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請注意,這還僅僅是中型坦克一項。從1941年到1942年,不算北方工業的t-54,蘇聯還生產了千餘輛Вn-2重型坦克。所以哪怕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的關係,蘇聯裝甲部隊在戰爭爆發之後的最初四個月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隨著三個坦克生產中心全麵轉產更先進的坦克,蘇聯裝甲部隊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可以碾壓德國佬。唯一的問題是蘇聯的坦克手還需要適應新武器,還需要磨合。
烏斯季諾夫不光是解決了坦克生產問題,在其他軍事裝備生產方麵也體現了巨大的能力。比如說航空工業中遠程航空兵和前線航空兵以及國土防空兵之間的矛盾和糾紛。也就是烏斯季諾夫費盡心力的居中調節,否則這三家必然要打起來。
遠程航空兵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遠程轟炸機和能進行遠距離護航的戰鬥機。前線航空兵卻一直在說伊爾-2的數量不夠多,最好產能翻一翻或者翻兩番才好。至於國土防空兵,則抱怨高空截擊機數量和雷達的性能不夠理想。
但是,蘇聯航空工業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比如發動機的生產,伊爾-2係列采用am-34也是國土防空兵的新式截擊機所采用的型號。滿足國土防空兵的需要,那前線航空兵喜愛的伊爾-2肯定要受影響。再比如遠程航空兵要求大力發展遠程轟炸機,可前線航空兵根本就不感冒,圍繞資源的爭奪,雙方已經是急赤白臉了。
別以為這就是所有的問題了,更大的問題在於政治局和軍委決定大力發展直升機工業之後,資源搶奪者又多了一個。陸航這邊迫切的需要更多功率更大的風冷發動機,而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拉格-3和拉-5也需要這種發動機,於是乎雙方也幹上了。
這些複雜的軍兵種之間的利益糾紛,讓李曉峰都頭疼不已。但是烏斯季諾夫卻能出人意料的居中調節,不說滿足所有的軍兵種的要求(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將矛盾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種“一碗水端平”的能力簡直是出人意料。連托洛茨基都讚歎道:“如果沒有烏斯季諾夫同誌,我們的軍事生產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做出的貢獻授予一打列寧勳章都不過分!”
實際上烏斯季諾夫也是曆史上獲得列寧勳章最多的人,他足足獲得了十一枚列寧勳章,此外還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一次。兩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整個前胸那真心滿滿都是勳章,用來當防彈衣都足夠了。
不過烏斯季諾夫最讓李曉峰滿意的,不是其工作能力突出,而是能將他的吩咐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之前有提到過,因為戰爭的關係。政治局和軍委內部對235工程(核彈)是頗有微詞的,認為這個計劃前景難以估計而耗資巨大,在戰時應該下馬,以節省出經費用在更急需的項目上。
包括托洛茨基和斯維爾德洛夫都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唯一大力支持235計劃的僅僅隻有李曉峰。在這種情況下,海陸空三軍都在打這個工程的主意,千萬百計的想壓縮該計劃的資源份額。在這種情況下,烏斯季諾夫頂住了壓力,按照某仙人的要求全力推進這一項目。就在1942年5月,蘇聯第一座實驗性質的重水堆已經投入使用。初步掌握了裂變反應。
可以想象在接下來,驗證了裂變反應可以實現之後,蘇聯的核工程將進入快車道,最樂觀的估計,在1944年蘇聯就能夠製造出原子彈。
烏斯季諾夫不光是保證了原子彈工程的順利推進,在其他先進武器項目上,他也是力所能及的給予關照。比如紅海軍主導的反艦導彈項目,比如紅空軍的噴氣式發動機項目,如果沒有烏斯季諾夫幫著開一開後門,這些項目都有下馬的危險。
為此。烏斯季諾夫不止一次的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批評,老托認為他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將許多寶貴的資源浪費掉了。
不過,不管老托如何給烏斯季諾夫施壓。後者總是據理力爭並堅持到底。以至於老托後來都很無奈地說:“你是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武器生產和研發上都聽你的,行吧!”
