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見:常公香火,竟為秦檜所奪……為子豈可不學!
州著姓常氏,自忠毅公與秦檜不合,退居海上,遂家焉。其後有號蒲溪者,亦官參知政事,入本朝,子孫多不學。嚐言有厥祖遺像一幅,以兵亂失之,後複得之民間,因出以示餘。其像瘦惡而髯,帶貂蟬冠,上有讚曰:“佑時生甫,同德暨湯。治格一隆,力成再造。長樂溫清,遂明王孝理之心;海宇阜豐,躋斯民仁壽之域。公功棐迪,帝庸作歌。列辟具瞻,謂相君之形惟肖;睿辭敦獎,見王者之製坦明。鬱鬱乎其文哉,皓皓不可尚已。”其後題曰:“紹興龍集壬申仲春穀旦,門下士武原魯瑮。”餘甚疑之。此讚似宰相,兩常公皆不得柄國,有奈何有此?後檢宋範茂明集,有《代賀秦太師畫像啟》,乃知此讚是摘啟中數語為讚也。年代既久,淪落民間,為常氏所得,複以魯瑮為本州人,益信而不疑耳。不知魯中紹興甲午趙逵榜,檜方柄國,故稱門下,第不識茂明何故代瑮作啟。餘備錄以示,常氏不以為然,愈益珍重。嗟嗟,是忘乃祖之仇而拜其仇也!子孫誠不可不學如此!
---------我是信達雅的分割線----------------
本州有一族大姓常家,他們祖上是常同常忠毅公,曾經當到過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因為和秦檜理念不同,於是自請致仕,隱居海鹽,從此就把家安在這裏。再後來,他們家還出了一位蒲溪先生,也當到了副總理的位子。
在本朝(我大元),常家門風漸衰,子弟當中,沒有什麽讀書種子了。(我串門的時候),聽到他們說有一幅先祖的遺像,在兵荒馬亂時丟掉了,後來又從民間找了迴來。我看了這幅畫,畫中人瘦,兇惡,有胡子,帶著貂蟬冠,畫上還有讚語說:在您老的全麵主持下,國家一片繁榮,欣欣向榮,和諧共榮……您老的功勞太大了啊,這幅畫把您畫的太像了啊!落款者自稱是“門下士”,是本地出的一位進士,叫魯瑮。
可我看了這個畫,心裏覺得很奇怪,這個讚語,似乎是說一把手的,而曆史上的兩位常公都沒有主持過政府工作,這個不對啊?
後來,我看到了範貿明的集子,裏麵有一篇叫《代賀秦太師畫像啟》,才知道那個讚語原來是從這篇文章裏摘錄的。這其實是秦檜的畫像啊!大概是因為年代久了,流落民間,偶然被常家得到,又因為魯瑮是本地人,所以更加堅信這就是常公了。但其實,魯瑮中進士的時候,秦檜正手掌大權,氣焰盛極,所以魯才自稱門下士啊!隻是範為什麽會替他寫這篇啟,我暫時還沒有考證出來。
我把這事情告訴常家,可他們完全不相信,反而更加珍重這幅畫了,嗚唿,這和數典忘祖也沒什麽區別了吧!為人子孫者,當引以為戒,萬萬不能不讀書不學習啊!
---我是想到了另一個關於後人如何敬重祖先的故事的分割線--
話說,清代的時候,山東陽穀縣曾經出過一起集體鬥毆事件,事情攪到非常大。
當時,陽穀縣裏有兩姓大戶,一家姓吳,一家姓潘,他們都自居為名人之後,經常對外吹噓。
姓吳的說,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成功人士,錦衣衛千戶,董創喜董大官人……阿不,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裏最尊重的正室吳某之後!
姓潘的說,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成功人士,錦衣衛千戶,董創喜董大官人……阿不,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裏最寵愛的側房潘某之後!
這兩家的關係不算和睦,經常明爭暗鬥。
結果阿,某一年,過年的時候,有人來縣裏唱戲,吳家聽到了,說,好,我來點……你們給我唱……唱血濺獅子樓!
潘家的人聽到後,大怒曰,叔能忍,嫂不能忍!於是走上街頭,先砸戲台再打吳家,終於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械鬥。
----我是義務介紹本地旅遊特色景點的分割線-----
本地某區有湖,一字名之曰潘,其實呢,就是地下采煤形成的塌陷區,咱家上小學的時候,那兒還是一片圈起來的荒地加個小公園呢。
近年來,大家都在打旅遊牌,於是,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出手了,經其考證,此湖曆史可以上追到明朝,大名鼎鼎的潘金蓮,就成長於此湖之畔,還曾經在這湖裏洗過澡哩!
不過呢,大概是怕了上文所述的那些真正的潘家後人的戰鬥力,這個方案最後被取締了,但不需遺憾,因為,在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考證出來的新版本裏,這個湖變身成了潘安湖,曆史可以上追到漢朝,大名鼎鼎的潘安,就成長於此湖之畔,還曾經在這湖裏洗過澡哩!
