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訂閱!)
這下荀冉可著實犯了難。
照理說,以他現在的身份,從蜀中帶走一個女子並不算什麽。如今他是東宮寵臣,那些喜歡嚼舌根的言官也不會傻到自己往槍口上撞。隻是,薛婉兒突然這麽說,著實讓他有些不適應啊。
她該不會喜歡上自己了吧?
荀冉心髒居然砰砰跳了起來,如撞鹿一般。
“荀郎君...”
薛婉兒垂下了頭,輕聲呢喃道。
荀冉心中一沉,苦笑道:“能否告訴荀某,為何要突然離開蜀中?”
(求訂閱,求訂閱!)
薛婉兒似乎知道荀冉要這麽問,歎了一聲道:“實不相瞞,婉兒之所以想要離開益州,是因為過夠了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想要過幾天安穩日子。長安乃是京畿,天子腳下,應該容易討生活的多吧。”
原來如此。
像薛婉兒這樣養蠶的農戶,生活中要麵對各種各樣官吏的盤剝,想要活下來著實不容易。或許在她看來,長安這種萬邦來朝的大城市要公平的多。
荀冉不忍心告訴她真相,猶豫道:“若是如此,荀某倒是願意將婉兒姑娘帶到長安,隻是...”
薛婉兒聞言大喜:“隻要郎君願意將我和阿爺帶到長安,我們便可自謀生計,不用郎君愁苦。”
此時越是解釋,恐怕越會起反效果。荀冉索性點了點頭道:“如此,等到我離開益州時,你便和我一起走吧。”
既然薛婉兒沒有要裹挾著自己成婚的意思,那麽幫助她換上一個生活環境倒也沒有什麽不可。荀冉雖然不能說是一個專情的人,但對梅萱兒卻已經有了較深的感情。叫他此時腳踏兩隻船,他著實做不到。
至於純陽公主李仙惠,荀冉隻能盡量躲著了。
不過這次臨時被調集入蜀平叛,倒是避過了十月下旬的馬球賽。陰差陽錯下,倒是不必急著考慮如何應付李仙惠的攻勢了。
......
......
十一月十五,荀冉在招募了近萬名兵勇後,便開始對他們進行最初步的訓練。
蜀中地處大唐西南,除了要防禦吐蕃、南詔,幾乎沒有什麽其他的使命。故而對於劍南道軍隊的作戰能力,朝廷並沒有什麽過高的期望。
此次招募的兵勇,雖然都是新兵蛋子,但卻皆是一張白紙,易於整合訓練,比那些混跡行伍多年的老兵油子要聽話的多。
募兵與府兵最大的區別便在一個錢字上。參加募兵的百姓大多是家境不好的苦哈哈,或者是那犯過輕微罪行的地痞流氓,想要避免刑罰徭役,這才硬著頭皮應征從軍。
總而言之,募兵的人員相較於府軍更為複雜,三教九流,魚龍混雜。
對待這樣的人,不能僅僅靠恩惠,要想讓他們真正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立威。
故而在第一次訓練課上,荀冉便給他們來了一記下馬威。
他命一萬名新應征的兵勇分為十營,每一營軍士在一演武場訓練。這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兩人持械訓練,而是團以上軍團作戰。參加訓練的雙方兵勇其軍械都被去除槍頭、白蠟杆子上被塗上了紅粉,一切以鼓號聲為準。
鼓號一停,凡是身上塗有三處紅粉者,當天的晚飯取消,五處以上者還要挨十下軍棍。
這倒不是荀冉有意為難,而是要培養這些軍卒的集團作戰概念。
唐軍之所以在外戰中屢戰屢勝,所向披靡,除了主帥的英勇外,最重要的便是能夠各兵種互補,相互協作下很少能讓敵人鑽到空子。
這些新人剛剛從軍,與其訓練他們那些枯燥的槍法,陣型,倒不如在他們心中刻下一個概念。
袍澤之間便是兄弟,同營同團的弟兄,更是值得生死相依的夥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隻有如此,他們在真正麵對外敵時才能作為一個整體相互照拂,唐軍的戰鬥力才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
當然,這麽做有些不近乎人情。
但所謂慈不掌兵,荀冉這麽做,也是為了他們好。
這些新招募的兵勇最終會成為東宮在益州重要的棋子,荀冉希望他們能夠迅速的成長。
至於新任劍南道節度使,荀冉相信經過多方博弈,一定會是個東宮背景的人。畢竟現在晉王自身難保,經此一事後,不論是在朝堂還是地方,都很難對太子造成什麽威脅。
“麵對敵人,你們要做的永遠是服從將領的命令。將軍以下是郎將,郎將以下是校尉,校尉以下是旅率,旅率以下是隊正,隊正以下是火長......”