對李曉峰來說,還能有什麽不滿意的呢?所以大力提拔烏斯季諾夫也就是必然了。按照李曉峰的安排,最遲在1945年,他就得讓烏斯季諾夫成為正兒八經的中央委員。在1950年,讓其入局。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李曉峰這次將霧風耶維奇、烏斯季諾夫和布爾加寧叫來,目的隻有一個,讓霧風和烏斯季諾夫碰碰頭,加深了解,在未來,他們倆必然是李曉峰的肱股之臣。咱們得認清楚了自己人,以來可以加強合作,二來也可以減少內部糾紛。
霧風耶維奇很快就明白了某仙人的心意,雖然突然擠進來的烏斯季諾夫讓他感到了不小的壓力(兩人年齡相近),誰敢說,烏斯季諾夫就不是他霧風耶維奇的備胎呢?
所以,對於某仙人的好意,他是相當的謹慎和小心,並暗暗的提醒自己要拿出更好的成績並且再也不能作死了。
同樣感受到了危機的還有布爾加寧,上一次他當了牆頭草,暗地裏向斯維爾德洛夫靠攏,結果有點兩頭不討好的意思。李曉峰對他不滿意,小斯也不完全信任他,反而阻礙了進步的通道。這一眨眼的功夫,烏斯季諾夫這樣的小字輩又被提拔了起來,誰敢說這不是某仙人故意敲山震虎呢?
總而言之,布爾加寧嚇得不輕,開始考慮是不是有必要趕緊的轉變態度。這其中隻有烏斯季諾夫的感覺最奇妙,前麵說過,他可以說是坐火箭升官的,之前在蘇聯政壇他連小字輩都算不上,簡直可以說是無名鼠輩。
一隻小老鼠想都沒有想到就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擊中了,這種幸福感太突然,以至於烏斯季諾夫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了。所以此刻的他是有些暈暈乎乎,一張臉紅光滿麵,就像是喝醉了一樣。
千萬不要以為烏斯季諾夫這是被衝昏了頭腦。他不是那種躍居高位之後就忘乎所以的傻瓜。相反,烏斯季諾夫的城府很深,短暫的興奮和狂喜之後,他很快就清醒過來了。在地方上工作時,他見到過太多這種一朝得誌他朝毀滅的例子了。笑得早不如笑到最好,混政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
更何況烏斯季諾夫很清楚,他現在的地位根本就是無足輕重,區區一個候補中央委員算什麽?連霧風耶維奇這種中央委員都可以說打倒就打倒。甚至斯大林、加裏寧這樣的政治局大佬一朝倒台也是樹倒猢猻散。他一個不入流的小蝦米怎麽能夠不兢兢業業呢?
烏斯季諾夫和霧風耶維奇的差別正在於閱曆不同,烏斯季諾夫是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在獲得李曉峰的青睞之前,他全憑自己的努力,所以他的經曆更加豐富,對於所獲得的這一切更加的珍惜。
而霧風耶維奇不同,從一開始他走的就是高端路線,一直有某仙人這個老板在關照,所以他的成功來的太順利了,以至於他都有些不以為然和飄飄然。所以某些時候會選擇作死也就不奇怪了。好在某仙人及時的給了他一棍子,否則。今後他能不能接班,都是個問題。而且恐怕就算接班了也會像馬林科夫一樣站不住腳。
所以說,李曉峰故意安排這麽一次內部會議,還是有作用的,有時候人必須有點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就比如美國人,在收到蘇聯的t-34-76坦克之前,美帝對其m3格蘭特坦克都很是滿意,認為m3的性能已經足夠對抗世界其他一流坦克了。至於對剛剛定型投入生產的m4謝爾曼,那更是滿意得無以複加。
不過在收到t-34-76之後。美國裝甲兵通過實際駕駛和實彈射擊測試之後,頓時就涼了半截腰。不管是m3還是m4,裝備的75毫米攻擊t-34-76的效果很差!
這一發現震驚了美國裝甲兵,因為根據情報顯示。t-34-76並不是蘇聯最好的坦克,甚至都不是t-34係列中最好的。按照英**情六處轉來的情報顯示:t-34-76的火力和裝甲加強型號t-34-85已經走上了生產線,正在大規模量產中。也就是說這種改進型t-34比原型擁有更強大的火力和裝甲!
而且軍情六處還說:“t-35a型坦克也增強了裝甲和火力,據悉裝甲厚度還要優於t-34-85。而且蘇聯的t-54重型坦克在戰場上擁有壓倒性的裝甲優勢……”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很顯然,對於美國人來說。對付已經過時的t-34-76都費勁的時候,裝甲更厚的蘇聯坦克那肯定是噩夢一樣的存在。而且英國人還說什麽德國的新式坦克比如黑豹和虎,其裝甲厚度不在t-34-85之下!
