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夏軍從牛口至武牢關前線的運糧通道被唐軍在牛角山之處截斷後,導致糧草已經斷絕半月有餘,從而也引起軍心動蕩,士氣下降,將士們思鄉歸家之情甚濃。

    對於此,竇建德心急如焚,此時他麵臨兩個抉擇,要麽速戰速決要麽立即退軍迴河北。

    大部分夏軍將領都希望退軍迴河北以保存實力,甚至竇建德的夫人曹氏也多次勸告他退軍,但竇建德生性極講義氣,處事義無反顧,他答應王世充來解救洛陽之困,他就一定要實現承諾,否則將成為言而無信、行而無義之人,因此他堅持己見,決心一定要拿下武牢關,哪怕是犧牲自己女兒的生命也不能讓自己成為失信於天下之人。

    這日早晨,竇建德正在帳內思索著再次強攻武牢關的策略和計劃,突然有哨馬迴報說在汜水對岸看到大批唐軍在牧馬,竇建德聽罷,趕緊出營察看。

    隻見汜水對岸灘塗水草豐美,大隊唐軍士兵正在岸邊悠哉悠哉放牧戰馬,似乎已將武牢關當成長安城般爽意無限。

    竇建德見此心中大喜,他對旁邊的將領們說道:“由此可見,唐軍已無糧草,連戰馬都無草可吃,人更是無糧草可食。”

    迴到營帳中,他立即召集將領進行商議計策。

    竇建德的判斷是此時唐軍肯定已糧草短缺、軍心渙散,因此唐軍要麽全軍側退,要麽必擺出陣勢與夏軍決一死戰。

    以此時唐軍在汜水對岸牧馬情景來看,唐軍很有可能想選擇負隅頑抗,想必李世民以為夏軍糧草通道被截斷後造成糧草短缺士氣低迷會主動退兵,因此唐軍故裝擺出決一死戰的陣勢妄想將夏軍退兵。

    而竇建德就想利用唐軍這種僥幸的心理一舉擊垮唐軍並攻破武牢關,他心裏暗道:李家小子,此次一定要讓你嚐嚐我的厲害。

    他立即吩咐眾將領率兵在汜水東岸擺出陣勢,準備渡河一舉擊垮唐軍。

    眾將接到號令後,立即紛紛領著隊伍在汜水東岸沿線擺開陣勢,瞬時汜水東岸近二十裏河岸上布滿了夏軍。

    隻聽到汜水岸邊的夏軍戰鼓擂擂,號聲衝天,士氣高昂,令人生畏。

    此時,汜水對岸的唐軍似乎被氣勢宏大的夏軍陣勢嚇破膽似的,急忙趕馬返入關內,緊閉城門不出。

    竇建德心中暗喜,心想趁好借此壯軍威,並威震唐軍,甚至說不好可令唐軍膽怯而逃,拱手讓出武牢關。

    他下令繼續擊鼓震威,全軍將士高聲呐喊。

    頓時汜水東岸戰鼓齊鳴,喊聲雷動,震耳欲聾,可能真的被夏軍如此氣勢磅礴的陣勢所驚嚇,武牢關內的唐軍竟閉關不出,偃旗息鼓,而任由夏軍鼓噪呐喊。

    此時正是七月時分,天氣異常燥熱,夏軍不知不覺已鼓噪了一個上午,未見唐軍一兵一卒出城,反而讓夏軍士兵們自己精疲力竭。

    夏軍將士們從先前的士氣高昂慢慢轉成了士氣低沉,疲憊不堪,正是應了古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漸漸到了正午,夏軍將士們喊得已是口幹舌燥,饑腸轆轆,有的士兵已經開始躺在地上休息,有的爭著到河裏喝水,軍陣已亂,紀律全無,亂糟糟一片。

    站在關上觀望的李世民見到此等情景,心中大喜,他想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此時關內的唐軍在他安排下以逸待勞,已休息得精力充沛、士氣旺盛,大家均摩拳擦掌,躍躍而出。

