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界上,就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
比如說像朱燮元逃跑了,這是增強了北方大明的實力,但是也同時也讓劉布可抽出足夠的實力,拿下四川。
在此以前,單憑劉康手下的萬把來人,劉布想拿下四川,是有點懸,就算拿得下,也守不了。
四川可是有四十多萬平方公裏之地,十幾個府,一萬多個人,分攤到這十幾個府,這實力就相當弱了,根本就相當於沒有,這也就是他們即使打得下四川,都守不住的原因。
劉布明白一點,所以他這一次派遣劉康率軍西進,攻入四川,他首先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能夠奪取重慶,拿下他們進入四川的大門,然後再徐徐圖之。
既然劉布已經暫時不用對北方用兵,可以抽出大量兵力,那肯定就是優先鞏固於南方了。
劉家現在的戰略格局算是相當的好,在劉布出兵打贏了夷陵之戰以後,他們的戰略格局前所未有的好。
大明最富裕的精華之地,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最慘的莫過於山東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此地距離京城極近,這就令皇帝不得不調派的重兵把守在保定和天津,確保敵人不能從這兩個方向攻入京城。
更慘的就是大明的賦稅重地江淮和江南,都陸續的落入了華夏軍之手,失去了這些賦稅重地,大明的收入進一步的降低,再養活這麽多的軍隊這就非常的困難了。
而華夏軍的問題,也相當的多,華夏軍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他們崛起的太快了,在短期內他們就吞並了這麽多的地方,即使他們擁有強大的武力,可以強行的占據這些地方,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永久的統治這些地方。
現在華夏軍,能夠控製這些地方,是因為他們跟地方的豪強合作,雙方平分天下利益。
隻是這種雙方平分天下的做法,其實是不值得的提倡,對皇權的統治是不利,長期以往,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根基不穩。
所以劉家父子,他們也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一旦抽出手來,就得對他們內部整治。
華夏軍可以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占領這些地方,但是要真正控製這些地方,令地方的百姓軍民歸心,則需要長期的時間了,大明到今天還有這麽多的忠誠義臣,這是因為經過兩百多年的養士蓄望。
劉家也要開始養士蓄望了。
所以在擊退了朱燮元之後,劉布的戰略計劃,就是穩定南方的局勢跟大明戰略對峙。
現在的戰略對峙,形勢對華夏軍也是有利的,因為華夏軍控製的是富裕的地方,都是富稅重地,這些地方很快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產出。
他們不會缺錢,不會缺糧食,人口也不會缺,這是大國崛起的前提條件。
而北方的大明,則相對的慘,他們丟失了所有的賦稅重地和糧食產地,他們將會為賦稅和糧食而煩惱。
而缺錢缺糧又是極其難的一個問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劉家父子這樣的妖孽,也隻有他們不把錢梁當成錢梁,能夠輕易的弄到大批的錢糧,對於北方的皇帝和朝廷來說,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解決不了這些事情,不要說跟華夏帝國南北分治,就連活下去都成問題。
北方的大明,它的戰略形勢就遠比華夏帝國要惡劣。
他的京城,就處在燕京山脈一帶,長城之外就是蒙古,就是他們的百年大敵,山海關之外,則是後金國,這些勢力實力都非常強大,有顛覆大明的能力。
大明在這些勢力和華夏帝國的壓製之下,端的是群狼環伺,非常要命。
如果以前說大明把京城設在了幽燕之地,這是天子守國門,說的非常高尚,但是現在隻能用坑爹來形容了。
大明帝國的首都所在的區域,正處在三方勢力夾擊之中。
隻要對方隨時夾擊過來,就能把它給碾碎,更慘的就是,此地不產糧,大量的糧食必須從外地運進,以前他們用運河這一條策略,為他們運來了大量的糧食,但是現在運河被切斷,南方被攻占,他們無法使用這一條了,還不知道從哪裏運來這麽多糧食供京城之用,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就不要談南北分治和立足的問題,他們現在首要考量的,其實是活命的問題。
