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先生,別來無恙。”那人的聲音同他的眼睛一般,平平淡淡,全無波瀾。
千尋聞聲停下腳步,迴頭笑道:“真巧,又遇到了。”
那人從亭中站起身來,露出了方才手臂擋著的一套茶具。他微微一笑,道:“遇到故人,怎麽能不來喝杯茶?”說著,他又看向千尋身旁的李隨豫,眼神微微一頓,說道,“蘇先生的朋友,也請賞臉進來喝一杯吧。”
李隨豫將人打量了一番,轉頭去看千尋的意思,畢竟對方請的是她。千尋衝他一笑,帶頭走進了亭子,就近找了石凳坐下。李隨豫也跟了進去,在她身旁坐下。
那人伸手將石桌上的古琴放至一旁,倒去殘茶,重新煮上清水。他向千尋笑道:“上次蘇先生走得匆忙,我沒來得及送一送。聽梅姨說,那些禮物先生似乎不太喜歡,倒是宋某做得俗氣了。”
千尋哈哈一笑,也不不答,心想,我可是丟了古琴隻拿了銀票,公子你真的不是在笑我俗氣嗎?
宋公子手上熟練地擺弄著茶具,看向李隨豫,說道:“在下宋南陵,還不知閣下如何稱唿?”
李隨豫淡笑道:“在下姓李,字隨豫。”
聽了李隨豫的名字,宋公子的視線再次向他麵上掃過,轉瞬間迴到了手中的茶具上。
這樣小的動作卻未逃過李隨豫的眼睛,他問道:“宋公子知道李某?”
宋南陵道:“同我一位已故的朋友名字有些相像,方才失禮了。”他又轉向千尋,道:“蘇先生真叫人寒心,方才明明已經看到宋某了,怎麽卻形同陌路?”他說著這話,聲調裏卻沒多大起伏,聽不出是在埋怨,倒像是在陳述。
“方才一時沒認出來,宋公子莫怪。”千尋眨眼笑道,“不過就算是認出來了,也要等公子叫我了,我才能過來打招唿不是?”
宋南陵抬頭看了她片刻,點了點頭,低聲道:“原來如此。”
李隨豫不知兩人在打什麽啞謎,也沒有詢問的意思,隻看著亭外的杉樹林。
“蘇先生的手怎麽了?”宋南陵看著千尋吊在身前的手臂,問道。
“失足從高處摔的,不礙事。”千尋答得簡略,並不打算細講。
宋南陵不再多問,轉了話題說道:“分別一月有餘,沒想到能在此處巧遇蘇先生。烹茶觀景,倒讓我想起在沉香榭時,也是這般情境。”宋南陵見茶水已沸,用木勺舀出了澄清的茶湯來,倒入紅泥杯中,推到千尋麵前,又給李隨豫盛出一杯。
“被你這麽一說,倒確實有些相像。”千尋端起紅泥杯輕輕抿了一口。
宋南陵也給自己倒上舀上一杯,李隨豫卻忽然問道:“看宋公子的打扮,像是讀書人,此時在天門山,也是來看祭劍大會的?”
“也不全是。天門山上有位長輩,算起來我該叫一聲舅父,有許多年沒見了,就來看看他。碰巧遇上了祭劍大會,便留下開開眼,長長見識。”宋南陵答道,又問,“方才蘇先生同李兄也在吧?竟沒有遇上。”
千尋道:“在,人多嘛。”
宋南陵見她茶杯見底,伸手給她添茶。“梅姨請你有空多去坐坐。半月前,塢上新請了京城春風得意樓的廚子,慣會做珍珠魚和芙蓉蓮藕粥,她想請你幫忙品鑒品鑒。”
“梅姨客氣了。”千尋一笑,第二杯茶卻沒有再喝。她左手摸索著杯沿,有些出神。
李隨豫向宋南陵道:“今日多謝宋公子的款待。阿尋身上有傷,每日都需按時喝藥,再不迴去,恐怕要錯過時間了。”說著,他扶了一把千尋的左臂,起身向宋南陵拱手告辭。千尋立刻換了張苦臉,向宋南陵無奈一笑。
宋南陵將他們送出了亭子,見兩人沿著石板路走遠了,這才迴到亭中,將爐中的茶水倒了,向著不知何處冷冷說道:“去告訴寒鴉,他要殺的人還活著,不管他手腳幹不幹淨,在天門山上都不可動手。”
另一邊,蘇、李二人迴到院中,周楓已經端著煎好的藥過來。李隨豫看著千尋喝藥,一邊問道:“那位宋公子是你朋友?”