    李世民見時機已成熟,他立即召集秦瓊、尉遲敬德和何超等將領,高聲喝道:“此時夏軍士氣下降、軍心混亂,而我軍休息充分、體力恢複,正是出擊的好機會,我們這一次務必要一舉擊退夏軍”,說完,他拔出寶劍親自率領一隊鐵甲軍從關內衝出,奔向汜水對岸的夏軍。

    秦瓊、尉遲敬德、何超和李世勣等跟隨著李世民,如猛虎下山般率領兵馬直撲向對岸的夏軍。

    此時,對岸的大部分夏軍正東倒西歪躺在汜水岸邊休息,突然間聽到對岸呐喊聲震天,隻見數隊唐軍人馬像餓虎撲食般衝了過來。

    頓時夏軍陣內慌亂一片,爭相逃竄,潰不成軍。

    隻見李世民身披黑衣黑甲、手揮長劍縱馬帶領鐵甲軍率先衝入夏軍大營。

    進入夏營內,唐軍將士們如虎入羊群般揮起刀劍砍向慌亂逃竄的夏軍士兵,頓時措手不及的夏兵稻草般被砍倒在地,慘叫聲連天,異常慘烈。

    此時的竇建德還在中軍帳內與眾將領商議進攻武牢關的計策,赫然間他聽到軍營內殺聲雷動、噪聲轟天,正要命人出去探查時,突然一名渾身鮮血的夏軍將領疾奔入帳,並急聲叫道:“報告夏王,唐軍衝過來了。”

    竇建德愕然大驚,沒有想到夏軍還沒有發起進攻,唐軍竟反而主動殺過來,他立即吩咐眾將速領兵出擊,並希望借此一舉將唐軍主力殲滅。

    此時的竇建德並沒有意識到危險來臨,夏軍大營的選址和長蛇排開的連綿二十裏陣勢將給他的大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夏軍大營就坐落在汜水東岸前數裏地的平原上,而大營後麵則是連綿不絕的嵩嶽山脈,隻有一條山道由夏軍大營穿過嵩嶽山脈直通後方的牛口,此山道狹窄且漫長,非常不利於大軍側退。

    因此倘若夏軍遭到嚴重攻擊令全軍潰敗時,將無法短時間退出大營所在的汜水東岸,勢必在嵩嶽山脈的狹長大道上所堵塞而造成大軍混亂。

    而李世民恰恰就是利用夏軍的這個錯誤,集中全力奮然發起致命的一擊。

    這時前營的夏軍已亂不成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擋,士兵們蜂擁向後撤退,結果夏軍後麵的士兵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就被前麵側退的士兵擠壓成一團,而夏軍後軍則不清楚前方形勢,看到前軍不斷撤退也隻得趕緊後退,瞬時整個大軍像一鍋粥般混亂不已,隻見夏軍士兵相互踩踏,慘唿聲震天。

    李世民、秦瓊、尉遲敬德和何超等率領的鐵甲軍在夏營內縱橫奔馳,如切西瓜般將夏兵砍倒於地,頓時夏營內殺聲陣陣,屍體遍布,場麵異常悲壯。

    此時竇建德披甲持槊縱馬奔出,頓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隻見軍營內已是亂成一片,夏軍士兵在唐軍騎兵的追殺下慌亂四處逃竄,早已顯潰敗之勢,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大軍會落入此局麵。

    他急忙大聲吆喝並試圖阻擋逃竄的夏兵,但為時已晚,夏兵們早已士氣全無,驚恐不已,隻顧競相逃命,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竇建德見此場景,心知已是無力迴天了,但他仍是不甘心失敗,隻見他大喝一聲挺槊衝向迎麵而來的唐軍鐵甲兵,瞬間他將數名鐵甲兵挑於馬下,如同天將下凡般勇猛無比。

    但漸漸的,他發現身邊的夏軍越來越少,他們不是被唐軍刺於馬下就是已奪路而逃,最後隻剩下他和夫人曹氏。

    可別小看曹氏,她可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後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她先是輔助竇建德奪取河北地區,然後力勸他自封夏王建國立業,可見她雖是女子卻胸懷大誌。

