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皇子讀書 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學習的時間,“寅刻至書房,先習滿洲、蒙古文畢,然後習漢書。師傅入直,率以卯刻。幼稚課簡,午前即退直。遲退者,至未正二刻,或至申刻”。休假日,“惟元旦免入直,除夕及前一日巳刻,準散直”。一年之中,休假隻有元旦一天和其前兩個半天。相比之下,今日學生的假日可謂多矣。康熙確定了皇子皇孫的教育製度。
自康熙定製,皇子皇孫6歲開始在上書房讀書。以後皇帝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起初有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湯斌等一代名儒。皇子老師中的漢人師傅,主要教授儒家經典;滿人師傅稱諳達——內諳達教授滿文和蒙古文,外諳達教授弓箭騎射技藝。
寅時永炎來到上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眾皇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在東側;管記載皇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孫遹侍立在西側。永炎伏案誦讀《禮記》中的章節,諷詠不停。遵照皇父“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規定背足數後,令湯斌靠近案前聽他背書。年近60歲的湯斌跪著捧接書。聽完背誦,一字不錯,就用朱筆點上記號,重畫一段,再讀新書,捧還經書,退迴原來的地方站立。又寫楷字一紙,約數百字。
這日乾隆上完早朝,向皇太後請安之後,來到皇子讀書的暢春園無逸齋。皇子率領諸臣到書房外台階下恭迎。乾隆入齋升座,問湯斌“永炎書背熟了嗎?”湯斌奏道:“很熟。”乾隆接過書後,指出一段,永炎朗朗背誦,一字不錯。乾隆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讀書如何?”奏道:“阿哥,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乾隆囑咐他們對皇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檢查完皇子的功課,乾隆迴宮。
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有些皇子不搖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師傅達哈塔、湯斌和耿介,因為年邁暑熱,晨起過早,佇立時久,體力不支,斜立昏盹,幾乎顛仆。之後寫好滿文一章,讓師傅達哈塔傳觀批閱校對。湯斌奏道:“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達哈塔也奏道:“筆法精妙,結構純熟。”又將《禮記》畫定的篇章讀120遍。
到了中午侍衛給永炎進午膳。諸師傅也吃飯。諸臣叩頭謝恩後,就座吃飯。膳後,永炎沒有休息,接著正襟坐,又讀《禮記》。讀過120遍,再由湯斌等跪著接書,背誦。
不一會侍衛端進點心。永炎吃完點心後,侍衛在庭院中張侯——安上箭靶。永炎步出門外,站在階下,運力挽弓,扣弦射箭。這既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是為教育皇子們“崇文宣武”,治理國家。射完箭,迴屋入座,開始疏講。湯斌和耿介跪在書案前麵,先生翻書出題,學生依題疏講。
下午乾隆又來到無逸齋。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璿,同來侍讀。乾隆說道:“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湯斌按照乾隆的旨意,從書案上信手取下經書,隨意翻書命題。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皇五子因學滿文,所以隻寫滿文一篇,圈點準確。乾隆親自書寫程頤七言律詩一首,又寫“存誠”兩個大字一幅,給皇子們示範。群臣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侍衛在院中張侯之後,乾隆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又命諸位師傅射箭。隨後,乾隆親射,連發連中。
天色已暮,諸臣退出。等在暢春園無逸齋一天的功課完畢。
永炎現在體會到學習相當辛苦,每天早晨寅時就要到上書房讀書,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文、蒙古文等,然後學習漢文。師傅往往在卯時教課,一般要到午時方散,有時要到未(正二刻或至申時,因為下午往往還有騎射等課程。元旦免上學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時結束。此外,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各放假一日。皇帝還經常光臨“上書房”,進行檢查、督促,其辛苦可想而知。
