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平平安安送到年府, 九爺便走了。年家如今的確頗受重用,不過也就是一個年羹堯罷了。再說隻是個姨娘生的庶子,堂堂九爺,還沒那麽賤, 上趕著來吃酒。
年遐齡自湖廣總督任上迴京養老後就一直住在家中□□兒孫,今日庶孫滿月,他原本不欲出麵, 得知幾位皇孫來了, 他連忙讓人服侍梳洗後前來拜見。
弘昀知道年遐齡在康熙麵前都頗有臉麵,忙叫了免禮, 讓福宜和福慧牽來, “八弟,九弟,這是你郭羅瑪法。”
說起來, 這還是年遐齡頭一次見到自己兩個外孫,看福宜福慧兩個吭哧吭哧一本正經的喊郭羅瑪法, 他高興的一臉褶子。
“好啊,好啊。”年遐齡摸摸福宜的胳膊, 又捏捏福慧肉乎乎的手, 眼眶微濕。
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其餘孫輩都常常能看見, 唯有最心愛的小女兒, 選秀嫁給皇子, 生的是皇孫。以前還在王府時就見不著, 更別提後來又入了東宮。幼女自幼身子孱弱,肚子卻爭氣,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可惜個個都不康健,他在家裏提心吊膽,唯恐外孫夭折,女兒悲痛熬不過來,又擔心太子因子嗣體弱怪罪到女兒身上。如今,終於好了。
年遐齡哄著兄弟兩問了幾句飯用的香不香,額娘可好,對著邊上的弘昀訕訕一笑,“四阿哥恕罪,老臣上了年紀,就有些嘮叨。”
“您是長輩,掛心晚輩原是正理。”
弘昀已經十五了,說話做事極有章法,否則四爺斷不能放心讓他將弟弟們帶出來。他看年遐齡盯著福宜兄弟兩眼珠都舍不得轉,想到出宮前弘昐的話,低聲道:“聽說府裏有位十二歲便中了舉人的少年英才,不知今日可在?”
年遐齡一聽就知道這問的是自己的孫子年熙,忙道:“在,老臣這就令人叫他出來給阿哥請安。”
“自家親戚。”弘昀擺擺手,“請甚麽安。”他看了的一眼站在屋子角落,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的兩個少年,意有所指道:“說起來,這年熙,上迴太孫寫信迴來時還提過。”
太孫。
年遐齡心裏一突,再看弘昀臉上不見半分異色,自己的兩個孫兒卻一聽到年熙兒子就咬牙切齒,不由暗自歎息。
次子胸懷韜略,可為人父上,實在叫他不知道該說甚麽才好。明明是親兄弟,偏要拉兩個貶一個,貶的還是最有才能的嫡長子,且性情跋扈,如今不僅是幕僚兄弟的意見,就是他和宮裏娘娘的話,都不肯聽了。
這些日子,他觀朝中局勢,總覺著若年家有朝一日禍從天降,必自次子而來。難道,要他親手廢了辛苦栽培長大的兒子不成?
年遐齡壓下一番思量,順著弘昀的話接,“老臣那不成器的孫兒能得太孫看中,實在是教老臣惶恐。”
“年大人惶恐甚麽,年熙十二歲便中舉,放眼望去,天下能有幾個。說起來,年熙這也算家學淵源,他是納蘭大人嫡親外孫,納蘭大人是咱們滿洲的大才子,他僅剩的骨血如此出眾,納蘭大人泉下有知,想必十分開懷。”
聽見這番話,再想想以前年氏讓人傳出宮的主意,年遐齡像是有些明白弘昀提起年熙的意思了,他沒有立時說話。
見此,弘昀倒不催他。今日他來,隻消將話說了就是,年家若有意,自會想法子求旨意,若無意,倒顯得他們貼上去似的。
等到見過年熙,吃過宴席,年遐齡長子年希堯送弘昀的時候,低聲問了一句,“小臣鬥膽,老父讓小臣問四阿哥一句,太孫果然稱讚小臣那侄子?”
