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的風向,一夜之間就變了。
原本占據了乾清宮的李選侍雖然外表囂張,心裏卻是暗自忐忑。
她一邊怕朝臣結夥過來為難她,一邊算計著該怎麽利用手裏的皇太子朱由校,把眼前的局麵變得對自己越來越有利。
可是她三等兩等,沒等來朝臣和她打擂台的隊伍,卻等來了城外的江南大軍!一時之間李選侍大驚失色,在這之前她是怕大臣過來,現在則是盼望著朝臣趕緊來,好商議一下怎麽對付城外的江南大軍。
可是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等到日上三竿也沒見朝臣過來一個人。
此時乾清宮變得一片清冷,李選侍和鄭貴妃相對而坐,麵麵相覷卻不知是何道理。
至於在她們上首端坐著的少年朱由校,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一夜之間就從肩負大明天下之重,變成了無人問津的餿飯剩菜!這個時候,那些朝臣京官們經過一夜的商量,有的是死活沒想出什麽好辦法,更有許多人麵對這樣的局勢則是傷心驚懼之極。
但就像首輔方從哲所說的,朝廷裏還是不乏有些頭腦靈活的聰明人,在這些連夜密會商量策略的大臣當中,終於有人還是想起了瑞王朱常浩!在這之後,就好像是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朝臣全都是拍案叫絕!可不是嘛?
隻要朱常浩當上了皇帝,那還怕什麽城外的江南大軍,這不說著說著就成一家人了嗎?
於是想到這個主意的朝臣們,歡喜之極地奔走相告,從天明時分開始,這個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京城。
這裏麵也有些思想陳腐的老臣,覺得皇位理應由皇太子繼承,認為兄終弟及這種事,始終都是朝廷禍亂的根源。
他們的思想裏覺得名不正則言不順,放著快成年的皇太子不去繼承皇位,偏偏弄出一個瑞王來。
這對於謹守禮法和祖宗家訓的老臣而言,心理上是很難接受的。
同時卻有一批思想激進的年輕大臣,一口咬定了“事急從權” 這四個字,覺得奉朱常浩為主是最好不過的辦法。
於是朝廷內外好一通爭吵,這邊說祖宗規矩不可違背,那邊說選賢立能才是長遠之計。
這邊說皇太子並無失德之處,理應繼承皇位,那邊說你沒看到瑞王朱常浩辦差事的時候清廉正直,睿智過人?
因此朝廷上下吵得不可開交,兩派人馬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
而在這個時候,大明中樞裏的幾名內閣朝臣卻得到了內閣首輔方從哲的暗示,一個個的誰也沒有表態說話,就等著下麵吵完之後,把達成一致的意見拿上來。
這些內閣朝臣是整個大明朝臣的首腦,他們的態度如此曖昧,就使得下麵那些無人主持帶領的朝臣,爭吵得越發激烈起來。
然後很快內宮中就得到了消息!內宮裏一聽說現在瑞王朱常浩一躍成了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外麵的朝臣正在吵吵嚷嚷的要求朱常浩繼位,聽到這個風聲的西李李選侍,一下子驚得血都涼了!頓時一股悲涼之意,便從李選侍的心底冒了出來。
雖然在朱常洛當太子的時代,李選侍就嫁給了他,但卻是一天好日子都沒享受過。
那位太子朱常洛因為被萬曆皇帝所不喜,各個方麵對太子都是苛刻之極,李選侍因此在太子東宮裏,過得也是無人問津的淒慘日子。
雖然說還不至於遭受凍餓,但是原本身為太子身邊的愛妾,不但連個巴結她的人都沒有,而且為了不給萬曆皇帝收拾朱常洛留下口實,李選侍也是始終規規矩矩的不敢有絲毫逾越。
然後,她的日子就開始越來越倒黴。
好不容易生了個孩子,還是個女兒,朱常洛終於當上了皇帝,卻又突然暴斃。
這次當她將儲君朱由校終於握在了手裏,才沒兩天的功夫,居然這皇太子又要作廢了這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幹!李選侍被這消息震驚得手腳冰涼,連她自己心裏都忍不住想:是不是由於哀家倒黴,把朱由校的皇位都給連累沒了啊?