也就是說,裝備了75毫米坦克炮的美國坦克碰上了德國人那恐怕是要被吊打的。所以美國人也開始隱約有一點擔心:咱們的反坦克火力是不是不夠呢?
從曆史的角度說,確實是不夠的。1944年9月之後,當美國人真正遭遇了德軍裝甲主力時,才體會到了東線戰場的殘酷。當大把裝備75毫米坦克炮的m4和裝備3英寸(76.2毫米)反坦克炮的m10坦克殲擊車被德國裝甲兵一通吊打之後,美國人這才反應過來——反坦克火力不夠!
而在1942年,蹲在家裏的美國裝甲兵和炮兵,哪怕是見識了t-34-76也依然不認為反坦克火力不夠!為什麽這麽說呢?那還要從頭說起。
從一開始,美國裝甲兵精英們認為坦克承擔的主要任務是用來消滅敵人的步兵、車輛和工事掩體的。至於反坦克任務?反坦克是反坦克殲擊車的任務(隸屬於炮兵)。所以二戰中你能看到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完全不同於德國和蘇聯,不管是象、獵虎還是su-85、su-100都和美國m10、m18和m36完全不同,後者顯得那麽不倫不類。
而之所以如此怪異,完全為了滿足美**方的奇特反坦克需求,他們認為傳統的牽引式反坦克炮所組成的反坦克防線就是那麽薄薄的一條線,很容易被突破,容易導致防線崩潰。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態勢,美國人認為有必要采用一種新的反坦克武器——主要集中在防線後方,在了解了敵人主要作戰意圖之後。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實施快速機動,前往敵軍突破方向堵口子。
說白了,美國人對這種新武器的要求就是:比坦克快,火力更強大。但自身的裝甲防禦可以弱一些。在加上美國裝甲兵強烈的反對用更貴的坦克去執行反坦克任務(理由是劃不來),所以美國陸軍的反坦克任務實際上是甩給了炮兵。而美國裝甲兵真的就變成了純粹的突擊力量。
從1940年開始,美國炮兵就在大力發展反坦克殲擊車,比如不成功的m9(使用m3格蘭特的底盤配m1918型3英寸高射炮),當然這個計劃因為76.2毫米高炮數量不足被取消了。到了1942年。美國人將m3的底盤換成了m4的底盤,再換上一門3英寸的m7型火炮,也就齊活了。這就是後來的m10坦克殲擊車。
客觀上說,m10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對付t-34-76還是足夠的,尤其是配發了碳化鎢彈芯的t4高速穿甲彈(apcr)之後在1000碼(914米)的距離上能擊穿黑豹的炮塔,對付t34-85是沒問題的。
當然,在1942年,沒有t4高速穿甲彈,有的隻有m62穿甲彈,其性能真心是差一截。不過t-34-76也比t-34-85差一截。所以對於充當反坦克主力的炮兵來說,火力依然夠用(僅限於打t-34-76)。自然而言,美國炮兵當然沒有太多的動力去增強火力。
曆史上也是如此,1942年10月,當美國陸軍軍械局準備發展一種更強大的坦克殲擊車(m36)時,竟然遭到了坦克殲擊車部隊頭頭布魯斯將軍的反對。其理由很“充分”,他認為m10已經足夠強大了。到了1944年6月,美國地麵部隊指揮部曾經聯係美國作戰部歐洲戰場指揮部,詢問他們是否需要m36時,得到的答複依然是不需要!
請注意。這可是1944年6月,當德國人對長管88都不滿足上128的時候,當蘇聯用上了d-10係列100毫米火炮的時候,美國陸軍的頭頭腦腦們竟然認為75和76炮就足夠了!真不知道他們從哪裏來的這種信心。或者說美帝的陸軍精英們恐怕是沒有想象中那麽睿智,其因循守舊和故步自封是多麽的頑固!