弘昀看了他一眼,答了兩字,“自然。”
年希堯便不再多言,恭恭敬敬送走了弘昀幾兄弟。
一迴宮,弘昀吩咐人把弟弟們送迴各自的住處,就去了李氏住的西偏殿,果然弘昐也在那兒。
“額娘,我倒是把話說了,年家還沒答話。”他有些擔憂,“就不知道年家肯不肯答應,上迴年側福晉試探過,就沒消息。”
李氏拉下臉,“再要不肯,這事兒就算了,原我就不喜歡,那年熙病病歪歪的,哪裏配得上哈宜唿。”
弘昐沒理會李氏的話,問弘昀,“你可是直接問的年遐齡。”
弘昀肯定的點頭,“是。”
“那事情便有□□分準了。”
一句話沒說完,李氏插話道:“□□分準,你的意思是定了就將哈宜唿許給年熙?這可不行,滿京城那麽多勳貴子弟,哈宜唿是太子長女,想許個甚麽樣的不成,還得精心挑選呢,哪能就這麽定下。”
年氏來提的時候,想到年熙的病弱,李氏原本就想一口拒絕,是聽了弘昐弘昀的勸說,她才答應考慮考慮年熙,可若要她就此定下人,她是絕不肯的。
在她看來,年熙十二歲中舉又如何,哈宜唿可是太子的女兒,今後還是大公主。別說十二歲的舉人,就是十二歲的狀元,要配哈宜唿,都是高攀。再有,年家雖入了鑲黃旗,根底上卻像她,依舊是漢人。說是滿漢一家,但誰不知道,就是選秀,滿軍旗的都要排在漢軍旗的前麵入宮門,哪能真的一樣。她已經吃虧在出身上,不想女兒也嫁個漢軍旗低一頭。
弘昀倒覺得年熙不錯,就道:“額娘,大哥不是說年熙的身子,等他迴京後,會親自給他診脈。”
“便是太孫,也不是甚麽病都能治的。”李氏懟了一句。
這話說的弘昀沒法接。弘昐卻瞧出李氏的心結不僅在病弱,但他不想點破,,隻道:“額娘,哈宜唿的婚事,不能再拖了。”
李氏古怪的看著他,“皇家的格格出嫁都晚,你這是著甚麽急,連太子爺都沒急呢。”
看李氏是半點不懂,弘昐與弘昀四目相接,瞬間明白對方的意思。
弘昀直言道:“額娘,你可知道翁牛特部已著人入京了。”
“那又怎麽了,蒙古人時常入京請安,又不是甚麽稀罕事兒。”李氏滿不在乎的道。
額娘對這些事上的眼色,是真的不及年側福晉,難怪年側福晉這麽些年病病歪歪的,依舊寵愛不衰。
弘昐心下歎氣,提醒道:“額娘想想,這翁牛特部最近發生了甚麽大事?”
“甚麽大事?”李氏問了一句,隨即想起點甚麽,“你是說多爾濟,敦恪公主的額駙。”
“不錯。”弘昐神色凝重的點頭,“多爾濟被鎖拿入京,至今仍關押在宗人府中。前些日子,敦恪姑姑不顧病體稍愈,就入京來四處打點,可惜多爾濟牽涉的是行刺太孫的謀逆大案,萬歲龍顏大怒,誰敢站出來為他說話。但多爾濟畢竟是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後人,素來親近皇室。不看敦恪姑姑,便是看在太後的顏麵上,萬歲也是要安撫翁牛特部,叫他們不至因多爾濟一人而恐慌的。”
而安撫蒙古,自來最主要的手段,便是聯姻了。
李氏聽得臉都白了,“你,你是說萬歲有意讓哈宜唿撫蒙?”她說著叫起來,“可,可哈宜唿是太子的長女啊!”
別說是太子的長女,就是萬歲的長女,不一樣撫蒙了。
話說完,李氏自己也意識到,她蹭的站起來道:“不成,我去求太子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哈宜唿嫁到蒙古去。”
“額娘!”弘昐和弘昀之前不肯把話說穿,就是擔心李氏急起來甚麽都不顧的出昏招。看李氏情緒激動,忙一邊一個按住人。
弘昀道:“額娘,不告訴您,就是怕您這樣,萬歲眼下又沒下旨,再說宗室女撫蒙是規矩。您拿這樣的事兒去求阿瑪,豈不是讓阿瑪動怒,再說倘若傳到萬歲和太後耳裏,大姐便是不撫蒙都得撫蒙了。”
“你,太子不會怪罪的,太子最心疼你大姐,以前烏喇那拉家的親事,就是太子做主定的。”李氏慌忙道。
弘昐搖搖頭,“以前阿瑪是王爺,可眼下,阿瑪是太子了。”
做王爺時能有私心,想盡法子保住自己的女兒不去撫蒙。但做了太子,要看重的便不是一個王府,而是天下。若太子舍不得自己的長女,那別人呢,每年蒙古迴來報喪的奴才一個又一個,格格公主們還不是接二連三的嫁出去。萬歲莫非就舍得自己的公主?
李氏像是明白,又像是不明白,整個人跟失了魂一樣,她喃喃道:“這可怎麽好?”
