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年,2月4日,驚蟄15日,追雲號。


    “哇,好大!”


    發出這聲驚歎的是剛剛登上追雲號的林大力。他眼前的露天甲板一片平直,幾乎有一整條街長,兩側零零散散布置著火炮,水手們圍在舷邊,自豪地看著碼頭上的人群。


    “呃……確實大啊,但其實也算好嘛。”這是見多識廣的魏萬程。


    其實他說的對。烈焰級雖然幾乎有兩個早期的星火級長,但是五六百噸級的船其實南宋早就能造出來了,比這更大的都有。之所以她在外麵看著大,是因為前伸的首斜桅和高聳入雲的主桅大大加強了視覺效果,看上去奇大無比。但是單看船體的話,並不比明州港口常見的巨型海船更大。甚至因為強化操縱性能的設計,沒有高聳的艏艉樓,所以比同噸位的船其實還要小一點。


    具體來說,烈焰級船身長40米,水線長36米;最寬處就在水線處,寬9米;吃水2.8-4.0米。一般來說,吃水過淺會導致姿態不穩,吃水過深會導致阻力過大,戰時狀態會把水線控製在3.5米左右,以取得穩定性和航速的平衡,此時排水量約500噸。而最大貨運狀態下,吃水達到3.8米,航速自然會犧牲一些,但總排水量可達600噸,運輸量驚人;此時還留了0.2米的冗餘,但除非是安全的短途運輸,否則不建議使用。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他們兩人到處張望著看熱鬧的時候,李濤已經嗅著味道跳到了船艙中,先一路下到了底艙,又一點一點摸了上來。去年戰爭打完之後,他就被緊急調迴了江南坐鎮,沒來得及參與烈焰級最後的建造過程,現在當然要好好看看啊!


    烈焰級的船艙內部,從下到上由內部甲板隔成了三段貫通的艙室:底艙、客貨艙和炮艙,用前後兩道樓梯和中央的一個直通式天井聯通。


    最下層是底艙(第0甲板),從底龍骨算起約高2.4米。如果沒有裝貨物的話,站在底艙之中,可以看到兩側的船肋如同翅膀一樣從底下向兩側環抱開來,一根接一根密集而有韻律地向前後延伸出去,構成了船體的骨架。正常情況下,底艙底部鋪了一層壓艙石,將最底下那段不規則的三角形區域鋪滿,形成了一個相對平整的地麵。


    在壓艙石之上,還鋪了一層有承載作用的格柵,以防進水後直接沾濕貨物。為了防水,底艙裏麵還有傳統的水密隔艙設計,不過這個隔艙板沒有承力作用,真的隻是隔水的薄板了,而且這些板子也是可拆卸的。一旦真的進水,艙內裝備了螺旋式抽水機,可以將水從壓載艙直接抽到露天甲板再排出去。


    其餘艙室,水密艙與其說是取消,不如說是進化了。船艙內部各處艙壁、柱、梁、甲板上都有規律地設置了標準化的隔板槽和固定孔,可以根據需要裝上隔板,將艙室橫向或縱向靈活地分割成各種大小的艙室。


    這次雖然是試航,也搭載了滿滿的貨物,貨箱堆積在格柵上,幾乎把底艙整個堆滿,隻留下中間一條窄通道。不過貨箱頂部空出了幾條一人長的空間,應該是守貨的船員睡覺用的。


    底艙頂上是第1甲板,甲板上的艙室是客貨艙,高1.8米,可以根據需要,裝載較輕的貨物或者改成居住艙。不過,由於這段艙室就在水線位置,艙壁上無法開窗,居住條件很差,所以這次追雲號沒有在裏麵設置床位,而是作為貨艙使用。裝載了輕貨的標準箱有規律地堆放著,裝得並不是很滿,人可以在貨堆間輕鬆地走動查看。不過全高1.8米扣除甲板厚度也就1.6米,矮小的水手走動起來還行,對於李濤這個大高個來說就必須彎腰低頭才行,實在太壓抑了。


    客貨艙之上是第2甲板,又稱炮甲板,上麵的艙室自然就是炮艙。這層或許是為了戰鬥效能,或許是因為軍官們常在此走動,所以高度達到了2米,大部分人都能直著行走,舒適度比下麵強多了。這一層自然是用來安置火炮的,海洋部自從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對它念念不忘,現在夢想總算是實現了。


    追雲號的炮艙兩側一共開了12對也就是24個炮窗,其中最前端的兩個是直衝著船體的正前方的,用於追擊時使用,其餘22個都是側向的炮位。而艉部的四個平時兼用作軍官艙室,戰時也可以放置火炮,不過現在隻是試航,別說軍官艙室沒放炮,前麵的九對常備炮位也隻裝了六對巨龍炮意思一下。


    戰爭結束,財政不可能無條件向軍方傾斜了,總得迴複正常的發展才行。雖說海洋部仍然有不小的預算,但他們還有一大堆錢要花,養兵造船不都得要錢?最新的烈焰級更是造價昂貴。所以衡量之下,隻能優先造船、募兵,武器就先適量即可,反正現在海上壓力也不大。最後的結果就是,火炮的產量大幅下降,適合烈焰級的巨炮更是稀缺,試航時隻能先湊合了。


