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不奇怪,沈文儒卻是第一次意識到關中書院將會在杜英的手中發揮出什麽樣的作用,臉上的驚詫神色一閃而過,自己之前還是小瞧了杜太守的心思。
這是真的要從世家的根基入手,把世家製度連根拔起啊!
不過對此,沈文儒能說的,隻有:
“那屬下可要先把家中弟子送入書院中了,否則怕是過不了幾年,關中書院的門檻都要被求學之人踏破了!”
杜英想要把世家製度怎麽樣,沈文儒不在乎,甚至他這個淪入賤業的沈氏旁支,又何嚐不是世家爭端中的受害者?
因此現在的他,並不介意自己站在對抗世家製度這一邊。
“那就承君吉言了。”
王猛則忍不住說道:
“關中書院選拔人才,仍舊要用考校之法,今日仲淵已經在試探王右軍對於此法的態度。
也不知道王右軍是否察覺出來仲淵的真正心思?不過至少在明麵上並未表示不滿。”
“因為在王右軍看來,選拔的仍然還是這些世家子弟罷了。”杜英解釋道,“甚至世家子弟良莠不齊的問題,他就沒有意識到麽?”
沈文儒到底在世家之中呆的時間比王猛要長,同樣頷首說道:
“各家各戶,以嫡長為重,若有恩蔭升遷,自然也先落在嫡長身上。然而嫡長或許並非賢才,因此各家之中,庶子有才而不得用,嫡長無能卻竊據高位者,比比皆是。
甚至王右軍本人亦是如此,若非當初東床快婿,今日其或許也隻是王氏默默無聞一小卒爾。
另外還有謝家······”
說到這裏,沈文儒恍然意識到,當麵還有一個謝家女婿呢,還是又把嘴閉上了。
同時也難免有一種怪異的感覺。
謝家的女婿在和我商量怎麽對付王謝各家······
恐怕這種奇景,也就隻有各種人際和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世家體係中才能出現吧。
“餘知道,無妨。”杜英擺了擺手。
猜也能猜到,大概就是謝奕一介武夫、德不配位,顯然比不上謝安、謝萬等後來者。
說來,江左謝家風頭最盛的,還不是立東山誌的謝安,而是謝萬。
不過現在站得有多高,到時候就摔得有多慘。
杜英收起來泛起的心思,也明白了沈文儒想要表達什麽。
王羲之自己就是類似的出身,所以他顯然也有借助杜英的手趁機篩掉一批靠不住的世家子弟。
隻是王羲之應該也沒有猜到,杜英並不隻是借助他的默許,隻篩一次,而是想要把這種選拔變成常態。
沈文儒默默地想,到時候王右軍恐怕也不可能再支持了,隻是不知道杜英已經成勢,再想阻攔,又如何攔得住?
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似乎真的把江左世家都算計在股掌之中,壓榨他們的所有價值,然後再果斷翻臉。
“沈兄,除了關中書院之外,餘還打算多設立幾處培訓工匠的書院,想來之前太守府也應該告知你了。”杜英接著說道,“莫要忘了將這幾座書院規劃出來,優先建設。
想要建設商鋪和工坊,很容易,但是想要培訓出來真正能為我所用的人才,還是需要付出很多。”
沈文儒趕忙應了一聲,同時心中忍不住感慨,書院作為杜英手頭上對付世家製度的大殺器,就這麽直接推到了自己的懷裏。
現在他既然主持這件事,自然而然也就被打上了杜英的烙印。
想要左右逢源或者把自己從杜英團體中摘出來,也沒有那麽容易了。
這位杜太守,收買鞏固人心的手段,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既來之,則安之,如今的沈氏,也隻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屬下全旭,參見太守。”
同樣被杜英寄以厚望的全旭,亦然是急匆匆趕來的模樣,翻身下馬,三步並作兩步上前,甚至差點兒絆了一跤。
“莫要著急,餘站在這裏又不動。”杜英感到好笑。
這家夥的著急模樣,怕是有四五分是真的,剩下的五六分估計都是裝出來的。
“哎!”全旭應道,“屬下正在林氏塢堡指揮少陵的商鋪向北搬遷,未能及時來迎太守,還望太守恕罪。”
“此言差矣。”杜英擺了擺手,“餘隻是來看一看建設的如何了,又不是要讓你們所有人都放下手頭工作前來參見。爾既忙碌,盡力去做自己的事便好。”
全旭連連應諾,不過心裏忍不住感歎,我這剛剛投效太守,就被太守賞識並且委以重任,又怎麽能知道你來了卻不露麵?