    此次竇建德率領大軍趕來解救洛陽,她曾強烈反對,她認為王世充冒天下之大不韙毒死皇泰主楊侗而篡位,已不得民心,夏軍認為不應該前往洛陽支援,她建議竇建德在河北招兵買馬,聯合突厥,擴大勢力,將夏國建立強大。

    而竇建德是江湖綠林出身,為人極為講義氣,王世充曾經有恩於他,讓他銘記於心並耿耿於懷。

    此次見王世充有難並多次急報求救,因此他力排眾議堅持出兵洛陽,曹氏見無法勸阻竇建德,便隻得隨軍而來,希望能助他一臂之力。

    哪知夏軍剛到武牢關被頑強的唐軍阻擋無法前行,導致軍心動蕩、士氣全無,這時曹氏見狀立即再勸竇建德退兵河北或繞道進攻唐朝都城長安,采用圍魏救趙策略解救洛陽,但竇建德為人固執,決意要攻下武牢關以壯士氣,這才導致今日之夏軍潰敗。

    曹氏武藝高強,身懷兩絕,其一是槍法,她手持八丈長槍,槍法出眾有神出鬼沒之能,其二是箭術,她精通箭術,具有百步穿楊之能。

    此時曹氏跟隨在竇建德身旁,她揮舞著手中的長槍,如蛟龍翻騰般已將不少唐軍鐵甲兵刺於馬下,她雖是女子卻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氣勢,將這股唐軍殺得聞風喪膽,難以靠近。

    突然間,左側衝過來一股唐軍小隊,領頭的正是李世民,隻見他全身黑衣黑甲,手持寶劍,飛馬衝向竇建德,而右邊頓時也衝出一支唐軍隊伍,領頭的正是身披銀盔銀甲的何超,隻見他手舞長槍,也是一路殺過來。

    自從率兵出征以來,何超對自己在戰場上使用什麽兵器很是發愁。

    如果問他持什麽兵器最拿手,他會毫不猶豫的說:手槍或機關槍,可現在是在唐朝,他必須從十八班兵器中選擇一樣兵器在戰場上使用。

    在鳳陵關時他窮思苦想數日後,終於決定使用長槍,原因有二;

    一是他在北京航天大隊時曾經為了備戰二零零八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而練習了一套花槍,雖然他們的表演節目在彩排期間就被張藝謀給斃了,但何超總算還是學到了點槍法,雖然隻是些表演性質的動作,但這已是他在十八般兵器中唯一摸過的兵器。

    二就是長槍在這個朝代是一種很流行的兵器,可以當成棍橫掃,也可以直刺,威力無窮,像秦瓊、李世勣、羅成、伍雲召等英雄好漢都是槍法大師,因此何超毅然決定選擇長槍作為自己在唐朝闖蕩的護身兵刃。

    曹氏看到何超手挺長槍飛奔而來,她立即大喝一聲舉槍迎麵刺向何超。

    何超突然看到一位大概二十五六歲,長得貌美如花、唇紅齒白、賽如西施的絕色美女正手舞長槍朝自己迎麵刺來,此時雖有撼於此美女的容貌,但看到精光閃閃的長槍刺到眼前,他頓時無暇觀賞美女,急忙側身一閃。

    見躲過美女長槍,他正待鬆一口氣時,突見美女長槍一抖,抖出一個槍花,反手再刺向他的心窩。

    眨眼間長槍閃電般已刺到心窩,他頓時冷汗直冒,急忙一個鐵板橋將身體後仰直接躺在馬鞍上,險驚驚的避開了來槍,但也狼狽不已。

    待兩馬相交而過後,何超掉轉馬頭,顧不得擦拭汗水,挺直長槍,準備再衝向該美女。

    突然間,聽到正與李世民搏鬥的竇建德痛叫一聲,其手中的長槊應聲落地,原來他被從遠處飛奔而來的李世勣一箭射中了右手手腕。

    竇建德頓時陷入險境,李世民機不可失,立即揮舞手中長劍,猛滑出一道亮光砍向竇建德的頸部。

    此時竇建德手中已無兵器,他已無法阻擋李世民這一劍。

    眼看竇建德就要喪命於劍下。

    在此危機關頭,隻見曹氏將手中的長槍往馬鞍上一放,閃電般從背後拿起的弓箭,拉弓即一箭射向李世民。

    隻見長箭像一道閃電般射中李世民的右臂,李世民應聲落馬。

    曹氏立即再搭箭拉弓對準李世民喉嚨,並嬌聲喝道:“李家小子,今日是你的忌日。”

