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珠溪鎮是個大場(集市),在資中和資陽中間,北邊經碑記溝、豐裕、迎接鎮可以到資陽;東南過高樓場、團魚口、板栗埡通資中;向東翻過茶花坪山,沿著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可以到走馬場;往西有條五、六尺的大路,走四、五個鍾頭就是龍結。珠溪河穿鎮而過,經三江口,出順河場跟沱江匯合,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團轉鄉壩(周圍農村)更是人多地廣,土質肥沃,稻、麥、黍、薯應時生長,桃、李、杏、桔隨季成熟;因而珠溪鎮曆來物庶人豐,商賈雲集,有“小資中”之謂。
小鎮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茶花坪山像副巨大的屏風橫在東邊,翻過山頂順到(著)斜坡下去,種了大片的梨樹,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滿山的梨樹雪白一片,微風吹來,落英繽紛,跟下雪一樣,硬是巴適(好)得很;茶花坪對麵,是雞公山和碉堡山,跟茶花坪不一樣,上頭光寶寶(光禿禿)的,隻有些雜草灌木野藤之類,連棵像樣的樹都沒得;水,自然是清澈秀麗的珠溪河,蜿蜒逶迤,順到河道從龍結一路過來,在雞公山、碉堡山和茶花坪山的中間川流而下,向三江口去了。
碉堡山腳底下,有條二、三尺寬的土路,順到土路走進珠溪鎮,就是上街(音gai,下同)子,沿著上街子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一路往下,分別是中街子、下街子、正街子,兩邊茶肆酒樓林立,商鋪煙館排列,絲綢、布匹、茶葉、煙草應有盡有,油鹽柴米、鍋碗瓢盆、家居雜貨、農具生資一應俱全。到下街子頭上,一座石橋橫跨珠溪河兩岸,橋名無考,老百姓把它喊成大橋。過了大橋,街道一分為二,往左有個小坡,下去是順河街——珠溪鎮的菜市場,一年四季,團轉鄉壩的瓜蔬果菜熟了,就有人籮篼挑、背篼背來到這裏,賣了錢換迴鹽巴、洋油、洋火之類;往右是正街子,正街子很短,不過百十步,下接豬市壩,上連田壩街,兩旁也有些飯館、茶館商鋪,隻是稀稀拉拉的不如中街子跟下街子多。
豬市壩,顧名思義,就是買賣生豬的地方,但這裏不光買賣生豬,牛、羊、馬、驢都在這裏買賣,到了逢場天,牛鳴馬嘶,豬拱羊叫,人聲喧嘩,熱鬧非凡,牛屎馬溺遍地都是,臭氣熏天。兔子和狗卻不在這裏,跟雞、鴨、鵝另有一市,就是從正街子拐彎,沿著去豬市壩的相反方向,過了仁珠橋繞迴來,到欄杆市街。欄杆市街分為上下兩截,上半截就是買賣雞、鴨、鵝、兔等家禽畜牲和各種蛋的地方;下半截是幾家鐵匠鋪,不分晝夜的燒紅了爐子,把一塊塊通紅的生鐵敲得叮叮當當,最後變成鋤頭、釘耙、鐮刀、菜刀之類,擺到門口賣了。從欄杆市順到青台階下來,又迴到上街子了。除了這幾條較大的街道,還有些交錯縱橫的小巷胡同,把街道聯通起來。
每到逢場天,方圓十裏、八裏的佃農糧戶、地主老財從四麵八方湧進來,使寬闊的街道顯得擁擠起來,推雞公車的,拉架架車的,坐滑杆的,走路的,背背篼的、挑籮篼的,打甩手(空手)的,各色人等,摩肩接踵,揮汗成雨,人聲鼎沸,一派熱鬧景象。街上的生意人,自然不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在自己店鋪門前擺出案板,把自己得意的東西放到上頭,吸引來往的行人;小商小販則見縫插針,於案板的空隙間,在地上鋪了竹席草甸,擺些零敲碎打的東西,扯起喉嚨大聲叫賣。
上街子進場口不遠,有道青石板鋪成的石階通到欄杆市,石階走到一半,左右兩邊各有一棟大房子,左邊是鎮公所,右邊是一棟三進三落的大院。大院麵南背北,前低後高,門前有幾級青石階,兩邊種了幾籠斑竹;上了青台階從大門進去,左邊是門房,裏麵常年坐到個看門的老頭;右邊是轎廳,門口擺著一台精致的滑竿;再往裏麵是天井,天井很寬,有假山花台魚池,兩邊有五六間廂房。正對大門是堂屋,穿過堂屋後門,又有青石階和跟後麵的天井相連,格局和前院頭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最後麵正對天井的房間,是個佛堂,供的白衣觀音,平日裏香煙繚繞,木魚篤篤。整個大院紅牆青瓦,畫簷雕欄,結構精巧,氣勢恢弘,甚是壯觀。這裏原來是林秀才的老房子,林秀才的後人不爭氣,好吃懶做,推牌九、耍戳牌、下館子、抽大煙,坐吃山空,不僅買光了家裏百十畝田土,連這老房子也遭龍結來的羅三爺連哄帶詐買了去。
羅三爺姓羅名道方,現年四十二歲,龍結人,父早亡,弟兄三個。大老倌(大哥)道恆,早年在川軍當團長,打過幾仗,立了些戰功,後來從政,當了資陽縣長,現在是資中專區行署專員,住到資中;二老倌(二哥)道元,也是當兵的,一直在西康,宛平事變後,跟到部隊出了川,再也沒得消息了。隻有羅三爺在龍結老家侍奉老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也就是道恆大爺當資陽縣長的第三年,羅道方羅三爺帶著寡母羅章氏跟一家人來到珠溪河安了家——龍結畢竟太偏了——到現在已經七年了。羅三爺從小聰敏,上過私塾,能寫會算,為人狡黠多計,來珠溪河後,在大老倌的幫襯下,開了個綢緞莊,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經有三個綢緞莊、一個茶樓、四家煙館,成了珠溪河的有錢人家。
這天早上,羅三爺早早起來,梳洗完畢,到後院佛堂跟老太太請了安,來到前麵廂房吃完飯出來,跟班羅才早就伺候好了滑杆。其實珠溪鎮不算大,走路出去辦事也花不了好多時間,但羅三爺要排場,硬是花錢雇了台私人滑杆,於是有外人開玩笑說,羅三爺上個茅司(茅房)都要坐滑杆。羅三爺聽說,也不惱火,心裏還有些得意;在他心目中,有兩樣東西是頂頂重要的:首先是麵子,不論做啥子事,都不能臊了他羅家的皮(丟了羅家的臉),有錢人就要有有錢人的排場;其次是規矩,他認為,自己至始至終是個規矩的生意人,雖然大老倌是資中行署專員,但生意人做事必須依生意人的規矩,他想要的東西,從來都是巧取,絕不依仗大老倌的權勢豪奪。巧取隻能說明自己聰明、有本事,要是仗著哥老倌的權勢豪奪,遭人罵一聲棒老二(土匪),還不羞死先人?