除讀漢文以外,皇子尚需學習“清書”,又稱“國語”,即是滿洲語文。教清書及騎射的都是滿員,稱為“諳達”或“俺答”,皆為滿洲話的音譯。滿洲人管西席叫“教書匠”,所以對諳達的禮數遠不及對師傅。不過教騎射特簡一二品滿員為“壓馬大臣”,等於諳達的首腦,主要的職司是負責習騎射時的安全措施。
除特派近支親貴“稽查上書房”以外,皇帝萬幾之暇,亦常至上書房巡視,或出題考課,有獎有罰。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接奉大統,都能親裁奏折。而盡心啟迪的師傅,遇到得意門生而為天子,不但一世尊榮,而且會蔭及子孫。因為皇帝為報答師門,對授業師傅的子孫,每每特加青眼。
在上書房當師傅,必然希望自己的學生是皇位的繼承者;甚至為學生設計,取得皇位。
皇子在學期間,到了十六七歲便可“當差”了,通常是派“禦前行走”,學習政事。及至成年封爵,在結婚時自立門戶,稱為“分府”。
清朝除“三藩”以外,異姓不王,所以凡封王必為皇子、皇孫。其爵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唯一的例外是“國戚”,大多為蒙古科爾沁旗的博爾濟吉特氏。這自然是有懷柔的作用在內的。
國戚”,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後、皇後的父親及同胞兄弟而言,此外隻算“椒房貴戚”而非“國戚”。因此乾隆孝賢皇後的內侄、大學士傅恆之子福康安封貝子,乃成異數。福康安“身被十三異數”,別有緣故,以後談高宗時會提到,此處不贅。
親王、郡王又分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一人封王,子子孫孫皆王,這就是“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一種是“降封”,父為親王,子為郡王,孫為貝勒,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奉國將軍”為止。
同是皇子,何人該封親王,何人該封郡王,何人該封貝勒、貝子,大致決定於出身:所謂出身指其生母而言。世宗動輒謂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賤”;同胞手足,何有此語?即因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來自“辛者庫”。這個名詞是滿洲話的音譯,實即明朝的“洗衣局”,專門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屬,操持打掃灌園等賤役。因為如此,胤禩在康熙時隻封貝子;反而是雍正奪位之初,封此“出身微賤”的弟弟為廉親王。
按:清朝的宮闈之製,皇後以下,有皇貴妃、貴妃、嬪、貴人,等等;大致生母為妃,而非由宮女逐漸晉升者,生子皆有封王的希望。
出身是主要條件,此外才幹、愛憎、年齡是三個附帶條件,配合是否得宜,決定封爵的高低。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即須“分府”。分府先須“賜第”,或則舊府改用,或則新建。王府除了“世襲罔替”者外,一旦降封,必須繳迴,由宗人府諮商工部另撥適當官屋,以供遷住;原來的王府,即指撥為新封的親、郡王府。其規製皆有一定,不得逾越。
自康熙定製,皇子皇孫6歲開始在上書房讀書。以後皇帝親自為皇子們選定師傅,起初有張英、熊賜履、李光地、徐元夢、湯斌等一代名儒。皇子老師中的漢人師傅,主要教授儒家經典;滿人師傅稱諳達——內諳達教授滿文和蒙古文,外諳達教授弓箭騎射技藝。
寅時永炎來到上書房讀書,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師傅到來上課。
滿文師傅達哈塔、漢文師傅湯斌和少詹事耿介,進入無逸齋,向眾皇子恭行臣子禮後,侍立在東側;管記載皇子言行的起居注官德格勒、彭孫遹侍立在西側。永炎伏案誦讀《禮記》中的章節,諷詠不停。遵照皇父“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規定背足數後,令湯斌靠近案前聽他背書。年近60歲的湯斌跪著捧接書。聽完背誦,一字不錯,就用朱筆點上記號,重畫一段,再讀新書,捧還經書,退迴原來的地方站立。又寫楷字一紙,約數百字。
這日乾隆上完早朝,向皇太後請安之後,來到皇子讀書的暢春園無逸齋。皇子率領諸臣到書房外台階下恭迎。乾隆入齋升座,問湯斌“永炎書背熟了嗎?”湯斌奏道:“很熟。”乾隆接過書後,指出一段,永炎朗朗背誦,一字不錯。乾隆又問起居注官:“爾等看讀書如何?”奏道:“阿哥,學問淵通,實在是宗廟萬年無疆之慶!”乾隆囑咐他們對皇子不要過分誇獎,而應嚴加要求。檢查完皇子的功課,乾隆迴宮。
