論什麽,尚副主席不聽都知道。盡管他看起來胖頭胖腦、憨憨糊糊,但心裏明鏡一般。當鎮上的人員上門催促時,他與馬嬸一樣,態度馴服得連催促者都感覺驚訝。隻是這些催促者沒有想到,衙後街公認的這位老好人其實心中悲哀得很!
不過,也有不甘心就這樣被驅趕下去的。這當中,麻平的媽媽吳望霞就異常憤怒了。她大聲質問著周八斤及他帶來的秦得利、魏五六等人——
“憑什麽要我們下放,我們世世代代住在這裏,礙著誰了?”
“你不要跟我說這些,我隻負責催促你們。”吳望霞的質問搞得周八斤無話可說,因此非常惱火,“我不跟你講道理!”
“為什麽你們不催促尚家?”見對方不接茬這一點,吳望霞給出了自己不能走的又一個理由。
“人家已經在收拾東西了,明天就離開,不像你。”周八斤口裏嘲弄著她。他穿著不知從哪裏弄來的一身衣服,由於長期不洗滌,上麵散發著極其難聞的汗臭味。
“那——鄭文淑呢?”吳望霞又想到了一家。
“我不知道,知道也沒義務迴答你!”聽她提了一戶又一戶,周八斤很是惱火了,“你管自己就行了,管別人幹什麽?”
其實,對鄭文淑一家沒有被列入下放花名冊這件事,周八斤是知道一些內情的,但他出於對吳望霞的厭惡,不想告訴她。此外,還有一點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那就是他雖然仇恨討厭衙後街很多人,包括眼前的吳望霞、假正經的洪達軒,以及後來搬來的蔡立民、潘豔萍等,但岑華年鄭文淑夫婦卻是例外。
在他的意識中,在衙後街,這二位是少有的能正眼瞧他、不給他臉色看的長輩。他不能這點好歹都不曉得。想到這裏,他極其刻薄地說道:“告訴你,你的好日子到頭了!”
“你放屁!”被周八斤這樣奚落和嗬斥,吳望霞氣炸了,肥碩的胸脯起伏不停,“你有什麽資格說這樣的話,你算什麽,為衙後街出過什麽力?我們麻家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裏,好歹還建了幾間房子,不比你這混混更有資格?”
可不?聽著這話,邊旁的居民覺得確實不無道理。但他們不敢出聲,最多隻是對吳望霞投以同情的眼光。
“我就放屁了,你能怎麽樣?”看著對方因痛苦和憤怒而扭曲變形的臃腫臉龐,周八斤非常快意了:你這個臭婆娘也有今天啊,想想過去,幾曾正眼瞧過我?好像衙後街就是你們大戶人家的,分得我們小老百姓沒份,現在嚐到滋味了吧。下放這事,不講老子確實不知道多少,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
默然片刻之後,盡皆散去。隻是他們怎麽也沒有想到,就在附近,有一個人卻站在臨近吳望霞住房的巷道拐角處,半天沒有動彈。而這個人,就是素來不喜聽閑話、不招惹是非的鄭文淑。
由於住得與吳家不遠,對話者的嗓門又都很大,吳望霞的哭鬧很自然地傳進了鄭文淑的耳朵,使得她不自覺地從家裏走了出來。對於這個一貫喜歡說長道短的女人要拿別人說事,她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她不解的隻是,為什麽下放的名單裏沒有自己一家,所以想聽聽周八斤怎麽迴答。
她還聽說過,羊瓊華曾多次去居委會和鎮上鬧過,強烈要求將自己一家攆到鄉下去,就像攆走馬嬸、尚副主席及對門的李瀟白等那樣。可榜單一公布,卻沒有自己的名字,看奇怪不!說實在的,對於下鄉,鄭文淑是很憂慮的。她倒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婆母和麗敏。她們老的老、小的小,哪個生產隊願意接受她們?即便接受,她們在農村能幹什麽?不能幹活,沒有工分,怎麽活?