千尋喝了一口藥,興許是覺得苦,皺了皺眉,答道:“碰巧認識罷了。”
“聽他的意思,似乎覺得同你交情不錯。”李隨豫又問。
千尋吹了吹碗裏的藥,一仰脖子,咕咕咕全喝了下去,放下碗去找水喝。李隨豫立刻將水杯遞了過去,還給了她一袋蜜餞。
“交情好與不好,不靠說。他對我有所求,自然要說些好聽的話。唉,這藥太苦,我重新寫個藥方給你吧。”千尋拈了顆梅子入口,起身向書桌走去。
李隨豫也跟了過去,以為千尋會找他代筆,不料她左手鋪了紙,壓上鎮紙,拿起了一支小楷要去舔墨,才發現硯台已經幹了。他倒了些清水在硯台裏,替她磨墨,笑道:“大夫嫌藥苦的,你是第一個。”
千尋一哂,擱下筆將書桌旁的窗戶推開一些,立時有帶著草木香氣的風吹了進來。
“隨豫。”千尋忽叫了他一聲,卻沒了下文。李隨豫停了手上的動作,抬頭等著她說下去。千尋猶豫了會兒,還是說道:“燕子塢那地方不簡單,若無事,你還是少去。”說完,她開始低著頭專注寫藥方,房間裏一時寂靜,鬃毛小筆刷過紙麵的沙沙聲清晰可聞。
日暮西斜,橘紅的光亮透過紗窗漫延到牆壁上,若非這輕輕響動的沙沙聲,李隨豫一定會覺得時間忽然凝固在了薄薄的輕紗裏。千尋是站著寫字,雙目半垂,睫毛似兩把小巧的刷子般微微卷起,從側麵看去,恰恰像是染了橘色的光暈。
他想起了在燕子塢上同千尋初次相遇的情形,那時候星河爛漫,月色淡淡,映著她的白衣。也許那時候就已經注意到她了吧?是的,又怎麽能不注意呢?星夜下掠水而過,比白鷺還要輕盈,淡笑間,雙眼比星子還亮。可她卻不知道,她不知道他們的初遇並不在曼陀園中,她不知道伽藍偈是他特意留下的,她不知道他在引導她發現燕子塢潛藏的殺機。可他卻知道她的事情。不是在燕子塢的時候,而是在安城鎮再次相遇後。他知道她從涵淵穀來,也知道她為了什麽而奔波,更知道關於黑玉令的一些事。
關於燕子塢,阿尋不會比他知道得更多,他卻樂於見到她認認真真向他示警的樣子。他無聲地笑了起來,嘴咧得很開,說道:“嗯,聽你的,不去了。”
此時天門派的眾人卻陷入了新的窘境。祭劍大典上陡生變故,不僅龍淵劍之事尚未引出賊人,還莫名死了弟子,傳出了承影泣血這樣不祥的話。武林中人向來敬奉武神和劍靈,眾目睽睽下生出兇兆,即使是不信邪祟的蕭寧淵也覺出些詭異來。
自祭台迴來後,風自在去了雲夢崖,在七星洞天門道人和他師父洛沉之的墳前跪了很久。三位長老在洞外等了兩個時辰,派去查探的弟子來過幾批,也沒把掌門等出來。
蕭寧淵站在洞外,心中惦記著劍祠外的部署,又十分擔心眼前的風自在。風自在一生愛武成癡,似乎除了鑽研劍法,就沒有其他能讓他上心的事。讓一個武癡擔負起一派掌門的職責,也不知是洛沉之在臨終前想到了什麽,明明還有更合適的人,卻要生生給愛徒戴上一個枷鎖。
當然,風自在最終還是擔負起了掌門的職責,在俞秋山的輔佐下。蕭寧淵還小的時候,俞秋山就開始幫著風自在處理門派中的瑣事了,大大小小,事無巨細,一直到蕭寧淵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麵的大弟子,接過了許多掌門事務。
