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訂閱)


    荀冉在大澤一役殲滅了吐蕃三萬精銳,可謂重創吐蕃。


    經此一役後,吐蕃人已經沒有了繼續跟唐朝叫板的實力,理所當然的放棄了繼續攻伐劍南的計劃。


    吐蕃讚普是個識時務的人,當即換了一副嘴臉,命特使前往長安求和。


    當然在此之前,荀冉呈上的大捷奏表早已呈遞到大明宮紫宸殿中。


    當今皇帝陛下本就是個英明神武的領袖,所謂英明神武換句話說就是好大喜功。


    皇帝陛下雖然已經貴為天可汗,但其實這個名頭多少有些虛。


    看看那些入長安參加大朝會拜見天子的番邦,除了已經被滅國的波斯,幾乎找不出一個大國。


    西突厥人剛剛和大唐大戰過,如今劃碎葉分治,自然不可能對唐朝俯首稱臣。至於高句麗,自打前隋起便是一根啃不動的硬骨頭。


    隋煬帝三伐高句麗,最終敗掉了大隋基業,成了亡國之君。


    當今天子自然不想傾舉國之力去啃這麽一塊硬骨頭,所以隻要高句麗不太過分,皇帝陛下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至於其餘奚族、契丹族、室韋族則都是一些小部落。這些部落在之後或許會成長為橫掃亞歐的超級部族,但那都是後話,在唐朝他們絕對不可能和突厥、迴鶻相比。


    再就是西南了。


    南詔一直是個令皇帝陛下頭疼的問題。


    這個並不算小,但也不能算大的國度對唐朝的態度幾經反複,並最終投入死敵吐蕃的懷抱。


    這次南詔與吐蕃聯合侵擾劍南便是看準了時機,若不是荀冉料事如神,在野狐嶺與大澤一線部署了重兵,真會被他們繞過去直取益州。


    皇帝陛下是個恩賞分明的聖人,荀冉不僅擒獲了南詔國主,還痛擊了進犯的吐蕃人,端是為大唐朝廷出了一口惡氣。不過荀冉年紀輕輕卻已經貴為護國公,劍南道節度使,可謂位極人臣。再行封賞,那可就得是封王了。


    自古異性封王可沒有什麽好下場,荀冉活的好好的,自然不想去觸這個黴頭,當即謝絕了皇帝陛下的美意。


    皇帝本就是做做樣子,也樂得荀冉拒絕。


    最後英明的天子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驚訝又在情理之中的決定,那便是允許荀冉將家眷接到劍南。


    這個恩賜說大不大,但說小也卻是不小了。


    要知道大唐祖製不允許駐守邊防的大將攜帶家眷,為的便是防止他們造反。


    雖然這一招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但大多數的武將心裏還是會有所顧忌。


    不是所有人都是人渣,隻要對親眷有掛念,武將的頭上便懸著一柄長劍,時時刻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皇帝允許荀冉將親眷接到劍南,等於是傳遞了兩個信號。


    其一自然是對荀冉絕對的信任。這一點,長安城中的老嫗,總角孩童都能看出來。


    其二便是告訴荀冉,他的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皇帝能夠把荀冉的親眷送到劍南,自然也有辦法將他們再擄掠迴長安。


    這是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信,隻要這個天下還姓李,皇帝便有這份自信。


    不過荀冉卻是不會去管這許多,能夠與梅萱兒重聚對他來說已經是一件大喜事了。


    人得學會知足,不然若是當了節度使想當王爺,當了王爺難道還要造反當皇帝嗎?


    荀冉不是一個野心膨脹的人,自然不會主動去造反當皇帝。至於之後會不會被逼的造反,那是另外一迴事,荀冉現在也不願意去想。


    遇到一個好皇帝是一件幸事,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才是王道嘛。


    不然若是弄得雙方都劍拔弩張,又是何苦呢。


    當然,此恩旨一出免不了禦史台的言官又會參奏荀冉。荀冉便是閉著眼睛都能知道這是晉王在從中授意,不過眼下晉王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聖倦也大大降低,荀冉完全不用擔心。


    相反,荀冉有些擔心的是太子。


    太子殿下雖然也寫了一封私信稱讚了荀冉幾句,但荀冉明顯能夠感受到太子態度的冷淡。


    感情是騙不了人的,當一個人虛情假意的時候便是筆墨間都會透漏出痕跡。


    荀冉兩世為人,雖然不敢說閱人無數,但吃過的鹽也不是太子這樣的小屁孩可比的。


    眼下的情形十分微妙,作為皇帝自然是願意看到太子和荀冉關係疏遠的。


    這樣他便可以居中調停,隨時幹預。不管最後荀冉和太子是合是分,對於皇帝陛下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替天子牧守一方從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毀譽參半荀冉倒是不怎麽在乎,他隻在乎自己在意的人能不能夠順心的生活。


    梅萱兒如今成了他的妻子,將來他們勢必會子孫繞膝,這些都是荀冉在意的東西,他不允許任何人去破壞。


    期間蜀王李秀倒是邀請荀冉到府中作客了幾次。


    對這位老朋友,荀冉的印象還是很不錯的。


    這人雖然說不上仗義,但也不是背後捅刀子的小人,可以說幾句心裏話。


    李秀最近迷上了臨摹字帖,聽說荀冉有一副絕品蘭亭序摹本,自然厚著臉皮求上門來。


    荀冉那副蘭亭序摹本本是為了整垮獨孤家做的誘餌,最後獨孤家沒來得及整垮,倒是把摹本省下來了。


    白白從王維手中賺了一副絕品,荀冉自然很是得意,卻不曾想轉眼間蜀王李秀便湊了過來。


    荀冉雖然對字帖也十分喜愛,但卻對王羲之並不怎麽崇拜,索性便做了個順水人情,將字帖讓給了李秀。


    蜀王得了字帖也是心情大好,決定讓幼子李逍拜荀冉為師。


    蜀王李秀的世子和荀冉差不多年紀,可幼子卻是小了許多,隻有八歲。


    八歲的年紀便是在唐朝也說不上年長。


    小王爺雖然已經有人開過蒙,但卻並未行過正式的拜師禮。


    在蜀王李秀的安排下,荀冉稀裏糊塗被小王爺拜了師。荀冉這下可好,雖然不能做帝王師,但好歹也做了一迴王爺師父過了把癮。


    己為人師,荀冉自然要多多考慮一些。隻是該教小王爺些什麽呢,帝王之術,經緯之略肯定不是適合他的。


    荀冉真的很憂傷啊。


    ......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唐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嶽為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嶽為輕並收藏盛唐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