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裏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麽窄,路是多麽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
——《瑪竇福音》第七章
甘肅省的東部,有一條在一般的地圖上很難找得到的河流,它名叫黑河。它被稱作河,但在一年到頭的大部分時間裏它隻是一股長長的涓涓細流。沿著細流是一條狹窄的川道。所謂“川”其實不過是不知在遠古什麽年代黃土高原斷裂開來的一道縫隙。然而又不知從何時起就開始有了把這“縫隙”當作故鄉故土,祖祖輩輩在這裏繁衍生息的人們。黑河年年月月靜靜地流淌著,人們世世代代默默地生活著,不知已經過了多少年多少代。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年末,這條“縫隙”中間大約五十華裏的一段突然打破了千百年的寂靜,變得喧鬧起來。五六百名知識青年從省城來這裏“插隊落戶”,被安置在了各個生產隊中。從此這裏不安寧了。知青們胡作非為的故事很快不脛而走四處傳揚開來。某某生產隊隊長得罪了知青,一夜間生產隊儲存梨的窯洞遭到洗劫,拿不走的梨統統被踩個稀巴爛。某某隊的西瓜地半夜被“不知多少人齊排排地踏了一遍”,幾乎個個西瓜體無完膚。有個隊的知青夜裏擺“百雞宴”,黎明時分鄰近幾個村一片沉寂,無一隻公雞打鳴。清晨老百姓發現家家戶戶雞窩裏空空如也……
幸而這種折騰沒有持續很久。一年多以後,知青們開始陸續被招工,三年後就全都走了。這裏又恢複了以往的寂靜。他們仿佛什麽也沒留下。他們當中倒是有兩位被留了下來,但卻是作為屍體被永遠埋葬在了這裏。
一位是男知青。他身高超不過一米五五,在女知青裏也隻能排中低個頭。開始招工後他也曾受到過推薦,但別說體檢,僅目測一關就沒能過。他很苦惱,為什麽下鄉插隊就沒有經過體檢,更沒有限製身高,招工時卻設下如此不公的門檻!他的父母在他下鄉後不久也被“遣散”迴了農村老家,因為那裏比這裏條件更艱苦他才沒有跟著遷移迴去。其他許多知青還是靠家裏寄零花錢,而他卻接到家裏來信,想讓他從生產隊的勞動工分裏預支一點分紅以解燃眉之急。他感到前途暗淡,沒有希望。有個社員在一口水井中發現他時,他已經在裏麵泡了三天。來了許多知青為他送葬,有他生前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知青們沒有按當地的風俗請“陰陽先生”給墓地看風水,而是約定大家輪流抬著他的棺材朝最高處直到抬不動為止。大家終於把他抬到了生產隊最高的山頭頂上安葬了。他一生都以自己比人矮而自卑。知青們夥伴們最終讓他居高臨下,不知是否了卻了他的心願或遺憾。
另一位是女知青。她是在請假迴家的時候,為了節省路費想搭乘一輛拉運糧食的卡車。她征得司機的同意,把行李放上車,然後去飯館買饃準備路上吃。她折返來時司機正啟動了車準備掉頭。她誤以為司機要丟下她,於是慌忙跨上駕駛室的踏板,不料車門被她拽開了,她的身體重重地摔在地上。她被送往公社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也來了許多知青為她送葬,有她生前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她被安葬在公社東門外的一處高坡上,那裏能一眼望見迴家的盤山公路。她為了迴家送了命,永遠隻能遙望那不歸之路了。
我下麵要講的故事的背景和上述的時間和地點相同。
——《瑪竇福音》第七章
甘肅省的東部,有一條在一般的地圖上很難找得到的河流,它名叫黑河。它被稱作河,但在一年到頭的大部分時間裏它隻是一股長長的涓涓細流。沿著細流是一條狹窄的川道。所謂“川”其實不過是不知在遠古什麽年代黃土高原斷裂開來的一道縫隙。然而又不知從何時起就開始有了把這“縫隙”當作故鄉故土,祖祖輩輩在這裏繁衍生息的人們。黑河年年月月靜靜地流淌著,人們世世代代默默地生活著,不知已經過了多少年多少代。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八年年末,這條“縫隙”中間大約五十華裏的一段突然打破了千百年的寂靜,變得喧鬧起來。五六百名知識青年從省城來這裏“插隊落戶”,被安置在了各個生產隊中。從此這裏不安寧了。知青們胡作非為的故事很快不脛而走四處傳揚開來。某某生產隊隊長得罪了知青,一夜間生產隊儲存梨的窯洞遭到洗劫,拿不走的梨統統被踩個稀巴爛。某某隊的西瓜地半夜被“不知多少人齊排排地踏了一遍”,幾乎個個西瓜體無完膚。有個隊的知青夜裏擺“百雞宴”,黎明時分鄰近幾個村一片沉寂,無一隻公雞打鳴。清晨老百姓發現家家戶戶雞窩裏空空如也……
幸而這種折騰沒有持續很久。一年多以後,知青們開始陸續被招工,三年後就全都走了。這裏又恢複了以往的寂靜。他們仿佛什麽也沒留下。他們當中倒是有兩位被留了下來,但卻是作為屍體被永遠埋葬在了這裏。
一位是男知青。他身高超不過一米五五,在女知青裏也隻能排中低個頭。開始招工後他也曾受到過推薦,但別說體檢,僅目測一關就沒能過。他很苦惱,為什麽下鄉插隊就沒有經過體檢,更沒有限製身高,招工時卻設下如此不公的門檻!他的父母在他下鄉後不久也被“遣散”迴了農村老家,因為那裏比這裏條件更艱苦他才沒有跟著遷移迴去。其他許多知青還是靠家裏寄零花錢,而他卻接到家裏來信,想讓他從生產隊的勞動工分裏預支一點分紅以解燃眉之急。他感到前途暗淡,沒有希望。有個社員在一口水井中發現他時,他已經在裏麵泡了三天。來了許多知青為他送葬,有他生前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知青們沒有按當地的風俗請“陰陽先生”給墓地看風水,而是約定大家輪流抬著他的棺材朝最高處直到抬不動為止。大家終於把他抬到了生產隊最高的山頭頂上安葬了。他一生都以自己比人矮而自卑。知青們夥伴們最終讓他居高臨下,不知是否了卻了他的心願或遺憾。
另一位是女知青。她是在請假迴家的時候,為了節省路費想搭乘一輛拉運糧食的卡車。她征得司機的同意,把行李放上車,然後去飯館買饃準備路上吃。她折返來時司機正啟動了車準備掉頭。她誤以為司機要丟下她,於是慌忙跨上駕駛室的踏板,不料車門被她拽開了,她的身體重重地摔在地上。她被送往公社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也來了許多知青為她送葬,有她生前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她被安葬在公社東門外的一處高坡上,那裏能一眼望見迴家的盤山公路。她為了迴家送了命,永遠隻能遙望那不歸之路了。
我下麵要講的故事的背景和上述的時間和地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