“額娘也別太急,我們這不是就在想法子。眼下翁牛特部雖已安排年紀相當的子弟入京,到底萬歲還沒來得及召見人,賜婚的旨意更是沒有影。若我們此時想法給哈宜唿尋一門萬歲和阿瑪都看好的親事,哈宜唿便能留在京城了。”
李氏驟然又來了精神,有點猶豫道:“那為何一定要是年熙,他的身子……”
因李氏在這方麵的魯鈍,弘昐不得不給她掰開來細細解釋,“一個,年家乃漢軍旗出身,祖上本是漢人,但年遐齡與年羹堯父子皆政績卓著。萬歲如今要籠絡漢臣,隻是將漢軍旗女子賜婚宗室尚且不夠,若有皇家血脈下降,方才真正是皇恩浩蕩。其二,要在萬歲下旨之前給哈宜唿定親,卻不能觸怒萬歲與太後,否則讓太後看來,豈非是看不上科爾沁。可若是年熙,便不一樣。額娘也說原先烏喇那拉一族獲罪,哈宜唿原本的親事自然不算,說是別人,太後必然不信的,畢竟之前又無半點風聲傳出。但若說年熙,咱們大可對外宣告是額娘您與年側福晉早就私下定了盟約。如今您與年側福晉相處融洽,想來為東宮安寧,萬歲與太後必會相信這番說辭。再有……”
弘昐看了看李氏,神色複雜道:“兒子聽說,萬歲已在暗中為阿瑪挑選品性出眾的貴女,想必東宮就要有太子妃了。”
李氏如遭雷擊,唇瓣哆嗦看向弘昐,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弘昐心中不忍,卻不得不繼續道:“阿瑪是太子,豈能一直沒有正室,皇家,原本便沒有側室扶正的規矩。”
當然,若當了皇上,那又另當別論。可太子,太子妃廢了,死了,就隻能另挑,絕不可能讓妾室頂上。
“是啊,額娘,您想想,年側福晉想要結這門親,必然也是聽到了風言風語。這將來的嫡額娘還不知道是誰,若您能與年側福晉聯手,至少東宮不會亂起來。”弘昀看李氏依舊臉色不好的,忙道:“額娘放心,那年熙我和三哥都打聽過,真是才幹出眾,品性又好,斷不會叫大姐吃虧的。”
“可……”李氏畢竟已上了年紀,如今最重的不過是兒女,之前一時沒迴過神,此時卻不再把四爺要娶太子妃的事情放在心上。隻她左思右想,依舊有些疑慮,“就算我不在乎年熙身子差,他畢竟比哈宜唿小了四歲,這……”
女子花期易逝,到時候哈宜唿上了年紀,年熙還正在盛年,就是哈宜唿身份尊貴,又如何擋得住年熙在公主府外尋歡作樂,豈不是讓哈宜唿憋屈死了。
“這個額娘倒不必擔憂。大哥答應過,將來哈宜唿出嫁,讓額駙也住在公主府?”
“果真!”李氏眼睛都亮了。要真是住在一起,不是公主府和額駙府隔開,連見個麵都要召見,倒是不擔心有狐媚子作亂。
弘昐點頭,“自然,大哥說的事,定是準的。”
李氏微一沉吟,看著弘昐,“太孫,果真如此看好年熙?”
“是,大哥的家信,提了四次。”
“好!”李氏橫想豎想,對兒子的信任終究占了上風,“就是年熙了。總比嫁到蒙古去,一年難得見上一迴好。”
李氏是個急性子,既然定下心思,又有蒙古人的壓力在跟前,她立即就跑去找年氏提了提,年氏心領神會,趁著四爺來時提了兩句,見四爺沉默不語,年氏心裏便有了底。又過兩日,待四爺再來問了一句年氏娘家人何時入宮請安後,年氏就知道事情已有□□分準了。等十五年羹堯繼室慧敏鄉君入宮請安的時候,就直接說了這事兒。
年氏當作沒看見慧敏鄉君不樂意的神色,告誡道:“二嫂迴去就準備起來,等賜婚的旨意一下,便要操辦起來,大格格是太子長女,哪怕如今沒有封號,等出嫁時總是個郡主,將來更是和碩公主。萬不可出甚麽差錯。”
慧敏鄉君勉強笑了笑,“倒不是臣婦不樂意盡心,隻是如今旨意未下,家裏先忙起來,倘或……豈不是讓別人看了笑話。”
“這門親事如此登對,李側福晉與我都樂見,又有太子首肯,萬歲默許,加上太孫讚成,如何會有變故?”年氏看著神色怨恨的慧敏鄉君,冷笑道:“除非有人起了壞心,想要動甚麽手腳!”
慧敏鄉君一愣,隨即明白過來年氏這是已經對她起了疑心。年家別的人她可以不在乎,唯獨年氏她不敢不放在心上。年羹堯雖是年家頂門立戶之人,但再怎麽受重用都是皇家的奴才。
她忙道:“側福晉,這樣好的一門親事,妾身如何不願意的,隻是年熙到底不是妾身生的,他的親事,妾身如何敢胡亂做主。”
年氏笑著看她,“並未讓你做主,大格格是太子爺掌上明珠,到時自有旨意。”
慧敏鄉君聽出年氏這話的言外之意,頓時滿臉漲紅的應了聲是。
夏嬤嬤親自送過人迴來,將袖裏的銀票給年氏看:“鄉君這一迴手麵大的很。”
年氏懶洋洋掃了一眼銀票,似笑非笑道:“嬤嬤收著罷。”
“就怕鄉君不樂意。”
“她自然是不樂意的。”
夏嬤嬤的意思,年氏如何不明白,不過她並不放在心上。就像她告訴慧敏的,這門親事是太子準許,萬歲默認,更有太孫一力促成,誰能阻止得了。
“就怕……”夏嬤嬤卻沒年氏那般放心,她擔憂道:“老奴聽說這些年二老爺越發愛重鄉君,有心為鄉君所出的兩位公子謀個好前程。”
年氏嗤的一笑,“放心罷嬤嬤,這門親事,關乎年家滿門,我爹,她還活著。”
正如年氏所料,年遐齡得知慧敏鄉君迴府中就讓人往年羹堯那裏送信,立即讓人把信截迴,同時把年希堯叫來。
“爹的意思是不告訴四弟?”
