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隻是誰都沒有辦法再退一步的情況下不得不達成的妥協罷了。
真指望兩邊能夠聯手?
以劉牢之對朝堂的了解,皇族和世家之間,此消彼長,但是誰都奈何不了誰,誰也取代不了誰。
他們相互之間,不相互拖後腿就算不錯的了。
否則朝廷又何至於兩代人了,甚至反而被胡人殺到了廣陵家門口,而不是王師北返,光複洛陽?
哪怕這天下隻剩下杜英和朝廷,最後朝廷上的兩方,也都會不斷地攛掇對方先去對付杜英,然後自己看二虎相爭。
殊不知······
劉牢之的眼神之中流露出一絲複雜神色,殊不知眼前的這位,如今是深淵之中的潛鱗,保不齊哪一天,就破浪而出、一飛衝天!
一隻虎,如何鬥得過一條龍?
朝廷的這種作為,簡直就是前朝的時候,吳國跑去和魏國結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甚至好像還真是這般。
至於這樣會有什麽樣的後果······
仿佛已經在一眼之間看到了朝廷的未來,劉牢之不由得深吸一口氣,正想要告退,把自己的想法詳細的寫下來,送到爹爹那邊,或許他們劉家未來的戰略真的要發生一些變化,至少現在這般,不合適!
或許他們要選擇當牆頭草,均衡一下了,又或許他們應當把全部的力量,換一個方向,押下來。
隻要押對了,劉家說不定真的也能趁勢而起。
畢竟,在龍與虎眼中,現在的大司馬,就是甕中之鱉,縱然大司馬不會束手就擒,但還能掙紮多久?
劉牢之不敢迴答這個問題。
“少將軍,若是我軍殺到廣陵,那麽水師是否能夠提供糧草?”杜英的聲音,把劉牢之的思緒一下子拽了迴來。
他下意識的露出茫然的神色,但是他很快警醒過來,此時當然不能讓杜英和謝玄這幾個人精發現自己走神了。
否則他們肯定會思考,在這策定淮東戰局的關鍵時刻,還有什麽能夠讓劉牢之分神?
可想而知,肯定是很重要的。
而且早不分,晚不分,現在分神,肯定也是因為受到了什麽啟發。
如此,很輕鬆的就可以聯想到,劉牢之是在思考杜英,或者關中的其餘事。
劉家現在的態度和方向,絕對不能讓都督知道,所以劉牢之強迫自己保持冷靜,裝作在思考杜英上一個問題的模樣,沉聲說道:
“相比於大司馬按兵不動,末將倒是認為大司馬可能會挑選精兵進攻歲水,同時還有可能會從淮西發兵前來壽春,打著支援壽春的旗號,但實際上對我軍形成掣肘也好,甚至伺機進入壽春也罷,總歸不會是一出廢棋······”
說到這裏,劉牢之看著杜英和謝玄等人略怪異的目光,方才好奇的問道:
“方才······都督喚末將了?”
謝玄和郗恢看他神情,隻道是劉牢之還真的沉浸在剛才的討論之中,沒有聽到杜英的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但杜英的眼底還是閃過一抹異色。
百密一疏,劉牢之的表現還是有問題的。
他如果沒有聽清杜英說的是什麽,那麽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突兀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證明自己剛剛在思考問題?
這種巧合,有些奇怪,隻能說劉牢之的確在思索什麽,聽到杜英喊他之後,有些茫然,又趕忙拋出自己的疑惑,但是他的這些話拋出的有些突兀,或許說一聲“末將剛剛正在思索”,再接上後麵的話,更加自然。
然而劉牢之的不自然,正說明他現在說的這些,十有八九是他心中早就已經勾勒出來的答案,現在隻是念出來了而已,甚至緊張之餘,都忘了進行修飾,謝玄和郗恢的注意力不在這上麵,沒有發現異常,可是杜英對於劉牢之一直保持警惕,又如何聽不出來?
那麽他在掩飾什麽呢?
杜英饒有興致的打量著劉牢之,看的劉牢之背後冷汗直冒。
他不知道自己哪裏說錯了,但是總有直覺告訴他,杜英看穿了自己的心思。
郗恢幫杜英重複了一遍問題。
劉牢之深吸一口氣,杜英沒有繼續說話的意思,大概也是輕輕放下的態度,所以他趕忙說道:
“毫無問題!”
