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說著,陸納似乎生怕杜英拒絕,索性自己拿起來那幾個禮盒,直接送到杜英身前:
“餘也特意選了一些江南的熏香、胭脂、茶葉等禮物,送給刺史,並請刺史擇選合適的轉交內眷,是吳郡各家對於刺史的感謝。”
杜英頓時明白為什麽王猛的態度會有所變化了。
巴掌不打笑臉人,吳郡世家的姿態相比於之前,顯然直接低到了塵埃裏,以至於讓人都很難想象,他們的家族,在江左也是唿風喚雨的存在。
不過隻是態度好顯然還不夠。
王猛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被“感化”的。
果不其然,陸納接著說道:
“王師平定西北,功莫大焉。吳郡各家上下,同樣有所激勵,也知王師吃穿用度、耗費頗多。
昔日承蒙太守府給予我吳郡各家諸多優待,此時自然也到了吳郡各家報答刺史之時。
我各家願意不再享受刺史府的稅收優待,同時願意派遣兩支商隊,總計三百人,前來關中,攜帶有江左的糧食、礦石等等。
如果刺史府還有其餘的需求,那麽也盡可以告知陸某,吳郡諸家願意為刺史解憂,以共襄王事!”
陸納說的慷慨激昂,讓杜英也一愣一愣的。
難怪王猛對陸納態度如此友善。
架不住人家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錢糧和冶煉用的礦石,這些的確是現在關中最需要的。
養人還是發展工業,都離不開這些。
吳郡世家也的確不缺這些,江南是大糧倉,幾代人圍湖造田,農業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不說,而且現在吳郡世家也是大司馬府和南渡各家都想要爭取的對象,對他們的打壓和排擠放鬆了一些。
所以反倒是吳郡世家的商隊可以出入荊蜀等礦產集中之地。
錢糧和礦石的自由運輸,是如今吳郡世家的優勢和底氣。
相比之下,稅收優待反倒是其次的,因為現在關中的收入,主要依靠於戰爭繳獲,其次在對這些工商業的稅收上,也是依靠數量來達到需求,“薄利多銷”。
不過這也不代表關中不缺錢。
畢竟從氐人那裏獲得的戰利品,很大一部分還要投資到軍隊建設、安民以及市集的建設之中,這裏麵有一些是直接沒了,有一些想要迴本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關中目前動兵之處,在於西北,將要動兵之處,則在潼關。
這兩個地方的特點之一,就是“窮”。
所以接下來至少一年,關中的財政都會承擔很大的壓力。
現在吳郡世家願意重新繳納足額稅收,自然是送上了一份大禮。
至於共襄王事什麽的,聽聽就好了。
這些江左土生土長的世家,對於北伐唯一熱衷的原因,恐怕就是北伐成功之後,南渡的那些世家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能給他們騰出來一些生存空間,但是也隻是一點兒罷了。
南渡世家好不容易在江左紮下了根,肯定也不願意說走就走。
杜英現在見過的吳地子弟也好多,但是這其中感覺真心想要參與到北伐戰事中的,也就隻有一個沈勁,如今還在王師之中,不知道有沒有殺到涼州。
至於其餘的陸納、顧會等人,不過是講究利益罷了。
不過大家明算賬,也不是什麽壞事。
“陸兄有心了。”杜英露出感動的神色,“之前刺史府減免吳郡世家麾下的工坊和商鋪三年的稅收,現在驟然讓諸位全額繳納,而且和其餘商鋪形成對比,那豈不是要為他人說我刺史府厚此薄彼?
當然,也會有一些宵小之輩造謠生事,中傷刺史府和吳郡諸家的關係。這樣吧,三年調整為一年半,如何?