年希堯頭痛道:“爹,畢竟是四弟的嫡長子,他的親。再說要娶皇家的格格,咱們家裏總要上折子的。”
“我來上就是了。”年遐齡顯然考慮的很明白,慢悠悠道:“這門親事能不能成,全看萬歲。若萬歲允準,必要下旨賜婚。不過是個謝恩折子,我雖老了,還寫的出來。”
“……”年希堯心道,謝恩折子自然誰都能寫,但事情不是這麽簡單。
“你放心,我還活著,家裏輪不到那個孽子一手遮天!”
年遐齡看著長子猶猶豫豫的模樣心裏就生氣。也怪他,當年看出嫡次子良才美玉,較長子出眾許多便將大半心思都放在嫡次子身上,認為長子敦厚老實,守成之餘也不至和弟弟生出罅隙。誰知竟致使弟強兄弱,以致如今長子竟要看四房的臉色行事了。至於中間的庶子,更是不堪。
若老四穩重還好,偏生老四年少得誌,漸漸恃才自負,連太子阿哥們都敢左右逢源,握於掌中耍弄。他如今還在,尚能時時教導幾句,待他去了,怕年家傾覆隻在旦夕之間。
年家本是漢人出身,能走到今日這一步何其不易,他絕不能眼睜睜作勢年家走到絕路。這門親事便是年家最後的退路,老四,能明白就好,若聽信後宅之言還要阻攔,也怪不得他這個親爹了。當年佟國綱能請旨殺子,他自也能大義滅親!
十三爺看著眼前半人高的玉山一句話都沒說,隻是臉上黑的像是用墨汁刷過似的。
大太監冒江在邊上瑟瑟發抖,幹巴巴解釋道:“奴才原本也讓人打發迴去,可李家放了東西就走。奴才想著李家與曹家同氣連枝,太孫後院那位曹姑娘近來又受寵。”見十三爺怒氣漸緩和,他大著膽子道:“爺,要不就收了罷,李家畢竟是蘇州織造。”
“你懂甚麽!”十三爺一聽冒江的話,怒火蹭的又上來了,“你以為這玉山是冰的!”
燙手的很!
“那奴才讓人送迴去?”冒江試探的問,眼角餘光一直盯著那翠綠水潤的玉山,心疼的都快滴血了。這樣的好東西,便是萬歲私庫都不見得有。就是輪不著他,可放在爺的庫房裏,他總能時時去看看。到手的東西,偏要吐迴去了。不過冒江跟隨十三爺多年,清楚十三爺謹慎的性子,自然不敢為這點東西壞了十三爺的打算。
十三爺正要說好,忽想到一事,語氣不佳的問,“敦恪那兒可有消息?”
冒江一愣,隨即低聲道:“說是公主病情又重了。”
“太醫呢,都在幹甚麽!”十三爺勃然大怒,在屋中罵了幾句,隨即冷靜下來苦笑道:“罷了,她這是心病。”
丈夫關在牢中,背著個要命的罪名,病如何好的起來。
“她還撐著入宮?”
冒江迴答的更是惴惴,“是,公主一直在遞牌子入宮請見。可萬歲讓公主安心呆在府中養病。”
十三爺早就猜到,長歎了一口氣,看了眼那玉山,神色變幻不定許久,最終道:“你將玉山裝好,親自送到京中,讓福晉給懷恪添妝。”
所謂懷恪,正是哈宜唿。兩月前,康熙下旨賜婚哈宜唿與年熙,同時冊封哈宜唿為和碩懷恪格格,從此後,哈宜唿就成了懷恪。
冒江自然也是知道此事的。這會兒聽見十三爺要將玉山送給侄女做添妝,心頭不由有些泛酸。都是天皇貴胄,萬歲還在呢,自家爺卻已要討好庶出的侄女了。說來說去,還是為了額駙。
冒江不敢說別的,趕緊令人妥妥當當將玉山裝好,一路仔細護送著到京裏。
他前腳才走,後腳便有人將消息稟告到蘇景處。
蘇景放下手裏自關外而來的諜報,搖頭道:“十三叔還是不肯信多爾濟有不臣之心。”
王詡此時也在屋中,聞言不由道:“怕是不敢信。”
若信了,身為多爾濟妻子的敦恪公主又該如何是好?且十三爺地位尷尬,早年就曾因參與太子之事而被萬歲厭棄。好不容易借著東宮複起,偏偏妹婿參與刺殺太孫。這個罪名如何敢認?