時值初伏,日已近中,驕陽似火。有些皇子不搖折扇,不解衣冠,凝神端坐,伏案寫字。師傅達哈塔、湯斌和耿介,因為年邁暑熱,晨起過早,佇立時久,體力不支,斜立昏盹,幾乎顛仆。之後寫好滿文一章,讓師傅達哈塔傳觀批閱校對。湯斌奏道:“筆筆中鋒,端嚴秀勁,真佳書也!”達哈塔也奏道:“筆法精妙,結構純熟。”又將《禮記》畫定的篇章讀120遍。
到了中午侍衛給永炎進午膳。諸師傅也吃飯。諸臣叩頭謝恩後,就座吃飯。膳後,永炎沒有休息,接著正襟坐,又讀《禮記》。讀過120遍,再由湯斌等跪著接書,背誦。
不一會侍衛端進點心。永炎吃完點心後,侍衛在庭院中張侯——安上箭靶。永炎步出門外,站在階下,運力挽弓,扣弦射箭。這既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是為教育皇子們“崇文宣武”,治理國家。射完箭,迴屋入座,開始疏講。湯斌和耿介跪在書案前麵,先生翻書出題,學生依題疏講。
下午乾隆又來到無逸齋。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七子永琮、皇八子永璿,同來侍讀。乾隆說道:“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向來皇子讀書情形,外人不知。今特召諸皇子前來講誦。”湯斌按照乾隆的旨意,從書案上信手取下經書,隨意翻書命題。諸皇子依次魚貫進前背誦、疏講。皇五子因學滿文,所以隻寫滿文一篇,圈點準確。乾隆親自書寫程頤七言律詩一首,又寫“存誠”兩個大字一幅,給皇子們示範。群臣稱頌說小字“秀麗”、大字“蒼勁”。
侍衛在院中張侯之後,乾隆令諸子依次彎射,各皇子成績不等。又命諸位師傅射箭。隨後,乾隆親射,連發連中。
天色已暮,諸臣退出。等在暢春園無逸齋一天的功課完畢。
永炎現在體會到學習相當辛苦,每天早晨寅時就要到上書房讀書,雖嚴寒酷暑不輟,先學習滿文、蒙古文等,然後學習漢文。師傅往往在卯時教課,一般要到午時方散,有時要到未(正二刻或至申時,因為下午往往還有騎射等課程。元旦免上學一天,除夕及前一日到己時結束。此外,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各放假一日。皇帝還經常光臨“上書房”,進行檢查、督促,其辛苦可想而知。
除讀漢文以外,皇子尚需學習“清書”,又稱“國語”,即是滿洲語文。教清書及騎射的都是滿員,稱為“諳達”或“俺答”,皆為滿洲話的音譯。滿洲人管西席叫“教書匠”,所以對諳達的禮數遠不及對師傅。不過教騎射特簡一二品滿員為“壓馬大臣”,等於諳達的首腦,主要的職司是負責習騎射時的安全措施。
除特派近支親貴“稽查上書房”以外,皇帝萬幾之暇,亦常至上書房巡視,或出題考課,有獎有罰。所以清朝的皇子,一旦接奉大統,都能親裁奏折。而盡心啟迪的師傅,遇到得意門生而為天子,不但一世尊榮,而且會蔭及子孫。因為皇帝為報答師門,對授業師傅的子孫,每每特加青眼。
在上書房當師傅,必然希望自己的學生是皇位的繼承者;甚至為學生設計,取得皇位。
皇子在學期間,到了十六七歲便可“當差”了,通常是派“禦前行走”,學習政事。及至成年封爵,在結婚時自立門戶,稱為“分府”。
清朝除“三藩”以外,異姓不王,所以凡封王必為皇子、皇孫。其爵四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唯一的例外是“國戚”,大多為蒙古科爾沁旗的博爾濟吉特氏。這自然是有懷柔的作用在內的。
國戚”,是指公主夫家及太後、皇後的父親及同胞兄弟而言,此外隻算“椒房貴戚”而非“國戚”。因此乾隆孝賢皇後的內侄、大學士傅恆之子福康安封貝子,乃成異數。福康安“身被十三異數”,別有緣故,以後談高宗時會提到,此處不贅。
親王、郡王又分兩種:一種是“世襲罔替”,一人封王,子子孫孫皆王,這就是“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一種是“降封”,父為親王,子為郡王,孫為貝勒,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奉國將軍”為止。
同是皇子,何人該封親王,何人該封郡王,何人該封貝勒、貝子,大致決定於出身:所謂出身指其生母而言。世宗動輒謂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賤”;同胞手足,何有此語?即因胤禩的生母良妃衛氏,來自“辛者庫”。這個名詞是滿洲話的音譯,實即明朝的“洗衣局”,專門收容旗籍重犯的眷屬,操持打掃灌園等賤役。因為如此,胤禩在康熙時隻封貝子;反而是雍正奪位之初,封此“出身微賤”的弟弟為廉親王。
按:清朝的宮闈之製,皇後以下,有皇貴妃、貴妃、嬪、貴人,等等;大致生母為妃,而非由宮女逐漸晉升者,生子皆有封王的希望。
出身是主要條件,此外才幹、愛憎、年齡是三個附帶條件,配合是否得宜,決定封爵的高低。
成年的皇子一旦封爵,即須“分府”。分府先須“賜第”,或則舊府改用,或則新建。王府除了“世襲罔替”者外,一旦降封,必須繳迴,由宗人府諮商工部另撥適當官屋,以供遷住;原來的王府,即指撥為新封的親、郡王府。其規製皆有一定,不得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