演練結束以後,荀冉站在演武場的高台之上,朗聲說道。
台下的軍士都累得氣喘籲籲,若不是荀冉就在高台之上,恐怕不少人都要泄掉氣力癱倒在地。
“除了對將領的服從,最重要的便是對袍澤的信任,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兄弟看待。關鍵時刻,要舍得把命交給他們。”
沒有見過血的軍卒是無法理解荀冉的這番話的,或許他們還會對此嗤之以鼻。
但荀冉還是要說。
高台之下的這些軍卒,多是臉上稚氣未消,有的明顯還是個孩子,但既然已經從軍,便要像個男人一樣扛起自己肩上的責任。
這份責任不僅僅是對他們自己,更是對蜀中父老鄉親,對朝廷,對全天下的百姓。
經曆這許多,荀冉終於明白了一些道理。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對於普通出身的百姓,要想過上安生的日子,便要站出來守護。
守望故土,守望親人,守望漢家兒郎的尊嚴。
“隻要你們沒有倒下,就不能讓吐蕃人、南詔人踏進我大唐的領土,就不能讓其掠奪我大唐百姓的一粟一糧。
“荀將軍說的好,荀將軍說的好!”
這些兵勇都是蜀中本地人,對於南詔、吐蕃人自然沒有什麽好感。前些年吐蕃人經常在入秋後從高原上殺將下來打秋風,他們多少都受到過劫掠。如今從軍入伍,他們從手無寸鐵的貧民變成了能夠守望故土的軍人。
身份的轉變帶來的是思想上的轉變,他們知道作為一名唐人該做些什麽。
而這,或許恰恰是大唐能夠屹立百年的原因。
......
......(未完待續。)
這下荀冉可著實犯了難。
照理說,以他現在的身份,從蜀中帶走一個女子並不算什麽。如今他是東宮寵臣,那些喜歡嚼舌根的言官也不會傻到自己往槍口上撞。隻是,薛婉兒突然這麽說,著實讓他有些不適應啊。
她該不會喜歡上自己了吧?
荀冉心髒居然砰砰跳了起來,如撞鹿一般。
“荀郎君...”
薛婉兒垂下了頭,輕聲呢喃道。
荀冉心中一沉,苦笑道:“能否告訴荀某,為何要突然離開蜀中?”
(求訂閱,求訂閱!)
薛婉兒似乎知道荀冉要這麽問,歎了一聲道:“實不相瞞,婉兒之所以想要離開益州,是因為過夠了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想要過幾天安穩日子。長安乃是京畿,天子腳下,應該容易討生活的多吧。”
原來如此。
像薛婉兒這樣養蠶的農戶,生活中要麵對各種各樣官吏的盤剝,想要活下來著實不容易。或許在她看來,長安這種萬邦來朝的大城市要公平的多。
荀冉不忍心告訴她真相,猶豫道:“若是如此,荀某倒是願意將婉兒姑娘帶到長安,隻是...”
薛婉兒聞言大喜:“隻要郎君願意將我和阿爺帶到長安,我們便可自謀生計,不用郎君愁苦。”
此時越是解釋,恐怕越會起反效果。荀冉索性點了點頭道:“如此,等到我離開益州時,你便和我一起走吧。”
既然薛婉兒沒有要裹挾著自己成婚的意思,那麽幫助她換上一個生活環境倒也沒有什麽不可。荀冉雖然不能說是一個專情的人,但對梅萱兒卻已經有了較深的感情。叫他此時腳踏兩隻船,他著實做不到。
至於純陽公主李仙惠,荀冉隻能盡量躲著了。
不過這次臨時被調集入蜀平叛,倒是避過了十月下旬的馬球賽。陰差陽錯下,倒是不必急著考慮如何應付李仙惠的攻勢了。
......
......