王詡都能想明白的事,蘇景又豈會不知。他隻是笑笑,將此事撂開不提,與王詡說起關外吳桭臣來的諜報。
年遐齡自湖廣總督任上迴京養老後就一直住在家中□□兒孫,今日庶孫滿月,他原本不欲出麵, 得知幾位皇孫來了, 他連忙讓人服侍梳洗後前來拜見。
弘昀知道年遐齡在康熙麵前都頗有臉麵,忙叫了免禮, 讓福宜和福慧牽來, “八弟,九弟,這是你郭羅瑪法。”
說起來, 這還是年遐齡頭一次見到自己兩個外孫,看福宜福慧兩個吭哧吭哧一本正經的喊郭羅瑪法, 他高興的一臉褶子。
“好啊,好啊。”年遐齡摸摸福宜的胳膊, 又捏捏福慧肉乎乎的手, 眼眶微濕。
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其餘孫輩都常常能看見, 唯有最心愛的小女兒, 選秀嫁給皇子, 生的是皇孫。以前還在王府時就見不著, 更別提後來又入了東宮。幼女自幼身子孱弱,肚子卻爭氣,孩子一個接一個的生,可惜個個都不康健,他在家裏提心吊膽,唯恐外孫夭折,女兒悲痛熬不過來,又擔心太子因子嗣體弱怪罪到女兒身上。如今,終於好了。
年遐齡哄著兄弟兩問了幾句飯用的香不香,額娘可好,對著邊上的弘昀訕訕一笑,“四阿哥恕罪,老臣上了年紀,就有些嘮叨。”
“您是長輩,掛心晚輩原是正理。”
弘昀已經十五了,說話做事極有章法,否則四爺斷不能放心讓他將弟弟們帶出來。他看年遐齡盯著福宜兄弟兩眼珠都舍不得轉,想到出宮前弘昐的話,低聲道:“聽說府裏有位十二歲便中了舉人的少年英才,不知今日可在?”
年遐齡一聽就知道這問的是自己的孫子年熙,忙道:“在,老臣這就令人叫他出來給阿哥請安。”
“自家親戚。”弘昀擺擺手,“請甚麽安。”他看了的一眼站在屋子角落,想要上前又不敢上前的兩個少年,意有所指道:“說起來,這年熙,上迴太孫寫信迴來時還提過。”
太孫。
年遐齡心裏一突,再看弘昀臉上不見半分異色,自己的兩個孫兒卻一聽到年熙兒子就咬牙切齒,不由暗自歎息。
次子胸懷韜略,可為人父上,實在叫他不知道該說甚麽才好。明明是親兄弟,偏要拉兩個貶一個,貶的還是最有才能的嫡長子,且性情跋扈,如今不僅是幕僚兄弟的意見,就是他和宮裏娘娘的話,都不肯聽了。
這些日子,他觀朝中局勢,總覺著若年家有朝一日禍從天降,必自次子而來。難道,要他親手廢了辛苦栽培長大的兒子不成?
年遐齡壓下一番思量,順著弘昀的話接,“老臣那不成器的孫兒能得太孫看中,實在是教老臣惶恐。”
“年大人惶恐甚麽,年熙十二歲便中舉,放眼望去,天下能有幾個。說起來,年熙這也算家學淵源,他是納蘭大人嫡親外孫,納蘭大人是咱們滿洲的大才子,他僅剩的骨血如此出眾,納蘭大人泉下有知,想必十分開懷。”
聽見這番話,再想想以前年氏讓人傳出宮的主意,年遐齡像是有些明白弘昀提起年熙的意思了,他沒有立時說話。
見此,弘昀倒不催他。今日他來,隻消將話說了就是,年家若有意,自會想法子求旨意,若無意,倒顯得他們貼上去似的。
等到見過年熙,吃過宴席,年遐齡長子年希堯送弘昀的時候,低聲問了一句,“小臣鬥膽,老父讓小臣問四阿哥一句,太孫果然稱讚小臣那侄子?”