當然,美國人很快就被好好的教訓了一番,當他們發現m10和m18完全承擔不了反坦克任務時,就隻能臨時抱佛腳了。比如前麵說的那個t4高速穿甲彈。1945年1月,美軍歐洲戰場指揮部向國內緊急申請43000發t4。然後到了2月份,還是美軍歐洲戰場指揮部,他們再次向國內緊急申請10000發t4,以至於在3月份,美國國內的工廠反映鎢出現緊缺。而且到最後僅僅有18000發t4送到歐洲。
實際上這個t4穿甲彈也遠遠稱不上好用,其穿甲威力雖然比m62大,甚至高於英國的17磅炮(使用ap彈時),但是精度有限,而且美國人在發展76.2毫米坦克/反坦克炮時,為了省錢,又搞了兩個版本,比如m10裝備的是3英寸的m7,而m18裝備的是其簡化的輕量化的改進版。請注意,這兩者口徑是一致的(76.2毫米),不過是為了區分才特別一個叫三英寸,一個叫76.2。
為什麽要特別區分呢?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彈藥是不能通用的!3英寸的這種可承受的膛壓更高,所使用的發射藥更為勁爆。而m18使用的輕量化版本以減輕重量的代價犧牲了威力(也犧牲了通用性)。所以t4穿甲彈實際上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給m10用的,穿甲威力更強,而給m18用的威力小一些。
所以美國人其實也挺扯淡的,完全沒有民主國家所謂的前瞻性和睿智,其在二戰中的武器選擇,真心隻能說湊活。比如這一次,哪怕是拿到了t-34-76也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反倒是美國人的敵人——德國,對於戰場上出現的變化異常的上心,因為隻有真正在東線對抗了蘇聯之後,才知道東線有多麽殘酷,以及真正的坦克之間的絞殺戰是什麽樣子的。
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施佩爾不得不上馬了虎2和黑豹2工程,前者發展成了虎王,而後者因為種種原因難產取消,不過其相關技術還是用在了黑豹的改進以及後麵e係列上。
當然,德國人也是被逼得有點走火入魔,弄出了一堆不切實際的怪物企圖抵抗紅軍的鋼鐵洪流,實踐證明,這麽搞也是死路一條……(未完待續。)
ps:抱歉,上午時間太多了,來不及更新。
鞠躬感謝hzwangdd、飛欣、瓜地裏的地瓜、gundam0080、tianwen2018、姬/卍/命和尤文圖斯同誌!
請注意,這還僅僅是中型坦克一項。從1941年到1942年,不算北方工業的t-54,蘇聯還生產了千餘輛Вn-2重型坦克。所以哪怕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的關係,蘇聯裝甲部隊在戰爭爆發之後的最初四個月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隨著三個坦克生產中心全麵轉產更先進的坦克,蘇聯裝甲部隊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可以碾壓德國佬。唯一的問題是蘇聯的坦克手還需要適應新武器,還需要磨合。
烏斯季諾夫不光是解決了坦克生產問題,在其他軍事裝備生產方麵也體現了巨大的能力。比如說航空工業中遠程航空兵和前線航空兵以及國土防空兵之間的矛盾和糾紛。也就是烏斯季諾夫費盡心力的居中調節,否則這三家必然要打起來。
遠程航空兵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遠程轟炸機和能進行遠距離護航的戰鬥機。前線航空兵卻一直在說伊爾-2的數量不夠多,最好產能翻一翻或者翻兩番才好。至於國土防空兵,則抱怨高空截擊機數量和雷達的性能不夠理想。
但是,蘇聯航空工業的生產能力是有限的,比如發動機的生產,伊爾-2係列采用am-34也是國土防空兵的新式截擊機所采用的型號。滿足國土防空兵的需要,那前線航空兵喜愛的伊爾-2肯定要受影響。再比如遠程航空兵要求大力發展遠程轟炸機,可前線航空兵根本就不感冒,圍繞資源的爭奪,雙方已經是急赤白臉了。
別以為這就是所有的問題了,更大的問題在於政治局和軍委決定大力發展直升機工業之後,資源搶奪者又多了一個。陸航這邊迫切的需要更多功率更大的風冷發動機,而前線航空兵的主力拉格-3和拉-5也需要這種發動機,於是乎雙方也幹上了。
這些複雜的軍兵種之間的利益糾紛,讓李曉峰都頭疼不已。但是烏斯季諾夫卻能出人意料的居中調節,不說滿足所有的軍兵種的要求(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將矛盾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這種“一碗水端平”的能力簡直是出人意料。連托洛茨基都讚歎道:“如果沒有烏斯季諾夫同誌,我們的軍事生產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做出的貢獻授予一打列寧勳章都不過分!”