與此同時,風滿樓的名字卻成了天門派的大忌。關於二十年前的天門山之戰,因為有太多的人被卷入,因為有太多人死去,而能夠講述的故事隻有一個,那就是整個武林以血的代價,清除了所有的詭道妖人,換來了至今為止二十年的太平。但蕭寧淵卻知道,死於詭道身份的風滿樓不僅是風自在唯一的兒子,更是他一生抹不去的恥辱。
俞秋山看了看天色,向蕭寧淵道:“該做的事情別耽誤了,掌門師兄這裏有我。”他又轉向戚鬆白和孟庭鶴,“你們也都去做自己的事吧,今晚警醒些。孟師弟早些休息,明日還要主持鬥劍會的。”
孟庭鶴道:“都安排好了,師兄放心。就不知發生了承影劍之事,還有多少人會來。”
“鬼魂索命這般子虛烏有的事也敢胡說,我看根本是活人搗鬼!”戚鬆白冷哼一聲。
俞秋山點點頭,背著手麵向七星洞,不再言語。
孟庭鶴道了句“師兄你也莫太操勞”,便同戚鬆白離開了雲夢崖。蕭寧淵繞著雲夢崖轉了一圈,向守衛弟子吩咐了幾句,便趕去劍祠。
韓洵武自知曉龍淵劍被盜後,雖不曾怪罪,但到底不悅。蕭寧淵白日同他在祭台上,不過是做了一場戲。他們找了把相像的劍冒充龍淵劍,韓洵武當眾拔劍,再由蕭寧淵將內力自背後輸入,灌注劍身,形成衝天的劍氣。這樣的把戲自然入不了行家的眼,好在江湖上鮮少有人見過真正的龍淵劍,何況天門道人的十大名劍各不相同,無從比對,加之蕭寧淵在劍祠洞內刮了些寒玉的碎屑來,塗抹在劍身上,在灌注內力的瞬間,劍氣激增,一時倒也能以假亂真地讓人以為是劍靈的威力。
這些事情他做得隱秘,除了韓洵武外,隻有風自在同三位長老知曉,就算是同樣出了這個主意的沈季昀,恐怕也不清楚個中機要。現在,一把有了“劍靈”的“龍淵劍”出現在眾人的麵前,那麽盜劍人是不是也該發現自己偷了“假劍”呢?
夜如一張黑幕籠罩大地,新月冷清,星子疏淡。過了亥時,山間樓閣中的燭火一一熄滅,秋蟲的鳴叫此起彼伏,反襯出夜的寂靜來。
蕭寧淵在山壁內的一座暗樓中歇息了一個時辰,從暗道進入劍祠進行例行的查看。不同於雲夢崖,劍祠所在的山體縱深綿延,林木稀疏,但地形多變。雖說洞口開在陡壁上,周遭開闊,一目了然,但洞口離地有百丈高,夜裏從底下向上看去,除了洞口兩點燭光,其餘皆是漆黑一片。守備弟子除了在洞中看護外,其餘也隻能分散在山壁上下的地方。
一直等到了子時將近,劍祠外仍無動靜。從劍祠向下看去,除了幾處山道上還亮著路燈,臨風殿同另一邊的客居別院都已融在夜色中。
忽然,南邊的客居別院裏亮起了一個小小的火團,越變越大,那火團在黑暗中移動起來,時快時慢,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繞著圈,火焰中透著幽幽的淺綠色。
一聲淒厲的慘叫劃破天際,下一刻,火團四周亮起了燈光,漸漸照亮了客居別院裏的窗戶。燈光以火團為中心,逐漸向外蔓延。有人從樓閣中匆匆跑了出來,趕到了火團所在的院落,那院落也在極短的時間裏變得燈火通明。遠一些的樓閣裏,仍有人在不斷地湧來,他們手裏提著燈籠,光點在山路上移動。
人聲從下方傳來,不出多久,最初的火團漸漸熄滅,像是有人朝上麵潑了水,人群圍在那院中久久沒有散去。蕭寧淵在洞口蹙眉看著下方的動靜,他從暗樓下了山壁,立刻遇到了迎麵而來的計雁聲。
計雁聲麵色有些慌亂,見了他立刻道:“大師兄,客居別院的霞光閣出事了!”
蕭寧淵忙道:“我在上麵看到了,燒了什麽?”
