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目前根本沒時間去開設課堂,隻能期望近朱者赤,大家被他潛移默化的提高智力。
當人口多了,總能挑出一些聰明的人,比如那位葵部落的長老就很有遠見,想到就去做,他馬上擬定了一個名單,讓風伯傳口信,召集幾個有能力的長老趕到丘陵,其中就包括了葵長老。
跟著,他騎上魁牛帶著護衛團去了希夷山,貌似護衛的數量有點過多,但如果命沒了,還談什麽人生,扯什麽理想。
為了不顯得太過特殊,每到一個地方,護衛隊還是需要幹活的,平時在路上,遇到獵物也會停下來狩獵,不吃獨食,把食物盡量集中起來,支援建設。
然而食物還是不夠吃,盡管已經在大量出鹽,但正如他所擔心的,那些小部落無法獵到那麽多的獸。
還好勉強能維持住,隻是他很想讓族人們敞開肚子好好大吃一兩天,全當休個小假期。
看來,唯有靠猛獁象救市了,一次可以得到至少幾噸肉食,平均下來,每個族人都能撈到幾斤肉,骨頭湯也能頂上個幾天。
手中的金蟬花準備出貨了,用於給族人們調理身體,搭配大象肉,應該很不錯。
“駕!”他把魁牛當作馬兒來騎,至少不用走路了。
丘陵地帶還是有獵物的,不然獅群無法在這裏存活,已經許久沒見到過酸梨,不過它就在這附近。
等到了希夷山,這裏依舊是繁忙的景象,之前建模澆築的青銅器還沒打造完,但也快了。
這邊的戰士們全都換上了青銅兵器,大事可成。
不過,這裏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在人員分配上麵,他觀察了一天後,再次做出了調整。
比如砍樹的就隻砍樹,不負責運輸;而製陶的不負責燒陶,打鐵的不負責冶煉。
術業有專攻,把整個流程分成很多個小部分,族人們分工勞工,掌握起來自然會更快,更熟練,同時也更容易保密。
冰銅的儲備越來越多了,這個沒辦法估算具體一天能出產多少,僅目前有的,已經比較滿意。
蘇陽把現有的青銅兵器分配了出去,各個地方的戰士陸續武裝起來,等真正開戰時,就能體現出與以往的差距。
“杭蓋,在這裏還習慣嗎?”詢問起手底下的大將,等建設告一段落,便會進行簡單的改製,把兵權握在手中。
“這裏很好。”
杭蓋現在與大康一起負責五百人的勞作,完全是被重用,自然很賣力。
“那就沒問題了,讓戰士們準備一下,打磨好手中的兵器,後日隨我去獵殺猛獁象。”出去狩獵即可以訓練戰士們,也能檢驗青銅器的威力,還能得到肉食,簡直一舉多得。
他抽調了兩百人,讓杭蓋率領跟出去,剩下的由大康帶著整理一下這裏,基本算是休息,另外派人探查一下四周。
丘陵與希夷山都不是終點,比如丘陵的人之前搬遷到了外麵,雖說不如丘陵好,但也能生存。
而當初希夷人明顯是想外逃,既然有去的地方,同樣外麵也有其它的部落。
山林不是被孤立的,外麵有更廣闊的天地,他倒也想過從東邊出去探查,走出很遠,隻是近期沒有遠行的計劃。在沒有把部落打造成能抗衡圖騰部落之前,總感覺不是那麽安全。
所以他組建太虛,準備把大量的族人搬遷到墟市,也是有道理的,那裏山高,處在山林中心,很適合打造根基。
希夷山這裏怎麽說呢,如果想更加安全,其實應該把部落搬遷過來守著銅礦,換了其它部落絕對會這麽做,銅飯碗啊。
又比如說鹽礦、農田土地,守著就可以慢慢壯大部落,或許很多年後也是一方豪強。
偏偏蘇陽反其道而行之,哪個地方都不守,就看中墟市了。
在他想來,如果鹽礦丟了,隨時可以去打迴來;同理,銅礦這裏也一樣。地域丟了不重要,重要的是部落不能滅亡。