羅三爺有點胖,穿了件淡紫色薄棉長袍,外頭是黑底紅花描金杭綢大褂,胸口膛上掛了塊西洋懷表,腳上穿一雙千層底緞麵圓口布鞋,頭發梳得油光錚亮,怕是蒼蠅爬上去也要打滑——這身打扮,在當時的珠溪河,還是十分打眼(顯眼、紮眼)的,但羅三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滑杆出了大門,下青石階的時候,前頭轎夫喊了一句:夕陽坡!後麵轎夫接著一句:慢慢梭!走了兩步,前頭又喊:滑竿兒慢慢抬。後麵接:一步一步來。
四川多山,滑杆是一種很好的行腳工具;抬滑杆講究喊號子,前唿後應,相互提醒。比方說,前頭有個氹氹(坑),前麵的轎夫就喊:“前麵亮晃晃。”後麵接:“地下水氹氹。”前麵喊:“說滑就滑。”後麵接:“踩穩再踏。”如果路直,前麵喊:“大路一條線。”後麵接:“跑得馬來射得箭。”如果拐彎,前麵就喊:“彎彎拐拐龍燈路。”後麵接:“搖搖擺擺走幾步” ,或者“前麵一個坑;後麵會小心。前麵一個洞;踩到腳會痛。天上一枝花;地下屎一(音pa。)”等等,不一而足,看到啥子喊啥子。如果遇到逢場天擁擠,喊的就簡單多了,大多會喊:“讓一下,讓一下,糞桶落衣裳。” 意思是,自己是挑大糞的,小心別沾了衣裳,人們聽了,多半會讓出一條路來;或者是“來了來了,扁擔撞背嘍。”,也有二不掛五(不三不四)的轎夫會喊:“來了來了,奶奶撞背嘍”。
喊號子除了相互提醒外,還有個作用,就是給轎夫自己提勁。所以羅三爺雖然胖點,但兩個轎夫嘴巴上喊著號子,還是很輕鬆,閃閃悠悠下了青台階,順到上街子下來;羅三爺四平八穩的坐到滑杆上,時不時向跟人打個招唿。
滑杆在下街子溢香居茶館門口停下來,羅三爺下來進了茶館,茶館幺師(夥計)迎上來說道:“喲喲喲,今天吹的啥子仙風哦,把羅三爺吹來了,來來來,樓上請。”
其實,羅三爺昨天就喊羅才來定好了房間,幺師是曉得的,他這樣說,是迎客的客套。羅三爺正要上樓,那邊堂子裏有人喊道:“喲,羅三爺來了索,老板,來碗茶!”
羅三爺抬起腦殼(頭)看到珠溪河袍哥舵把子七爺,連忙拱手喊道:“喲,七爺,不消(用)了,今天我有客人,謝了哈,你慢慢喝,等你有空,我請你喝茶。”
兩個人客套幾句,羅三爺才上了樓,來到一個臨街的雅間,裏麵坐了三個人,其中一個穿軍裝的,姓馬,叫馬林河,原來是道恆大爺的勤務兵,跟了道恆大爺十五、六年,前幾天才派到珠溪河,當了珠溪河治安隊長。另外兩個,一個稱為陳幺爸,四十出頭樣子,一個喊作曾大爺,年紀大點,六十來歲,臉上有幾個麻子,都是羅三爺幾年的好朋友。這三個就是羅三爺今天請喝茶的客人。
幾個人見麵,客套幾句坐下來,羅三爺提議打幾盤戳牌混手,其他三個自然沒得二話。四個人講好規矩,邊擺龍門陣邊打牌。
羅三爺這盤牌不錯,摸了三天、兩地、三和、漏人牌,紅黑點子也好,打個三番牌,應該沒得問題,順好牌,漫不經心的說道:“馬隊長行伍出身,又見過世麵,對時局看得透,依你看,跟東洋人這一仗,啥子時候能打煞角(音saguo,結束)?”
馬隊長打出一對斧頭,看了陳幺爸、曾大爺兩個一眼,說道:“這個說不好,就眼下來看,東洋人兇(厲害)一點,隻不過畢竟是小國家,後勁不足,但我們想一下把它打出去,也沒得那麽容易,所以短時間內煞不了角(結束不了),可能還要打幾年。”
羅三爺歎了口氣,道:“唉,這啷個得了,該不會打到這裏來哈?”