現在,風潮終於停息了。在人去院空了幾個月之後,一片肅殺的衙後街陸續搬進了一些新的住戶,漸次有了一點生氣。隻是,當看著這些陌生的麵孔時,鄭文淑卻生出了隔世之感。她不知道怎麽和這些新來的住戶相處。
唉——
想著這些,鄭文淑隻有歎氣的份了。她知道自己一下子不能適應這場巨大的變化,隻能默默地麵對。想來想去,她覺得比較被攆下鄉的老鄰居,自家還是幸運的,盡管被以兩個兒子都已離開原住地為由拿走了二間房子。至少,比吳望霞和她的老伴要好。自從上次和周八斤鬧過後,夫妻二人就悄無聲息地失蹤了,以至時間到了今天,仍不見他們的身影,弄得鎮派出所給他們銷戶不行,不銷戶也不行,生生成了一個懸案。
就這樣過吧,鄭文淑想著,但願丈夫能通過審查,早日解放,自然,更希望小兒子新銳在農村能健健康康,不出什麽事故,如果還有讀書的機會,那就是天大的福氣了。
馮舒華一家是兩個月前搬來衙後街的。由於兩口子都要上班,抽不出太多的時間打理,故此裝修房間、搬運家具什麽的便隻能委托親戚代辦,至於他們自己,則間或過來看看。
來了新鄰居,鄭文淑自然會上前搭話,並想到自己能幫助做點什麽才好。隻是由於裝修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新房主又很少現身,她就是想幫忙也插不上手。但她沒有料到,僅隻在院子中打過幾次照麵,新房客便主動登門拜訪了,這既使她感到有點突然,又覺得對方可能是一個不難相處的人。
鄭文淑想什麽,不在馮舒華的思慮之中。她來拜訪岑家,不過是又一次遵循父親的一貫教導,對所要置身其間的環境進行不可或缺的調查了解。盡管搬來衙後街之前,她就聽人說過,這裏是個宜居的所在,隻是真正踏進這個街區後,方有了這種感覺。
的確,這裏與她過去住過的地方有著很大的不同。
不講別的,單是那麻石鋪就的巷道、青磚砌成的老式庭院、庭院中撐出一片蔭涼的大樟樹、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等等,都是常年居住在公社幹部宿舍中的她不曾見過的。尤其是靠院牆的那幾棵紫荊,葉大花繁、紫紅豔麗,形似彩蝶、密密層層,妝點得庭院格外精神。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要說有什麽不足,那就是這裏有點冷清,不像公社大院那樣熱鬧。
但在對衙後街的認識上,馮舒華的丈夫桂青林和她的看法卻有所不同。
在桂青林,盡管也承認這裏的環境不錯,但腦中更多地是由蔡立民尤其是潘豔萍的描述所建立的印象:衙後街的房子住起來固然舒服,可居民卻是三教九流,少數人更是流氓成性,對他們不能放鬆應有的警惕,更不能輕易交往。
出於維護家庭和諧的需要,對丈夫的不同意見,馮舒華不予置論,但她更多的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講他人,就說和自己同住一個大院的鄭文淑吧,當她第一次和這位家庭婦女相遇時,就覺得對方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因為這位女性非常耐心地介紹相關情況,而且態度是那樣和藹。盡管在這之前,有風兒吹進她的耳朵,道是對方丈夫出身資本家,還有海外關係,此刻正在接受審察,雲雲。
就這樣,懷著和丈夫不一樣的看法,馮舒華將家搬進了衙後街,與鄭文淑做起了鄰居。對此,桂青林雖覺得她有點操之過急,亦隻有同意的份。而之所以如此,除了各自調進的機關家屬宿舍已滿,一時間無有空置的房子可供安排外,還有一點,那就是這個家從來是妻子說了算。不過,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後,桂青林也漸漸認同了妻子的判斷。
從搬進這個院子起,他們一家就得到了鄭文淑的照料,對方不是在即將下雨時幫他們收好晾曬在大院內的衣服,就是幫助照看他們放學迴家的兒子做作業,至於代他們接收報紙郵件什麽的亦是常事,使他們實地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好情誼。尤其是當知道對方的丈夫曾是任職多年的人民小學校長,兩個兒子都很會讀書時,更是平添了一份好感。終於有一天,桂青林對馮舒華說道:“這戶人家為人不錯,我看你得空時可以去串串門,畢竟今後要長期為鄰。”
“想明白了?”馮舒華斜睨著他,哼了聲,“不會影響我們了?”