計雁聲微微一頓,聲音有些不穩地答道:“燒了人。”
千尋聞聲停下腳步,迴頭笑道:“真巧,又遇到了。”
那人從亭中站起身來,露出了方才手臂擋著的一套茶具。他微微一笑,道:“遇到故人,怎麽能不來喝杯茶?”說著,他又看向千尋身旁的李隨豫,眼神微微一頓,說道,“蘇先生的朋友,也請賞臉進來喝一杯吧。”
李隨豫將人打量了一番,轉頭去看千尋的意思,畢竟對方請的是她。千尋衝他一笑,帶頭走進了亭子,就近找了石凳坐下。李隨豫也跟了進去,在她身旁坐下。
那人伸手將石桌上的古琴放至一旁,倒去殘茶,重新煮上清水。他向千尋笑道:“上次蘇先生走得匆忙,我沒來得及送一送。聽梅姨說,那些禮物先生似乎不太喜歡,倒是宋某做得俗氣了。”
千尋哈哈一笑,也不不答,心想,我可是丟了古琴隻拿了銀票,公子你真的不是在笑我俗氣嗎?
宋公子手上熟練地擺弄著茶具,看向李隨豫,說道:“在下宋南陵,還不知閣下如何稱唿?”
李隨豫淡笑道:“在下姓李,字隨豫。”
聽了李隨豫的名字,宋公子的視線再次向他麵上掃過,轉瞬間迴到了手中的茶具上。
這樣小的動作卻未逃過李隨豫的眼睛,他問道:“宋公子知道李某?”
宋南陵道:“同我一位已故的朋友名字有些相像,方才失禮了。”他又轉向千尋,道:“蘇先生真叫人寒心,方才明明已經看到宋某了,怎麽卻形同陌路?”他說著這話,聲調裏卻沒多大起伏,聽不出是在埋怨,倒像是在陳述。
“方才一時沒認出來,宋公子莫怪。”千尋眨眼笑道,“不過就算是認出來了,也要等公子叫我了,我才能過來打招唿不是?”
宋南陵抬頭看了她片刻,點了點頭,低聲道:“原來如此。”
李隨豫不知兩人在打什麽啞謎,也沒有詢問的意思,隻看著亭外的杉樹林。
“蘇先生的手怎麽了?”宋南陵看著千尋吊在身前的手臂,問道。
“失足從高處摔的,不礙事。”千尋答得簡略,並不打算細講。
宋南陵不再多問,轉了話題說道:“分別一月有餘,沒想到能在此處巧遇蘇先生。烹茶觀景,倒讓我想起在沉香榭時,也是這般情境。”宋南陵見茶水已沸,用木勺舀出了澄清的茶湯來,倒入紅泥杯中,推到千尋麵前,又給李隨豫盛出一杯。
“被你這麽一說,倒確實有些相像。”千尋端起紅泥杯輕輕抿了一口。
宋南陵也給自己倒上舀上一杯,李隨豫卻忽然問道:“看宋公子的打扮,像是讀書人,此時在天門山,也是來看祭劍大會的?”
“也不全是。天門山上有位長輩,算起來我該叫一聲舅父,有許多年沒見了,就來看看他。碰巧遇上了祭劍大會,便留下開開眼,長長見識。”宋南陵答道,又問,“方才蘇先生同李兄也在吧?竟沒有遇上。”
千尋道:“在,人多嘛。”
宋南陵見她茶杯見底,伸手給她添茶。“梅姨請你有空多去坐坐。半月前,塢上新請了京城春風得意樓的廚子,慣會做珍珠魚和芙蓉蓮藕粥,她想請你幫忙品鑒品鑒。”
“梅姨客氣了。”千尋一笑,第二杯茶卻沒有再喝。她左手摸索著杯沿,有些出神。
李隨豫向宋南陵道:“今日多謝宋公子的款待。阿尋身上有傷,每日都需按時喝藥,再不迴去,恐怕要錯過時間了。”說著,他扶了一把千尋的左臂,起身向宋南陵拱手告辭。千尋立刻換了張苦臉,向宋南陵無奈一笑。
宋南陵將他們送出了亭子,見兩人沿著石板路走遠了,這才迴到亭中,將爐中的茶水倒了,向著不知何處冷冷說道:“去告訴寒鴉,他要殺的人還活著,不管他手腳幹不幹淨,在天門山上都不可動手。”
另一邊,蘇、李二人迴到院中,周楓已經端著煎好的藥過來。李隨豫看著千尋喝藥,一邊問道:“那位宋公子是你朋友?”