但劉牢之話鋒一轉:
“都督真的要率軍前往廣陵?這一路上可是要突破鮮卑人在淮東的層層布防。”
杜英的目光從劉牢之身上挪開。
這讓劉牢之心中的一塊石頭“轟”的落下,整個人都放鬆了不少。
不得不說,眼前的這位杜都督,看上去非常年輕,可是上位者的氣勢直接壓下來,哪怕他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可是劉牢之總是有一種被俯視的感覺。
也大概是因為,關中軍威之盛,讓劉牢之從不敢輕視這位都督吧。
在這亂世,拳頭硬、膽子大,才是最能說話的。
隻有能說上話,別人才會去關注、學習和研究,你為何如此強大。
“來都來了。”杜英輕笑一聲,他目視東方。
王師輕騎已經在他身旁整隊、匯合,一名名騎兵手按橫刀,森然不動,唯有戰馬馬蹄輕輕刨動地麵的聲音。
而馬蹄聲震,謝玄所率領來的那一千騎兵,經過轉戰,現在還剩下八百餘人,從八公山山麓中行來,和同袍們匯聚在一起。
“不試試怎麽知道。”
當杜英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翻身上馬。
拽住馬韁,杜英俯視劉牢之:
“少將軍,且快去吧。若不是有鮮卑人在前擋道,餘說不定都能比你跑的更快一些,看看,誰先到廣陵!”
年輕的都督,在森然的軍陣之前,霍然抽出他的佩刀,刀向東指!
主將持刀,在最前。
不需要發表任何慷慨激昂的宣講,沒有什麽還能比這景象更能激蕩軍心的了。
杜英催馬,兩千騎兵隨他,沿著山麓向東小步跑起來。
很快,他們就化作一片翻滾、席卷過大地的烏雲。
“咚咚咚!”這是八公山上的王師將士,在給他們助威,與此同時,諸葛侃親率中軍,以猛虎下山之勢,向鮮卑人在山腳下的防線撲過去。
他們和鮮卑人對峙了好幾天,心中憋屈著的氣,正是釋放的時候。
還有兩千多步卒,是謝玄一直留著等待反攻的,此時也幹脆利落的參與到了進攻之中,從側翼直撲向鮮卑人在山腳下的營寨。
真指望兩邊能夠聯手?
以劉牢之對朝堂的了解,皇族和世家之間,此消彼長,但是誰都奈何不了誰,誰也取代不了誰。
他們相互之間,不相互拖後腿就算不錯的了。
否則朝廷又何至於兩代人了,甚至反而被胡人殺到了廣陵家門口,而不是王師北返,光複洛陽?
哪怕這天下隻剩下杜英和朝廷,最後朝廷上的兩方,也都會不斷地攛掇對方先去對付杜英,然後自己看二虎相爭。
殊不知······
劉牢之的眼神之中流露出一絲複雜神色,殊不知眼前的這位,如今是深淵之中的潛鱗,保不齊哪一天,就破浪而出、一飛衝天!
一隻虎,如何鬥得過一條龍?
朝廷的這種作為,簡直就是前朝的時候,吳國跑去和魏國結盟!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甚至好像還真是這般。
至於這樣會有什麽樣的後果······
仿佛已經在一眼之間看到了朝廷的未來,劉牢之不由得深吸一口氣,正想要告退,把自己的想法詳細的寫下來,送到爹爹那邊,或許他們劉家未來的戰略真的要發生一些變化,至少現在這般,不合適!
或許他們要選擇當牆頭草,均衡一下了,又或許他們應當把全部的力量,換一個方向,押下來。
隻要押對了,劉家說不定真的也能趁勢而起。
畢竟,在龍與虎眼中,現在的大司馬,就是甕中之鱉,縱然大司馬不會束手就擒,但還能掙紮多久?
劉牢之不敢迴答這個問題。
“少將軍,若是我軍殺到廣陵,那麽水師是否能夠提供糧草?”杜英的聲音,把劉牢之的思緒一下子拽了迴來。
他下意識的露出茫然的神色,但是他很快警醒過來,此時當然不能讓杜英和謝玄這幾個人精發現自己走神了。
否則他們肯定會思考,在這策定淮東戰局的關鍵時刻,還有什麽能夠讓劉牢之分神?
