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見徐平麵無表情不說話,趙禎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舉動有些不莊重,尷尬地笑了笑道:“沒事,你接著說,說三分裏到底說了什麽?”
徐平不是個弄臣,他也不想成為一個弄臣來討趙禎的歡心,而且最重要的,趙禎自己也看不起弄臣。真給他一個不嚴肅的印象,以後的前途也就沒有了。
作為君臣,這些話不是不能說。從太祖時候起,便就跟大臣比較隨便,太宗那麽心胸狹隘為人苛刻的人,喝起酒來跟臣僚也是沒大沒小。但要分場合,這裏可是天章閣,供著太祖以下三位皇帝的神禦呢,怎麽可能開這種玩笑?
整理一個思緒,徐平正容道:“劉、關、張三人立誓,我記得誓言裏,劉備有一句話,‘今兄弟三人,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當時三人尚為大漢子民,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八個字,臣一直覺得,道盡了做臣子的真義!”
趙禎覺得有些奇怪,問道:“這八個字自是極好的,但又有什麽特別?”
“特別就特別在,這八個字指明了臣僚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上報國家是對君上忠心以報,下安黎庶是用心管理百姓庶務。對上是一種身份,對下又是一種身份,這兩種身份聚集在一個人的身上。要說吏製,自然就要從這兩種身份說起。”
趙禎已經慢慢開始習慣徐平的思路,往往不是以感性的態度是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而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聽到徐平從官僚的身份開始講,趙禎不由也提起了興趣來。
“自始皇帝一統天下,**為一,沒郡縣治理國家,朝廷的臣僚便就跟先秦時候大不同了。當時的官吏是由朝廷派出去,治理地方,首先麵對的就是地方豪強。所以朝廷傾全力支持官吏,因為沒有這種支持,官吏就不足以戰勝豪強。地方事務把持在豪強手裏,那還是朝廷的土地嗎?吏製由此開始,是一大改變。”
趙禎點了點頭,細讀史書,就知道兩漢能吏,大多是從對付豪強下手治理地方的。
“所謂陰陽相合謂之道,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陽相合才是大道所在。凡是世間事物,總是在陰陽互相糾纏間此消彼長。當時地方豪強勢力大,便就有了官吏一心,賴朝廷支持,與地方豪強的爭鬥。到了後來,地方豪強勢力漸弱,官吏自然也就不需要朝廷如此強力的支持了,吏製又是一變。地方官出任地方,由朝廷來的授權漸漸收縮,而監察越來越重。無他,地方豪強沒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便就轉化成了地方官吏與朝廷的矛盾。監察權重,便就不斷侵奪地方之權,一有變故,監察之權便又就成了地方之權,而後又有對監察的監察。此消彼長,紛紛攘攘,究其所以,無非是對天下來說,地方和朝廷是一陰一陽,此消彼長,糾纏在一起而已。”
“到了本朝,以三衙收地方之精兵,以三司收地方之錢糧,已斷地方與朝廷相抗的根本。所以,雖然有按照使監察地方,提刑使輔之,但終究是不如前幾朝監察權之重,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此時地方與中央的矛盾,陰陽之間,已經不是地方官吏與朝廷,而是官與吏之間。世人常說,當今之世,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此可謂一語中的。治理地方,不得不用熟悉當地的地理人情之人,所以吏必有封建,此是不得已不為之,無法斷絕。而官則是由朝廷派出去,候一任滿,別任其他地方,再換一人來為官。這個時候,衙門裏的吏便就是兩漢時的豪強,官就是那個時候的官吏。”
“這也不是人有意為之,但一步一步走下來,必然就成為這個樣子。迴到先前說三分裏蜀照烈帝的那句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官吏天然具有這兩重身份。要想不讓官吏把這兩重身份混淆,便按著這兩重身份,區分了官和吏出來。”
對徐平的這番話,趙禎有些不理解,但大致意思還是明白的。之所以會出現官和吏的區別,是因為官吏本身有雙重身份,治理百姓分離出了吏這一身份,麵對朝廷又分出了官這一身份。兩者分離,最終成為兩個階層。
徐平又道:“所以說起來吏製,首先就要分清官和吏的區別,哪些職位是官,哪些職位是吏,哪些職位又介於兩者之間,既可算官,又可以算是吏。為官的要如何管理,為吏的又要如何管理。隻有把這些理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不能用為官的要求去要求吏,同樣也不能用做吏的要求去約束官,兩者做的事情不同,身份和要求當然也就不同。由吏轉官,到底應該循如何路徑,也隻能明了兩者身份才能不失。”
“陛下問臣吏製,臣隻能說,先要匣清楚朝廷裏的每個職位,是要求官來做,還是要求吏來做?然後才能安排合適人的到合適的職位上。明了了兩者之間的區別,才能知道每個職位的獎懲,才能把賢的人選出來,把不肖的人退下去。如果單單說一句進賢退不肖,實際上跟沒有說是一樣的。”
聽了這一長篇大論,趙禎苦笑:“你說得辛苦,大致我也聽明白了。朝廷裏現在的官位,有的雖然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卻未必是要由官員來主持,而有的雖然地位卑微,卻也不能委於公吏。道理是有道理,但做起——實在太難!”