“你都說些什麽啊!”聽她這樣調侃,桂青林有點小小的不快了,但由於知道妻子從來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也就沒往心裏去。
就這樣,馮舒華不請自來,主動走進了鄭文淑的住房。
一進屋,馮舒華就很有好感:房子不是很大、家具也很簡單,卻顯得很整潔,尤其是女主人婆母岑老太的臥具,更是洗刷得幹幹淨淨。在搬來之前,她與桂青林曾拜訪過蔡立民和潘豔萍的家。現在想來,那裏盡管比岑家要闊綽得多,但總是脫不掉俗氣,倒是這裏,清清爽爽的,使人感到非常自在舒適。
看著新來的鄰居繞有興趣地觀看著自己簡樸的家居,鄭文淑對她也產生了一點小小的好奇心。雖然從江一貞口裏,她已知道這女子是位離休老紅軍的女兒,丈夫是新任縣人民銀行革委會主任,卻不知道其性格如何,會不會像潘豔玲那樣冷漠孤傲,難得相處。
鄭文淑想什麽,比她年輕二十來歲的馮舒華似乎未曾留意,她的注意力全放在對方的房間上了。當她將這個簡樸的兩居室巡視了一遍之後,眼光最終落在了壁上掛著的照片上麵。
“鄭姨,這是你家的全家福吧。”馮舒華走過去端詳起來。
“是。”鄭文淑順著她的目光看了一眼照片,迴答道。
“這是岑校長、您婆婆,”馮舒華一一辨認著,“還有四位,都是你的兒女吧。”
“是,他們是我的兩個女兒、兩個兒子。”
“兩兒兩女,好福氣。”馮舒華稱讚道。她說的是心裏話:她家裏各方麵條件固然不錯,可人丁卻不甚興旺,父母隻有她一個女兒,以至她在外工作,父母二人住在鄉下甚感寂寞,盡管那是縣裏按上級要求專為離休老紅軍修建的很不錯的居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承蒙誇獎了。”鄭文淑不知她這話是什麽意思,又不好問得,隻能報以淺淺的微笑。
“這是您大兒子,這邊是小兒子,”馮舒華仔細瞧著照片,“對了,他叫什麽來著?”
“叫岑新銳。”鄭文淑仔細看了一下對方手指著的小兒子,說道。
“真精神。”馮舒華盯著照片中的男孩,再一次稱讚。在她看來,岑家四個兒女固然都長得非常周正,大女兒甚至稱得上很漂亮,但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小兒子。她覺得照片上的他年紀雖然不大,眉眼間卻透現著一股英氣。
“馮同誌,坐會吧。”看著她下意識地腳擦腳,鄭文淑邀請道。
“好的。”馮舒華也不推辭,在房內方桌邊的椅子上坐了下來,隨即又說道,“您別客氣,叫我馮舒華好了,要不叫小馮也行。”
“那我就真不客氣了。”鄭文淑笑了。
“我不渴,您別忙活,”看著鄭文淑將手伸向桌上的茶盤,馮舒華連忙表示,“坐下說說話就行。”
“沒事,渴就喝,不渴就放在這兒。”鄭文淑一邊斟上茶水,一邊在方桌的另一側坐下來。
“謝謝了。”馮舒華見狀,心中一動,覺得對方如此講求待客的禮數,顯然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於是便問起了自己早就想問的一個問題:“聽說在這個院子內住過的很多人都搬走了?”
“是的。”鄭文淑謹慎地迴答。
“這地方很好哇,為什麽要搬走?”馮舒華不解了。
“這——”鄭文淑覺得很難迴答這樣的問題,但看著對方明顯著是在等著自己的答案,“他們都給下放了。”
下放?驟聞此語,馮舒華似有所不解,但這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馬上便想起來了。
在調進城關鎮之前,她聽丈夫說起過,今年年初,在將積壓三年之久的大部分初、高中畢業生下放到農村之後,很多原本居住在縣城裏的居民遷徙到了鄉下。至於最早提出動議的,則是原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現縣革委會辦事組組長洪達軒。而洪的說法,則是他受了甘肅會寧縣做法的啟發。
就在她沒有想好是否向對方探詢一下哪些人已被下放的時候,院門外傳來了唿叫聲——
“馮主任,馮舒華主任在嗎?”