    現在,寬敞的炮甲板空蕩蕩的,隻有孤零零幾個炮位,剩下的部分被安裝上了吊床,用作水手的床鋪。呃,這倒不是湊合,實際上,就算炮甲板裝滿了炮,大部分普通水手還是要搭起吊床跟大炮擠在一起睡的。沒辦法,我們大航海時代就是這麽辛苦的啦。


    這也不算是虐待,炮艙至少還有個窗,就算要睡吊床,條件也比下麵的客貨艙好多了。而且一旦跟有火炮的敵人(如果有的話)打起來,吊床和裏麵的被褥多少能起到一點緩衝作用,可以吸收炮艙內四濺的木屑,也算是一種防護設施了。


    經過這麽多改進,乍然看上去,烈焰級的模樣與之前的星火級完全不同,完全是一艘不同的船了,但了解她們的人,則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她們之間的傳承關係。


    星火級最初以福船為基礎製造出來,但發展到後期,結構與最初的“寒露”等船已經截然兩船了。後期型號船型更合理,水密隔艙結構向力學性能更完善的肋骨結構進化,細節方麵也有很大的改善。烈焰級,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進化而來的。


    烈焰級的客貨艙和底艙,其實就是從星火級的兩層艙室發展過來的,而炮艙這層的炮甲板,其實就是原先星火級的露天甲板。烈焰級在星火級船體的基礎上放大之後,把原露天甲板的舷牆高度大幅提升,一直升到與後半部的艉樓舷牆平齊,再將艉樓頂甲板向前延伸出去,一直覆蓋住整個炮甲板,就成了新的露天甲板,兩道甲板之間也就隔出了炮艙這個獨立的艙室。從數據上也能看出兩級別船隻的傳承關係,戰鬥狀態,烈焰級炮甲板的炮門底緣距海麵約1.5米,而星火級的露天甲板炮位距海麵也是這麽個高度。


    炮艙後部兩對炮窗所在的位置,就是原先的艉樓、現在的軍官艙室。其中最後一對炮窗所在的位置是單獨的艦長室,占據了兩窗相對著的整段甲板,裝修豪華,有股東進駐的時候就給股東住,不然就是艦長的私人空間。倒數第二對炮窗左右各有一個軍官艙室,右艙四個鋪位,左艙兩個鋪位,分別供給中級和高級軍官。兩個軍官艙之間有一段三門相對的空間,擺了張桌子,是餐廳兼會議室。


    追雲號的軍官艙占用了兩對炮窗的空間,相應的就沒有在後麵懸吊龐大的豪華艉樓,隻是稍微外擴以方便軍官觀察側舷的情況,整體線條很是流暢,配合上麵的平甲板,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而且它另有低調的奢侈,軍官艙的舷窗和後窗上鑲嵌著大塊的平板玻璃,光照效果極為良好,要是懂行情的人看了能亮瞎雙眼。


    這四個艙室便是船體內部的情況,炮艙再頂上就是露天甲板了,也就是魏萬程等人上來之後一直傻站著嘖嘖稱奇的敵方。


    李濤去韓鬆的艦長室參觀了一圈,很是羨慕嫉妒恨,數著指頭算了一遍得第幾艘才能輪到自己之後,沒有走艉部樓梯,而是特意走到艏樓梯處,從寬敞的天井處迴到了露天甲板上。


    這個露天甲板,與傳統船隻前艏樓後艉樓兩頭高的設計完全不同,終於實現了海洋部某些人念叨已久的平甲板設計——從頭到尾完全平直,幾乎完全沒有上層建築,除了特意設置的阻攔檻,沒有任何台階添亂,可以推著小車方便地搬運各種物資,同時也降低了重心和風阻,提高了操縱性。


    這一層也設立了多個炮位,艏四艉八,可裝備12門火炮,不過由於位置更高,不能裝備太重的巨炮,海洋部計劃配備一批在上次戰爭中大放異彩的d1式150mm短重炮。當然,現在也沒配齊,隻放了六門裝點一下。


    按武備組的計劃,d1式被正式命名為“鯊”炮,稍後還會推出同口徑但是更長的d2“鯨”,遠期還會有d3“鯤”。鯨炮將成為烈焰級的主力火炮,放置在炮甲板上。


    如果火炮全部配齊的話,追雲號將擁有24門鯨炮和12門鯊炮,並且在角落搭配一些後裝式的獅牙炮。這種情況下,她將具有極其恐怖的火力,甚至超越了清河之戰中大放異彩的東海號。而且統一口徑的火炮使得後勤較為簡單,戰鬥效能很是可觀。可是,貨幣化結算後火炮本身就價格不菲,而且這樣下來光炮手就要幾十上百人,算上其它人員一艘船恐怕得二三百人才能玩得轉,光是人員開銷也不少,所以非戰時是不會配備這麽多炮和人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255再鑄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修改兩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修改兩次並收藏1255再鑄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