驩兜見堯帝年老退位,而舜帝位置不穩,慫恿共工部落再次反叛,不服舜的統領。而驩兜統領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三苗獨立出來,不再奉聯盟號令。


    舜乃整軍振旅,平定了共工部落和三苗部落的叛亂。之後把共工部落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三苗首領驩兜和一部分三苗百姓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大部分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危姓由此而來。將治水失敗的鯀流放到徐州的羽山以改變東夷的風俗。天下人都悅服了。


    注意:這種流放是與部族一起的流放,類似於分封,但分封多在中原腹地,而流放則多封在中原人看來的蠻荒地帶。所以當時的蠻荒現在都是內地。所以所謂各夷族戎狄實際僅為地域分別,人種甚至文化上都沒有太大差別。地域歧視使得蠻荒向往中原文明,而遠離中原也使得其無法掌握中原的最先進技術,所以漸失其文明特性。加上環境艱苦,有性命之憂,其文明持續性也受到考驗,一場戰爭就會使得文明成果付之東流。


    當時,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隻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舜帝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此時禹已經長大成人,不斷地研究父親的治水資料,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希望自己能夠完成這一大業,因此聞於鄉裏。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禹妻女嬌(出身塗山氏部落即有媧氏部族)。《呂氏春秋·音初》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大戴禮記·帝係篇》載:“禹娶塗山氏,塗山氏之子曰女蟜氏,產啟。”《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說:“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司馬貞索隱:“《係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女嬌”、“女趫”。


    “塗山”即“三塗山”,在今洛陽市嵩縣西南5公裏。這裏正是有媧氏居住的地區。因“塗山氏”為有媧氏後裔居住在三塗山的一個支族,故以地名稱之為“塗山氏”,之前的西陵氏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黃帝妻“嫘祖”和禹妻“塗山氏”均為有媧氏之女。這也說明有媧氏與黃帝族世代為婚。


    有一天舜帝來征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


    bc2310年,舜帝招見了禹。同時接見的還有舜帝的大臣皋陶(葛天氏的後裔)。


    舜帝說:“禹!你談談治水的意見吧!”


    禹拜謝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饑寒將迫。


    我計劃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將沿途獲取的鳥獸送給民眾,作為他們參加治水的酬勞;疏通主要的河流,使大水流進東海;疏通平原上的積水,使平原上的水都流進大河;鼓勵民眾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和肉食。”


    舜帝很滿意,禹受命主持治水的全權事宜。因為治水所要運用的人力物力不亞於一場戰爭,所以繼承父親的崇伯之位,並被任命為司空要職。司空即黃帝時的冬官,主管工程建設,與後世的三公之一的司空不可同日而語。相當於工部尚書,但由於治水重任而地位崇高而責任重大,一般人都不敢接任這一職位。此時禹才年滿18歲。禹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知道這是一個重大的職責,不敢懈怠分毫。舜帝同時派伯益(皋陶之子,大約為十六歲左右,主要協助開辟江河)和後稷(名棄,主要負責後勤和農業事宜)兩位賢臣和他一道,協助他的工作。後稷在農業方麵成績卓著,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之後,與益、後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各地。


    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測量工具對黃河流域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


    就這樣,禹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


    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禹采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此時氣候進入洪水之後的平穩期,海平麵的下降已經非常明顯。大禹的疏導是建立在海水消退基礎上的有效方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紳士西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紳士西裏並收藏世界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