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帶領伯益和後稷按照疏導的原則規劃黃河流域的水道。
他們完善了水道規劃之後,開始發動民眾,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和人民在一起勞動,挖山掘石,風餐露宿,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裏,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
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麽想迴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迴家,隻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裏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唿,禹隻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禹治水期間,女嬌病故。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
《華陽國誌·巴誌》:“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麵。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嶽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裏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裏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裏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寬廣含堿,田地多是鹽堿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穀地生產的絲、錫、鬆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裏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裏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穀中的野雞,嶧山南麵生產的可用以製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製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淨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
他們完善了水道規劃之後,開始發動民眾,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和人民在一起勞動,挖山掘石,風餐露宿,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裏,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
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窪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後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他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那是他的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麽想迴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迴家,隻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裏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裏,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唿,禹隻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禹治水期間,女嬌病故。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尚書·虞書·益稷》篇雲:“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複往治水。”
《華陽國誌·巴誌》:“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莊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書》所述的,是禹娶塗山氏之女為妻,新婚僅三四天,便出發治水,兒子夏啟呱呱墮地,他沒有見過一麵。孟子說,“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史記》中所載,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現的艱苦卓絕的作風,和間在外治水,無暇顧及家庭,顧及兒女私情。
大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嶽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裏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裏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平治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裏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寬廣含堿,田地多是鹽堿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穀地生產的絲、錫、鬆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裏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裏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穀中的野雞,嶧山南麵生產的可用以製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製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淨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