“誰呀,是叫我嗎?”馮舒華聞聲,站起來向門外探望著。
“是我,辦事組小譚。”隨著外麵傳來的腳步聲,走進一個精瘦的小夥子,對著她急急地說道:“執行組逮住了一個大家夥,於組長他們等著你迴去處置。”
“好的。”馮舒華聞言,朝小夥子點點頭,轉身對鄭文淑說道:“鄭姨,感謝您的接待,我有點急事,就暫時告辭了,以後再來向您討教。”
“你有事,先忙著。”看著馮舒華起身,鄭文淑口裏應承著,身子也隨之從椅子上站起來,陪同對方一起走到屋外。
馮舒華風風火火地走了,邊走邊和小譚說著什麽。
看著她漸漸遠去的背影,鄭文淑站在門口,許久沒有挪身。自從同院的馬嬸和晁嬸搬走之後,這個院子還是第一次迎來新房客。雖然從接觸的情況看,這位姓馮的幹部不是一個難相處的人,但她還是非常懷念相處了十多年的老鄰居,以至於她一直不能釋懷。
去年冬天,也就是新銳、郝治家、邵一山、麻平這些學生伢子被下放到農村的第二年年尾,縣裏又下放了一批居民。麵對突如其來的情況,那些不在下放之列的人們在看到居委會的榜單後固然鬆了一口大氣,可那些榜上有名的人們卻不能安生了,他們無可奈何、極不甘心地離開生活了好多年甚至幾輩子的衙後街。
馬嬸是衙後街第一個被催促離開的。盡管縣裏的決定使她很是震驚,但得知這一決定不可抗拒之後,還是歸於了平靜,沒有流露出稍多一點抗拒的情緒,隻是央求相關部門允許她稍緩兩天。
“為什麽,早走是走,晚走也是走?”對於她的請求,鎮上來催促她搬家的人員不能理解了。
“我肯定會走的,隻是腿有病,走不動,隻能等人來接。”馬嬸央求道。停了停,又說:“我已搭信去了,接我的人過兩天就到。”
“真的?”催促者有所不信。
“她的腿真的有病。”看到這種情況,鄭文淑在邊上替馬嬸說著話,盡管她一直擔心自己一家的命運。
“是麽。”聽到鄭文淑這樣說,催逼者最終鬆了口:“那好吧,就多給你兩天。”
聽到這,馬嬸沒有吱聲,隻是將感謝的眼光投向了鄭文淑。從那無聲的交流中,鄭文淑感到了她的悲苦。
果然,兩天之後的淩晨,馬嬸走了。她走得悄無聲息,連同住一個院內的鄭文淑都沒有察覺。隻是後來聽人說,她是被兩個成年男子接走的,一個背著她,一個挑著一擔她的日常用品。至於幾件簡陋的家具,則是過了好一段時間方有幾個麵孔陌生的人拿著她的鑰匙,開門搬走了。
馬嬸走後的第三天,隔壁院子尚副主席一家也走了。
“唉,他不是有工作嗎,再說他家雄飛也不到下放年齡啊?”看著尚副主席一家將家什從院內搬到巷道,再裝上雇來的板車,圍觀者中有人提出疑問了。縣裏頭頒布的文件大家都清楚:隻要是正式職工,無論全民還是集體性質的,本人及其直係家屬都可以不下放,自願的除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你不知道?他已經被開除了!”有知情者小聲地說道。
“開除?”聽著這話,眾人一驚,“什麽時候?”
“就是前一陣。”
原來如此!話說到這份上,已再無其它好講,大家便隻能默默地看著尚家一家人垂頭喪氣地在那收拾,而且心中多少懷有一點惻隱之心。當然,也有感覺不同的。像周八斤、秦得利、魏五六在看到尚家搬家時原籍來了不少人幫忙,就大唿搞不懂。
圍觀者議論什麽,尚副主席不聽都知道。盡管他看起來胖頭胖腦、憨憨糊糊,但心裏明鏡一般。當鎮上的人員上門催促時,他與馬嬸一樣,態度馴服得連催促者都感覺驚訝。隻是這些催促者沒有想到,衙後街公認的這位老好人其實心中悲哀得很!
不過,也有不甘心就這樣被驅趕下去的。這當中,麻平的媽媽吳望霞就異常憤怒了。她大聲質問著周八斤及他帶來的秦得利、魏五六等人——
“憑什麽要我們下放,我們世世代代住在這裏,礙著誰了?”
“你不要跟我說這些,我隻負責催促你們。”吳望霞的質問搞得周八斤無話可說,因此非常惱火,“我不跟你講道理!”
