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迴 孫權得將再起兵 劉琦避禍三求計
卻說孔明隨劉備迴新野,劉備拜為軍師,相敬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孔明一麵在新野操練軍馬,排兵布陣,一麵密遣人至許昌,探聽曹操動向。
一日,孔明謂玄德曰:“探子密報,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其心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東吳虛實。”玄德從之,使人往江東探聽。
且說孫權自孫策死後,承父兄基業,據守江東,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數年來,互為推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傑地靈。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權猶豫未決。吳太夫人命周瑜、張昭等麵議。張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牽製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
周瑜曰:“將軍承父兄遺業,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製於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別以良策禦之。”
吳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權遂從其言,謝使者,不遣子。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寧,無暇南征。
建安八年十一月,孫權引兵伐黃祖,戰於大江之中。祖軍敗績。權部將淩操,輕舟當先,殺入夏口,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死。淩操子淩統,時年方十五歲,奮力往奪父屍而歸。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東吳。
建安十二年春,孫權商議欲伐黃祖。張昭曰:“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瑜曰:“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權猶豫未決。適平北都尉呂蒙入見,告權曰:“某把龍湫水口,忽有黃祖部將甘寧來降。某細詢之: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先投黃祖,不得重用,遂過江至龍湫水口,言恐江東恨其救黃祖殺淩操之事;某具言主公求賢若渴,不記舊恨,況各為其主,又何恨焉?遂引甘寧來見主公。乞鈞旨定奪。”
孫權大喜曰:“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遂命呂蒙引甘寧入見。參拜已畢,權曰:“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
甘寧曰:“今漢祚日危,曹操終必篡竊。南荊之地操所必爭也。劉表無遠慮,其子又愚劣,不能承業傳基,明公宜早圖之;若遲,則操先圖之矣。今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邁,務於貨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戰具不修,軍無法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既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而圖巴、蜀,霸業可定也。”
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水陸軍兵;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細作探知,報至江夏。黃祖急聚眾商議,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迎敵。
陳就、鄧龍各引一隊艨艟截住沔口,艨艟上各設強弓硬弩千餘張,將大索係定艨艟於水麵上。東吳兵至,艨艟上鼓響,弓弩齊發,兵不敢進,約退數裏水麵。
甘寧謂董襲曰:“事已至此,不得不進。”乃選小船百餘隻,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撐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銅刀,不避矢石,直至艨艟傍邊,砍斷大索,艨艟遂橫。甘寧飛上艨艟,將鄧龍砍死。陳就棄船而走。呂蒙見了,跳下小船,自舉櫓棹,直入船隊,放火燒船。陳就急待上岸,呂蒙舍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比及蘇飛引軍於岸上接應時,東吳諸將一齊上岸,勢不可當。祖軍大敗。蘇飛落荒而走,正遇東吳大將潘璋,兩馬相交,戰不數合,被璋生擒過去,
徑至船中來見孫權。權命左右以檻車囚之,待活捉黃祖,一並誅戮。催動三軍,不分晝夜,攻打夏口。黃祖情知守把不住,遂棄江夏,望荊州而走。
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走之間,一聲喊起,甘寧攔住。祖於馬上謂寧曰:“我向日不曾輕待汝,今何相逼耶?”
寧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績,汝乃以劫江賊待我,今日尚有何說!”
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甘寧衝開士卒,直趕將來,隻聽得後麵喊聲起處,又有數騎趕來。寧視之,乃程普也。寧恐普來爭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其首級,迴馬與程普合兵一處,迴見孫權,獻黃祖首級。權命以木匣盛貯,待迴江東祭獻於亡父靈前。重賞三軍,升甘寧為都尉。商議欲分兵守江夏。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迴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權從其言,遂棄江夏,班師迴江東。
蘇飛在檻車內,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曰:“飛即不言,吾豈忘之?”大軍既至吳會,權命將蘇飛嫋首,與黃祖首級一同祭獻。甘寧乃入見權,頓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蘇飛,則骨填溝壑矣,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之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
權曰:“彼既有恩於君,吾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
寧曰:“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若飛去,寧願將首級獻於階下。”權乃赦蘇飛,止將黃祖首級祭獻。祭畢設宴,大會文武慶功。
正飲酒間,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寧忙舉坐椅以迎之。權驚視其人,乃淩統也,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他父親淩操,今日相見,故欲報仇。權連忙勸住,謂統曰:“興霸射死卿父,彼時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家人,豈可複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麵。”
淩統即頭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豈容不報!”權與眾官再三勸之,淩統隻是怒目而視甘寧。權即日命甘寧領兵五千、戰船一百隻,往夏口鎮守,以避淩統。寧拜謝,領兵自往夏口去了。權又加封淩統為承烈都尉。統隻得含恨而止。東吳自此廣造戰船,分兵守把江岸;又命孫靜引一枝軍守吳會;孫權自領大軍,屯柴桑;周瑜日於鄱陽湖教練水軍,以備攻戰。
話分兩頭。卻說玄德差人打探江東消息,探子迴報:“東吳已攻殺黃祖,現今屯兵柴桑。”
玄德大驚,請孔明計議。正話間,忽劉表差人來請玄德赴荊州議事。孔明曰:“此必因江東破了黃祖,故請主公商議報仇之策也。某當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玄德從之,留雲長守新野,令張飛引五百人馬跟隨往荊州來。
玄德在馬上謂孔明曰:“今見景升,當若何對答?”