十一月十五,荀冉在招募了近萬名兵勇後,便開始對他們進行最初步的訓練。
蜀中地處大唐西南,除了要防禦吐蕃、南詔,幾乎沒有什麽其他的使命。故而對於劍南道軍隊的作戰能力,朝廷並沒有什麽過高的期望。
此次招募的兵勇,雖然都是新兵蛋子,但卻皆是一張白紙,易於整合訓練,比那些混跡行伍多年的老兵油子要聽話的多。
募兵與府兵最大的區別便在一個錢字上。參加募兵的百姓大多是家境不好的苦哈哈,或者是那犯過輕微罪行的地痞流氓,想要避免刑罰徭役,這才硬著頭皮應征從軍。
總而言之,募兵的人員相較於府軍更為複雜,三教九流,魚龍混雜。
對待這樣的人,不能僅僅靠恩惠,要想讓他們真正的敬畏,最重要的是立威。
故而在第一次訓練課上,荀冉便給他們來了一記下馬威。
他命一萬名新應征的兵勇分為十營,每一營軍士在一演武場訓練。這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兩人持械訓練,而是團以上軍團作戰。參加訓練的雙方兵勇其軍械都被去除槍頭、白蠟杆子上被塗上了紅粉,一切以鼓號聲為準。
鼓號一停,凡是身上塗有三處紅粉者,當天的晚飯取消,五處以上者還要挨十下軍棍。
這倒不是荀冉有意為難,而是要培養這些軍卒的集團作戰概念。
唐軍之所以在外戰中屢戰屢勝,所向披靡,除了主帥的英勇外,最重要的便是能夠各兵種互補,相互協作下很少能讓敵人鑽到空子。
這些新人剛剛從軍,與其訓練他們那些枯燥的槍法,陣型,倒不如在他們心中刻下一個概念。
袍澤之間便是兄弟,同營同團的弟兄,更是值得生死相依的夥伴,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隻有如此,他們在真正麵對外敵時才能作為一個整體相互照拂,唐軍的戰鬥力才能夠得以充分的發揮。
當然,這麽做有些不近乎人情。
但所謂慈不掌兵,荀冉這麽做,也是為了他們好。
這些新招募的兵勇最終會成為東宮在益州重要的棋子,荀冉希望他們能夠迅速的成長。
至於新任劍南道節度使,荀冉相信經過多方博弈,一定會是個東宮背景的人。畢竟現在晉王自身難保,經此一事後,不論是在朝堂還是地方,都很難對太子造成什麽威脅。
“麵對敵人,你們要做的永遠是服從將領的命令。將軍以下是郎將,郎將以下是校尉,校尉以下是旅率,旅率以下是隊正,隊正以下是火長......”
演練結束以後,荀冉站在演武場的高台之上,朗聲說道。
台下的軍士都累得氣喘籲籲,若不是荀冉就在高台之上,恐怕不少人都要泄掉氣力癱倒在地。
“除了對將領的服從,最重要的便是對袍澤的信任,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兄弟看待。關鍵時刻,要舍得把命交給他們。”
沒有見過血的軍卒是無法理解荀冉的這番話的,或許他們還會對此嗤之以鼻。
但荀冉還是要說。
高台之下的這些軍卒,多是臉上稚氣未消,有的明顯還是個孩子,但既然已經從軍,便要像個男人一樣扛起自己肩上的責任。
這份責任不僅僅是對他們自己,更是對蜀中父老鄉親,對朝廷,對全天下的百姓。
經曆這許多,荀冉終於明白了一些道理。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對於普通出身的百姓,要想過上安生的日子,便要站出來守護。
守望故土,守望親人,守望漢家兒郎的尊嚴。
“隻要你們沒有倒下,就不能讓吐蕃人、南詔人踏進我大唐的領土,就不能讓其掠奪我大唐百姓的一粟一糧。
“荀將軍說的好,荀將軍說的好!”
這些兵勇都是蜀中本地人,對於南詔、吐蕃人自然沒有什麽好感。前些年吐蕃人經常在入秋後從高原上殺將下來打秋風,他們多少都受到過劫掠。如今從軍入伍,他們從手無寸鐵的貧民變成了能夠守望故土的軍人。
身份的轉變帶來的是思想上的轉變,他們知道作為一名唐人該做些什麽。
而這,或許恰恰是大唐能夠屹立百年的原因。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