這是原始時期,哪怕是九黎,隻要被滅掉,即便有部落殘餘,也基本上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迴過神來,還是先解決眼前的肉食問題。等等,他忽然間想到太虛山頂,也是以前的墟市交易場所,之前開玩笑說要在那裏修建宮殿,現在忽然想動工了。
下一步就在那上麵修建房屋,爭取早點把長老們請上山去,如此以來,讓長老們失去了與大量族人們接觸的機會,顯得高高在上,才是名副其實的養老團。
部落裏重要的物資也放到山上去,更加安全,發生意外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這樣一來,他要做什麽事就沒人妨礙了,即便長老們有所不滿,但族人們被他掌握在手中,隻等時機一到,便會真正接過大權。
“蘇,隻獵殺猛獁象嗎?”杭蓋出聲問道。
“當然不是,看見獸都可以獵殺,爭取多弄一些肉食。”
蘇陽不是主攻手,本可以不用來,狩獵的事吩咐下去就行,但有機會觀察一下猛獁象的情況也不錯,他一直念念不忘,當初好不容易抓了一頭小猛獁象,最後因為養不活,就被箬笠給放歸了象群。
大胡子也在隊伍中,從白矛抽調了幾十人,更熟悉現在丘陵的環境。
丘陵的麵積確實大,加上山坡不規則,無法作為參照,如果外來者到了這裏,甚至有可能會迷路。
杭蓋手中握著一柄重斧,最近才打造出來的,是蘇陽為力氣大的人特批了一些重武器,盡量把優勢發揮出來。
但是杭蓋帶出來的人清一色全是長矛手,不是沒有斧頭,而是麵對猛獁象,斧頭難以發揮出來,還不如留著繼續砍樹。
包括他的護衛隊也基本是長矛手,預計前期會打造七百多個矛頭,在除開弓箭手,用斧頭的人也就兩百人左右。
從兩軍對壘來看,一寸長一寸強,斧頭真不是好選擇,但是搭配上盾牌就不同了。搭配兵種,因地製宜,也與環境有關係,他還沒最終定下來。
而之所以長矛手居多,完全是因為矛頭更節省青銅,等以後青銅原料富餘了,選擇自然會更多。(未完待續。)
當人口多了,總能挑出一些聰明的人,比如那位葵部落的長老就很有遠見,想到就去做,他馬上擬定了一個名單,讓風伯傳口信,召集幾個有能力的長老趕到丘陵,其中就包括了葵長老。
跟著,他騎上魁牛帶著護衛團去了希夷山,貌似護衛的數量有點過多,但如果命沒了,還談什麽人生,扯什麽理想。
為了不顯得太過特殊,每到一個地方,護衛隊還是需要幹活的,平時在路上,遇到獵物也會停下來狩獵,不吃獨食,把食物盡量集中起來,支援建設。
然而食物還是不夠吃,盡管已經在大量出鹽,但正如他所擔心的,那些小部落無法獵到那麽多的獸。
還好勉強能維持住,隻是他很想讓族人們敞開肚子好好大吃一兩天,全當休個小假期。
看來,唯有靠猛獁象救市了,一次可以得到至少幾噸肉食,平均下來,每個族人都能撈到幾斤肉,骨頭湯也能頂上個幾天。
手中的金蟬花準備出貨了,用於給族人們調理身體,搭配大象肉,應該很不錯。
“駕!”他把魁牛當作馬兒來騎,至少不用走路了。
丘陵地帶還是有獵物的,不然獅群無法在這裏存活,已經許久沒見到過酸梨,不過它就在這附近。
等到了希夷山,這裏依舊是繁忙的景象,之前建模澆築的青銅器還沒打造完,但也快了。
這邊的戰士們全都換上了青銅兵器,大事可成。
不過,這裏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在人員分配上麵,他觀察了一天後,再次做出了調整。
比如砍樹的就隻砍樹,不負責運輸;而製陶的不負責燒陶,打鐵的不負責冶煉。
術業有專攻,把整個流程分成很多個小部分,族人們分工勞工,掌握起來自然會更快,更熟練,同時也更容易保密。
冰銅的儲備越來越多了,這個沒辦法估算具體一天能出產多少,僅目前有的,已經比較滿意。