徐平笑道:“說難也難,說簡單其實也簡單?難在何處?當今天下,無論是官還是吏,在其位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的,所在多有,他們本身就糊塗著,怎麽能夠匣清呢?簡單又簡單在哪裏?因為道理明白,隻要列出步驟,一步一步去做,總能夠把事情做完。一年不成就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總能夠完成吧?治天下如烹小鮮,最怕的就是沒有耐心,而不是事情有多難。”
趙禎問道:“那你覺得,從哪裏開始合適?”
“臣請從三司開始!不是因為臣在三司,而是三司事務至繁,朝政一半以上,如今都在三司,把三司理清楚了,也就完成了大半!”
趙禎連想都沒想,直接點頭:“朕正有此意!好,朕看重的就是從不畏難!不管多麽艱難的事情,到了麵前,從來不迴避!好,就從三司始!等過兩天,候朝廷裏的事務沒那麽繁雜的時候,我命宰執諸大臣一起集議,立一個章程出來!”
“陛下聖明!”說完,徐平抬頭看著趙禎。“不過,陛下,有一句話臣可是要說在前頭。剛才那一番話,是說了官吏之所以有別,是因為有不得以的原因。既然是因為不得已的原因,那就隻有職位的差別,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今天下的讀書人,為官之後多瞧不起吏員,視之為小人,甚至不屑於去做那些繁雜公吏。三司開始匣清官吏職位分別,可就一視同仁,再也沒有這貴賤之分了!”
趙禎低頭想了一想:“話不能這麽說,差別總還是要有,官總不能等同於吏。”
“差別自然是有差別,朝廷禮遇肯定不同。官員迴避法至重,吏員則不要求,不同的要求自然就有不同的待遇差別。臣說的是,再沒有貴賤之分了!”
趙禎笑道:“無論官吏,都是為朝廷做事,自不該有貴賤之分!”
“陛下如此說,臣心裏就有數了。”
徐平心裏明白,別看趙禎說的痛快,心裏絕不會如此想。別說官吏差別,官員裏還分侍從庶官呢,朝廷裏的詞臣,不是從來都比別人高一頭?那些離皇帝身邊近的職位,從來就不會跟一般的職位平等。但不管怎麽說,有個大原則就好。
見徐平出了一口氣的樣子,趙禎道:“我應了你這件事,那也再做一件事。”
“陛下盡管吩咐!”徐平一樣是說得痛快,心裏卻提起警惕,隻怕不是好事。
趙禎低頭看著徐平的樣子,開口笑道:“你不用如緊張,我不會難為你。三司裏要如何改,都應了你。那朝廷裏的其他官員,吏製如何開個頭,你也出一個章程。朕親掌朝政,總要做出些事情出來,總不能一力都委推你去做。”
徐平出口氣,想了一會,道:“陛下,臣初到三司,做了兩件小事。一是設了編修條例司重訂條例,再一個便就是對三司官吏進行了培訓授課,陛下以為如何?”
“你是說,我也這樣做,把官吏招集起來上課?”
“臣正是此意!不過,如今在朝裏有實任職事的,招集起來多有不便。除了有職事的,京城裏還有很多不匣務官,特別還有很多候選的官。這些人生活不易,那些候選的低級官員,有的甚至在京城裏凍餓而死。以前在邕州,我手下最得力的是如和的縣令段方,沒想到在京城裏候選竟一病故去——”
聽到這裏,趙禎突然用拳頭打了一下徐平的肩膀,然後用曖昧的眼光看著他。
徐平這才猛然間想起,自己與段雲潔的那點事,隻怕也沒有逃過趙禎的耳目。皇城司看著不顯山不露水,消息還真是挺靈通的。不過這也沒有什麽,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自己沒做虧心事,也不怕別人說。
徐平搖搖頭:“臣說的是,這些人在京城裏生活不易,陛下如果找一處地方,給這些人吃住再發些零錢,讓他們培訓上課,不失為一項仁政。而且,也確實提升了這些人為政的本事,正是一舉兩得!”(未完待續。)m。
見徐平麵無表情不說話,趙禎意識到自己剛才的舉動有些不莊重,尷尬地笑了笑道:“沒事,你接著說,說三分裏到底說了什麽?”