而這時內宮中的另一個人,則是正在跺著腳的後悔!此人就是鄭貴妃,一聽到外麵的消息,這位貴妃娘娘立刻就想起了一件事他的兒子朱常洵要是還在京師,那該多好啊!鄭貴妃可不知道,外麵的朝臣要求讓朱常浩登上皇位,實際上是因為城外聚集了江南大軍,朝廷上下太過恐懼的緣故。
這個當娘的想當然地覺得,如果皇太子朱由校沒份兒當這個皇帝的話,再怎麽也輪不到瑞王朱常浩執掌天下。
那個皇位理應是他兒子朱常洵的,當年他可是先皇萬曆最寵愛的皇子啊!要是常洵不去洛陽,現在當然是登上皇位的不二之選,你說當初我怎麽就讓他走了呢?
各位,這就是如今的大明朝廷,這就是京師裏的高官權貴!他們中間稍有眼光的,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拚命打算,而那些目光短淺之輩,則是沉浸在自己的臆想和美夢當中難以自拔。
在這樣的時刻裏,沒人考慮到北方受災的百姓,沒人考慮到遼東的生死之戰,也沒人去想大明朝將走向何方。
他們眼中隻有利益和自己,因此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是注定的事!太廟裏,拜訪朱常浩的人一下多了起來。
不過瑞王卻是一概不見客,朱常浩當然知道,在這個時候見與不見那些朝臣,對大局都是毫無影響。
他心裏更清楚,城外的江南大軍已經到達了京師朝陽門,在這個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朝廷,而是江南的大炮!所以朱常浩毫不猶豫地謝絕了一切來訪,還從自己府裏調來了衛士,將太廟大殿周圍保衛得嚴嚴實實,任憑是誰來拜見,都是一律迴絕。
不過朱常浩也明白,照這樣看來,風向真的開始慢慢偏向了自己這一邊。
原本占據了乾清宮的李選侍雖然外表囂張,心裏卻是暗自忐忑。
她一邊怕朝臣結夥過來為難她,一邊算計著該怎麽利用手裏的皇太子朱由校,把眼前的局麵變得對自己越來越有利。
可是她三等兩等,沒等來朝臣和她打擂台的隊伍,卻等來了城外的江南大軍!一時之間李選侍大驚失色,在這之前她是怕大臣過來,現在則是盼望著朝臣趕緊來,好商議一下怎麽對付城外的江南大軍。
可是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等到日上三竿也沒見朝臣過來一個人。
此時乾清宮變得一片清冷,李選侍和鄭貴妃相對而坐,麵麵相覷卻不知是何道理。
至於在她們上首端坐著的少年朱由校,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一夜之間就從肩負大明天下之重,變成了無人問津的餿飯剩菜!這個時候,那些朝臣京官們經過一夜的商量,有的是死活沒想出什麽好辦法,更有許多人麵對這樣的局勢則是傷心驚懼之極。
但就像首輔方從哲所說的,朝廷裏還是不乏有些頭腦靈活的聰明人,在這些連夜密會商量策略的大臣當中,終於有人還是想起了瑞王朱常浩!在這之後,就好像是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朝臣全都是拍案叫絕!可不是嘛?
隻要朱常浩當上了皇帝,那還怕什麽城外的江南大軍,這不說著說著就成一家人了嗎?
於是想到這個主意的朝臣們,歡喜之極地奔走相告,從天明時分開始,這個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了京城。
這裏麵也有些思想陳腐的老臣,覺得皇位理應由皇太子繼承,認為兄終弟及這種事,始終都是朝廷禍亂的根源。
他們的思想裏覺得名不正則言不順,放著快成年的皇太子不去繼承皇位,偏偏弄出一個瑞王來。
這對於謹守禮法和祖宗家訓的老臣而言,心理上是很難接受的。
同時卻有一批思想激進的年輕大臣,一口咬定了“事急從權” 這四個字,覺得奉朱常浩為主是最好不過的辦法。
於是朝廷內外好一通爭吵,這邊說祖宗規矩不可違背,那邊說選賢立能才是長遠之計。
這邊說皇太子並無失德之處,理應繼承皇位,那邊說你沒看到瑞王朱常浩辦差事的時候清廉正直,睿智過人?