孔明曰:“當先謝襄陽之事。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允,隻說容歸新野,整頓軍馬,再做計議;若景升欲以荊州相托,切不可推辭。”玄德依言。
至荊州,館驛安下,留張飛屯兵城外,玄德與孔明入城見劉表。禮畢,玄德請罪於階下曰:“前者,因備知悉有人欲謀害,故逃席而去,望兄見罪。”
表曰:“吾已悉知賢弟被害之事。當時即欲斬蔡瑁之首,以獻賢弟;因眾人告危,故姑恕之。賢弟幸勿見罪。”
玄德曰:“非幹蔡將軍之事,想皆下人所為耳。”
表曰:“今江夏失守,黃祖遇害,故請賢弟共議報仇之策。”
玄德曰:“黃祖性暴,不能用人,故致此禍。今若興兵南征,倘曹操北來,又當奈何?”
表曰:“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我。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也。”
玄德曰:“兄何出此言!量備安敢當此重任。”孔明以目視玄德。玄德曰:“容徐思良策。”遂辭出。
迴至館驛,孔明曰:“景升欲以荊州托付主公,此等良機,奈何卻之?”
玄德曰:“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
孔明歎曰:“此非搶奪,乃禪讓之舉耳!豈有背人倫?況荊州之地,主公若不取,恐曹操、孫權必來複奪。”
正商論間,忽報公子劉琦來見。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繼母不能相容,常懷加害之心,侄性命隻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
玄德曰:“此賢侄家事耳,奈何問我?”
孔明微笑。玄德求計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與聞。”少時,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來日我使孔明迴拜賢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計相告。”琦謝而去。
次日,玄德隻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迴拜劉琦。孔明允諾,來至公子宅前下馬,入見公子。公子邀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見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
孔明曰:“亮客寄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為害不淺。”說罷,起身告辭。琦曰:“既承光顧,安敢慢別。”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之間,琦又曰:“繼母不見容,乞先生一言救我。”
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謀也。”言訖,又欲辭去。
琦曰:“先生不言則已,何便欲去?”
孔明乃複坐。琦曰:“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乃引孔明登一小樓,孔明曰:“書在何處?”
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隻見樓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
孔明怒曰:“誑吾觀書,其意在此?疏不間親,亮豈敢為公子出謀劃策?”
琦泣曰:“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請即死於先生之前。”言罷,乃掣劍欲自刎。孔明急止之曰:“已有良策。”
琦拜曰:“願即賜教。”
孔明曰:“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
琦複問曰:“琦愚鈍,願先生明言。”
孔明曰:“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
琦再拜謝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樓。孔明辭別,迴見玄德,笑曰:“亮已教劉琦避禍之計,主公腹痛之疾,當複好矣!”
玄德複笑曰:“軍師何以知之?”
孔明笑曰:“吾觀主公之氣色已知矣!所以不避者,乃有意施恩於大公子,料想日後必有迴報。”
玄德曰:“軍師何處此言?”
孔明曰:“劉表一旦亡故,主公若不坐領荊州,則荊州必亂。蔡瑁必然扶劉琮為荊州之主,驅主公離新野,若曹操起兵來攻,我等無處容身,可往江夏劉琦處暫避。”
玄德曰:“軍師真乃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孔明曰:“主公過獎矣!”