徐平不是個弄臣,他也不想成為一個弄臣來討趙禎的歡心,而且最重要的,趙禎自己也看不起弄臣。真給他一個不嚴肅的印象,以後的前途也就沒有了。
作為君臣,這些話不是不能說。從太祖時候起,便就跟大臣比較隨便,太宗那麽心胸狹隘為人苛刻的人,喝起酒來跟臣僚也是沒大沒小。但要分場合,這裏可是天章閣,供著太祖以下三位皇帝的神禦呢,怎麽可能開這種玩笑?
整理一個思緒,徐平正容道:“劉、關、張三人立誓,我記得誓言裏,劉備有一句話,‘今兄弟三人,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當時三人尚為大漢子民,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八個字,臣一直覺得,道盡了做臣子的真義!”
趙禎覺得有些奇怪,問道:“這八個字自是極好的,但又有什麽特別?”
“特別就特別在,這八個字指明了臣僚所具有的雙重身份。上報國家是對君上忠心以報,下安黎庶是用心管理百姓庶務。對上是一種身份,對下又是一種身份,這兩種身份聚集在一個人的身上。要說吏製,自然就要從這兩種身份說起。”
趙禎已經慢慢開始習慣徐平的思路,往往不是以感性的態度是說這個人好那個人不好,而是從一個客觀的角度,理性地分析問題。聽到徐平從官僚的身份開始講,趙禎不由也提起了興趣來。
“自始皇帝一統天下,**為一,沒郡縣治理國家,朝廷的臣僚便就跟先秦時候大不同了。當時的官吏是由朝廷派出去,治理地方,首先麵對的就是地方豪強。所以朝廷傾全力支持官吏,因為沒有這種支持,官吏就不足以戰勝豪強。地方事務把持在豪強手裏,那還是朝廷的土地嗎?吏製由此開始,是一大改變。”
趙禎點了點頭,細讀史書,就知道兩漢能吏,大多是從對付豪強下手治理地方的。
“所謂陰陽相合謂之道,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陽相合才是大道所在。凡是世間事物,總是在陰陽互相糾纏間此消彼長。當時地方豪強勢力大,便就有了官吏一心,賴朝廷支持,與地方豪強的爭鬥。到了後來,地方豪強勢力漸弱,官吏自然也就不需要朝廷如此強力的支持了,吏製又是一變。地方官出任地方,由朝廷來的授權漸漸收縮,而監察越來越重。無他,地方豪強沒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便就轉化成了地方官吏與朝廷的矛盾。監察權重,便就不斷侵奪地方之權,一有變故,監察之權便又就成了地方之權,而後又有對監察的監察。此消彼長,紛紛攘攘,究其所以,無非是對天下來說,地方和朝廷是一陰一陽,此消彼長,糾纏在一起而已。”
“到了本朝,以三衙收地方之精兵,以三司收地方之錢糧,已斷地方與朝廷相抗的根本。所以,雖然有按照使監察地方,提刑使輔之,但終究是不如前幾朝監察權之重,因為已經沒有必要了。此時地方與中央的矛盾,陰陽之間,已經不是地方官吏與朝廷,而是官與吏之間。世人常說,當今之世,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此可謂一語中的。治理地方,不得不用熟悉當地的地理人情之人,所以吏必有封建,此是不得已不為之,無法斷絕。而官則是由朝廷派出去,候一任滿,別任其他地方,再換一人來為官。這個時候,衙門裏的吏便就是兩漢時的豪強,官就是那個時候的官吏。”
“這也不是人有意為之,但一步一步走下來,必然就成為這個樣子。迴到先前說三分裏蜀照烈帝的那句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官吏天然具有這兩重身份。要想不讓官吏把這兩重身份混淆,便按著這兩重身份,區分了官和吏出來。”
對徐平的這番話,趙禎有些不理解,但大致意思還是明白的。之所以會出現官和吏的區別,是因為官吏本身有雙重身份,治理百姓分離出了吏這一身份,麵對朝廷又分出了官這一身份。兩者分離,最終成為兩個階層。
徐平又道:“所以說起來吏製,首先就要分清官和吏的區別,哪些職位是官,哪些職位是吏,哪些職位又介於兩者之間,既可算官,又可以算是吏。為官的要如何管理,為吏的又要如何管理。隻有把這些理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不能用為官的要求去要求吏,同樣也不能用做吏的要求去約束官,兩者做的事情不同,身份和要求當然也就不同。由吏轉官,到底應該循如何路徑,也隻能明了兩者身份才能不失。”
“陛下問臣吏製,臣隻能說,先要匣清楚朝廷裏的每個職位,是要求官來做,還是要求吏來做?然後才能安排合適人的到合適的職位上。明了了兩者之間的區別,才能知道每個職位的獎懲,才能把賢的人選出來,把不肖的人退下去。如果單單說一句進賢退不肖,實際上跟沒有說是一樣的。”
聽了這一長篇大論,趙禎苦笑:“你說得辛苦,大致我也聽明白了。朝廷裏現在的官位,有的雖然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卻未必是要由官員來主持,而有的雖然地位卑微,卻也不能委於公吏。道理是有道理,但做起——實在太難!”