因此朝廷上下吵得不可開交,兩派人馬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
而在這個時候,大明中樞裏的幾名內閣朝臣卻得到了內閣首輔方從哲的暗示,一個個的誰也沒有表態說話,就等著下麵吵完之後,把達成一致的意見拿上來。
這些內閣朝臣是整個大明朝臣的首腦,他們的態度如此曖昧,就使得下麵那些無人主持帶領的朝臣,爭吵得越發激烈起來。
然後很快內宮中就得到了消息!內宮裏一聽說現在瑞王朱常浩一躍成了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外麵的朝臣正在吵吵嚷嚷的要求朱常浩繼位,聽到這個風聲的西李李選侍,一下子驚得血都涼了!頓時一股悲涼之意,便從李選侍的心底冒了出來。
雖然在朱常洛當太子的時代,李選侍就嫁給了他,但卻是一天好日子都沒享受過。
那位太子朱常洛因為被萬曆皇帝所不喜,各個方麵對太子都是苛刻之極,李選侍因此在太子東宮裏,過得也是無人問津的淒慘日子。
雖然說還不至於遭受凍餓,但是原本身為太子身邊的愛妾,不但連個巴結她的人都沒有,而且為了不給萬曆皇帝收拾朱常洛留下口實,李選侍也是始終規規矩矩的不敢有絲毫逾越。
然後,她的日子就開始越來越倒黴。
好不容易生了個孩子,還是個女兒,朱常洛終於當上了皇帝,卻又突然暴斃。
這次當她將儲君朱由校終於握在了手裏,才沒兩天的功夫,居然這皇太子又要作廢了這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幹!李選侍被這消息震驚得手腳冰涼,連她自己心裏都忍不住想:是不是由於哀家倒黴,把朱由校的皇位都給連累沒了啊?
而這時內宮中的另一個人,則是正在跺著腳的後悔!此人就是鄭貴妃,一聽到外麵的消息,這位貴妃娘娘立刻就想起了一件事他的兒子朱常洵要是還在京師,那該多好啊!鄭貴妃可不知道,外麵的朝臣要求讓朱常浩登上皇位,實際上是因為城外聚集了江南大軍,朝廷上下太過恐懼的緣故。
這個當娘的想當然地覺得,如果皇太子朱由校沒份兒當這個皇帝的話,再怎麽也輪不到瑞王朱常浩執掌天下。
那個皇位理應是他兒子朱常洵的,當年他可是先皇萬曆最寵愛的皇子啊!要是常洵不去洛陽,現在當然是登上皇位的不二之選,你說當初我怎麽就讓他走了呢?
各位,這就是如今的大明朝廷,這就是京師裏的高官權貴!他們中間稍有眼光的,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拚命打算,而那些目光短淺之輩,則是沉浸在自己的臆想和美夢當中難以自拔。
在這樣的時刻裏,沒人考慮到北方受災的百姓,沒人考慮到遼東的生死之戰,也沒人去想大明朝將走向何方。
他們眼中隻有利益和自己,因此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是注定的事!太廟裏,拜訪朱常浩的人一下多了起來。
不過瑞王卻是一概不見客,朱常浩當然知道,在這個時候見與不見那些朝臣,對大局都是毫無影響。
他心裏更清楚,城外的江南大軍已經到達了京師朝陽門,在這個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朝廷,而是江南的大炮!所以朱常浩毫不猶豫地謝絕了一切來訪,還從自己府裏調來了衛士,將太廟大殿周圍保衛得嚴嚴實實,任憑是誰來拜見,都是一律迴絕。
不過朱常浩也明白,照這樣看來,風向真的開始慢慢偏向了自己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