馬隊長笑道:“這個倒不大可能,要是當真打到這裏,中國也差不多亡國了。”
陳幺爸這盤是閑家,正在卷葉子煙,聽羅三爺說起時局,笑道:“羅三爺,你硬是鹹吃蘿卜淡操心,管那麽多做啥子,東洋人打起來,有蔣總裁的人抵到(抵擋),即便是蔣總裁的人抵不到(抵擋不住),打到珠溪河來了,我們還可以跑噻。你羅三爺有的是錢,跑到哪裏還不是一樣吃香喝辣。”
這幾句話說的當真大膽,要是換了外人,陳幺爸萬萬不敢這樣說話,遭扣上頂“破壞抗戰”的帽子可不是好耍的,輕的花點錢了事,重的,嘿嘿,那就不曉得啥子後果,坐勞是它,砍腦殼也是它。陳幺爸早曉得羅三爺跟馬隊長的關係,才敢這樣說話。
羅三爺嗬嗬笑道:“還是幺爸心寬,想得開啊。不過話說迴來,幺爸說得也對,現在而今眼目下(目前),說啥子都是虛的,隻有硬大洋才是真的。”接著問馬隊長,道。“馬隊長來珠溪河,有啥子打算沒得?我曉得在部隊是蠻清苦的。”
馬隊長當然曉得羅三爺問的是他本職以外的事,笑了笑,道:“暫時沒得啥子打算,三爺要有好路子,指點指點,我也可以試一下噻。”
馬隊長說的是實話,他心裏頭也清楚,道恆大爺把自己派下來,除了有件大事情要自己去辦,另外一層意思也是看到自己跟了他這麽多年,沒得功勞也有苦勞,給自己這個機會,在下頭撈幾個錢;現在當官的,哪個(誰)不想方設法撈錢?但具體啷個弄法,怕是還要靠羅三爺這些地頭蛇幫忙,否則自己人生地不熟,就是想弄點事做,恐怕也是老虎吃天——找不到地方下口。
羅三爺算了算桌子上的牌,打出五和五擺到自己跟前,道:“夠了,四番牌。”
曾大爺跟馬隊長各人拿出十幾塊錢,推給羅三爺。羅三爺收了,對馬隊長說道:“好路子暫時沒得,等有的時候再說。”
曾大爺跟陳幺爸兩個陰倒(暗中)笑了,他們太了解羅三爺了,他既然這樣子說,肯定是已經有了名堂,隻是這個龜兒子肚皮裏彎彎腸子太多,有啥子事一般不直接說出來,等旁人幫他說;如果旁人硬是不開竅,他也隻會不顯山、不露水的,把話題引到他想說的上麵去。這兩個跟他好幾年交情,當然曉得這點,曾大爺笑道:“羅三爺硬是鬼名堂多,這裏又沒得外人,有啥子事你就明說,搞那麽多彎彎拐拐的做啥子?難怪萬老四一天到晚說你娃娃不耿直。”
羅三爺也不惱火,笑罵道:“曾麻子,你龜兒子把話講清楚,老子哪點不耿直了?”
曾大爺笑道:“你耿直個屁,說話吞吞吐吐的,跟羊子屙屎一樣。”
兩個人打了幾句嘴巴仗,羅三爺才轉向馬隊長,慢條斯理的說:“其實這個事情說出來也沒得啥子:中街子有個兩層樓的店麵,位置巴適得很,如果盤(買)過來整個煙館,生意肯定會好的打湧堂(意為非常好)。不曉得馬隊長有意思沒得。”
曾大爺看了陳幺爸一眼,心裏都曉得啷個迴事了:原來羅三爺看上了中街子朱大娃一棟兩層樓、帶店麵的房子,一直想盤過來開個煙館;但那是朱大娃祖輩裏傳下來的,哪裏肯賣,任憑羅三爺好話說盡,口水說幹,朱大娃就是高矮不動心,死活不鬆口;弄點花樣吧,又怕瞞不過朱大娃的叔叔朱幺爺,生出別的事來,羅三爺隻好幹瞪眼。現在馬隊長來了,肯定是想借馬隊長之手,把它弄過來。伸別人的手去逮幹黃鱔(蛇),正是他羅三爺的一貫做法。
馬隊長初來乍到,不曉得其中內情,但也不是憨包兒,問道:“三爺,既然那個店麵那麽好,你啷個不把它盤過來?”
羅三爺苦笑道:“我當然想啊,隻是弄不過來啊。”
於是把其中的難處一五一十跟馬隊長說了。馬隊長聽了,有些吃驚,道:“還有這種事?啥子人那麽不開眼?三爺花錢盤他的店麵,那是看得起他,他還敢穩起?簡直是笑話了。這個事情小事一樁,包到我身上,馬某人幫你辦了。”
這馬隊長從十七歲那年開始當兵,頗有些爛丘八(兵痞)脾氣,加上跟了道恆大爺那麽多年,大小事情也見了一些,一聽還有人敢不給道恆大爺親兄弟的麵子,當場大包大攬,要幫羅三爺出這個頭。
陳幺爸、曾大爺同時看了馬隊長一眼,心想:啥子事情你都沒弄清楚,就包到你身上,也不怕牛皮吹破了補不起來。羅三爺哈哈一笑,道:“馬隊長誤會了,現在不是我想要那個店麵,我是純粹幫你打算。你放寬心,那個店麵你要是弄下來,完全是你的,我羅三保證不沾一絲一毫,連股都不占一份。”
這番話倒是有些出乎陳幺爸、曾大爺兩個的預料,他們曉得羅三爺彎彎腸子雖然不少,但曆來說話算話,即使錯了或者他吃了虧,也一定會照辦,算得上說一不二。陳幺爸跟曾大爺算準了羅三爺會借馬隊長的手,把那個店麵弄過來,自己占些股份,馬隊長丘八出身,肯定不得(不會)自己打理,到時候脫不了請羅三爺主事,一來二往,這個店麵就算他羅三爺的了。要曉得,羅三爺不僅是無利不起早,而且,利小了都不起早。完全幫別人打算,顯然不是羅三爺的性格。
羅三爺看到兩個人的表情,曉得他們想些啥子,心想:我羅三爺的算盤都讓你們猜到了,老子還有啥子搞頭?但表麵上依舊笑嘻嘻的,對馬隊長說:“說實話,我現在手頭的生意也不算少,那個店麵對我來說,是三十晚上的兔兒——有它不多,無它也不少,我是想到馬隊長你才來珠溪河,格外的生意不好做,把它盤(買)過來開個煙館,弄兩個外水錢(外快),還是蠻不錯的。但是這件事有個難處,朱大娃倒沒得啥子,老實人一個,你要讓他方,他不敢圓,喊他攆雞,他不敢打狗;麻煩在他幺叔(最小的叔叔)那裏,他幺叔叫朱叔廣,外號莽哥,很有些二杆子(愣頭青)脾氣,人又生得精,惹煩了怕是不好收拾。”
馬隊長楞了一下,問道:“他幺叔?啥子來頭?”