實際上烏斯季諾夫也是曆史上獲得列寧勳章最多的人,他足足獲得了十一枚列寧勳章,此外還獲得蘇聯英雄稱號一次。兩次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整個前胸那真心滿滿都是勳章,用來當防彈衣都足夠了。
不過烏斯季諾夫最讓李曉峰滿意的,不是其工作能力突出,而是能將他的吩咐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之前有提到過,因為戰爭的關係。政治局和軍委內部對235工程(核彈)是頗有微詞的,認為這個計劃前景難以估計而耗資巨大,在戰時應該下馬,以節省出經費用在更急需的項目上。
包括托洛茨基和斯維爾德洛夫都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唯一大力支持235計劃的僅僅隻有李曉峰。在這種情況下,海陸空三軍都在打這個工程的主意,千萬百計的想壓縮該計劃的資源份額。在這種情況下,烏斯季諾夫頂住了壓力,按照某仙人的要求全力推進這一項目。就在1942年5月,蘇聯第一座實驗性質的重水堆已經投入使用。初步掌握了裂變反應。
可以想象在接下來,驗證了裂變反應可以實現之後,蘇聯的核工程將進入快車道,最樂觀的估計,在1944年蘇聯就能夠製造出原子彈。
烏斯季諾夫不光是保證了原子彈工程的順利推進,在其他先進武器項目上,他也是力所能及的給予關照。比如紅海軍主導的反艦導彈項目,比如紅空軍的噴氣式發動機項目,如果沒有烏斯季諾夫幫著開一開後門,這些項目都有下馬的危險。
為此。烏斯季諾夫不止一次的受到了托洛茨基的批評,老托認為他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將許多寶貴的資源浪費掉了。
不過,不管老托如何給烏斯季諾夫施壓。後者總是據理力爭並堅持到底。以至於老托後來都很無奈地說:“你是武器裝備人民委員,武器生產和研發上都聽你的,行吧!”
對李曉峰來說,還能有什麽不滿意的呢?所以大力提拔烏斯季諾夫也就是必然了。按照李曉峰的安排,最遲在1945年,他就得讓烏斯季諾夫成為正兒八經的中央委員。在1950年,讓其入局。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李曉峰這次將霧風耶維奇、烏斯季諾夫和布爾加寧叫來,目的隻有一個,讓霧風和烏斯季諾夫碰碰頭,加深了解,在未來,他們倆必然是李曉峰的肱股之臣。咱們得認清楚了自己人,以來可以加強合作,二來也可以減少內部糾紛。
霧風耶維奇很快就明白了某仙人的心意,雖然突然擠進來的烏斯季諾夫讓他感到了不小的壓力(兩人年齡相近),誰敢說,烏斯季諾夫就不是他霧風耶維奇的備胎呢?
所以,對於某仙人的好意,他是相當的謹慎和小心,並暗暗的提醒自己要拿出更好的成績並且再也不能作死了。
同樣感受到了危機的還有布爾加寧,上一次他當了牆頭草,暗地裏向斯維爾德洛夫靠攏,結果有點兩頭不討好的意思。李曉峰對他不滿意,小斯也不完全信任他,反而阻礙了進步的通道。這一眨眼的功夫,烏斯季諾夫這樣的小字輩又被提拔了起來,誰敢說這不是某仙人故意敲山震虎呢?
總而言之,布爾加寧嚇得不輕,開始考慮是不是有必要趕緊的轉變態度。這其中隻有烏斯季諾夫的感覺最奇妙,前麵說過,他可以說是坐火箭升官的,之前在蘇聯政壇他連小字輩都算不上,簡直可以說是無名鼠輩。
一隻小老鼠想都沒有想到就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擊中了,這種幸福感太突然,以至於烏斯季諾夫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了。所以此刻的他是有些暈暈乎乎,一張臉紅光滿麵,就像是喝醉了一樣。
千萬不要以為烏斯季諾夫這是被衝昏了頭腦。他不是那種躍居高位之後就忘乎所以的傻瓜。相反,烏斯季諾夫的城府很深,短暫的興奮和狂喜之後,他很快就清醒過來了。在地方上工作時,他見到過太多這種一朝得誌他朝毀滅的例子了。笑得早不如笑到最好,混政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醒的頭腦!
