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師門生性耿直,常常批駁孔甲對養龍不懂裝懂,惹得孔甲惱羞成怒,終於命人將他殺了,屍體埋在城外遠郊曠野。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風,等到風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燒起來。孔甲本來就信神信鬼,這一下更認定是師門的冤魂在作祟,隻得乘上馬車,趕到郊外去祈禱。祈禱完畢,孔甲登車迴城,走到半路,在車中死去。


    衛彪傒:“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司馬遷《史記》:“帝孔甲立,好方鬼神。”


    司馬貞《史記索隱》:“降於孔甲,擾龍乖性。”


    祖父:姒泄


    父親:姒不降


    叔父:姒扃


    堂兄弟:姒廑


    兒子:姒皋


    孫子:姒發


    bc1782年,帝孔甲三十四年,逝世。葬於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三崤山。


    此處《竹書紀年》原文中寫孔甲九年逝世,但是這樣就有差不多六十年的空窗期沒有夏王統治,不知這是不是夏朝的無王時期,因為《竹書紀年》中提到有王與無王合計四百七十一年,但是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實際按照幹支紀年應為四百九十一年,所以嚴重懷疑這是後人加上去的一句話,不過對斷代還是有幫助的。如果是後人所為,那麽無王的說法也值得商榷。總之今天的人們很難相像會沒有人想當夏王,而空置夏王寶座那麽多年。筆者認為應為孔甲三十四年死。因為甲骨文中九和四較接近,如果竹簡掉了幾片都看不出來的,沒有原文無法對照。或許轉抄之時錯漏也未可知。


    那麽如果的確是三十四的話,那麽無王的說法是不是沒有了,其實這裏無王最大可能指的是前任王逝世,而後任王守喪時間一般為三年左右,甚至有的根本沒有指定繼承人,那麽這裏就是無王的時間了,夏朝的大多數君主繼承都有守喪的傳統,所以合起來無王的時間還真不少,當然大多數無王時期,後任王在守喪時期已經掌握權柄,不急著上台。而商朝以後沒有守喪的傳統,湯以後都是王第一年死,第二年就被人繼承了。而夏朝這樣的情況可被定為不孝。


    孔甲在位時的混亂統治被史學家認為決定了夏的結局。這就如同明朝萬曆統治的50年決定了明朝的結局一樣。


    在夏朝的諸侯方國中,商國自上甲微滅有易以後,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自上甲微之後,又經曆了報乙、報丙、報丁、子壬,到主癸時已經70多年了,商國已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國諸侯。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得商國有實力向夏發起挑戰,所以bc1782年,商族又遷迴商丘。子主癸被湯建立商朝後追封為商夔宗。


    二裏頭文化是指以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黃帝時代)和二裏岡文化(商代)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首先發現於洛達廟遺址,但尤其以二裏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裏頭文化,既包含了二裏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裏頭遺址之外具有二裏頭遺址文化特征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麵貌。二裏頭遺址和二裏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二裏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遊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幹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裏鋪,汝州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


    二裏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麵積約3平方公裏,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二裏頭遺址是二裏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遺址。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炎帝)—中原龍山文化(黃帝)—二裏頭夏文化—二裏岡商文化的發展序列得以建立。


    二裏頭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為主。炊器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貯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種罐甕類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構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主要依據陶器的演變,二裏頭文化被劃分為前後相繼的四期;又因以陶器為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異被劃分為數個地方類型。


    二裏頭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裏頭遺址)、區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築則分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麵式建築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規模、葬具和隨葬品也等各有差,顯現出社會的高度分化。農業經濟粟作與稻作並舉,已有高度發達的鑄銅、製造玉石器、製陶和製骨等手工業,最令人矚目的是已掌握了用複合範製造青銅禮器的高超技術。


    二裏頭文化在廣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又向周邊地區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響,成為東亞大陸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後“中國”世界的基礎。


    根據二裏頭遺址的底層於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裏頭文化被分為4期: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紋、細繩紋;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紳士西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紳士西裏並收藏世界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