弘昀看了他一眼,答了兩字,“自然。”
年希堯便不再多言,恭恭敬敬送走了弘昀幾兄弟。
一迴宮,弘昀吩咐人把弟弟們送迴各自的住處,就去了李氏住的西偏殿,果然弘昐也在那兒。
“額娘,我倒是把話說了,年家還沒答話。”他有些擔憂,“就不知道年家肯不肯答應,上迴年側福晉試探過,就沒消息。”
李氏拉下臉,“再要不肯,這事兒就算了,原我就不喜歡,那年熙病病歪歪的,哪裏配得上哈宜唿。”
弘昐沒理會李氏的話,問弘昀,“你可是直接問的年遐齡。”
弘昀肯定的點頭,“是。”
“那事情便有□□分準了。”
一句話沒說完,李氏插話道:“□□分準,你的意思是定了就將哈宜唿許給年熙?這可不行,滿京城那麽多勳貴子弟,哈宜唿是太子長女,想許個甚麽樣的不成,還得精心挑選呢,哪能就這麽定下。”
年氏來提的時候,想到年熙的病弱,李氏原本就想一口拒絕,是聽了弘昐弘昀的勸說,她才答應考慮考慮年熙,可若要她就此定下人,她是絕不肯的。
在她看來,年熙十二歲中舉又如何,哈宜唿可是太子的女兒,今後還是大公主。別說十二歲的舉人,就是十二歲的狀元,要配哈宜唿,都是高攀。再有,年家雖入了鑲黃旗,根底上卻像她,依舊是漢人。說是滿漢一家,但誰不知道,就是選秀,滿軍旗的都要排在漢軍旗的前麵入宮門,哪能真的一樣。她已經吃虧在出身上,不想女兒也嫁個漢軍旗低一頭。
弘昀倒覺得年熙不錯,就道:“額娘,大哥不是說年熙的身子,等他迴京後,會親自給他診脈。”
“便是太孫,也不是甚麽病都能治的。”李氏懟了一句。
這話說的弘昀沒法接。弘昐卻瞧出李氏的心結不僅在病弱,但他不想點破,,隻道:“額娘,哈宜唿的婚事,不能再拖了。”
李氏古怪的看著他,“皇家的格格出嫁都晚,你這是著甚麽急,連太子爺都沒急呢。”
看李氏是半點不懂,弘昐與弘昀四目相接,瞬間明白對方的意思。
弘昀直言道:“額娘,你可知道翁牛特部已著人入京了。”
“那又怎麽了,蒙古人時常入京請安,又不是甚麽稀罕事兒。”李氏滿不在乎的道。
額娘對這些事上的眼色,是真的不及年側福晉,難怪年側福晉這麽些年病病歪歪的,依舊寵愛不衰。
弘昐心下歎氣,提醒道:“額娘想想,這翁牛特部最近發生了甚麽大事?”
“甚麽大事?”李氏問了一句,隨即想起點甚麽,“你是說多爾濟,敦恪公主的額駙。”
“不錯。”弘昐神色凝重的點頭,“多爾濟被鎖拿入京,至今仍關押在宗人府中。前些日子,敦恪姑姑不顧病體稍愈,就入京來四處打點,可惜多爾濟牽涉的是行刺太孫的謀逆大案,萬歲龍顏大怒,誰敢站出來為他說話。但多爾濟畢竟是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後人,素來親近皇室。不看敦恪姑姑,便是看在太後的顏麵上,萬歲也是要安撫翁牛特部,叫他們不至因多爾濟一人而恐慌的。”
而安撫蒙古,自來最主要的手段,便是聯姻了。
李氏聽得臉都白了,“你,你是說萬歲有意讓哈宜唿撫蒙?”她說著叫起來,“可,可哈宜唿是太子的長女啊!”
別說是太子的長女,就是萬歲的長女,不一樣撫蒙了。
話說完,李氏自己也意識到,她蹭的站起來道:“不成,我去求太子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哈宜唿嫁到蒙古去。”
“額娘!”弘昐和弘昀之前不肯把話說穿,就是擔心李氏急起來甚麽都不顧的出昏招。看李氏情緒激動,忙一邊一個按住人。
弘昀道:“額娘,不告訴您,就是怕您這樣,萬歲眼下又沒下旨,再說宗室女撫蒙是規矩。您拿這樣的事兒去求阿瑪,豈不是讓阿瑪動怒,再說倘若傳到萬歲和太後耳裏,大姐便是不撫蒙都得撫蒙了。”
“你,太子不會怪罪的,太子最心疼你大姐,以前烏喇那拉家的親事,就是太子做主定的。”李氏慌忙道。
弘昐搖搖頭,“以前阿瑪是王爺,可眼下,阿瑪是太子了。”
做王爺時能有私心,想盡法子保住自己的女兒不去撫蒙。但做了太子,要看重的便不是一個王府,而是天下。若太子舍不得自己的長女,那別人呢,每年蒙古迴來報喪的奴才一個又一個,格格公主們還不是接二連三的嫁出去。萬歲莫非就舍得自己的公主?
李氏像是明白,又像是不明白,整個人跟失了魂一樣,她喃喃道:“這可怎麽好?”