更何況烏斯季諾夫很清楚,他現在的地位根本就是無足輕重,區區一個候補中央委員算什麽?連霧風耶維奇這種中央委員都可以說打倒就打倒。甚至斯大林、加裏寧這樣的政治局大佬一朝倒台也是樹倒猢猻散。他一個不入流的小蝦米怎麽能夠不兢兢業業呢?
烏斯季諾夫和霧風耶維奇的差別正在於閱曆不同,烏斯季諾夫是一步一個腳印從最基層摸爬滾打上來的。在獲得李曉峰的青睞之前,他全憑自己的努力,所以他的經曆更加豐富,對於所獲得的這一切更加的珍惜。
而霧風耶維奇不同,從一開始他走的就是高端路線,一直有某仙人這個老板在關照,所以他的成功來的太順利了,以至於他都有些不以為然和飄飄然。所以某些時候會選擇作死也就不奇怪了。好在某仙人及時的給了他一棍子,否則。今後他能不能接班,都是個問題。而且恐怕就算接班了也會像馬林科夫一樣站不住腳。
所以說,李曉峰故意安排這麽一次內部會議,還是有作用的,有時候人必須有點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
就比如美國人,在收到蘇聯的t-34-76坦克之前,美帝對其m3格蘭特坦克都很是滿意,認為m3的性能已經足夠對抗世界其他一流坦克了。至於對剛剛定型投入生產的m4謝爾曼,那更是滿意得無以複加。
不過在收到t-34-76之後。美國裝甲兵通過實際駕駛和實彈射擊測試之後,頓時就涼了半截腰。不管是m3還是m4,裝備的75毫米攻擊t-34-76的效果很差!
這一發現震驚了美國裝甲兵,因為根據情報顯示。t-34-76並不是蘇聯最好的坦克,甚至都不是t-34係列中最好的。按照英**情六處轉來的情報顯示:t-34-76的火力和裝甲加強型號t-34-85已經走上了生產線,正在大規模量產中。也就是說這種改進型t-34比原型擁有更強大的火力和裝甲!
而且軍情六處還說:“t-35a型坦克也增強了裝甲和火力,據悉裝甲厚度還要優於t-34-85。而且蘇聯的t-54重型坦克在戰場上擁有壓倒性的裝甲優勢……”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很顯然,對於美國人來說。對付已經過時的t-34-76都費勁的時候,裝甲更厚的蘇聯坦克那肯定是噩夢一樣的存在。而且英國人還說什麽德國的新式坦克比如黑豹和虎,其裝甲厚度不在t-34-85之下!
也就是說,裝備了75毫米坦克炮的美國坦克碰上了德國人那恐怕是要被吊打的。所以美國人也開始隱約有一點擔心:咱們的反坦克火力是不是不夠呢?
從曆史的角度說,確實是不夠的。1944年9月之後,當美國人真正遭遇了德軍裝甲主力時,才體會到了東線戰場的殘酷。當大把裝備75毫米坦克炮的m4和裝備3英寸(76.2毫米)反坦克炮的m10坦克殲擊車被德國裝甲兵一通吊打之後,美國人這才反應過來——反坦克火力不夠!
而在1942年,蹲在家裏的美國裝甲兵和炮兵,哪怕是見識了t-34-76也依然不認為反坦克火力不夠!為什麽這麽說呢?那還要從頭說起。
從一開始,美國裝甲兵精英們認為坦克承擔的主要任務是用來消滅敵人的步兵、車輛和工事掩體的。至於反坦克任務?反坦克是反坦克殲擊車的任務(隸屬於炮兵)。所以二戰中你能看到美國的坦克殲擊車完全不同於德國和蘇聯,不管是象、獵虎還是su-85、su-100都和美國m10、m18和m36完全不同,後者顯得那麽不倫不類。
而之所以如此怪異,完全為了滿足美**方的奇特反坦克需求,他們認為傳統的牽引式反坦克炮所組成的反坦克防線就是那麽薄薄的一條線,很容易被突破,容易導致防線崩潰。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態勢,美國人認為有必要采用一種新的反坦克武器——主要集中在防線後方,在了解了敵人主要作戰意圖之後。按照指揮部的命令實施快速機動,前往敵軍突破方向堵口子。
說白了,美國人對這種新武器的要求就是:比坦克快,火力更強大。但自身的裝甲防禦可以弱一些。在加上美國裝甲兵強烈的反對用更貴的坦克去執行反坦克任務(理由是劃不來),所以美國陸軍的反坦克任務實際上是甩給了炮兵。而美國裝甲兵真的就變成了純粹的突擊力量。