羅三爺笑道:“也沒得啥子來頭,我沒有跟他打過啥子交道,好多事情是聽來的,曾麻子跟幺爸是本地人,你們給馬隊長擺擺這個朱幺爺的龍門陣吧。”
曾大爺笑笑,接過羅三爺的話頭,說道:“嗬嗬,說起這個朱幺爺,那硬是有些龍門陣擺:祖上跑過馬幫,掙下些家產,也算得上有錢人家,到他老漢兒(父親)那一代,就開始敗了。朱幺爺是小房(最小的姨太太)生的,比他侄兒朱大娃還要小十一、二歲,三歲死了親娘,十歲那一年,屋頭(家裏)不曉得招了啥子,大娘、二娘、老漢兒也先後得病死了——本來有個同父不同母的哥老倌,死得比他老漢還早,寡嫂年輕,跟一個跑灘匠(四處流浪的人)跑了——可憐一大家人,隻剩了他跟他侄兒兩個。好在他老漢兒死的時候,他侄兒已經長大成人,接(娶)了婆嬢,又從資中學了門手藝,有能力照顧他了。但朱幺爺卻認為自己是老輩子(長輩),哪能讓小輩照顧?把老漢兒留下來的老房子給了侄兒,自己一天到晚在街上打爛仗(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當扒二哥,從來不肯讓侄兒接濟一點。”
說到這裏,曾大爺喝了口茶,繼續道:“要說起來,這個朱幺爺人還是不錯的,言語不多,隻要不惹到他,啥子時候都是一副笑模樣,平時街上哪個要是有點事,喊一聲‘莽哥,幫我做點啥子’,他總是‘哎,要得嘛’答應一聲,二話不說就去,街上人都說莽哥認黃認教(意為通情達理);但要是把他惹煩了,那是天王老子也不怕,真敢跟你拿命來拚。街上的張三娃不就是遭他砍了五、六刀,好幾個月下不了床,那年他才十六歲;後來張三娃逢人就說,這個朱幺爺惹不得,心腸太寡毒(歹毒、狠)了,會死人的。還有一迴,高樓場來了賣魚的四弟兄,賣完魚,在館子(飯店)裏喝了點酒,言語間衝了幾句殼子(吹了幾句牛皮),別人聽了也就聽了,喝了酒打胡亂說,哪個會去計較。偏偏朱幺爺莽(魯莽、傻)性發作,上去要人拿個言語(要個說法)。吵了幾句雙方就動了手,朱幺爺一個打四個,結果你猜啷個了,朱幺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傷得不輕,那四弟兄更慘,遭打來趴起(趴下),又遭朱幺爺的幾個爛仗兄弟夥狠狠捶了一頓,再也沒有來過珠溪河。”
曾大爺說得起勁,馬隊長聽得入神,突然,聽到窗子外頭有人喊:“逮扒二哥,逮扒二哥!”
羅三爺推開窗子,三個湊過去看個究竟:隻見樓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二十一、二歲的小個子,像泥鰍一樣在人縫中鑽來鑽去,一哈兒就看不到人了。
關好窗子重新坐下,馬隊長問道:“這就是那個朱幺爺?”