蘇陽把現有的青銅兵器分配了出去,各個地方的戰士陸續武裝起來,等真正開戰時,就能體現出與以往的差距。
“杭蓋,在這裏還習慣嗎?”詢問起手底下的大將,等建設告一段落,便會進行簡單的改製,把兵權握在手中。
“這裏很好。”
杭蓋現在與大康一起負責五百人的勞作,完全是被重用,自然很賣力。
“那就沒問題了,讓戰士們準備一下,打磨好手中的兵器,後日隨我去獵殺猛獁象。”出去狩獵即可以訓練戰士們,也能檢驗青銅器的威力,還能得到肉食,簡直一舉多得。
他抽調了兩百人,讓杭蓋率領跟出去,剩下的由大康帶著整理一下這裏,基本算是休息,另外派人探查一下四周。
丘陵與希夷山都不是終點,比如丘陵的人之前搬遷到了外麵,雖說不如丘陵好,但也能生存。
而當初希夷人明顯是想外逃,既然有去的地方,同樣外麵也有其它的部落。
山林不是被孤立的,外麵有更廣闊的天地,他倒也想過從東邊出去探查,走出很遠,隻是近期沒有遠行的計劃。在沒有把部落打造成能抗衡圖騰部落之前,總感覺不是那麽安全。
所以他組建太虛,準備把大量的族人搬遷到墟市,也是有道理的,那裏山高,處在山林中心,很適合打造根基。
希夷山這裏怎麽說呢,如果想更加安全,其實應該把部落搬遷過來守著銅礦,換了其它部落絕對會這麽做,銅飯碗啊。
又比如說鹽礦、農田土地,守著就可以慢慢壯大部落,或許很多年後也是一方豪強。
偏偏蘇陽反其道而行之,哪個地方都不守,就看中墟市了。
在他想來,如果鹽礦丟了,隨時可以去打迴來;同理,銅礦這裏也一樣。地域丟了不重要,重要的是部落不能滅亡。
這是原始時期,哪怕是九黎,隻要被滅掉,即便有部落殘餘,也基本上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迴過神來,還是先解決眼前的肉食問題。等等,他忽然間想到太虛山頂,也是以前的墟市交易場所,之前開玩笑說要在那裏修建宮殿,現在忽然想動工了。
下一步就在那上麵修建房屋,爭取早點把長老們請上山去,如此以來,讓長老們失去了與大量族人們接觸的機會,顯得高高在上,才是名副其實的養老團。
部落裏重要的物資也放到山上去,更加安全,發生意外的可能性要小很多。
這樣一來,他要做什麽事就沒人妨礙了,即便長老們有所不滿,但族人們被他掌握在手中,隻等時機一到,便會真正接過大權。
“蘇,隻獵殺猛獁象嗎?”杭蓋出聲問道。
“當然不是,看見獸都可以獵殺,爭取多弄一些肉食。”
蘇陽不是主攻手,本可以不用來,狩獵的事吩咐下去就行,但有機會觀察一下猛獁象的情況也不錯,他一直念念不忘,當初好不容易抓了一頭小猛獁象,最後因為養不活,就被箬笠給放歸了象群。
大胡子也在隊伍中,從白矛抽調了幾十人,更熟悉現在丘陵的環境。
丘陵的麵積確實大,加上山坡不規則,無法作為參照,如果外來者到了這裏,甚至有可能會迷路。
杭蓋手中握著一柄重斧,最近才打造出來的,是蘇陽為力氣大的人特批了一些重武器,盡量把優勢發揮出來。
但是杭蓋帶出來的人清一色全是長矛手,不是沒有斧頭,而是麵對猛獁象,斧頭難以發揮出來,還不如留著繼續砍樹。
包括他的護衛隊也基本是長矛手,預計前期會打造七百多個矛頭,在除開弓箭手,用斧頭的人也就兩百人左右。
從兩軍對壘來看,一寸長一寸強,斧頭真不是好選擇,但是搭配上盾牌就不同了。搭配兵種,因地製宜,也與環境有關係,他還沒最終定下來。
而之所以長矛手居多,完全是因為矛頭更節省青銅,等以後青銅原料富餘了,選擇自然會更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