“額娘也別太急,我們這不是就在想法子。眼下翁牛特部雖已安排年紀相當的子弟入京,到底萬歲還沒來得及召見人,賜婚的旨意更是沒有影。若我們此時想法給哈宜唿尋一門萬歲和阿瑪都看好的親事,哈宜唿便能留在京城了。”
李氏驟然又來了精神,有點猶豫道:“那為何一定要是年熙,他的身子……”
因李氏在這方麵的魯鈍,弘昐不得不給她掰開來細細解釋,“一個,年家乃漢軍旗出身,祖上本是漢人,但年遐齡與年羹堯父子皆政績卓著。萬歲如今要籠絡漢臣,隻是將漢軍旗女子賜婚宗室尚且不夠,若有皇家血脈下降,方才真正是皇恩浩蕩。其二,要在萬歲下旨之前給哈宜唿定親,卻不能觸怒萬歲與太後,否則讓太後看來,豈非是看不上科爾沁。可若是年熙,便不一樣。額娘也說原先烏喇那拉一族獲罪,哈宜唿原本的親事自然不算,說是別人,太後必然不信的,畢竟之前又無半點風聲傳出。但若說年熙,咱們大可對外宣告是額娘您與年側福晉早就私下定了盟約。如今您與年側福晉相處融洽,想來為東宮安寧,萬歲與太後必會相信這番說辭。再有……”
弘昐看了看李氏,神色複雜道:“兒子聽說,萬歲已在暗中為阿瑪挑選品性出眾的貴女,想必東宮就要有太子妃了。”
李氏如遭雷擊,唇瓣哆嗦看向弘昐,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弘昐心中不忍,卻不得不繼續道:“阿瑪是太子,豈能一直沒有正室,皇家,原本便沒有側室扶正的規矩。”
當然,若當了皇上,那又另當別論。可太子,太子妃廢了,死了,就隻能另挑,絕不可能讓妾室頂上。
“是啊,額娘,您想想,年側福晉想要結這門親,必然也是聽到了風言風語。這將來的嫡額娘還不知道是誰,若您能與年側福晉聯手,至少東宮不會亂起來。”弘昀看李氏依舊臉色不好的,忙道:“額娘放心,那年熙我和三哥都打聽過,真是才幹出眾,品性又好,斷不會叫大姐吃虧的。”
“可……”李氏畢竟已上了年紀,如今最重的不過是兒女,之前一時沒迴過神,此時卻不再把四爺要娶太子妃的事情放在心上。隻她左思右想,依舊有些疑慮,“就算我不在乎年熙身子差,他畢竟比哈宜唿小了四歲,這……”
女子花期易逝,到時候哈宜唿上了年紀,年熙還正在盛年,就是哈宜唿身份尊貴,又如何擋得住年熙在公主府外尋歡作樂,豈不是讓哈宜唿憋屈死了。
“這個額娘倒不必擔憂。大哥答應過,將來哈宜唿出嫁,讓額駙也住在公主府?”
“果真!”李氏眼睛都亮了。要真是住在一起,不是公主府和額駙府隔開,連見個麵都要召見,倒是不擔心有狐媚子作亂。
弘昐點頭,“自然,大哥說的事,定是準的。”
李氏微一沉吟,看著弘昐,“太孫,果真如此看好年熙?”
“是,大哥的家信,提了四次。”
“好!”李氏橫想豎想,對兒子的信任終究占了上風,“就是年熙了。總比嫁到蒙古去,一年難得見上一迴好。”
李氏是個急性子,既然定下心思,又有蒙古人的壓力在跟前,她立即就跑去找年氏提了提,年氏心領神會,趁著四爺來時提了兩句,見四爺沉默不語,年氏心裏便有了底。又過兩日,待四爺再來問了一句年氏娘家人何時入宮請安後,年氏就知道事情已有□□分準了。等十五年羹堯繼室慧敏鄉君入宮請安的時候,就直接說了這事兒。
年氏當作沒看見慧敏鄉君不樂意的神色,告誡道:“二嫂迴去就準備起來,等賜婚的旨意一下,便要操辦起來,大格格是太子長女,哪怕如今沒有封號,等出嫁時總是個郡主,將來更是和碩公主。萬不可出甚麽差錯。”
慧敏鄉君勉強笑了笑,“倒不是臣婦不樂意盡心,隻是如今旨意未下,家裏先忙起來,倘或……豈不是讓別人看了笑話。”
“這門親事如此登對,李側福晉與我都樂見,又有太子首肯,萬歲默許,加上太孫讚成,如何會有變故?”年氏看著神色怨恨的慧敏鄉君,冷笑道:“除非有人起了壞心,想要動甚麽手腳!”
慧敏鄉君一愣,隨即明白過來年氏這是已經對她起了疑心。年家別的人她可以不在乎,唯獨年氏她不敢不放在心上。年羹堯雖是年家頂門立戶之人,但再怎麽受重用都是皇家的奴才。
她忙道:“側福晉,這樣好的一門親事,妾身如何不願意的,隻是年熙到底不是妾身生的,他的親事,妾身如何敢胡亂做主。”
年氏笑著看她,“並未讓你做主,大格格是太子爺掌上明珠,到時自有旨意。”
慧敏鄉君聽出年氏這話的言外之意,頓時滿臉漲紅的應了聲是。
夏嬤嬤親自送過人迴來,將袖裏的銀票給年氏看:“鄉君這一迴手麵大的很。”
年氏懶洋洋掃了一眼銀票,似笑非笑道:“嬤嬤收著罷。”
“就怕鄉君不樂意。”
“她自然是不樂意的。”
夏嬤嬤的意思,年氏如何不明白,不過她並不放在心上。就像她告訴慧敏的,這門親事是太子準許,萬歲默認,更有太孫一力促成,誰能阻止得了。
“就怕……”夏嬤嬤卻沒年氏那般放心,她擔憂道:“老奴聽說這些年二老爺越發愛重鄉君,有心為鄉君所出的兩位公子謀個好前程。”
年氏嗤的一笑,“放心罷嬤嬤,這門親事,關乎年家滿門,我爹,她還活著。”
正如年氏所料,年遐齡得知慧敏鄉君迴府中就讓人往年羹堯那裏送信,立即讓人把信截迴,同時把年希堯叫來。
“爹的意思是不告訴四弟?”