陳幺爸笑了笑,道:“不是的,這個是張耗兒,朱幺爺的貼心豆瓣(心腹、鐵哥們),也是個扒二哥。我接到曾大爺的說吧。其實,惹到朱幺爺本人還不大要緊,隻要不是惹煩了,他還跟你講點道理;但要是惹了他侄兒,不管他侄兒有理無理,也不管你是天王老子,他都跟你不認黃。上迴萬四爺喝了酒,因為點小事,扇了朱大哥兩耳光,朱幺爺當時就毛(火)了,晚上拿了一堆火炮兒(鞭炮),劈裏啪啦在萬四爺家門口放了半夜(資中風俗,人死了要放鞭炮,叫落氣炮),還把萬四爺堆柴的偏偏(簡易棚子)拿洋火點了,放出話來,說要燒了萬四爺一家。萬四爺莫法,找朱大娃又是賠禮又是道歉,最後還是請李三爺出麵,好說歹說才算了。要說萬四爺也有些勢力吧,拿這樣的爛仗也是莫法,怕一個弄不好,朱幺爺當真辦起蠻(發起狠)來,鬧出個人命官司,那才真正是貓兒抓蓑衣——脫不了爪爪(音zao)。”
羅三爺笑了笑,接過陳幺爸的話頭,對馬隊長說:“你說我們這些人家有業的,跟他一個爛仗、扒二哥去鬧,哪裏鬧得出個贏來?再說,朱幺爺還是嗨皮(嗨了袍哥的人),怕弄他狠了,七爺臉上不好看。所以,這個事情你要想好了,不要到時候羊肉沒有吃到,沾了一身騷。”
珠溪鎮是個大場(集市),在資中和資陽中間,北邊經碑記溝、豐裕、迎接鎮可以到資陽;東南過高樓場、團魚口、板栗埡通資中;向東翻過茶花坪山,沿著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可以到走馬場;往西有條五、六尺的大路,走四、五個鍾頭就是龍結。珠溪河穿鎮而過,經三江口,出順河場跟沱江匯合,水陸交通極為便利;團轉鄉壩(周圍農村)更是人多地廣,土質肥沃,稻、麥、黍、薯應時生長,桃、李、杏、桔隨季成熟;因而珠溪鎮曆來物庶人豐,商賈雲集,有“小資中”之謂。
小鎮依山傍水,風景宜人:茶花坪山像副巨大的屏風橫在東邊,翻過山頂順到(著)斜坡下去,種了大片的梨樹,每到春暖花開時節,滿山的梨樹雪白一片,微風吹來,落英繽紛,跟下雪一樣,硬是巴適(好)得很;茶花坪對麵,是雞公山和碉堡山,跟茶花坪不一樣,上頭光寶寶(光禿禿)的,隻有些雜草灌木野藤之類,連棵像樣的樹都沒得;水,自然是清澈秀麗的珠溪河,蜿蜒逶迤,順到河道從龍結一路過來,在雞公山、碉堡山和茶花坪山的中間川流而下,向三江口去了。
碉堡山腳底下,有條二、三尺寬的土路,順到土路走進珠溪鎮,就是上街(音gai,下同)子,沿著上街子青石板鋪成的街道一路往下,分別是中街子、下街子、正街子,兩邊茶肆酒樓林立,商鋪煙館排列,絲綢、布匹、茶葉、煙草應有盡有,油鹽柴米、鍋碗瓢盆、家居雜貨、農具生資一應俱全。到下街子頭上,一座石橋橫跨珠溪河兩岸,橋名無考,老百姓把它喊成大橋。過了大橋,街道一分為二,往左有個小坡,下去是順河街——珠溪鎮的菜市場,一年四季,團轉鄉壩的瓜蔬果菜熟了,就有人籮篼挑、背篼背來到這裏,賣了錢換迴鹽巴、洋油、洋火之類;往右是正街子,正街子很短,不過百十步,下接豬市壩,上連田壩街,兩旁也有些飯館、茶館商鋪,隻是稀稀拉拉的不如中街子跟下街子多。
豬市壩,顧名思義,就是買賣生豬的地方,但這裏不光買賣生豬,牛、羊、馬、驢都在這裏買賣,到了逢場天,牛鳴馬嘶,豬拱羊叫,人聲喧嘩,熱鬧非凡,牛屎馬溺遍地都是,臭氣熏天。兔子和狗卻不在這裏,跟雞、鴨、鵝另有一市,就是從正街子拐彎,沿著去豬市壩的相反方向,過了仁珠橋繞迴來,到欄杆市街。欄杆市街分為上下兩截,上半截就是買賣雞、鴨、鵝、兔等家禽畜牲和各種蛋的地方;下半截是幾家鐵匠鋪,不分晝夜的燒紅了爐子,把一塊塊通紅的生鐵敲得叮叮當當,最後變成鋤頭、釘耙、鐮刀、菜刀之類,擺到門口賣了。從欄杆市順到青台階下來,又迴到上街子了。除了這幾條較大的街道,還有些交錯縱橫的小巷胡同,把街道聯通起來。
每到逢場天,方圓十裏、八裏的佃農糧戶、地主老財從四麵八方湧進來,使寬闊的街道顯得擁擠起來,推雞公車的,拉架架車的,坐滑杆的,走路的,背背篼的、挑籮篼的,打甩手(空手)的,各色人等,摩肩接踵,揮汗成雨,人聲鼎沸,一派熱鬧景象。街上的生意人,自然不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在自己店鋪門前擺出案板,把自己得意的東西放到上頭,吸引來往的行人;小商小販則見縫插針,於案板的空隙間,在地上鋪了竹席草甸,擺些零敲碎打的東西,扯起喉嚨大聲叫賣。
上街子進場口不遠,有道青石板鋪成的石階通到欄杆市,石階走到一半,左右兩邊各有一棟大房子,左邊是鎮公所,右邊是一棟三進三落的大院。大院麵南背北,前低後高,門前有幾級青石階,兩邊種了幾籠斑竹;上了青台階從大門進去,左邊是門房,裏麵常年坐到個看門的老頭;右邊是轎廳,門口擺著一台精致的滑竿;再往裏麵是天井,天井很寬,有假山花台魚池,兩邊有五六間廂房。正對大門是堂屋,穿過堂屋後門,又有青石階和跟後麵的天井相連,格局和前院頭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最後麵正對天井的房間,是個佛堂,供的白衣觀音,平日裏香煙繚繞,木魚篤篤。整個大院紅牆青瓦,畫簷雕欄,結構精巧,氣勢恢弘,甚是壯觀。這裏原來是林秀才的老房子,林秀才的後人不爭氣,好吃懶做,推牌九、耍戳牌、下館子、抽大煙,坐吃山空,不僅買光了家裏百十畝田土,連這老房子也遭龍結來的羅三爺連哄帶詐買了去。
羅三爺姓羅名道方,現年四十二歲,龍結人,父早亡,弟兄三個。大老倌(大哥)道恆,早年在川軍當團長,打過幾仗,立了些戰功,後來從政,當了資陽縣長,現在是資中專區行署專員,住到資中;二老倌(二哥)道元,也是當兵的,一直在西康,宛平事變後,跟到部隊出了川,再也沒得消息了。隻有羅三爺在龍結老家侍奉老娘。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也就是道恆大爺當資陽縣長的第三年,羅道方羅三爺帶著寡母羅章氏跟一家人來到珠溪河安了家——龍結畢竟太偏了——到現在已經七年了。羅三爺從小聰敏,上過私塾,能寫會算,為人狡黠多計,來珠溪河後,在大老倌的幫襯下,開了個綢緞莊,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已經有三個綢緞莊、一個茶樓、四家煙館,成了珠溪河的有錢人家。
這天早上,羅三爺早早起來,梳洗完畢,到後院佛堂跟老太太請了安,來到前麵廂房吃完飯出來,跟班羅才早就伺候好了滑杆。其實珠溪鎮不算大,走路出去辦事也花不了好多時間,但羅三爺要排場,硬是花錢雇了台私人滑杆,於是有外人開玩笑說,羅三爺上個茅司(茅房)都要坐滑杆。羅三爺聽說,也不惱火,心裏還有些得意;在他心目中,有兩樣東西是頂頂重要的:首先是麵子,不論做啥子事,都不能臊了他羅家的皮(丟了羅家的臉),有錢人就要有有錢人的排場;其次是規矩,他認為,自己至始至終是個規矩的生意人,雖然大老倌是資中行署專員,但生意人做事必須依生意人的規矩,他想要的東西,從來都是巧取,絕不依仗大老倌的權勢豪奪。巧取隻能說明自己聰明、有本事,要是仗著哥老倌的權勢豪奪,遭人罵一聲棒老二(土匪),還不羞死先人?