徐平笑道:“說難也難,說簡單其實也簡單?難在何處?當今天下,無論是官還是吏,在其位而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麽的,所在多有,他們本身就糊塗著,怎麽能夠匣清呢?簡單又簡單在哪裏?因為道理明白,隻要列出步驟,一步一步去做,總能夠把事情做完。一年不成就兩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總能夠完成吧?治天下如烹小鮮,最怕的就是沒有耐心,而不是事情有多難。”
趙禎問道:“那你覺得,從哪裏開始合適?”
“臣請從三司開始!不是因為臣在三司,而是三司事務至繁,朝政一半以上,如今都在三司,把三司理清楚了,也就完成了大半!”
趙禎連想都沒想,直接點頭:“朕正有此意!好,朕看重的就是從不畏難!不管多麽艱難的事情,到了麵前,從來不迴避!好,就從三司始!等過兩天,候朝廷裏的事務沒那麽繁雜的時候,我命宰執諸大臣一起集議,立一個章程出來!”
“陛下聖明!”說完,徐平抬頭看著趙禎。“不過,陛下,有一句話臣可是要說在前頭。剛才那一番話,是說了官吏之所以有別,是因為有不得以的原因。既然是因為不得已的原因,那就隻有職位的差別,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今天下的讀書人,為官之後多瞧不起吏員,視之為小人,甚至不屑於去做那些繁雜公吏。三司開始匣清官吏職位分別,可就一視同仁,再也沒有這貴賤之分了!”
趙禎低頭想了一想:“話不能這麽說,差別總還是要有,官總不能等同於吏。”
“差別自然是有差別,朝廷禮遇肯定不同。官員迴避法至重,吏員則不要求,不同的要求自然就有不同的待遇差別。臣說的是,再沒有貴賤之分了!”
趙禎笑道:“無論官吏,都是為朝廷做事,自不該有貴賤之分!”
“陛下如此說,臣心裏就有數了。”
徐平心裏明白,別看趙禎說的痛快,心裏絕不會如此想。別說官吏差別,官員裏還分侍從庶官呢,朝廷裏的詞臣,不是從來都比別人高一頭?那些離皇帝身邊近的職位,從來就不會跟一般的職位平等。但不管怎麽說,有個大原則就好。
見徐平出了一口氣的樣子,趙禎道:“我應了你這件事,那也再做一件事。”
“陛下盡管吩咐!”徐平一樣是說得痛快,心裏卻提起警惕,隻怕不是好事。
趙禎低頭看著徐平的樣子,開口笑道:“你不用如緊張,我不會難為你。三司裏要如何改,都應了你。那朝廷裏的其他官員,吏製如何開個頭,你也出一個章程。朕親掌朝政,總要做出些事情出來,總不能一力都委推你去做。”
徐平出口氣,想了一會,道:“陛下,臣初到三司,做了兩件小事。一是設了編修條例司重訂條例,再一個便就是對三司官吏進行了培訓授課,陛下以為如何?”
“你是說,我也這樣做,把官吏招集起來上課?”
“臣正是此意!不過,如今在朝裏有實任職事的,招集起來多有不便。除了有職事的,京城裏還有很多不匣務官,特別還有很多候選的官。這些人生活不易,那些候選的低級官員,有的甚至在京城裏凍餓而死。以前在邕州,我手下最得力的是如和的縣令段方,沒想到在京城裏候選竟一病故去——”
聽到這裏,趙禎突然用拳頭打了一下徐平的肩膀,然後用曖昧的眼光看著他。
徐平這才猛然間想起,自己與段雲潔的那點事,隻怕也沒有逃過趙禎的耳目。皇城司看著不顯山不露水,消息還真是挺靈通的。不過這也沒有什麽,發乎於情,止乎於禮,自己沒做虧心事,也不怕別人說。
徐平搖搖頭:“臣說的是,這些人在京城裏生活不易,陛下如果找一處地方,給這些人吃住再發些零錢,讓他們培訓上課,不失為一項仁政。而且,也確實提升了這些人為政的本事,正是一舉兩得!”(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