誰能確保不會有對我的位置虎視眈眈的家夥再進讒言?
這些做生意的,心都黑著呢。
“不過汝等皆在,倒也正好。”杜英說道,“餘打算再既有的曹司上再增設兩司,分別掌管商貿和冶工。
這兩曹掾史,商曹便交給全旭,冶工便交給沈文儒,汝二人以為如何?”
搖身一變,變成了世家子弟爭破腦袋都想當的曹司掾史?
沈文儒和全旭臉上登時露出驚喜的神色。
而且杜英打破常規,在既有的六曹基礎上,再設工商曹司,儼然是把工商的地位也直接提高,和農耕或許無法比,但是絕對不能再稱之為賤業。
從社會地位到官職上都有飛躍,這是沈、全二人之前哪裏敢想的?
“恐怕會惹來王右軍的不滿啊。”王猛還是忍不住提醒杜英一聲,“再設兩曹,則今日打算選拔的三曹掾史,也就沒有那麽重要了。
並且這兩曹更是能直接分走戶曹很大一部分權柄,沒有這兩曹掾史負責供應錢糧,戶曹能行何事?
甚至如果仲淵願意的話,可以直接繞過戶曹,而從商鋪和工坊的賬簿上直接支出錢糧。”
王羲之得知之後,必然會不滿於杜英之前開出的條件了。
“右軍不滿,則屆時再讓利於右軍。”杜英緩緩說道,“但是隻有增設兩曹,才能使世人皆知,我關中堅持發展工商之心。否則工商為賤業,三言兩語,如何能改變?”
王猛灑然笑道:
“那師弟既然決定,便如此行事。”
他隻是單純的提醒杜英日後可能會遇到麻煩,卻也知道杜英的決策對於關中的發展是有利的。
王猛本來就不會反對這樣的決策。
就算是師弟把天捅下來,王猛也有信心給他兜著。
這是真的要從世家的根基入手,把世家製度連根拔起啊!
不過對此,沈文儒能說的,隻有:
“那屬下可要先把家中弟子送入書院中了,否則怕是過不了幾年,關中書院的門檻都要被求學之人踏破了!”
杜英想要把世家製度怎麽樣,沈文儒不在乎,甚至他這個淪入賤業的沈氏旁支,又何嚐不是世家爭端中的受害者?
因此現在的他,並不介意自己站在對抗世家製度這一邊。
“那就承君吉言了。”
王猛則忍不住說道:
“關中書院選拔人才,仍舊要用考校之法,今日仲淵已經在試探王右軍對於此法的態度。
也不知道王右軍是否察覺出來仲淵的真正心思?不過至少在明麵上並未表示不滿。”
“因為在王右軍看來,選拔的仍然還是這些世家子弟罷了。”杜英解釋道,“甚至世家子弟良莠不齊的問題,他就沒有意識到麽?”
沈文儒到底在世家之中呆的時間比王猛要長,同樣頷首說道:
“各家各戶,以嫡長為重,若有恩蔭升遷,自然也先落在嫡長身上。然而嫡長或許並非賢才,因此各家之中,庶子有才而不得用,嫡長無能卻竊據高位者,比比皆是。
甚至王右軍本人亦是如此,若非當初東床快婿,今日其或許也隻是王氏默默無聞一小卒爾。
另外還有謝家······”
說到這裏,沈文儒恍然意識到,當麵還有一個謝家女婿呢,還是又把嘴閉上了。
同時也難免有一種怪異的感覺。
謝家的女婿在和我商量怎麽對付王謝各家······
恐怕這種奇景,也就隻有各種人際和利益關係盤根錯節的世家體係中才能出現吧。
“餘知道,無妨。”杜英擺了擺手。
猜也能猜到,大概就是謝奕一介武夫、德不配位,顯然比不上謝安、謝萬等後來者。
說來,江左謝家風頭最盛的,還不是立東山誌的謝安,而是謝萬。
不過現在站得有多高,到時候就摔得有多慘。
杜英收起來泛起的心思,也明白了沈文儒想要表達什麽。
王羲之自己就是類似的出身,所以他顯然也有借助杜英的手趁機篩掉一批靠不住的世家子弟。
隻是王羲之應該也沒有猜到,杜英並不隻是借助他的默許,隻篩一次,而是想要把這種選拔變成常態。
沈文儒默默地想,到時候王右軍恐怕也不可能再支持了,隻是不知道杜英已經成勢,再想阻攔,又如何攔得住?