從1940年開始,美國炮兵就在大力發展反坦克殲擊車,比如不成功的m9(使用m3格蘭特的底盤配m1918型3英寸高射炮),當然這個計劃因為76.2毫米高炮數量不足被取消了。到了1942年。美國人將m3的底盤換成了m4的底盤,再換上一門3英寸的m7型火炮,也就齊活了。這就是後來的m10坦克殲擊車。
客觀上說,m10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對付t-34-76還是足夠的,尤其是配發了碳化鎢彈芯的t4高速穿甲彈(apcr)之後在1000碼(914米)的距離上能擊穿黑豹的炮塔,對付t34-85是沒問題的。
當然,在1942年,沒有t4高速穿甲彈,有的隻有m62穿甲彈,其性能真心是差一截。不過t-34-76也比t-34-85差一截。所以對於充當反坦克主力的炮兵來說,火力依然夠用(僅限於打t-34-76)。自然而言,美國炮兵當然沒有太多的動力去增強火力。
曆史上也是如此,1942年10月,當美國陸軍軍械局準備發展一種更強大的坦克殲擊車(m36)時,竟然遭到了坦克殲擊車部隊頭頭布魯斯將軍的反對。其理由很“充分”,他認為m10已經足夠強大了。到了1944年6月,美國地麵部隊指揮部曾經聯係美國作戰部歐洲戰場指揮部,詢問他們是否需要m36時,得到的答複依然是不需要!
請注意。這可是1944年6月,當德國人對長管88都不滿足上128的時候,當蘇聯用上了d-10係列100毫米火炮的時候,美國陸軍的頭頭腦腦們竟然認為75和76炮就足夠了!真不知道他們從哪裏來的這種信心。或者說美帝的陸軍精英們恐怕是沒有想象中那麽睿智,其因循守舊和故步自封是多麽的頑固!
當然,美國人很快就被好好的教訓了一番,當他們發現m10和m18完全承擔不了反坦克任務時,就隻能臨時抱佛腳了。比如前麵說的那個t4高速穿甲彈。1945年1月,美軍歐洲戰場指揮部向國內緊急申請43000發t4。然後到了2月份,還是美軍歐洲戰場指揮部,他們再次向國內緊急申請10000發t4,以至於在3月份,美國國內的工廠反映鎢出現緊缺。而且到最後僅僅有18000發t4送到歐洲。
實際上這個t4穿甲彈也遠遠稱不上好用,其穿甲威力雖然比m62大,甚至高於英國的17磅炮(使用ap彈時),但是精度有限,而且美國人在發展76.2毫米坦克/反坦克炮時,為了省錢,又搞了兩個版本,比如m10裝備的是3英寸的m7,而m18裝備的是其簡化的輕量化的改進版。請注意,這兩者口徑是一致的(76.2毫米),不過是為了區分才特別一個叫三英寸,一個叫76.2。
為什麽要特別區分呢?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彈藥是不能通用的!3英寸的這種可承受的膛壓更高,所使用的發射藥更為勁爆。而m18使用的輕量化版本以減輕重量的代價犧牲了威力(也犧牲了通用性)。所以t4穿甲彈實際上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給m10用的,穿甲威力更強,而給m18用的威力小一些。
所以美國人其實也挺扯淡的,完全沒有民主國家所謂的前瞻性和睿智,其在二戰中的武器選擇,真心隻能說湊活。比如這一次,哪怕是拿到了t-34-76也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反倒是美國人的敵人——德國,對於戰場上出現的變化異常的上心,因為隻有真正在東線對抗了蘇聯之後,才知道東線有多麽殘酷,以及真正的坦克之間的絞殺戰是什麽樣子的。
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施佩爾不得不上馬了虎2和黑豹2工程,前者發展成了虎王,而後者因為種種原因難產取消,不過其相關技術還是用在了黑豹的改進以及後麵e係列上。
當然,德國人也是被逼得有點走火入魔,弄出了一堆不切實際的怪物企圖抵抗紅軍的鋼鐵洪流,實踐證明,這麽搞也是死路一條……(未完待續。)
ps:抱歉,上午時間太多了,來不及更新。
鞠躬感謝hzwangdd、飛欣、瓜地裏的地瓜、gundam0080、tianwen2018、姬/卍/命和尤文圖斯同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