州著姓常氏,自忠毅公與秦檜不合,退居海上,遂家焉。其後有號蒲溪者,亦官參知政事,入本朝,子孫多不學。嚐言有厥祖遺像一幅,以兵亂失之,後複得之民間,因出以示餘。其像瘦惡而髯,帶貂蟬冠,上有讚曰:“佑時生甫,同德暨湯。治格一隆,力成再造。長樂溫清,遂明王孝理之心;海宇阜豐,躋斯民仁壽之域。公功棐迪,帝庸作歌。列辟具瞻,謂相君之形惟肖;睿辭敦獎,見王者之製坦明。鬱鬱乎其文哉,皓皓不可尚已。”其後題曰:“紹興龍集壬申仲春穀旦,門下士武原魯瑮。”餘甚疑之。此讚似宰相,兩常公皆不得柄國,有奈何有此?後檢宋範茂明集,有《代賀秦太師畫像啟》,乃知此讚是摘啟中數語為讚也。年代既久,淪落民間,為常氏所得,複以魯瑮為本州人,益信而不疑耳。不知魯中紹興甲午趙逵榜,檜方柄國,故稱門下,第不識茂明何故代瑮作啟。餘備錄以示,常氏不以為然,愈益珍重。嗟嗟,是忘乃祖之仇而拜其仇也!子孫誠不可不學如此!
---------我是信達雅的分割線----------------
本州有一族大姓常家,他們祖上是常同常忠毅公,曾經當到過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因為和秦檜理念不同,於是自請致仕,隱居海鹽,從此就把家安在這裏。再後來,他們家還出了一位蒲溪先生,也當到了副總理的位子。
在本朝(我大元),常家門風漸衰,子弟當中,沒有什麽讀書種子了。(我串門的時候),聽到他們說有一幅先祖的遺像,在兵荒馬亂時丟掉了,後來又從民間找了迴來。我看了這幅畫,畫中人瘦,兇惡,有胡子,帶著貂蟬冠,畫上還有讚語說:在您老的全麵主持下,國家一片繁榮,欣欣向榮,和諧共榮……您老的功勞太大了啊,這幅畫把您畫的太像了啊!落款者自稱是“門下士”,是本地出的一位進士,叫魯瑮。
可我看了這個畫,心裏覺得很奇怪,這個讚語,似乎是說一把手的,而曆史上的兩位常公都沒有主持過政府工作,這個不對啊?
後來,我看到了範貿明的集子,裏麵有一篇叫《代賀秦太師畫像啟》,才知道那個讚語原來是從這篇文章裏摘錄的。這其實是秦檜的畫像啊!大概是因為年代久了,流落民間,偶然被常家得到,又因為魯瑮是本地人,所以更加堅信這就是常公了。但其實,魯瑮中進士的時候,秦檜正手掌大權,氣焰盛極,所以魯才自稱門下士啊!隻是範為什麽會替他寫這篇啟,我暫時還沒有考證出來。
我把這事情告訴常家,可他們完全不相信,反而更加珍重這幅畫了,嗚唿,這和數典忘祖也沒什麽區別了吧!為人子孫者,當引以為戒,萬萬不能不讀書不學習啊!
---我是想到了另一個關於後人如何敬重祖先的故事的分割線--
話說,清代的時候,山東陽穀縣曾經出過一起集體鬥毆事件,事情攪到非常大。
當時,陽穀縣裏有兩姓大戶,一家姓吳,一家姓潘,他們都自居為名人之後,經常對外吹噓。
姓吳的說,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成功人士,錦衣衛千戶,董創喜董大官人……阿不,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裏最尊重的正室吳某之後!
姓潘的說,我們家是當年本縣頭號名人,成功人士,錦衣衛千戶,董創喜董大官人……阿不,是西門慶西門大官人家裏最寵愛的側房潘某之後!
這兩家的關係不算和睦,經常明爭暗鬥。
結果阿,某一年,過年的時候,有人來縣裏唱戲,吳家聽到了,說,好,我來點……你們給我唱……唱血濺獅子樓!
潘家的人聽到後,大怒曰,叔能忍,嫂不能忍!於是走上街頭,先砸戲台再打吳家,終於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械鬥。
----我是義務介紹本地旅遊特色景點的分割線-----
本地某區有湖,一字名之曰潘,其實呢,就是地下采煤形成的塌陷區,咱家上小學的時候,那兒還是一片圈起來的荒地加個小公園呢。
近年來,大家都在打旅遊牌,於是,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出手了,經其考證,此湖曆史可以上追到明朝,大名鼎鼎的潘金蓮,就成長於此湖之畔,還曾經在這湖裏洗過澡哩!
不過呢,大概是怕了上文所述的那些真正的潘家後人的戰鬥力,這個方案最後被取締了,但不需遺憾,因為,在本地某地方上的文史專家考證出來的新版本裏,這個湖變身成了潘安湖,曆史可以上追到漢朝,大名鼎鼎的潘安,就成長於此湖之畔,還曾經在這湖裏洗過澡哩!