羅三爺有點胖,穿了件淡紫色薄棉長袍,外頭是黑底紅花描金杭綢大褂,胸口膛上掛了塊西洋懷表,腳上穿一雙千層底緞麵圓口布鞋,頭發梳得油光錚亮,怕是蒼蠅爬上去也要打滑——這身打扮,在當時的珠溪河,還是十分打眼(顯眼、紮眼)的,但羅三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滑杆出了大門,下青石階的時候,前頭轎夫喊了一句:夕陽坡!後麵轎夫接著一句:慢慢梭!走了兩步,前頭又喊:滑竿兒慢慢抬。後麵接:一步一步來。
四川多山,滑杆是一種很好的行腳工具;抬滑杆講究喊號子,前唿後應,相互提醒。比方說,前頭有個氹氹(坑),前麵的轎夫就喊:“前麵亮晃晃。”後麵接:“地下水氹氹。”前麵喊:“說滑就滑。”後麵接:“踩穩再踏。”如果路直,前麵喊:“大路一條線。”後麵接:“跑得馬來射得箭。”如果拐彎,前麵就喊:“彎彎拐拐龍燈路。”後麵接:“搖搖擺擺走幾步” ,或者“前麵一個坑;後麵會小心。前麵一個洞;踩到腳會痛。天上一枝花;地下屎一(音pa。)”等等,不一而足,看到啥子喊啥子。如果遇到逢場天擁擠,喊的就簡單多了,大多會喊:“讓一下,讓一下,糞桶落衣裳。” 意思是,自己是挑大糞的,小心別沾了衣裳,人們聽了,多半會讓出一條路來;或者是“來了來了,扁擔撞背嘍。”,也有二不掛五(不三不四)的轎夫會喊:“來了來了,奶奶撞背嘍”。
喊號子除了相互提醒外,還有個作用,就是給轎夫自己提勁。所以羅三爺雖然胖點,但兩個轎夫嘴巴上喊著號子,還是很輕鬆,閃閃悠悠下了青台階,順到上街子下來;羅三爺四平八穩的坐到滑杆上,時不時向跟人打個招唿。
滑杆在下街子溢香居茶館門口停下來,羅三爺下來進了茶館,茶館幺師(夥計)迎上來說道:“喲喲喲,今天吹的啥子仙風哦,把羅三爺吹來了,來來來,樓上請。”
其實,羅三爺昨天就喊羅才來定好了房間,幺師是曉得的,他這樣說,是迎客的客套。羅三爺正要上樓,那邊堂子裏有人喊道:“喲,羅三爺來了索,老板,來碗茶!”
羅三爺抬起腦殼(頭)看到珠溪河袍哥舵把子七爺,連忙拱手喊道:“喲,七爺,不消(用)了,今天我有客人,謝了哈,你慢慢喝,等你有空,我請你喝茶。”
兩個人客套幾句,羅三爺才上了樓,來到一個臨街的雅間,裏麵坐了三個人,其中一個穿軍裝的,姓馬,叫馬林河,原來是道恆大爺的勤務兵,跟了道恆大爺十五、六年,前幾天才派到珠溪河,當了珠溪河治安隊長。另外兩個,一個稱為陳幺爸,四十出頭樣子,一個喊作曾大爺,年紀大點,六十來歲,臉上有幾個麻子,都是羅三爺幾年的好朋友。這三個就是羅三爺今天請喝茶的客人。
幾個人見麵,客套幾句坐下來,羅三爺提議打幾盤戳牌混手,其他三個自然沒得二話。四個人講好規矩,邊擺龍門陣邊打牌。
羅三爺這盤牌不錯,摸了三天、兩地、三和、漏人牌,紅黑點子也好,打個三番牌,應該沒得問題,順好牌,漫不經心的說道:“馬隊長行伍出身,又見過世麵,對時局看得透,依你看,跟東洋人這一仗,啥子時候能打煞角(音saguo,結束)?”
馬隊長打出一對斧頭,看了陳幺爸、曾大爺兩個一眼,說道:“這個說不好,就眼下來看,東洋人兇(厲害)一點,隻不過畢竟是小國家,後勁不足,但我們想一下把它打出去,也沒得那麽容易,所以短時間內煞不了角(結束不了),可能還要打幾年。”
羅三爺歎了口氣,道:“唉,這啷個得了,該不會打到這裏來哈?”