而刺史府也會在近期舉行選拔官吏的考校,非常歡迎陸兄和顧兄能夠參加,如今無論是府上,還是雍州、涼州多處州郡,都有不少空缺之位,以兩位之才,治理地方,還是手到擒來的。”
陸納自然對此很是滿意。
吳郡世家意圖北上,主要還是在被南渡各家擠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情況下,想要跳出江左,“狡兔三窟”。
但是其並沒有直接卷入到關中、江左和大司馬府的鬥爭中的意思,所以陸納和顧會一直在安心經營城外的商貿。
如今杜英並沒有強留他們在刺史府內的意思,反而打算將他們外派到其餘州郡,自然可以讓陸納他們遠離長安的漩渦,經營吳郡世家新的落腳點。
陸納和杜英又寒暄了幾句,主要是杜英詢問了些江左的風土人情,而吳郡世家如今和刺史府的關係從一開始的若即若離,到現在進一步綁定在一起,已經大有不同,所以陸納也是知無不言。
送陸納離去之後,杜英轉身,靜靜看著輿圖。
王猛則在他身後,略有些擔憂的問道:
“吳郡世家,往往著眼於小利,所以將他們放到地方州郡上去,恐怕又會讓他們籌謀立足、盤踞本地,成為新的地頭蛇。對於刺史府掌控這些地方州府,恐怕不是什麽好事。”
“原本我們仍然還在擔心如何處置北地世家,現在不是正好麽?”杜英反問道。
王猛明白了他的意思,北地、新平等處的世家,之前曾經一致暗中站隊琅琊王氏。
杜英雖然出於維持這些新收複的地方的穩定,最終也不打算清算舊賬,隻是警告和抓一些典型了事。
但是這顯然這是將這些世家的異心給強行壓了下去,說不定什麽時候他們又要老調重彈。
顯然把吳郡世家派到這些地方,雙方必然會出現矛盾爭執,並且也隻能尋求刺史府的幫助,刺史府才能借此機會維持地方上的平衡,或者幹脆趁機實現對這些家族的影響和掌控。
“如今以書院選拔人才,已經表明關中對於九品中正製的反對。”王猛緩聲說道,“如此一來,世家們隻能和關中聯手,卻不能和關中同心,情理之中。
所以師兄想要問你,設立一個全新的製度,盡可能的減少世家的影響,對此,師弟到底有多大的決心,又打算做到哪一步?”
杜英沉聲說道:
“世家把持朝政,已成氣候,已成慣例,若是關中聽之任之,那麽日後的雍州,恐怕還是世家的天下,終究還是會重蹈世家爭權奪利、隻顧內鬥的覆轍。
因此推翻九品中正製,以一種新的製度選拔人才,對此,餘勢在必行,這是關中生身立命之根本!”
“餘也特意選了一些江南的熏香、胭脂、茶葉等禮物,送給刺史,並請刺史擇選合適的轉交內眷,是吳郡各家對於刺史的感謝。”
杜英頓時明白為什麽王猛的態度會有所變化了。
巴掌不打笑臉人,吳郡世家的姿態相比於之前,顯然直接低到了塵埃裏,以至於讓人都很難想象,他們的家族,在江左也是唿風喚雨的存在。
不過隻是態度好顯然還不夠。
王猛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被“感化”的。
果不其然,陸納接著說道:
“王師平定西北,功莫大焉。吳郡各家上下,同樣有所激勵,也知王師吃穿用度、耗費頗多。
昔日承蒙太守府給予我吳郡各家諸多優待,此時自然也到了吳郡各家報答刺史之時。
我各家願意不再享受刺史府的稅收優待,同時願意派遣兩支商隊,總計三百人,前來關中,攜帶有江左的糧食、礦石等等。
如果刺史府還有其餘的需求,那麽也盡可以告知陸某,吳郡諸家願意為刺史解憂,以共襄王事!”