“為什麽你們不催促尚家?”見對方不接茬這一點,吳望霞給出了自己不能走的又一個理由。
“人家已經在收拾東西了,明天就離開,不像你。”周八斤口裏嘲弄著她。他穿著不知從哪裏弄來的一身衣服,由於長期不洗滌,上麵散發著極其難聞的汗臭味。
“那——鄭文淑呢?”吳望霞又想到了一家。
“我不知道,知道也沒義務迴答你!”聽她提了一戶又一戶,周八斤很是惱火了,“你管自己就行了,管別人幹什麽?”
其實,對鄭文淑一家沒有被列入下放花名冊這件事,周八斤是知道一些內情的,但他出於對吳望霞的厭惡,不想告訴她。此外,還有一點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那就是他雖然仇恨討厭衙後街很多人,包括眼前的吳望霞、假正經的洪達軒,以及後來搬來的蔡立民、潘豔萍等,但岑華年鄭文淑夫婦卻是例外。
在他的意識中,在衙後街,這二位是少有的能正眼瞧他、不給他臉色看的長輩。他不能這點好歹都不曉得。想到這裏,他極其刻薄地說道:“告訴你,你的好日子到頭了!”
“你放屁!”被周八斤這樣奚落和嗬斥,吳望霞氣炸了,肥碩的胸脯起伏不停,“你有什麽資格說這樣的話,你算什麽,為衙後街出過什麽力?我們麻家祖祖輩輩就住在這裏,好歹還建了幾間房子,不比你這混混更有資格?”
可不?聽著這話,邊旁的居民覺得確實不無道理。但他們不敢出聲,最多隻是對吳望霞投以同情的眼光。
“我就放屁了,你能怎麽樣?”看著對方因痛苦和憤怒而扭曲變形的臃腫臉龐,周八斤非常快意了:你這個臭婆娘也有今天啊,想想過去,幾曾正眼瞧過我?好像衙後街就是你們大戶人家的,分得我們小老百姓沒份,現在嚐到滋味了吧。下放這事,不講老子確實不知道多少,就是知道,也不會告訴你!
默然片刻之後,盡皆散去。隻是他們怎麽也沒有想到,就在附近,有一個人卻站在臨近吳望霞住房的巷道拐角處,半天沒有動彈。而這個人,就是素來不喜聽閑話、不招惹是非的鄭文淑。
由於住得與吳家不遠,對話者的嗓門又都很大,吳望霞的哭鬧很自然地傳進了鄭文淑的耳朵,使得她不自覺地從家裏走了出來。對於這個一貫喜歡說長道短的女人要拿別人說事,她一點都不覺得奇怪。她不解的隻是,為什麽下放的名單裏沒有自己一家,所以想聽聽周八斤怎麽迴答。
她還聽說過,羊瓊華曾多次去居委會和鎮上鬧過,強烈要求將自己一家攆到鄉下去,就像攆走馬嬸、尚副主席及對門的李瀟白等那樣。可榜單一公布,卻沒有自己的名字,看奇怪不!說實在的,對於下鄉,鄭文淑是很憂慮的。她倒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婆母和麗敏。她們老的老、小的小,哪個生產隊願意接受她們?即便接受,她們在農村能幹什麽?不能幹活,沒有工分,怎麽活?
現在,風潮終於停息了。在人去院空了幾個月之後,一片肅殺的衙後街陸續搬進了一些新的住戶,漸次有了一點生氣。隻是,當看著這些陌生的麵孔時,鄭文淑卻生出了隔世之感。她不知道怎麽和這些新來的住戶相處。
唉——
想著這些,鄭文淑隻有歎氣的份了。她知道自己一下子不能適應這場巨大的變化,隻能默默地麵對。想來想去,她覺得比較被攆下鄉的老鄰居,自家還是幸運的,盡管被以兩個兒子都已離開原住地為由拿走了二間房子。至少,比吳望霞和她的老伴要好。自從上次和周八斤鬧過後,夫妻二人就悄無聲息地失蹤了,以至時間到了今天,仍不見他們的身影,弄得鎮派出所給他們銷戶不行,不銷戶也不行,生生成了一個懸案。
就這樣過吧,鄭文淑想著,但願丈夫能通過審查,早日解放,自然,更希望小兒子新銳在農村能健健康康,不出什麽事故,如果還有讀書的機會,那就是天大的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