    就在她欲射出此箭的緊急關頭,突然間她被一人從側麵撲倒於馬下。

    原來就在曹氏箭傷李世民右臂之時,何超大吃一驚,當他看到曹氏拉弓欲再向正滾地欲爬起的李世民時,頓時大驚失色,他心想素聞尉遲敬德數次救得李世民性命,而此時怎麽就沒有看到他如天降神兵般出現在眼前呢?

    何超等不及尉遲敬德從天而降,他飛馬逼近曹氏,然後一個飛身躍起撲向正在搭箭拉弓的曹氏。

    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曹氏弓上的箭即將飛出時,何超已將她撲倒於馬下,令她動彈不得。

    竇建德見到嬌妻被敵人所俘,心中焦急,連忙縱馬過來欲搭救。

    這時李世勣已手舞長槍趕到,隻見李世勣趁竇建德心慌意亂之時,手中長槍瞬時刺中竇建德的左肋並將其挑於馬下,此時周圍的唐軍士兵紛紛向前將竇建德按住捆綁。

    李世民見竇建德被俘,心中大喜,他翻身上馬並高聲大唿:“竇賊已被捉,竇賊已被捉。”

    聽到敵軍主帥被捉,唐軍士兵頓時士氣振奮,生龍活虎般追殺亂成一團逃竄的夏軍。

    此時,早已潰不成軍的夏兵們聽到竇建德被唐軍俘虜,更是心驚膽破,如鳥散魚潰般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一時間,汜水東岸砍殺聲和哀叫聲震耳欲聾,此時的夏軍隻恨自己不多長兩條腿以便跑得快。

    這時,早已滿袍鮮血的李世民大手一舉,大聲喝道:“放箭。”

    唐兵們立即放下手中兵器,拿起背上的弓箭,跨步搭箭彎弓射向前方四處逃竄的夏軍。

    瞬時間,箭如雨般飛撲向毫無抵抗的夏軍士兵,伴隨著慘痛的哀聲,一片片夏兵紛紛倒在血泊中,場麵極其淒慘壯烈。

    頓時整個汜水東岸為一片鮮紅的血色所覆蓋,屍首成山,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何超首次看到古代如此驚心動魄的大規模戰爭場麵,如果說先前夏軍進攻武牢關時的壯烈無比場麵已令他震撼,那現在的場麵則讓他黯然落淚。

    此時士兵們的血肉之軀在戰場上就如同螞蟻般渺小輕微,他們的生命在軍隊將帥的眼裏是微不足道,他們就如一把武器般可以任意丟棄。

    隨後李世民、秦瓊和何超等率領唐軍繼續追殺逃竄的夏軍。

    唐軍從汜水東岸大營一路追殺到牛口渚,將竇建德帶來的十餘萬大軍殺得全軍覆沒。

    此役唐軍隻用近萬名兵力卻將十餘萬夏軍殺得落花流水,殺死夏軍兩萬餘人,俘虜近八萬餘人,可謂是中國曆史上最經典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被載入了史冊。

    押解著竇建德凱旋返迴武牢關時,李世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一路上不斷與唐軍們一起高聲歡唿。