馬隊長笑道:“這個倒不大可能,要是當真打到這裏,中國也差不多亡國了。”
陳幺爸這盤是閑家,正在卷葉子煙,聽羅三爺說起時局,笑道:“羅三爺,你硬是鹹吃蘿卜淡操心,管那麽多做啥子,東洋人打起來,有蔣總裁的人抵到(抵擋),即便是蔣總裁的人抵不到(抵擋不住),打到珠溪河來了,我們還可以跑噻。你羅三爺有的是錢,跑到哪裏還不是一樣吃香喝辣。”
這幾句話說的當真大膽,要是換了外人,陳幺爸萬萬不敢這樣說話,遭扣上頂“破壞抗戰”的帽子可不是好耍的,輕的花點錢了事,重的,嘿嘿,那就不曉得啥子後果,坐勞是它,砍腦殼也是它。陳幺爸早曉得羅三爺跟馬隊長的關係,才敢這樣說話。
羅三爺嗬嗬笑道:“還是幺爸心寬,想得開啊。不過話說迴來,幺爸說得也對,現在而今眼目下(目前),說啥子都是虛的,隻有硬大洋才是真的。”接著問馬隊長,道。“馬隊長來珠溪河,有啥子打算沒得?我曉得在部隊是蠻清苦的。”
馬隊長當然曉得羅三爺問的是他本職以外的事,笑了笑,道:“暫時沒得啥子打算,三爺要有好路子,指點指點,我也可以試一下噻。”
馬隊長說的是實話,他心裏頭也清楚,道恆大爺把自己派下來,除了有件大事情要自己去辦,另外一層意思也是看到自己跟了他這麽多年,沒得功勞也有苦勞,給自己這個機會,在下頭撈幾個錢;現在當官的,哪個(誰)不想方設法撈錢?但具體啷個弄法,怕是還要靠羅三爺這些地頭蛇幫忙,否則自己人生地不熟,就是想弄點事做,恐怕也是老虎吃天——找不到地方下口。
羅三爺算了算桌子上的牌,打出五和五擺到自己跟前,道:“夠了,四番牌。”
曾大爺跟馬隊長各人拿出十幾塊錢,推給羅三爺。羅三爺收了,對馬隊長說道:“好路子暫時沒得,等有的時候再說。”
曾大爺跟陳幺爸兩個陰倒(暗中)笑了,他們太了解羅三爺了,他既然這樣子說,肯定是已經有了名堂,隻是這個龜兒子肚皮裏彎彎腸子太多,有啥子事一般不直接說出來,等旁人幫他說;如果旁人硬是不開竅,他也隻會不顯山、不露水的,把話題引到他想說的上麵去。這兩個跟他好幾年交情,當然曉得這點,曾大爺笑道:“羅三爺硬是鬼名堂多,這裏又沒得外人,有啥子事你就明說,搞那麽多彎彎拐拐的做啥子?難怪萬老四一天到晚說你娃娃不耿直。”
羅三爺也不惱火,笑罵道:“曾麻子,你龜兒子把話講清楚,老子哪點不耿直了?”
曾大爺笑道:“你耿直個屁,說話吞吞吐吐的,跟羊子屙屎一樣。”
兩個人打了幾句嘴巴仗,羅三爺才轉向馬隊長,慢條斯理的說:“其實這個事情說出來也沒得啥子:中街子有個兩層樓的店麵,位置巴適得很,如果盤(買)過來整個煙館,生意肯定會好的打湧堂(意為非常好)。不曉得馬隊長有意思沒得。”
曾大爺看了陳幺爸一眼,心裏都曉得啷個迴事了:原來羅三爺看上了中街子朱大娃一棟兩層樓、帶店麵的房子,一直想盤過來開個煙館;但那是朱大娃祖輩裏傳下來的,哪裏肯賣,任憑羅三爺好話說盡,口水說幹,朱大娃就是高矮不動心,死活不鬆口;弄點花樣吧,又怕瞞不過朱大娃的叔叔朱幺爺,生出別的事來,羅三爺隻好幹瞪眼。現在馬隊長來了,肯定是想借馬隊長之手,把它弄過來。伸別人的手去逮幹黃鱔(蛇),正是他羅三爺的一貫做法。
馬隊長初來乍到,不曉得其中內情,但也不是憨包兒,問道:“三爺,既然那個店麵那麽好,你啷個不把它盤過來?”
羅三爺苦笑道:“我當然想啊,隻是弄不過來啊。”
於是把其中的難處一五一十跟馬隊長說了。馬隊長聽了,有些吃驚,道:“還有這種事?啥子人那麽不開眼?三爺花錢盤他的店麵,那是看得起他,他還敢穩起?簡直是笑話了。這個事情小事一樁,包到我身上,馬某人幫你辦了。”
這馬隊長從十七歲那年開始當兵,頗有些爛丘八(兵痞)脾氣,加上跟了道恆大爺那麽多年,大小事情也見了一些,一聽還有人敢不給道恆大爺親兄弟的麵子,當場大包大攬,要幫羅三爺出這個頭。
陳幺爸、曾大爺同時看了馬隊長一眼,心想:啥子事情你都沒弄清楚,就包到你身上,也不怕牛皮吹破了補不起來。羅三爺哈哈一笑,道:“馬隊長誤會了,現在不是我想要那個店麵,我是純粹幫你打算。你放寬心,那個店麵你要是弄下來,完全是你的,我羅三保證不沾一絲一毫,連股都不占一份。”
這番話倒是有些出乎陳幺爸、曾大爺兩個的預料,他們曉得羅三爺彎彎腸子雖然不少,但曆來說話算話,即使錯了或者他吃了虧,也一定會照辦,算得上說一不二。陳幺爸跟曾大爺算準了羅三爺會借馬隊長的手,把那個店麵弄過來,自己占些股份,馬隊長丘八出身,肯定不得(不會)自己打理,到時候脫不了請羅三爺主事,一來二往,這個店麵就算他羅三爺的了。要曉得,羅三爺不僅是無利不起早,而且,利小了都不起早。完全幫別人打算,顯然不是羅三爺的性格。
羅三爺看到兩個人的表情,曉得他們想些啥子,心想:我羅三爺的算盤都讓你們猜到了,老子還有啥子搞頭?但表麵上依舊笑嘻嘻的,對馬隊長說:“說實話,我現在手頭的生意也不算少,那個店麵對我來說,是三十晚上的兔兒——有它不多,無它也不少,我是想到馬隊長你才來珠溪河,格外的生意不好做,把它盤(買)過來開個煙館,弄兩個外水錢(外快),還是蠻不錯的。但是這件事有個難處,朱大娃倒沒得啥子,老實人一個,你要讓他方,他不敢圓,喊他攆雞,他不敢打狗;麻煩在他幺叔(最小的叔叔)那裏,他幺叔叫朱叔廣,外號莽哥,很有些二杆子(愣頭青)脾氣,人又生得精,惹煩了怕是不好收拾。”
馬隊長楞了一下,問道:“他幺叔?啥子來頭?”