千尋喝了一口藥,興許是覺得苦,皺了皺眉,答道:“碰巧認識罷了。”
“聽他的意思,似乎覺得同你交情不錯。”李隨豫又問。
千尋吹了吹碗裏的藥,一仰脖子,咕咕咕全喝了下去,放下碗去找水喝。李隨豫立刻將水杯遞了過去,還給了她一袋蜜餞。
“交情好與不好,不靠說。他對我有所求,自然要說些好聽的話。唉,這藥太苦,我重新寫個藥方給你吧。”千尋拈了顆梅子入口,起身向書桌走去。
李隨豫也跟了過去,以為千尋會找他代筆,不料她左手鋪了紙,壓上鎮紙,拿起了一支小楷要去舔墨,才發現硯台已經幹了。他倒了些清水在硯台裏,替她磨墨,笑道:“大夫嫌藥苦的,你是第一個。”
千尋一哂,擱下筆將書桌旁的窗戶推開一些,立時有帶著草木香氣的風吹了進來。
“隨豫。”千尋忽叫了他一聲,卻沒了下文。李隨豫停了手上的動作,抬頭等著她說下去。千尋猶豫了會兒,還是說道:“燕子塢那地方不簡單,若無事,你還是少去。”說完,她開始低著頭專注寫藥方,房間裏一時寂靜,鬃毛小筆刷過紙麵的沙沙聲清晰可聞。
日暮西斜,橘紅的光亮透過紗窗漫延到牆壁上,若非這輕輕響動的沙沙聲,李隨豫一定會覺得時間忽然凝固在了薄薄的輕紗裏。千尋是站著寫字,雙目半垂,睫毛似兩把小巧的刷子般微微卷起,從側麵看去,恰恰像是染了橘色的光暈。
他想起了在燕子塢上同千尋初次相遇的情形,那時候星河爛漫,月色淡淡,映著她的白衣。也許那時候就已經注意到她了吧?是的,又怎麽能不注意呢?星夜下掠水而過,比白鷺還要輕盈,淡笑間,雙眼比星子還亮。可她卻不知道,她不知道他們的初遇並不在曼陀園中,她不知道伽藍偈是他特意留下的,她不知道他在引導她發現燕子塢潛藏的殺機。可他卻知道她的事情。不是在燕子塢的時候,而是在安城鎮再次相遇後。他知道她從涵淵穀來,也知道她為了什麽而奔波,更知道關於黑玉令的一些事。
關於燕子塢,阿尋不會比他知道得更多,他卻樂於見到她認認真真向他示警的樣子。他無聲地笑了起來,嘴咧得很開,說道:“嗯,聽你的,不去了。”
此時天門派的眾人卻陷入了新的窘境。祭劍大典上陡生變故,不僅龍淵劍之事尚未引出賊人,還莫名死了弟子,傳出了承影泣血這樣不祥的話。武林中人向來敬奉武神和劍靈,眾目睽睽下生出兇兆,即使是不信邪祟的蕭寧淵也覺出些詭異來。
自祭台迴來後,風自在去了雲夢崖,在七星洞天門道人和他師父洛沉之的墳前跪了很久。三位長老在洞外等了兩個時辰,派去查探的弟子來過幾批,也沒把掌門等出來。
蕭寧淵站在洞外,心中惦記著劍祠外的部署,又十分擔心眼前的風自在。風自在一生愛武成癡,似乎除了鑽研劍法,就沒有其他能讓他上心的事。讓一個武癡擔負起一派掌門的職責,也不知是洛沉之在臨終前想到了什麽,明明還有更合適的人,卻要生生給愛徒戴上一個枷鎖。
當然,風自在最終還是擔負起了掌門的職責,在俞秋山的輔佐下。蕭寧淵還小的時候,俞秋山就開始幫著風自在處理門派中的瑣事了,大大小小,事無巨細,一直到蕭寧淵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麵的大弟子,接過了許多掌門事務。
與此同時,風滿樓的名字卻成了天門派的大忌。關於二十年前的天門山之戰,因為有太多的人被卷入,因為有太多人死去,而能夠講述的故事隻有一個,那就是整個武林以血的代價,清除了所有的詭道妖人,換來了至今為止二十年的太平。但蕭寧淵卻知道,死於詭道身份的風滿樓不僅是風自在唯一的兒子,更是他一生抹不去的恥辱。