    此役不僅獲得大勝而且還活捉了竇建德,可以說夏軍已被徹底擊潰已無翻身之力。

    而此戰的勝利也意味著洛陽王世充已成甕中之鱉,攻破洛陽隻是時間問題。

    大唐的兩個最強勁對手都被自己擊敗,天下很快將姓唐。

    想到這裏,李世民頓時豪氣衝天、壯懷滿誌。

    迴到武牢關後,他他立即吩咐大軍啟程返迴洛陽,並將竇建德等人用囚車押運而迴。

    經過兩天兩夜的急行軍,李世民率領大軍趕迴到洛陽郊外的唐軍大營。

    當得知李世民在武牢關全麵擊潰夏軍並活捉竇建德取得大捷的消息後,李元吉、長孫無忌、柴紹和張公謹等留守洛陽前線的唐軍將士們頓時歡騰喜悅、全軍歡動。

    此時洛陽城內的王世充鄭軍們仍不知道武牢關的戰局結果,他們仍在焦急等待竇建德援軍的到來。

    已被圍困一年多的洛陽城早已是饑荒成災,由於缺糧城內的形勢一天比一天惡化,老百姓吃完城內的草根樹葉後,隻好把泥土混上些米屑做成餅來吃,此時城內舉目望去,已是屍體相枕於道。

    當年李密圍洛陽,導致郊外的老百姓為避戰火逃入城內的有三萬家居民,而此時還活著的連三千家都不到了,挨餓的不僅是老百姓,即使貴為公卿,也隻能有些糠吃,餓死的達官貴族不在少數。

    此時的洛陽早已情勢困窘、人心離散,其中洛陽城內官員百姓密謀開城投降唐軍竟已十三次之多,隻是由於王世充小心防範,這十三次均告失敗。

    而圍攻洛陽城的唐軍也並不輕鬆,李世民是從去年的七月率軍攻打洛陽,此時已連續作戰一年多。

    洛陽城久攻不下的情形下,唐軍將士均疲敝思歸,就連唐高祖李淵也頻頻發來密信,要李世民撤兵迴朝,而李世民認為如果此時撤兵,則所有辛勞將功虧一簣,因此抗命不撤。

    李世民號令全軍將士說:洛陽一日不下,我軍一日不還,再有敢說撤退的,立即處斬。

    李世民此話自然不敢對李淵說,但李世民從前線多次派迴心腹謀士封德蠡前往洛陽去做唐高祖的思想工作,最終還是說服了李淵,同意李世民唐軍繼續留在洛陽前線戰鬥,於是洛陽前線的唐軍再無敢言撤兵者。

    因此可以說這場洛陽攻堅戰對鄭軍和唐軍雙方而言,都是一次考驗耐力的持久戰。

    對王世充而言更是如此,因為他絕無退路隻能堅守到底,否則將兵敗被殺。

    一年前在李世民率兵出關攻打洛陽時,王世充曾豪氣衝天的說道:李家毛頭小子猖狂妄為,必定讓其慘敗而歸。

    在當時王世充說此話是有根據的,因為那時唐鄭軍事兵力對比,雖然王世充的鄭軍兵力略少,但他占據地利之優勢,故一開始他采用防守反擊戰術,企圖拖垮唐軍並一舉擊敗其,但形勢非如王世充所料,鄭國各地守將竟然紛紛不戰而降。

    七月鄭軍大軍張公瑾降,八月大將鄧州降,九月大將田瓚以所部二十五州降,同時大將時德睿以所部七州降,十月大將張鎮周降,郭慶以管州降,魏陸以滎陽降,王要漢以汴州降。

    不到三個月時間,洛陽周圍郡縣全部落入李世民手中,很快洛陽成了一座孤城。

    此時天下眾藩王中,手下將領最熱衷於投降的當屬於王世充,就在唐軍大舉進攻洛陽之前,王世充的部下就已經有不少降了唐朝。

    下麵有個最著名的例子也許可以說明王世充的人才為什麽會迅速流失。

    秦瓊和程知節原是李密部下,李密敗後歸降王世充,但在武德二年閏二月兩人卻棄鄭投唐,當時秦叔寶和程知節對王世充的評價是“多詐”二字,而程知節更評論王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詛誓,此乃老巫嫗耳”。

    如果被下級稱自己為老巫婆,你說還能有什麽忠心可言。

    因此說王世充已是內外交困,外部被強大的唐軍所包圍,而內部有麵臨眾將背叛,洛陽城已到大廈將垮之時,他隻得將全部希望寄托竇建德身上。

    此時對王世充而言,竇建德就是他的上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唐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研並收藏迴唐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