這也是劉布意識到了這一點後,即使是朱燮元率領十多方大軍北撤,這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但是他也知道,這條老虎跑去了貧瘠的地方,能餓死人的地方,他就成不了老虎,隻怕會變成一條土狗。
也可以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華夏帝國跟大明帝國之間的爭奪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是軍事力量的對碰,現在可能就是資源的爭奪,在這方麵華夏軍已經處於領先的地步,他們所擁有的優勢,是大明無法擁有的。
所以說許多人對於朱燮元望風而逃,逃進了北方,表示非常的憤怒和不爽,也隻有劉布到現在才才意識到這一點,朱燮元留下來不見得就是好事,他逃了也不見得是壞事,總之華夏軍都麵臨選擇,而他的選擇,又是會產生自己的料想不到的後果。
隻是現在,劉布所有的計劃都在自己的設想之中。
華夏帝國占領了這麽多富裕的地方,又這麽有錢,正是他們全力擴軍的時候。
雖然現在的華夏帝國,擁有二十萬軍隊,但是這二十萬軍隊跟北方大明從數量上相比,其實一點都不占優勢,隻是他們都是精兵,戰鬥力比對方強。
但是他們父子也意識到一點,如果他們要一統天下,即使他們擁有二十萬家丁級的部隊都不夠,他即使擁有二十萬精兵,但是把這二十萬精兵分攤在全國十幾個行省,也就不多了,一個行省一萬多人,稱不上是兵力雄厚。
他們父子估計,他們要一統天下,以目前大明所控製的地方而算,如果要保持絕對的優勢,至少必須擁有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如果他們對關外的東北感興趣;對蒙古感興趣;對遙遠的西域,天山南北路感興趣,需要的軍隊就更多。
所以劉布在打跑了朱燮元這一個大敵以後,他就要考量另外一些迫切需要的問題了,那就是全力擴軍了。
華夏軍的天下是搶過來的,所以他們必須保證足夠強大的武力,才能夠守住天下。
一句話說來,可能是有些諷刺,那就是他們可能用二十萬軍隊打下了天下,卻不能用二十萬軍隊來統治天下,所以擴張軍隊,勢在必行。
也是劉布他感到突然間沒那麽急的原因,既然對手跑了,就讓他跑了好了,反正雙方遲早終有一戰,今日的華夏軍勢力還弱,等到他擴張到百萬級別的時候,就是對方吃苦頭的時候了。
當然這也讓劉布為之而頭痛,以前領兵打仗的時候,要想的事情相對簡單,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和資源,打敗敵人就好了,現在他所麵臨的問題就更多了,不單止要打敗敵人,還要考量的,就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如何的統治地方。
大明統治這一片地方二百多年,他們其實也算是深入人心的了,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是支持大明,為他們而努力白,在原版明滅亡以後,還是有這麽多人,想方設法的反清複明,這就是一個問題。
劉布就知道一樣事情,占領了大明的地盤,打垮了他們的軍隊,隻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跟大明爭奪民心了。
當然要搞這些東西,華夏帝國他們也是處於占優的地方,主要的就是他們占據的是富裕的地方,糧食的產地,擁有足夠多的物產,資源充足,他們自然就可以從容的做許多收買人心的事情。
北方的大明則相對坑爹,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缺錢缺糧,這就意味著他們許多事情都無法貫徹。
比如說皇帝和朝廷他不想收稅,但是不收不行,不收朝廷就得滅亡,就得就得無糧可發,無兵可用的。
而雙方正處於爭奪明心,爭奪天下之時,一方麵是輕徭薄賦,收買人心,另外一方麵則是敲骨吸髓,竭澤而漁,最後結果會怎麽樣,大家不用猜都知道。
但是對於大明帝國來說,就算明知道結果,他們也都別無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首先活下去了,再考慮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明知道是有毒,但是為了活命,得先喝了止渴再說。
劉布也就是意識到這些問題,他才發現,我應該不急,應該消化眼前的地盤,擴張自己的實力,然後再慢慢陪他們玩,這樣更好。