陸納說的慷慨激昂,讓杜英也一愣一愣的。
難怪王猛對陸納態度如此友善。
架不住人家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錢糧和冶煉用的礦石,這些的確是現在關中最需要的。
養人還是發展工業,都離不開這些。
吳郡世家也的確不缺這些,江南是大糧倉,幾代人圍湖造田,農業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不說,而且現在吳郡世家也是大司馬府和南渡各家都想要爭取的對象,對他們的打壓和排擠放鬆了一些。
所以反倒是吳郡世家的商隊可以出入荊蜀等礦產集中之地。
錢糧和礦石的自由運輸,是如今吳郡世家的優勢和底氣。
相比之下,稅收優待反倒是其次的,因為現在關中的收入,主要依靠於戰爭繳獲,其次在對這些工商業的稅收上,也是依靠數量來達到需求,“薄利多銷”。
不過這也不代表關中不缺錢。
畢竟從氐人那裏獲得的戰利品,很大一部分還要投資到軍隊建設、安民以及市集的建設之中,這裏麵有一些是直接沒了,有一些想要迴本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關中目前動兵之處,在於西北,將要動兵之處,則在潼關。
這兩個地方的特點之一,就是“窮”。
所以接下來至少一年,關中的財政都會承擔很大的壓力。
現在吳郡世家願意重新繳納足額稅收,自然是送上了一份大禮。
至於共襄王事什麽的,聽聽就好了。
這些江左土生土長的世家,對於北伐唯一熱衷的原因,恐怕就是北伐成功之後,南渡的那些世家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能給他們騰出來一些生存空間,但是也隻是一點兒罷了。
南渡世家好不容易在江左紮下了根,肯定也不願意說走就走。
杜英現在見過的吳地子弟也好多,但是這其中感覺真心想要參與到北伐戰事中的,也就隻有一個沈勁,如今還在王師之中,不知道有沒有殺到涼州。
至於其餘的陸納、顧會等人,不過是講究利益罷了。
不過大家明算賬,也不是什麽壞事。
“陸兄有心了。”杜英露出感動的神色,“之前刺史府減免吳郡世家麾下的工坊和商鋪三年的稅收,現在驟然讓諸位全額繳納,而且和其餘商鋪形成對比,那豈不是要為他人說我刺史府厚此薄彼?
當然,也會有一些宵小之輩造謠生事,中傷刺史府和吳郡諸家的關係。這樣吧,三年調整為一年半,如何?
而刺史府也會在近期舉行選拔官吏的考校,非常歡迎陸兄和顧兄能夠參加,如今無論是府上,還是雍州、涼州多處州郡,都有不少空缺之位,以兩位之才,治理地方,還是手到擒來的。”
陸納自然對此很是滿意。
吳郡世家意圖北上,主要還是在被南渡各家擠壓的喘不過氣來的情況下,想要跳出江左,“狡兔三窟”。
但是其並沒有直接卷入到關中、江左和大司馬府的鬥爭中的意思,所以陸納和顧會一直在安心經營城外的商貿。
如今杜英並沒有強留他們在刺史府內的意思,反而打算將他們外派到其餘州郡,自然可以讓陸納他們遠離長安的漩渦,經營吳郡世家新的落腳點。
陸納和杜英又寒暄了幾句,主要是杜英詢問了些江左的風土人情,而吳郡世家如今和刺史府的關係從一開始的若即若離,到現在進一步綁定在一起,已經大有不同,所以陸納也是知無不言。
送陸納離去之後,杜英轉身,靜靜看著輿圖。
王猛則在他身後,略有些擔憂的問道:
“吳郡世家,往往著眼於小利,所以將他們放到地方州郡上去,恐怕又會讓他們籌謀立足、盤踞本地,成為新的地頭蛇。對於刺史府掌控這些地方州府,恐怕不是什麽好事。”
“原本我們仍然還在擔心如何處置北地世家,現在不是正好麽?”杜英反問道。
王猛明白了他的意思,北地、新平等處的世家,之前曾經一致暗中站隊琅琊王氏。
杜英雖然出於維持這些新收複的地方的穩定,最終也不打算清算舊賬,隻是警告和抓一些典型了事。
但是這顯然這是將這些世家的異心給強行壓了下去,說不定什麽時候他們又要老調重彈。
顯然把吳郡世家派到這些地方,雙方必然會出現矛盾爭執,並且也隻能尋求刺史府的幫助,刺史府才能借此機會維持地方上的平衡,或者幹脆趁機實現對這些家族的影響和掌控。
“如今以書院選拔人才,已經表明關中對於九品中正製的反對。”王猛緩聲說道,“如此一來,世家們隻能和關中聯手,卻不能和關中同心,情理之中。
所以師兄想要問你,設立一個全新的製度,盡可能的減少世家的影響,對此,師弟到底有多大的決心,又打算做到哪一步?”
杜英沉聲說道:
“世家把持朝政,已成氣候,已成慣例,若是關中聽之任之,那麽日後的雍州,恐怕還是世家的天下,終究還是會重蹈世家爭權奪利、隻顧內鬥的覆轍。
因此推翻九品中正製,以一種新的製度選拔人才,對此,餘勢在必行,這是關中生身立命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