可想而知,肯定是很重要的。
而且早不分,晚不分,現在分神,肯定也是因為受到了什麽啟發。
如此,很輕鬆的就可以聯想到,劉牢之是在思考杜英,或者關中的其餘事。
劉家現在的態度和方向,絕對不能讓都督知道,所以劉牢之強迫自己保持冷靜,裝作在思考杜英上一個問題的模樣,沉聲說道:
“相比於大司馬按兵不動,末將倒是認為大司馬可能會挑選精兵進攻歲水,同時還有可能會從淮西發兵前來壽春,打著支援壽春的旗號,但實際上對我軍形成掣肘也好,甚至伺機進入壽春也罷,總歸不會是一出廢棋······”
說到這裏,劉牢之看著杜英和謝玄等人略怪異的目光,方才好奇的問道:
“方才······都督喚末將了?”
謝玄和郗恢看他神情,隻道是劉牢之還真的沉浸在剛才的討論之中,沒有聽到杜英的問題,也在情理之中。
但杜英的眼底還是閃過一抹異色。
百密一疏,劉牢之的表現還是有問題的。
他如果沒有聽清杜英說的是什麽,那麽為什麽會在這個時候突兀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證明自己剛剛在思考問題?
這種巧合,有些奇怪,隻能說劉牢之的確在思索什麽,聽到杜英喊他之後,有些茫然,又趕忙拋出自己的疑惑,但是他的這些話拋出的有些突兀,或許說一聲“末將剛剛正在思索”,再接上後麵的話,更加自然。
然而劉牢之的不自然,正說明他現在說的這些,十有八九是他心中早就已經勾勒出來的答案,現在隻是念出來了而已,甚至緊張之餘,都忘了進行修飾,謝玄和郗恢的注意力不在這上麵,沒有發現異常,可是杜英對於劉牢之一直保持警惕,又如何聽不出來?
那麽他在掩飾什麽呢?
杜英饒有興致的打量著劉牢之,看的劉牢之背後冷汗直冒。
他不知道自己哪裏說錯了,但是總有直覺告訴他,杜英看穿了自己的心思。
郗恢幫杜英重複了一遍問題。
劉牢之深吸一口氣,杜英沒有繼續說話的意思,大概也是輕輕放下的態度,所以他趕忙說道:
“毫無問題!”
但劉牢之話鋒一轉:
“都督真的要率軍前往廣陵?這一路上可是要突破鮮卑人在淮東的層層布防。”
杜英的目光從劉牢之身上挪開。
這讓劉牢之心中的一塊石頭“轟”的落下,整個人都放鬆了不少。
不得不說,眼前的這位杜都督,看上去非常年輕,可是上位者的氣勢直接壓下來,哪怕他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可是劉牢之總是有一種被俯視的感覺。
也大概是因為,關中軍威之盛,讓劉牢之從不敢輕視這位都督吧。
在這亂世,拳頭硬、膽子大,才是最能說話的。
隻有能說上話,別人才會去關注、學習和研究,你為何如此強大。
“來都來了。”杜英輕笑一聲,他目視東方。
王師輕騎已經在他身旁整隊、匯合,一名名騎兵手按橫刀,森然不動,唯有戰馬馬蹄輕輕刨動地麵的聲音。
而馬蹄聲震,謝玄所率領來的那一千騎兵,經過轉戰,現在還剩下八百餘人,從八公山山麓中行來,和同袍們匯聚在一起。
“不試試怎麽知道。”
當杜英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翻身上馬。
拽住馬韁,杜英俯視劉牢之:
“少將軍,且快去吧。若不是有鮮卑人在前擋道,餘說不定都能比你跑的更快一些,看看,誰先到廣陵!”
年輕的都督,在森然的軍陣之前,霍然抽出他的佩刀,刀向東指!
主將持刀,在最前。
不需要發表任何慷慨激昂的宣講,沒有什麽還能比這景象更能激蕩軍心的了。
杜英催馬,兩千騎兵隨他,沿著山麓向東小步跑起來。
很快,他們就化作一片翻滾、席卷過大地的烏雲。
“咚咚咚!”這是八公山上的王師將士,在給他們助威,與此同時,諸葛侃親率中軍,以猛虎下山之勢,向鮮卑人在山腳下的防線撲過去。
他們和鮮卑人對峙了好幾天,心中憋屈著的氣,正是釋放的時候。
還有兩千多步卒,是謝玄一直留著等待反攻的,此時也幹脆利落的參與到了進攻之中,從側翼直撲向鮮卑人在山腳下的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