這也就讓他的行動,變得寬鬆起來,沒有那麽緊張了,幹脆慢慢的行軍,這可以讓他琢磨一些事情,對未來進行規劃,劉布率領萬人精兵,由抄近路改為步騎齊發,水陸並進。
劉布改為坐船,紫青的艦隊為他護航。
比如說像朱燮元逃跑了,這是增強了北方大明的實力,但是也同時也讓劉布可抽出足夠的實力,拿下四川。
在此以前,單憑劉康手下的萬把來人,劉布想拿下四川,是有點懸,就算拿得下,也守不了。
四川可是有四十多萬平方公裏之地,十幾個府,一萬多個人,分攤到這十幾個府,這實力就相當弱了,根本就相當於沒有,這也就是他們即使打得下四川,都守不住的原因。
劉布明白一點,所以他這一次派遣劉康率軍西進,攻入四川,他首先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能夠奪取重慶,拿下他們進入四川的大門,然後再徐徐圖之。
既然劉布已經暫時不用對北方用兵,可以抽出大量兵力,那肯定就是優先鞏固於南方了。
劉家現在的戰略格局算是相當的好,在劉布出兵打贏了夷陵之戰以後,他們的戰略格局前所未有的好。
大明最富裕的精華之地,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最慘的莫過於山東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此地距離京城極近,這就令皇帝不得不調派的重兵把守在保定和天津,確保敵人不能從這兩個方向攻入京城。
更慘的就是大明的賦稅重地江淮和江南,都陸續的落入了華夏軍之手,失去了這些賦稅重地,大明的收入進一步的降低,再養活這麽多的軍隊這就非常的困難了。
而華夏軍的問題,也相當的多,華夏軍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他們崛起的太快了,在短期內他們就吞並了這麽多的地方,即使他們擁有強大的武力,可以強行的占據這些地方,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永久的統治這些地方。
現在華夏軍,能夠控製這些地方,是因為他們跟地方的豪強合作,雙方平分天下利益。
隻是這種雙方平分天下的做法,其實是不值得的提倡,對皇權的統治是不利,長期以往,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根基不穩。
所以劉家父子,他們也都意識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一旦抽出手來,就得對他們內部整治。
華夏軍可以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就占領這些地方,但是要真正控製這些地方,令地方的百姓軍民歸心,則需要長期的時間了,大明到今天還有這麽多的忠誠義臣,這是因為經過兩百多年的養士蓄望。
劉家也要開始養士蓄望了。
所以在擊退了朱燮元之後,劉布的戰略計劃,就是穩定南方的局勢跟大明戰略對峙。
現在的戰略對峙,形勢對華夏軍也是有利的,因為華夏軍控製的是富裕的地方,都是富稅重地,這些地方很快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產出。
他們不會缺錢,不會缺糧食,人口也不會缺,這是大國崛起的前提條件。
而北方的大明,則相對的慘,他們丟失了所有的賦稅重地和糧食產地,他們將會為賦稅和糧食而煩惱。
而缺錢缺糧又是極其難的一個問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劉家父子這樣的妖孽,也隻有他們不把錢梁當成錢梁,能夠輕易的弄到大批的錢糧,對於北方的皇帝和朝廷來說,這是非常要命的事情,解決不了這些事情,不要說跟華夏帝國南北分治,就連活下去都成問題。
北方的大明,它的戰略形勢就遠比華夏帝國要惡劣。
他的京城,就處在燕京山脈一帶,長城之外就是蒙古,就是他們的百年大敵,山海關之外,則是後金國,這些勢力實力都非常強大,有顛覆大明的能力。
大明在這些勢力和華夏帝國的壓製之下,端的是群狼環伺,非常要命。
如果以前說大明把京城設在了幽燕之地,這是天子守國門,說的非常高尚,但是現在隻能用坑爹來形容了。
大明帝國的首都所在的區域,正處在三方勢力夾擊之中。
隻要對方隨時夾擊過來,就能把它給碾碎,更慘的就是,此地不產糧,大量的糧食必須從外地運進,以前他們用運河這一條策略,為他們運來了大量的糧食,但是現在運河被切斷,南方被攻占,他們無法使用這一條了,還不知道從哪裏運來這麽多糧食供京城之用,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就不要談南北分治和立足的問題,他們現在首要考量的,其實是活命的問題。