次日,劉琦上言,欲守江夏。劉表猶豫未決,請玄德共議。欲知劉備如何應答,且看下迴分解。
卻說孔明隨劉備迴新野,劉備拜為軍師,相敬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孔明一麵在新野操練軍馬,排兵布陣,一麵密遣人至許昌,探聽曹操動向。
一日,孔明謂玄德曰:“探子密報,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軍,其心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東吳虛實。”玄德從之,使人往江東探聽。
且說孫權自孫策死後,承父兄基業,據守江東,廣納賢士,開賓館於吳會,命顧雍、張紘延接四方賓客。數年來,互為推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乃汝南呂蒙,字子明;吳郡陸遜,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傑地靈。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權猶豫未決。吳太夫人命周瑜、張昭等麵議。張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牽製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
周瑜曰:“將軍承父兄遺業,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製於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別以良策禦之。”
吳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權遂從其言,謝使者,不遣子。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寧,無暇南征。
建安八年十一月,孫權引兵伐黃祖,戰於大江之中。祖軍敗績。權部將淩操,輕舟當先,殺入夏口,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死。淩操子淩統,時年方十五歲,奮力往奪父屍而歸。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東吳。
建安十二年春,孫權商議欲伐黃祖。張昭曰:“居喪未及期年,不可動兵。”周瑜曰:“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權猶豫未決。適平北都尉呂蒙入見,告權曰:“某把龍湫水口,忽有黃祖部將甘寧來降。某細詢之: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也;先投黃祖,不得重用,遂過江至龍湫水口,言恐江東恨其救黃祖殺淩操之事;某具言主公求賢若渴,不記舊恨,況各為其主,又何恨焉?遂引甘寧來見主公。乞鈞旨定奪。”
孫權大喜曰:“吾得興霸,破黃祖必矣。”遂命呂蒙引甘寧入見。參拜已畢,權曰:“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
甘寧曰:“今漢祚日危,曹操終必篡竊。南荊之地操所必爭也。劉表無遠慮,其子又愚劣,不能承業傳基,明公宜早圖之;若遲,則操先圖之矣。今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邁,務於貨利;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戰具不修,軍無法律。明公若往攻之,其勢必破。既破祖軍,鼓行而西,據楚關而圖巴、蜀,霸業可定也。”
孫權曰:“此金玉之論也!”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總水陸軍兵;呂蒙為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為副將;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細作探知,報至江夏。黃祖急聚眾商議,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盡起江夏之兵迎敵。
陳就、鄧龍各引一隊艨艟截住沔口,艨艟上各設強弓硬弩千餘張,將大索係定艨艟於水麵上。東吳兵至,艨艟上鼓響,弓弩齊發,兵不敢進,約退數裏水麵。
甘寧謂董襲曰:“事已至此,不得不進。”乃選小船百餘隻,每船用精兵五十人:二十人撐船,三十人各披衣甲,手執銅刀,不避矢石,直至艨艟傍邊,砍斷大索,艨艟遂橫。甘寧飛上艨艟,將鄧龍砍死。陳就棄船而走。呂蒙見了,跳下小船,自舉櫓棹,直入船隊,放火燒船。陳就急待上岸,呂蒙舍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比及蘇飛引軍於岸上接應時,東吳諸將一齊上岸,勢不可當。祖軍大敗。蘇飛落荒而走,正遇東吳大將潘璋,兩馬相交,戰不數合,被璋生擒過去,
徑至船中來見孫權。權命左右以檻車囚之,待活捉黃祖,一並誅戮。催動三軍,不分晝夜,攻打夏口。黃祖情知守把不住,遂棄江夏,望荊州而走。
甘寧料得黃祖必走荊州,乃於東門外伏兵等候。祖帶數十騎突出東門,正走之間,一聲喊起,甘寧攔住。祖於馬上謂寧曰:“我向日不曾輕待汝,今何相逼耶?”
寧叱曰:“吾昔在江夏,多立功績,汝乃以劫江賊待我,今日尚有何說!”
黃祖自知難免,撥馬而走。甘寧衝開士卒,直趕將來,隻聽得後麵喊聲起處,又有數騎趕來。寧視之,乃程普也。寧恐普來爭功,慌忙拈弓搭箭,背射黃祖,祖中箭翻身落馬;寧梟其首級,迴馬與程普合兵一處,迴見孫權,獻黃祖首級。權命以木匣盛貯,待迴江東祭獻於亡父靈前。重賞三軍,升甘寧為都尉。商議欲分兵守江夏。張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迴江東。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來報仇;我以逸待勞,必敗劉表;表敗而後乘勢攻之,荊襄可得也。”權從其言,遂棄江夏,班師迴江東。
蘇飛在檻車內,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曰:“飛即不言,吾豈忘之?”大軍既至吳會,權命將蘇飛嫋首,與黃祖首級一同祭獻。甘寧乃入見權,頓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蘇飛,則骨填溝壑矣,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之恩情,願納還官爵,以贖飛罪。”
權曰:“彼既有恩於君,吾為君赦之。但彼若逃去奈何?”