年希堯頭痛道:“爹,畢竟是四弟的嫡長子,他的親。再說要娶皇家的格格,咱們家裏總要上折子的。”
“我來上就是了。”年遐齡顯然考慮的很明白,慢悠悠道:“這門親事能不能成,全看萬歲。若萬歲允準,必要下旨賜婚。不過是個謝恩折子,我雖老了,還寫的出來。”
“……”年希堯心道,謝恩折子自然誰都能寫,但事情不是這麽簡單。
“你放心,我還活著,家裏輪不到那個孽子一手遮天!”
年遐齡看著長子猶猶豫豫的模樣心裏就生氣。也怪他,當年看出嫡次子良才美玉,較長子出眾許多便將大半心思都放在嫡次子身上,認為長子敦厚老實,守成之餘也不至和弟弟生出罅隙。誰知竟致使弟強兄弱,以致如今長子竟要看四房的臉色行事了。至於中間的庶子,更是不堪。
若老四穩重還好,偏生老四年少得誌,漸漸恃才自負,連太子阿哥們都敢左右逢源,握於掌中耍弄。他如今還在,尚能時時教導幾句,待他去了,怕年家傾覆隻在旦夕之間。
年家本是漢人出身,能走到今日這一步何其不易,他絕不能眼睜睜作勢年家走到絕路。這門親事便是年家最後的退路,老四,能明白就好,若聽信後宅之言還要阻攔,也怪不得他這個親爹了。當年佟國綱能請旨殺子,他自也能大義滅親!
十三爺看著眼前半人高的玉山一句話都沒說,隻是臉上黑的像是用墨汁刷過似的。
大太監冒江在邊上瑟瑟發抖,幹巴巴解釋道:“奴才原本也讓人打發迴去,可李家放了東西就走。奴才想著李家與曹家同氣連枝,太孫後院那位曹姑娘近來又受寵。”見十三爺怒氣漸緩和,他大著膽子道:“爺,要不就收了罷,李家畢竟是蘇州織造。”
“你懂甚麽!”十三爺一聽冒江的話,怒火蹭的又上來了,“你以為這玉山是冰的!”
燙手的很!
“那奴才讓人送迴去?”冒江試探的問,眼角餘光一直盯著那翠綠水潤的玉山,心疼的都快滴血了。這樣的好東西,便是萬歲私庫都不見得有。就是輪不著他,可放在爺的庫房裏,他總能時時去看看。到手的東西,偏要吐迴去了。不過冒江跟隨十三爺多年,清楚十三爺謹慎的性子,自然不敢為這點東西壞了十三爺的打算。
十三爺正要說好,忽想到一事,語氣不佳的問,“敦恪那兒可有消息?”
冒江一愣,隨即低聲道:“說是公主病情又重了。”
“太醫呢,都在幹甚麽!”十三爺勃然大怒,在屋中罵了幾句,隨即冷靜下來苦笑道:“罷了,她這是心病。”
丈夫關在牢中,背著個要命的罪名,病如何好的起來。
“她還撐著入宮?”
冒江迴答的更是惴惴,“是,公主一直在遞牌子入宮請見。可萬歲讓公主安心呆在府中養病。”
十三爺早就猜到,長歎了一口氣,看了眼那玉山,神色變幻不定許久,最終道:“你將玉山裝好,親自送到京中,讓福晉給懷恪添妝。”
所謂懷恪,正是哈宜唿。兩月前,康熙下旨賜婚哈宜唿與年熙,同時冊封哈宜唿為和碩懷恪格格,從此後,哈宜唿就成了懷恪。
冒江自然也是知道此事的。這會兒聽見十三爺要將玉山送給侄女做添妝,心頭不由有些泛酸。都是天皇貴胄,萬歲還在呢,自家爺卻已要討好庶出的侄女了。說來說去,還是為了額駙。
冒江不敢說別的,趕緊令人妥妥當當將玉山裝好,一路仔細護送著到京裏。
他前腳才走,後腳便有人將消息稟告到蘇景處。
蘇景放下手裏自關外而來的諜報,搖頭道:“十三叔還是不肯信多爾濟有不臣之心。”
王詡此時也在屋中,聞言不由道:“怕是不敢信。”
若信了,身為多爾濟妻子的敦恪公主又該如何是好?且十三爺地位尷尬,早年就曾因參與太子之事而被萬歲厭棄。好不容易借著東宮複起,偏偏妹婿參與刺殺太孫。這個罪名如何敢認?
王詡都能想明白的事,蘇景又豈會不知。他隻是笑笑,將此事撂開不提,與王詡說起關外吳桭臣來的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