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似乎真的把江左世家都算計在股掌之中,壓榨他們的所有價值,然後再果斷翻臉。
“沈兄,除了關中書院之外,餘還打算多設立幾處培訓工匠的書院,想來之前太守府也應該告知你了。”杜英接著說道,“莫要忘了將這幾座書院規劃出來,優先建設。
想要建設商鋪和工坊,很容易,但是想要培訓出來真正能為我所用的人才,還是需要付出很多。”
沈文儒趕忙應了一聲,同時心中忍不住感慨,書院作為杜英手頭上對付世家製度的大殺器,就這麽直接推到了自己的懷裏。
現在他既然主持這件事,自然而然也就被打上了杜英的烙印。
想要左右逢源或者把自己從杜英團體中摘出來,也沒有那麽容易了。
這位杜太守,收買鞏固人心的手段,倒是令人眼前一亮。
既來之,則安之,如今的沈氏,也隻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屬下全旭,參見太守。”
同樣被杜英寄以厚望的全旭,亦然是急匆匆趕來的模樣,翻身下馬,三步並作兩步上前,甚至差點兒絆了一跤。
“莫要著急,餘站在這裏又不動。”杜英感到好笑。
這家夥的著急模樣,怕是有四五分是真的,剩下的五六分估計都是裝出來的。
“哎!”全旭應道,“屬下正在林氏塢堡指揮少陵的商鋪向北搬遷,未能及時來迎太守,還望太守恕罪。”
“此言差矣。”杜英擺了擺手,“餘隻是來看一看建設的如何了,又不是要讓你們所有人都放下手頭工作前來參見。爾既忙碌,盡力去做自己的事便好。”
全旭連連應諾,不過心裏忍不住感歎,我這剛剛投效太守,就被太守賞識並且委以重任,又怎麽能知道你來了卻不露麵?
誰能確保不會有對我的位置虎視眈眈的家夥再進讒言?
這些做生意的,心都黑著呢。
“不過汝等皆在,倒也正好。”杜英說道,“餘打算再既有的曹司上再增設兩司,分別掌管商貿和冶工。
這兩曹掾史,商曹便交給全旭,冶工便交給沈文儒,汝二人以為如何?”
搖身一變,變成了世家子弟爭破腦袋都想當的曹司掾史?
沈文儒和全旭臉上登時露出驚喜的神色。
而且杜英打破常規,在既有的六曹基礎上,再設工商曹司,儼然是把工商的地位也直接提高,和農耕或許無法比,但是絕對不能再稱之為賤業。
從社會地位到官職上都有飛躍,這是沈、全二人之前哪裏敢想的?
“恐怕會惹來王右軍的不滿啊。”王猛還是忍不住提醒杜英一聲,“再設兩曹,則今日打算選拔的三曹掾史,也就沒有那麽重要了。
並且這兩曹更是能直接分走戶曹很大一部分權柄,沒有這兩曹掾史負責供應錢糧,戶曹能行何事?
甚至如果仲淵願意的話,可以直接繞過戶曹,而從商鋪和工坊的賬簿上直接支出錢糧。”
王羲之得知之後,必然會不滿於杜英之前開出的條件了。
“右軍不滿,則屆時再讓利於右軍。”杜英緩緩說道,“但是隻有增設兩曹,才能使世人皆知,我關中堅持發展工商之心。否則工商為賤業,三言兩語,如何能改變?”
王猛灑然笑道:
“那師弟既然決定,便如此行事。”
他隻是單純的提醒杜英日後可能會遇到麻煩,卻也知道杜英的決策對於關中的發展是有利的。
王猛本來就不會反對這樣的決策。
就算是師弟把天捅下來,王猛也有信心給他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