寧曰:“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若飛去,寧願將首級獻於階下。”權乃赦蘇飛,止將黃祖首級祭獻。祭畢設宴,大會文武慶功。
正飲酒間,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寧忙舉坐椅以迎之。權驚視其人,乃淩統也,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他父親淩操,今日相見,故欲報仇。權連忙勸住,謂統曰:“興霸射死卿父,彼時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家人,豈可複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麵。”
淩統即頭大哭曰:“不共戴天之仇,豈容不報!”權與眾官再三勸之,淩統隻是怒目而視甘寧。權即日命甘寧領兵五千、戰船一百隻,往夏口鎮守,以避淩統。寧拜謝,領兵自往夏口去了。權又加封淩統為承烈都尉。統隻得含恨而止。東吳自此廣造戰船,分兵守把江岸;又命孫靜引一枝軍守吳會;孫權自領大軍,屯柴桑;周瑜日於鄱陽湖教練水軍,以備攻戰。
話分兩頭。卻說玄德差人打探江東消息,探子迴報:“東吳已攻殺黃祖,現今屯兵柴桑。”
玄德大驚,請孔明計議。正話間,忽劉表差人來請玄德赴荊州議事。孔明曰:“此必因江東破了黃祖,故請主公商議報仇之策也。某當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玄德從之,留雲長守新野,令張飛引五百人馬跟隨往荊州來。
玄德在馬上謂孔明曰:“今見景升,當若何對答?”
孔明曰:“當先謝襄陽之事。他若令主公去征討江東,切不可應允,隻說容歸新野,整頓軍馬,再做計議;若景升欲以荊州相托,切不可推辭。”玄德依言。
至荊州,館驛安下,留張飛屯兵城外,玄德與孔明入城見劉表。禮畢,玄德請罪於階下曰:“前者,因備知悉有人欲謀害,故逃席而去,望兄見罪。”
表曰:“吾已悉知賢弟被害之事。當時即欲斬蔡瑁之首,以獻賢弟;因眾人告危,故姑恕之。賢弟幸勿見罪。”
玄德曰:“非幹蔡將軍之事,想皆下人所為耳。”
表曰:“今江夏失守,黃祖遇害,故請賢弟共議報仇之策。”
玄德曰:“黃祖性暴,不能用人,故致此禍。今若興兵南征,倘曹操北來,又當奈何?”
表曰:“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我。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也。”
玄德曰:“兄何出此言!量備安敢當此重任。”孔明以目視玄德。玄德曰:“容徐思良策。”遂辭出。
迴至館驛,孔明曰:“景升欲以荊州托付主公,此等良機,奈何卻之?”
玄德曰:“景升待我,恩禮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奪之?”
孔明歎曰:“此非搶奪,乃禪讓之舉耳!豈有背人倫?況荊州之地,主公若不取,恐曹操、孫權必來複奪。”
正商論間,忽報公子劉琦來見。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繼母不能相容,常懷加害之心,侄性命隻在旦夕,望叔父憐而救之。”
玄德曰:“此賢侄家事耳,奈何問我?”
孔明微笑。玄德求計於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與聞。”少時,玄德送琦出,附耳低言曰:“來日我使孔明迴拜賢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計相告。”琦謝而去。
次日,玄德隻推腹痛,乃浼孔明代往迴拜劉琦。孔明允諾,來至公子宅前下馬,入見公子。公子邀入後堂。茶罷,琦曰:“琦不見容於繼母,幸先生一言相救。”
孔明曰:“亮客寄於此,豈敢與人骨肉之事?倘有漏泄,為害不淺。”說罷,起身告辭。琦曰:“既承光顧,安敢慢別。”乃挽留孔明入密室共飲。飲酒之間,琦又曰:“繼母不見容,乞先生一言救我。”
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謀也。”言訖,又欲辭去。
琦曰:“先生不言則已,何便欲去?”
孔明乃複坐。琦曰:“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乃引孔明登一小樓,孔明曰:“書在何處?”
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隻見樓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
孔明怒曰:“誑吾觀書,其意在此?疏不間親,亮豈敢為公子出謀劃策?”
琦泣曰:“先生終不幸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請即死於先生之前。”言罷,乃掣劍欲自刎。孔明急止之曰:“已有良策。”
琦拜曰:“願即賜教。”
孔明曰:“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
琦複問曰:“琦愚鈍,願先生明言。”
孔明曰:“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黃祖新亡,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
琦再拜謝教,乃命人取梯迭孔明下樓。孔明辭別,迴見玄德,笑曰:“亮已教劉琦避禍之計,主公腹痛之疾,當複好矣!”
玄德複笑曰:“軍師何以知之?”
孔明笑曰:“吾觀主公之氣色已知矣!所以不避者,乃有意施恩於大公子,料想日後必有迴報。”
玄德曰:“軍師何處此言?”
孔明曰:“劉表一旦亡故,主公若不坐領荊州,則荊州必亂。蔡瑁必然扶劉琮為荊州之主,驅主公離新野,若曹操起兵來攻,我等無處容身,可往江夏劉琦處暫避。”
玄德曰:“軍師真乃運籌帷幄,決勝千裏。”
孔明曰:“主公過獎矣!”
次日,劉琦上言,欲守江夏。劉表猶豫未決,請玄德共議。欲知劉備如何應答,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