這也是劉布意識到了這一點後,即使是朱燮元率領十多方大軍北撤,這是縱虎歸山,後患無窮,但是他也知道,這條老虎跑去了貧瘠的地方,能餓死人的地方,他就成不了老虎,隻怕會變成一條土狗。
也可以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華夏帝國跟大明帝國之間的爭奪形式,已經發生了變化,以前是軍事力量的對碰,現在可能就是資源的爭奪,在這方麵華夏軍已經處於領先的地步,他們所擁有的優勢,是大明無法擁有的。
所以說許多人對於朱燮元望風而逃,逃進了北方,表示非常的憤怒和不爽,也隻有劉布到現在才才意識到這一點,朱燮元留下來不見得就是好事,他逃了也不見得是壞事,總之華夏軍都麵臨選擇,而他的選擇,又是會產生自己的料想不到的後果。
隻是現在,劉布所有的計劃都在自己的設想之中。
華夏帝國占領了這麽多富裕的地方,又這麽有錢,正是他們全力擴軍的時候。
雖然現在的華夏帝國,擁有二十萬軍隊,但是這二十萬軍隊跟北方大明從數量上相比,其實一點都不占優勢,隻是他們都是精兵,戰鬥力比對方強。
但是他們父子也意識到一點,如果他們要一統天下,即使他們擁有二十萬家丁級的部隊都不夠,他即使擁有二十萬精兵,但是把這二十萬精兵分攤在全國十幾個行省,也就不多了,一個行省一萬多人,稱不上是兵力雄厚。
他們父子估計,他們要一統天下,以目前大明所控製的地方而算,如果要保持絕對的優勢,至少必須擁有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如果他們對關外的東北感興趣;對蒙古感興趣;對遙遠的西域,天山南北路感興趣,需要的軍隊就更多。
所以劉布在打跑了朱燮元這一個大敵以後,他就要考量另外一些迫切需要的問題了,那就是全力擴軍了。
華夏軍的天下是搶過來的,所以他們必須保證足夠強大的武力,才能夠守住天下。
一句話說來,可能是有些諷刺,那就是他們可能用二十萬軍隊打下了天下,卻不能用二十萬軍隊來統治天下,所以擴張軍隊,勢在必行。
也是劉布他感到突然間沒那麽急的原因,既然對手跑了,就讓他跑了好了,反正雙方遲早終有一戰,今日的華夏軍勢力還弱,等到他擴張到百萬級別的時候,就是對方吃苦頭的時候了。
當然這也讓劉布為之而頭痛,以前領兵打仗的時候,要想的事情相對簡單,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和資源,打敗敵人就好了,現在他所麵臨的問題就更多了,不單止要打敗敵人,還要考量的,就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如何的統治地方。
大明統治這一片地方二百多年,他們其實也算是深入人心的了,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是支持大明,為他們而努力白,在原版明滅亡以後,還是有這麽多人,想方設法的反清複明,這就是一個問題。
劉布就知道一樣事情,占領了大明的地盤,打垮了他們的軍隊,隻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跟大明爭奪民心了。
當然要搞這些東西,華夏帝國他們也是處於占優的地方,主要的就是他們占據的是富裕的地方,糧食的產地,擁有足夠多的物產,資源充足,他們自然就可以從容的做許多收買人心的事情。
北方的大明則相對坑爹,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缺錢缺糧,這就意味著他們許多事情都無法貫徹。
比如說皇帝和朝廷他不想收稅,但是不收不行,不收朝廷就得滅亡,就得就得無糧可發,無兵可用的。
而雙方正處於爭奪明心,爭奪天下之時,一方麵是輕徭薄賦,收買人心,另外一方麵則是敲骨吸髓,竭澤而漁,最後結果會怎麽樣,大家不用猜都知道。
但是對於大明帝國來說,就算明知道結果,他們也都別無選擇,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首先活下去了,再考慮其他的事情,這就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明知道是有毒,但是為了活命,得先喝了止渴再說。
劉布也就是意識到這些問題,他才發現,我應該不急,應該消化眼前的地盤,擴張自己的實力,然後再慢慢陪他們玩,這樣更好。
這也就讓他的行動,變得寬鬆起來,沒有那麽緊張了,幹脆慢慢的行軍,這可以讓他琢磨一些事情,對未來進行規劃,劉布率領萬人精兵,由抄近路改為步騎齊發,水陸並進。
劉布改為坐船,紫青的艦隊為他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