羅三爺笑道:“也沒得啥子來頭,我沒有跟他打過啥子交道,好多事情是聽來的,曾麻子跟幺爸是本地人,你們給馬隊長擺擺這個朱幺爺的龍門陣吧。”
曾大爺笑笑,接過羅三爺的話頭,說道:“嗬嗬,說起這個朱幺爺,那硬是有些龍門陣擺:祖上跑過馬幫,掙下些家產,也算得上有錢人家,到他老漢兒(父親)那一代,就開始敗了。朱幺爺是小房(最小的姨太太)生的,比他侄兒朱大娃還要小十一、二歲,三歲死了親娘,十歲那一年,屋頭(家裏)不曉得招了啥子,大娘、二娘、老漢兒也先後得病死了——本來有個同父不同母的哥老倌,死得比他老漢還早,寡嫂年輕,跟一個跑灘匠(四處流浪的人)跑了——可憐一大家人,隻剩了他跟他侄兒兩個。好在他老漢兒死的時候,他侄兒已經長大成人,接(娶)了婆嬢,又從資中學了門手藝,有能力照顧他了。但朱幺爺卻認為自己是老輩子(長輩),哪能讓小輩照顧?把老漢兒留下來的老房子給了侄兒,自己一天到晚在街上打爛仗(遊手好閑、不務正業),當扒二哥,從來不肯讓侄兒接濟一點。”
說到這裏,曾大爺喝了口茶,繼續道:“要說起來,這個朱幺爺人還是不錯的,言語不多,隻要不惹到他,啥子時候都是一副笑模樣,平時街上哪個要是有點事,喊一聲‘莽哥,幫我做點啥子’,他總是‘哎,要得嘛’答應一聲,二話不說就去,街上人都說莽哥認黃認教(意為通情達理);但要是把他惹煩了,那是天王老子也不怕,真敢跟你拿命來拚。街上的張三娃不就是遭他砍了五、六刀,好幾個月下不了床,那年他才十六歲;後來張三娃逢人就說,這個朱幺爺惹不得,心腸太寡毒(歹毒、狠)了,會死人的。還有一迴,高樓場來了賣魚的四弟兄,賣完魚,在館子(飯店)裏喝了點酒,言語間衝了幾句殼子(吹了幾句牛皮),別人聽了也就聽了,喝了酒打胡亂說,哪個會去計較。偏偏朱幺爺莽(魯莽、傻)性發作,上去要人拿個言語(要個說法)。吵了幾句雙方就動了手,朱幺爺一個打四個,結果你猜啷個了,朱幺爺身上青一塊紫一塊,傷得不輕,那四弟兄更慘,遭打來趴起(趴下),又遭朱幺爺的幾個爛仗兄弟夥狠狠捶了一頓,再也沒有來過珠溪河。”
曾大爺說得起勁,馬隊長聽得入神,突然,聽到窗子外頭有人喊:“逮扒二哥,逮扒二哥!”
羅三爺推開窗子,三個湊過去看個究竟:隻見樓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二十一、二歲的小個子,像泥鰍一樣在人縫中鑽來鑽去,一哈兒就看不到人了。
關好窗子重新坐下,馬隊長問道:“這就是那個朱幺爺?”
陳幺爸笑了笑,道:“不是的,這個是張耗兒,朱幺爺的貼心豆瓣(心腹、鐵哥們),也是個扒二哥。我接到曾大爺的說吧。其實,惹到朱幺爺本人還不大要緊,隻要不是惹煩了,他還跟你講點道理;但要是惹了他侄兒,不管他侄兒有理無理,也不管你是天王老子,他都跟你不認黃。上迴萬四爺喝了酒,因為點小事,扇了朱大哥兩耳光,朱幺爺當時就毛(火)了,晚上拿了一堆火炮兒(鞭炮),劈裏啪啦在萬四爺家門口放了半夜(資中風俗,人死了要放鞭炮,叫落氣炮),還把萬四爺堆柴的偏偏(簡易棚子)拿洋火點了,放出話來,說要燒了萬四爺一家。萬四爺莫法,找朱大娃又是賠禮又是道歉,最後還是請李三爺出麵,好說歹說才算了。要說萬四爺也有些勢力吧,拿這樣的爛仗也是莫法,怕一個弄不好,朱幺爺當真辦起蠻(發起狠)來,鬧出個人命官司,那才真正是貓兒抓蓑衣——脫不了爪爪(音zao)。”
羅三爺笑了笑,接過陳幺爸的話頭,對馬隊長說:“你說我們這些人家有業的,跟他一個爛仗、扒二哥去鬧,哪裏鬧得出個贏來?再說,朱幺爺還是嗨皮(嗨了袍哥的人),怕弄他狠了,七爺臉上不好看。所以,這個事情你要想好了,不要到時候羊肉沒有吃到,沾了一身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