俞秋山看了看天色,向蕭寧淵道:“該做的事情別耽誤了,掌門師兄這裏有我。”他又轉向戚鬆白和孟庭鶴,“你們也都去做自己的事吧,今晚警醒些。孟師弟早些休息,明日還要主持鬥劍會的。”
孟庭鶴道:“都安排好了,師兄放心。就不知發生了承影劍之事,還有多少人會來。”
“鬼魂索命這般子虛烏有的事也敢胡說,我看根本是活人搗鬼!”戚鬆白冷哼一聲。
俞秋山點點頭,背著手麵向七星洞,不再言語。
孟庭鶴道了句“師兄你也莫太操勞”,便同戚鬆白離開了雲夢崖。蕭寧淵繞著雲夢崖轉了一圈,向守衛弟子吩咐了幾句,便趕去劍祠。
韓洵武自知曉龍淵劍被盜後,雖不曾怪罪,但到底不悅。蕭寧淵白日同他在祭台上,不過是做了一場戲。他們找了把相像的劍冒充龍淵劍,韓洵武當眾拔劍,再由蕭寧淵將內力自背後輸入,灌注劍身,形成衝天的劍氣。這樣的把戲自然入不了行家的眼,好在江湖上鮮少有人見過真正的龍淵劍,何況天門道人的十大名劍各不相同,無從比對,加之蕭寧淵在劍祠洞內刮了些寒玉的碎屑來,塗抹在劍身上,在灌注內力的瞬間,劍氣激增,一時倒也能以假亂真地讓人以為是劍靈的威力。
這些事情他做得隱秘,除了韓洵武外,隻有風自在同三位長老知曉,就算是同樣出了這個主意的沈季昀,恐怕也不清楚個中機要。現在,一把有了“劍靈”的“龍淵劍”出現在眾人的麵前,那麽盜劍人是不是也該發現自己偷了“假劍”呢?
夜如一張黑幕籠罩大地,新月冷清,星子疏淡。過了亥時,山間樓閣中的燭火一一熄滅,秋蟲的鳴叫此起彼伏,反襯出夜的寂靜來。
蕭寧淵在山壁內的一座暗樓中歇息了一個時辰,從暗道進入劍祠進行例行的查看。不同於雲夢崖,劍祠所在的山體縱深綿延,林木稀疏,但地形多變。雖說洞口開在陡壁上,周遭開闊,一目了然,但洞口離地有百丈高,夜裏從底下向上看去,除了洞口兩點燭光,其餘皆是漆黑一片。守備弟子除了在洞中看護外,其餘也隻能分散在山壁上下的地方。
一直等到了子時將近,劍祠外仍無動靜。從劍祠向下看去,除了幾處山道上還亮著路燈,臨風殿同另一邊的客居別院都已融在夜色中。
忽然,南邊的客居別院裏亮起了一個小小的火團,越變越大,那火團在黑暗中移動起來,時快時慢,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繞著圈,火焰中透著幽幽的淺綠色。
一聲淒厲的慘叫劃破天際,下一刻,火團四周亮起了燈光,漸漸照亮了客居別院裏的窗戶。燈光以火團為中心,逐漸向外蔓延。有人從樓閣中匆匆跑了出來,趕到了火團所在的院落,那院落也在極短的時間裏變得燈火通明。遠一些的樓閣裏,仍有人在不斷地湧來,他們手裏提著燈籠,光點在山路上移動。
人聲從下方傳來,不出多久,最初的火團漸漸熄滅,像是有人朝上麵潑了水,人群圍在那院中久久沒有散去。蕭寧淵在洞口蹙眉看著下方的動靜,他從暗樓下了山壁,立刻遇到了迎麵而來的計雁聲。
計雁聲麵色有些慌亂,見了他立刻道:“大師兄,客居別院的霞光閣出事了!”
蕭寧淵忙道:“我在上麵看到了,燒了什麽?”
計雁聲微微一頓,聲音有些不穩地答道:“燒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